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edia’

內容與信任

May 1st, 2013

open vs. curated, over content quality distribution

「網路上的內容不值得信任」– 這是父親常常跟我抱怨的一句話。有趣的是,自從高中買了數據機之後,網路就一直是我最主要的資訊來源,上面哪些內容值得參考,哪些內容看看就好,事實上已經訓練成一種本能。但一直很難跟父親解釋「網路」與「傳統」的差別,直到前陣子 Seth Godin 這篇「Most people, most of the time (the perfect crowd fallacy)」給了我靈感。

首先假設內容的品質與數量呈現鐘形的常態分布,大多數的內容都是一般般,只有極少數的比例是品質極高。傳統的大眾內容 (橘色區塊),策略是用「編輯」的力量去找出高品質的作者,並且透過編修他產出的內容,來達到最高品質的內容供給。這個模型天生有些難處,首先是內容的「版面」有限,因此很多品質不錯的作者勢必會被錯過。再來它講求「專業」,所以把創作當做副業的人很難擠入供應鍊中。這些狀況都還好,問題最大的是「編輯」的主觀,和因此產生的誤判,結果是很多品質不佳的作品反而會被發行 — 你看一年有多少賠錢的書、音樂、電視節目、電影出現在市場上。

相對的,自從有了網路出現,由於版位是無限的,沒有「編輯」在篩選內容,也沒有要求「專業」的作者才能參與,它鼓勵了很多新的創作者出來貢獻內容 (綠色區塊),也因此內容的量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的供給。因為少了編輯的篩選,很多品質低劣的內容的確被放上了網路,但也因為大大降低了進入門檻,網路同時也讓許多高品質但先前缺乏出口的內容被張貼了出來 — 眾多熱門網誌、Wikipedia、Flickr、YouTube 上的精選影片,都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我不反對網路上充斥著低劣的作者,沒有價值的內容,因為它缺乏「專業編輯」的預先篩選。但把篩選外包給專業編輯,也不過是人類社會近 500 年來的新發明。在資訊供給有限,一般人很難判斷訊息品質的年代,由專業編輯預先做過 Quality Control,對人類社會的確有很大的貢獻。

但我們已經不在資訊供給有限的年代,在網路的世界,只要你有心,幾乎每個議題你都可以找到更多的資料來協助你判斷。所以學著把挖掘、吸收消化、綜合比較、主觀判斷的能力收回來,我認為,是在這個新世界生存更重要的能力。

___

幾個人自己創業,常常漏掉重要資訊?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讓這個 300 人的創業社群作為你的後盾

歷史性的一刻:廣告成為《紐約時報》副業,這是新聞革命的開始嗎?

July 31st, 2012

連到全球報界執牛耳地位的《紐約時報》首頁,映入眼簾的不是新聞,也不是品牌廣告,而是推廣 NY Times 訂閱的五折活動。你或許會直覺認為這是《紐時》拉不到外部廣告,只好放上自家公版橫幅,但事實不是如此,因為 NY Times 正在經歷的是一個報業史上最大的商業模式轉型。

昨天晚上,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紐約時報》公佈了今年第二季的財務表現。營收達 5.15 億美元,淨損則是 8,815 萬,虧損大部分的來自併購 About.com 後資產價值的減少,否則 EBITDA 與去年相比是小小成長 6.5%。聽起來是平靜的一個季度,直到你再進一步往內挖。

在這三個月中,紐時的廣告營收繼續衰退 6.6%,降到 2.2 億美元。相對的,訂戶營收持續上漲 8.3%,來到 2.33 億。沒錯,史上第一次,紐約時報的主要收入來源,從廣告主變成了訂戶。而訂戶最大的成長來源,沒錯,就是數位版。第二季末結算,NYTimes.com 總共累積了53.2 萬的訂戶,較上一季成長了足足 13%。

也就是說,就在廣告營收不斷消失的同時,紐約時報適時的找到了新的商業模式,從 NYTimes.com 每個月 6,700 萬讀者中,跟最忠實的 1% 收取 $15 元美金的費用,就能夠補上失去的營業額。而只要能夠有超過 2% 的人付費,那紐約時報就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依賴讀者站起來的報紙。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因為這樣的新聞媒體,不再需要為了廣告主,刻意去討好「大眾」,用一堆灑狗血的標題,刊登全面綜藝化的新聞內容。這樣的新聞媒體,也不必為了賺錢求生存,向客戶低頭,刊登置入性的洗腦廣告文章。更重要的,為了讓那些願意付費的 2% 讀者留下來,他們必須更努力的去挖掘更有深度、更有觀點的新聞,讓這 2% 的人覺得每週 $15 元美金,花得很有代價。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發展,因為其他 98% 的人,還是可以享受很多免費的新聞,並且是免費的好新聞。而少了廣告預算的介入,新聞也能真正發揮它監督社會的第四權功能。我不知道你覺得如何,但我真是受夠了現在新聞亂象,還好今天紐約時報的消息,讓我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絲曙光。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從笑匠 Louis CK 兩週創造百萬美金營收,看數位內容的未來

February 19th, 2012

Louis CK 是一位北美笑匠,他的表演形式是一個人站在舞台上,面對著台下上千名觀眾,在幾乎不靠任何道具輔助的情況下,獨自撐起一段一整個小時的演出,一個接著一個的抖出令人噴飯的笑話。在美國,像 Louis CK 這樣的笑匠稱作「Stand-Up Comedians」,翻譯成中文,比較接近我們的「單口相聲演員」。他在他這行還小有名氣,雖然不像 Eddie Murphy、Chris Rock 或是 Jerry Sienfeld 這些世界級的喜劇天王那麼有名,但是在北美 Louis CK 也還算是有小有名氣。

我還蠻喜歡他的作品,尤其那些挖苦現代人思想巢臼的,像是對工作、權力、性、物質等的種種荒謬觀念。沒看過他的人,這裡有一個精采的段子:

不過除了像其他笑匠一樣表演、講笑話,Louis CK 最近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 他把紐約著名的 Beacon Theater 租下來,在現場 2,500 名爆滿的觀眾前面給了兩場笑聲連連、非常出色的表演。但這兩場表演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 Louis CK 另外請了一組人員,把這兩場演出全程錄了下來。之後他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把這支影片剪出來,並製作了一個網站,然後把影片放在網站上用每個授權 5 美金的價格,開始賣給全世界任何有興趣的觀眾。

這件事情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如果 Louis CK 和一家專業的製作公司合作,他並不需要付出任何的費用,以他的名氣,甚至還會先得到一筆為數可觀的權利金。但他受夠了這些製作公司總是要把一個數位授權和一張 DVD 一樣,以高達 20 美金的價格販售,而且還要加上分區、防拷貝等種種限制考驗觀眾的耐心。除此之外,他們也從不願意釋出國際版的授權,讓「海外」的觀眾永遠看不到 Louis CK 好笑的表演。

所以他決定自掏腰包 20 萬美金製作費,花好幾個月的心血做這件事情,只是為了示範給整個內容產業看,消費者要的是售價合理、容易播放的數位內容。當去年 12 月 9 日他剛宣布這個網站的時候,不少影視圈人士還抱著看笑話的心態,冷嘲熱諷說觀眾根本不會買單,而且一定很快就會去免費下載,叫他等著慘賠收場。

想不到很快的,眾 Louis CK 迷的表現就給了他們賞了一個大巴掌。在短短 12 天之內,Louis CK 的網站居然賣出了價值超過 100 萬美金的影片授權。也就是說,全球超過 20 萬的觀眾,證明了如果是 5 元美金這種合理的價格,他們是願意付費購買正式版權的。

長久以來,傳統內容產業一直以為致力於「防盜版」,才是在數位世界保護他們利益的唯一手段。但或許他們應該好好想想,少了包裝、少了壓片、少了運送成本的一支影片,根本無法說服觀眾它的售價應該和 DVD 一樣。他們還應該想想,如果售價壓低,低過「找下載」和「等下載」的機會成本,有多少觀眾會因此願意付費購買。

不,數位內容不是把內容數位化。數位內容,是把通路數位化,所以你必須用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去看它。Louis CK 為大家做了完美的示範,接下來,就看有多少人會受到他的啟發了。

(Photo via dlanger, CC License;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2 的《創新發現誌》上)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