從小,我就是一個很爛的「歷史」學生。我永遠背不起來漢朝皇帝的順序,要不是因為潘迎紫,我大概也很難記得武則天跟唐朝是有什麼的關係。我一直以為歷史就是一個需要背誦的資料,它像是你的祖譜一樣,背好它是你的責任,但背不好,似乎也跟你的生活沒什麼關係。
直到我去了 NYU Stern,修了一門「經濟史」的課程,那才讓我大開了眼界。原來,「華爾街」之所以是「華爾」街,只是因為美國獨立初期,聯邦政府選擇了透過紐約州發行第一次 8,000 萬美金債券。後來因為財務管理的關係,這批債券持有人需要交易手上的票券,所以就在依附在紐約市港邊的貨品市集開始買賣 — 沒錯,華爾街就在河邊走路 5 分鐘的地方 — 接著再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市集漸漸消失了,但「華爾街」卻成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參考)
1990 年代末期 Internet 所帶來的「新經濟」泡沫,其實也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發生。事實上,1800 年初期,當「電報」第一次被發明時,由於它大大改變了跨區域企業總部與子公司間溝通的效率,也被所有媒體冠上 New Economy 的稱謂,並且帶來了「交換中心」的過度投資,最後當然也引發了大規模的經濟泡沫。
所以歷史其實是很有用的東西– 所謂「以史為鏡」、「鑑往知來」,端看你用什麼角度去了解這些發生過的故事。我在 Stern 修的是「經濟史」,而 Kevin Kelly 的這本《科技想要什麼》,說穿了,就是一部「科技史」。謝謝貓頭鷹的厚愛,我有幸搶先讀到了這本書的初稿,讀完之後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第一部,KK 從很宏觀的角度,先把百萬年來科技與人類的關係,從頭描述了一次。到了第二部,KK 抽絲剝繭,把這麼長一段時間的科技發展,它背後共同的邏輯清楚的描述出來。第三部,KK 舉了武器發展以及美國「阿米緒人」兩個極端的「科技哲學」為例,討論科技發展過程中值得我們思考的面向。最後,KK 再看向未來,提出他看到的科技發展軌跡,以及這場無止境活動的延續。
這本將會厚達 430 頁的書,可能要花上你一、兩周,甚至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去讀,它有時候像是輕鬆的科幻小說,有時卻充滿非常非常深的哲理 — 記得嗎?Kevin Kelly 希望你大量閱讀,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認為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書裡的內容是對是錯,而在讀的過程中,和讀完之後,你到底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跟大家推薦 Kevin Kelly 的《科技想要什麼》,我想它會讓你更知道,你想要科技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