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Leadership’

創業 CEO:美首位四星女海軍上將 Michelle Howard 的領導哲學

July 8th, 2014

Admiral Michelle Howard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上週其中一個相當振奮人心的消息,是美國海軍授與了 Michelle Howard 四星上將的官階,讓她成為該軍 1775 年建立以來第一位女性四星上將。

1982 年自 U.S. Naval Academy (美國海軍學院) 畢業後,Michelle 便投入軍旅服務,32 年來寫下了許多創舉,包括第一位非裔女性三星將領、第一位非裔女性艦艇指揮官,以及第一位女性海軍作戰部副長等等。她最著名的「戰績」,是在 2009 年率領 151 聯合任務隊 (Combined Task Force) 前往印度洋打擊索馬利亞海盜。才剛上任三、四天,就碰上著名的 Captain Phillips 綁架案,最終在全美國媒體的關注下,Michelle 成功指揮 CTF 151 營救出了 Phillips 船長。這個歷史性的故事最後由 Tom Hanks 主演拍成電影,也促使美國海軍決定將 Michelle 晉升為四星上將。

也由於這個晉升,Michelle 獲得了 ForbesCNN 等幾個國際主要媒體的約訪。我這兩天花了不少時間細讀這些資料,也觀賞了好幾支受訪影片,覺得這位上將的領導哲學中有不少值得創業 CEO 們參考,特此與大家分享。

明確的任務目標定義

當問及營救 Phillips 船長任務成功的關鍵,Michelle 說其實是從目標定義開始的。她的手下有許多訓練精良的海豹特種部隊,因此這個任務的目標可以簡單的定義為「移除恐怖份子」。但 Michelle 認為如果把任務目標這樣定義,沒人能保證 Phillips 船長被安然無恙的被救出。因此她決定任務目標應該定義為「安全救出船長」,而移除恐怖份子則是其中一個可能的戰術選項。Michelle 認為這個任務最後能在緊迫的時間內成功被完成,其實是奠基在一開始的目標設定上。

研讀歷史

Michelle Howard 上將非常喜歡研讀歷史,並從中得到教訓。雖然身為第一個女性四星將領,並沒有太多歷史軌跡可以追尋,但她還是能夠從領導核子潛艇研發的 Hyman G. Rickover 上將傳記等歷史案例中獲得創造改變的啟發。

享受寒冷

「艦長註定是孤獨的,你必須能夠自給自足。」Michelle 是這麼看待領導工作。企業 CEO 肩負組織興衰、全體同仁的工作福祉,不能只是當個鄉愿苟且的好好先生。

協助同仁達成個人的目標

如果同仁的個人、家庭生活不愉快,那麼勢必會影響到工作的表現。當安排崗位、薪資、福利時,能同時考慮每位同仁的家庭狀況,才是一流的領導。

做好楷模

完成了一些創舉後,無論你想不想要,你都會成為社會的楷模。這時你的責任不再只是對於你的組織,更是對於整個公眾。扮演好一個楷模的角色,把故事講給年輕人聽,啟發他們,能對社會造成更大的貢獻。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usnavy, CC License)

創業 CEO:Possible 如何形塑文化,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June 17th, 2014

Possible Health Campus

Possible 是一個在全世界最艱困的環境作業的非營利組織。在缺乏電力、飲水、基礎建設,甚至是道路的尼泊爾鄉下,他們提供 26 萬本地人健康與醫療照護服務。這個社群仍舊在從 10 年前才剛結束的內戰中復原,平均收入是 150 美元,而一般病人需要步行 2.5 小時才能到達照護的基地。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First Round Review 日前刊出了非營利組織 Possible 如何透過文化的建立,協助他們更快、更透明,且更有完成力的案例,是一篇非常有洞見,也非常值得所有創業 CEO 參考的文章。我鼓勵大家花個 15-30 分鐘,好好把它咀嚼一次,以下則是我讀完後的心得。

首先是 Possible 非常精準到位的十條「For-Impact Culture Code」:

  1. 我們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2. 我們用堅毅不拔地擁抱挑戰
  3. 我們以效率作為道德上的必須
  4. 我們想得很大
  5. 我們從簡單開始建造
  6. 我們挑戰傳統的思維
  7. 我們意識到偉大的設計創造尊嚴
  8. 我們透明,直到透明產生傷害為止
  9. 我們平衡專業的強度與個人的支持
  10. 我們相信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直到它成為不可能

以及他們為了向夥伴們 (包括同仁與支持者) 解釋這十條文化準則所製作的,非常打動人心的 70 頁投影片:

Possible’s For-Impact Culture Code

接著是我的心得與學習:

Start with Why

當 Possible 的領導團隊想要好好定義他們的文化,他們不是從自己喜歡的價值觀開始,而是從 Why 開始,認真透過 Simon Sinek 的 Golden Circle,釐清了 Possible 的 Why-How-What,然後才定義出這份文件。

Non-Profit For-Impact

我非常喜歡 Possible 不稱自己為 Non-Profit,而把這個字轉 180 度成為了 For-Impact。Non-Profit 只是 For-Profit 的相反,事實上沒有任何意義 (我認識的絕大多數新創公司也都是 Non-Profit),但 For-Impact 完全說明了這個組織存在的目的,也完全展現了上述 Start with Why 的精神。

文化不是一份文件

文化不只是一份說明文件,而必須是一個貫徹的流程。Possible 把每天早上 10-15 分鐘的站立晨會稱之為「Culture in Progress」(建立中的文化,從 Work in Progress 衍生而來),就是他們貫徹文化很好的範例。

堅毅不拔 vs. 鄉愿愚勇

堅毅與鄉愿其實只有一線之隔,而中間的差異就是對於現實的掌握。除了決心之外,Possible 也非常務實的去實現他們理想。為了幫組織得到長期的經濟支持,他們深入研究了尼泊爾的政府預算,並且發現真正的問題來自 30% 的醫療經費根本花不出去,而花出去的經費中,在每個病人的平均治療成本上,也比 Possible 的方案貴上一倍。基於這些洞察,Possible 因此有信心他們的任務,是可以長期堅持的工作。

設計的力量

Possible 很早就發現,同樣是產出,如果加上好的設計,可以大大提昇病人以及支持者對於自己與 Possible 的認同感。所以包括他們的網站、這次的 Culture Code 投影片等,Possible 都非常用心的以品味來提昇尊嚴。

專業與情誼

在團隊的文化上面,Possible 是專業與個人情感支持並重。醫療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因此在執行上必須要非常的專業。但對於從全球各處來加入 Possible 的個人,又必須要用心體貼他們思鄉的情感,並且提供足夠的個人成長支持。舉例來說,在新成員報到的第一天,他們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 Mentor,而 Possible 會盡一切可能讓這個關係被建立起來。

影響合作夥伴

而當他們確定完成了一份精準抓住 Possible 價值觀的 Culture Code 文件後,他們不僅用它來做內部整合,也把它寄給重要的合作夥伴,用價值觀去影響所有 Stakeholders。

媒體價值

由於這個案例相當令人驚艷,它也幫 Possible 贏得了相當多的媒體關注 (當然也包括我今天的文章),這又讓他們用心思考、執行這個文化形塑流程的投資換來更大的回報。

結論:文化建立的必要性

因此,或許對於多數創業 CEO 來說,建立文化是虛無飄渺,不知何時才能回收的功課。但對於少數真的抓住訣竅者,這件事不僅立竿見影,還是有極大報酬的投資。工具是死的,效果端看領導人如何運用罷了。

我看到自己唯一不同的點,就是我不怕死在跑步機上。我不會被人用努力打敗,句點。你或許擁有比我更多的天賦,你或許比我更聰明,你或許比我更性感,你或許那些通通都有,你可以在九個項目打敗我,但當我們一起走上跑步機,只有兩件事情會發生:你會比我早下去,或是我會死在上面。這件事就是那麼簡單。

–Will Smith (威爾史密斯)

___

歡迎在 Flipboard 上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雜誌

創業 CEO:事半功倍的領導,靠 Facebook 助你一臂之力

May 26th, 2014

Facebook growth

在美國,2004 年可說是一個世代的分水嶺。那之後入學的大學生,幾乎人人都有 Facebook 帳號。大學四年與同學交流、玩社團、認識新朋友,畢業之後與校友聯繫,常常都靠 FB 完成。對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來說,Facebook 就像是生活裡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台灣,FB 晚了五年才流行,因此這個分水嶺比較接近 2009 年,換句話說是發生在所謂「90 後」年輕人身上。時至今日,這批 Facebook 原生族群陸續踏入職場,如何擁抱他們生活方式的不同,成了現代企業領導人與主管們必須學習的課題。

擁抱 Facebook?

還記得 2009 年 Facebook 剛開始流行時,開不開放公司電腦使用 FB,是當時許多企業熱烈討論的題目。反方論點是 Facebook 讓同仁流連,損害生產力,因此必須封鎖。時至今日,仍這樣思考的企業我相信是少數,尤其當人人都擁有智慧手機,單純在企業內網路上封鎖不但無濟於事,還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當然如果同仁上 FB 僅是與個人的朋友聊天,那麼對企業而言的確難免生產力損失。但如果公司能善用 Facebook,將它轉化為對內溝通、對外行銷、拓展業務等的有效管道,則因此得到的生產力提昇,將遠遠大過於上述的消耗。

傳達理念

過去,身為主管或領導人,要在內部傳達理念,必須要透過團隊會議時,或是發郵件給全體同仁等等方式,這樣的宣導往往流於教條,有時甚至讓同仁覺得反感。在新的時代,當 FB 世代的年輕同仁都成了你的好友,則價值觀的傳達,便可以透過日常分享優雅的散發,讓同仁更自然的感受,也可以透過互動得到珍貴的回饋。

我認識的企業領導人裡面,桂冠食品的王正明總經理每天會在 Facebook 上分享他的生活心得極短篇,經營 ASAP 閃電購物Uitox 電商平台的謝振豊董事長則經常透過他拍的照片與描述與同仁溝通,兩位的分享往往都有數十、甚至上百個讚,並且有相當的留言討論。觀察兩家公司優質的企業文化,我相信王總經理與謝董事長長期在 FB 潛移默化的耕耘所形成的正向循環,絕對有相當助益。

客戶信任

除了內部溝通,透過 Facebook 也能與客戶逐漸建立信任。最直接的當然是把客戶加為好友,不過除了很熟的客戶之外,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他們的隱私被打擾。在不加好友的前題下,Facebook 還有「社團」這個好用的工具。把客戶中的意見領袖拉進一個社團,可以有效的與他們互動,聆聽他們的意見,與他們分享重要的資訊與新聞。另外,隱密、人數少時可以明確的知道哪些人讀過那些文章等,也是社團額外的好處。

經營插畫家社群,協助他們把作品製作成 T-Shirt、手機殼等商品,再透過網路銷售給粉絲的 Fandora,從兩年前開始創辦時,就有了把重要插畫家都拉近一個秘密社團的習慣。透過這個社團,Fandora 可以方便的與插畫家們溝通,與他們分享計畫中的產品與功能以取得重要的回饋,並且聆聽他們對於網站、商業模式的意見。兩年下來,Fandora 很快累積了超過 500 位插畫家與他們合作發行商品,FB 社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認為相當關鍵。

媒體關係

最後,FB 還可以在媒體公關方面對企業有很大助益。過去要與媒體溝通,必須透過記者會、茶敘等活動,每次發生都勞師動眾,因此企業設置專職公關人員,還得借助外部公關公司的人力。到了 FB 時代,在活動與活動之間的空檔,Facebook 就成了與記者們保持聯繫的最佳管道。

這些年下來,我與近 60 位媒體朋友們成了 FB 好友。平常時候,我會跟他們一起分享科技、產業、金融,以及政治等新聞,聆聽每個人不同的觀點,並且提出我的見解。當他們分享工作中媒體關係處理的種種案例,我也會筆記下來,作為日後重要的參考。

結論:用心交朋友

當然 Facebook 在企業經營上的應用,絕對不只上述這些。不過歸咎其心法,我認為,不外乎是當一個真誠、用心的好朋友。這個道理其實在 FB 尚未流行前早已經存在,只不過在 Facebook 時代,又更顯得重要罷了。

___

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跟我們一起學新時代的領導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30》;Photo via niallkennedy,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