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icroblogging’

Twitter 將成為下一個 Facebook

April 15th, 2010

自從 2007 在南南西大拜拜 (SXSW) 一砲而紅之後,三年來 Twitter 在全世界不斷突飛猛進,終於在今天正式宣布突破 1 億會員大關。然而可惜的是,由於缺乏中文介面 (和客戶端軟體),在大陸也糟封鎖,這個 Web 3.0 平台新勢力,在華文圈的使用率仍舊非常的低。

不過,這件事情對於中文創業團隊而言,或許不是壞事,我的分析如下:

2010 將是 Twitter 平台的轉淚點

這幾天,除了 iPad 的新聞,放眼望去都是 Twitter 的相關報導。導火線是 Twitter 的主要投資人,也是在本網誌常提到的紐約創投家 — 佛萊德‧威爾遜 (Fred Wilson),突然在上周五 (4/7) 在他的網誌投下一枚原子彈,宣告今年是 Twitter 平台大突破的一年,上面的應用,將從“補洞”變成“加值”,就像 Facebook 應用從 Super Wall 轉變到種菜的過程一樣 (更多資訊請參考:春秋戰國時代來臨 Web 3.0平台盟主之爭正式展開一文後半)。

這一講馬上看到 TweetDeck、Seesmic 等眾多賴 Twitter 為生的用戶端開發商臉色發青,網路上也立即開始出現種種揣測,說 Fred 是在代 Twitter 扮黑臉發言。果然,到了周日 (4/9),便傳出 Twitter 買下用戶端 Tweetie (一個 iPhone 上的 Twitter 用戶端),並發表官方版黑莓程式,正式開始跟夥伴們搶生意。

不過就像 Fred 說得一樣,Twitter 此舉是想把開發商逼去開發更有價值的服務,和當初 Facebook 不斷提升塗鴉牆 (Wall) 到最後淘汰 Super Wall 如出一轍。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Twitter 平台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將會專注在支持加值應用的方向上。就像 Fred 該篇網誌最後提到的社交遊戲、企業應用、產業整合等等領域,會是 2010 以後,Twitter 應用的成長主要來源。

新 Facebook 成形

也就是說,已經成長到 Facebook 四分之一大小的 Twitter,決定在這一刻開始轉換模式,朝著成為下一個 Facebook 大步邁進。所以,從此以後,Twitter 將不再只是一個微網誌,他將成為另一個強大的社交應用平台,另一個你不能忽視的 Web 3.0  平台 (你看,又是平台大戰)。而觀察這兩天正在舉辦的 Twitter 開發商大會 (Chirp) 上的討論內容,也的確跟這樣的方向非常吻合。

中文殺手級應用即將出現

而如果你還記得 Facebook 在繁體中文市場,怎麼在 2009 年一年之內,從 5 萬使用者暴增至 500 萬使用者的 (對,就靠兩個殺手級應用:餐廳城市、開心農場),那這件事情可能也很快就要發生在 Twitter 上面。一旦 Twitter 將社群 API 逐步補強,好的應用就會開始出現。最後,某個殺手級應用,就會把繁體中文的使用者,一個一個都拉上這個平台,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絕佳的創業機會

也就是說,如果你錯過了去年的 Facebook 列車,沒關係,Twitter 這班列車才剛要進站。現在開始,你將和全世界的創業團隊站在平等的起跑點上,一起角逐這個新大陸,以及上面 1 億使用者的目光和錢包。或許,你沒寫出開心農場,也不是餐廳城市幕後的推手。但是,現在機會又來了,那個把使用者都拉上 Twitter 的中文殺手應用,說不定就是你。或者,也有可能那個發大財的“推特也麻將”,就是你的團隊做出來的

國際標準的好處

也許你會問,但是噗浪的中文使用者比較多,為何我不在上面開發就好?答案有三個。消極的兩點:1) 去年初 Meeya 和 FunP 上的使用者也都比 Facebook 上多,但是這件事情在幾個月內就風雲變色。2) 噗浪並沒有宣布任何成為社交應用平台的計畫,也不知道能夠提供你多少支持。

更重要的是,當神來也寫了一個 FB 麻將遊戲,全世界在 FB 上多達 4 億的玩家,只要看得懂,都可以來玩,都可以消費。也就是說,你不用花任何力氣,就已經跨足國際。而一旦站穩腳步,只要把應用的介面加入其他語種選項,你馬上又可以外銷到更多國家。這就是遵循國際標準的好處,也是創業團隊在選擇平台時,絕對要考慮的重點。

結論

我是說認真的,Twitter 真的會變成下一個 Facebook,大家快點開始思考如何搭上這班列車吧!(對了!我的 Twitter 是 @MrJamieLin)

(Pic via xotoko@flickr under CC license)

Buzz 與 Google 嗡嗡作響的大頭症

February 23rd, 2010

這幾天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遲遲沒有寫 Google Buzz?(Buzz 是 Google 的新微網誌服務,請參考 InsideMMDays 的報導。)

因為我總覺得他離一個“完整的服務”還相當遙遠,不但支援的“匯入 (import/sync)”功能非常有限,使用經驗也相當的粗糙,就連微網誌最重要的目的 — 用來分享連結,都要用 hack 的 (WordPress 上已經有人開發出 Buzz Button plugin,但是背後還是得透過 Google Reader 來分享,又不是每個人都有用Reader)。所以以完成度來看,我認為他應該歸類在 Gmail Labs,等到成熟一點再放出來。

不過到了昨天,Google 跑出來說已經有上千萬人加入 Buzz,短短的幾天內,也已經發出了 900 萬則的內容,輕輕鬆鬆的就變成全球第二大微網誌,我想,有一些觀察還是要跟大家分享。

Google 變成微軟

Buzz 為什麼會起飛這麼快,當然不是因為產品好。說穿了,唯一的原因就是跟 1.8 億用戶的 Gmail 綑綁在一起的結果。這跟當初微軟靠著“預載 IE”打敗 Netscape,是一樣的道理。這點是讓我擔心的,因為 Google 的服務,向來是走整合但不綑綁的策略,例如 Youtube 可以把頻道更新訊息寄到你的 Gmail,但是不會強迫你使用 Gmail。或者當你加入 Gmail 時,他也不會叫你順便開一個 Youtube 帳號。

但是這樣的政策到了 Buzz 轉變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社群媒體興起,給 Google 帶來的強大壓力。當網站主紛紛開始領悟到 Facebook 和 Twitter 來的流量,比從 Google 來的更大、品質也更好的時候,Google 緊張了 。所以一口氣把 300 噸的重量,全部都壓到 Buzz 上面,想當然耳整個網路圈也因而震撼。

然而這樣走捷徑的舉動,短期好像有成效,但長期卻是組織的毒瘤 (為求成效從此產品發表都用綑綁的、反正什麼爛產品用綑綁的都可以撈到幾百萬用戶),這點看微軟過去 10 年或是 Yahoo 過去 5 年的表現就可以得知。而我擔心的,就是 Google 這個不斷在產品和服務上創新,不斷提供給使用者價值的好公司,會不會到這個地方,走到了一個頂點,從此步上先人的後塵。

網路媒體的盲從

另一個讓 Buzz 持續上揚的因素,是包括 TechCrunch 和 Mashable 在內的各大網誌,前仆後繼的掛起了 Buzz 的旗幟,深怕錯過了這個潮流,讓競爭對手搶走了流量 (其中以上圖 Mashable 最誇張,光一個首頁就有三個 Buzz 的按鈕)。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在這個網誌成為了主流媒體的時代,身為創業人,如果你的服務可以導流量給他們,那不怕沒有人報導,沒有人整合。有人報導就會有新的會員加入,然後再帶更多流量給他們,變成一個正向循環,生生不息,源源不絕。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當這些媒體吹捧的目的,在於他們本身的收穫,而不在於產品能提供給使用者的好處,而創業團隊如果也隨著媒體起舞,變成了大頭病,那對於產品長期的發展,絕對不是正面的。你看 (上圖) Buzz 都已經有達到 Twitter 十分之一的分享力了,Google 到現在還沒解決分享必須要透過 Reader 的這個基本大問題。

重點還是價值

當然,Google 之所以為 Google,在於他們往往能夠不斷檢討,不斷改進,不斷創新。雖然 Buzz 目前的使用經驗不是很好,不代表 Google 不會讓他進步。但是我想要指出的,是他們這樣的一個策略執行,所帶來的流量和會員數,是非常的空虛的。當產品不能提供好的經驗和價值,再多的流量,也只會船過水無痕。當綑綁只是為了搶市,不能帶來 1 + 1 > 2 的優勢,那就無法吸引使用者的長期目光。這些有安裝 Buzz 的朋友應該會有感覺,每次登入 Gmail,看到的未讀訊息數量是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而光從這一點,就可以證明 Buzz 這個服務,還不到位。

也就是說,我認為 Google Buzz 目前是一個失敗的產品,雖然他靠著 Gmail 和網誌圈的支持,硬是拉出了一根小紅,但如果 Google 不能趕快讓產品跟上,那這個服務到最後還會失敗收場。當然結果會怎樣,我們可以慢慢觀察。而寫這篇網誌,更重要的目的是點出這中間,其實已經有很多值得創業團隊參考的課題了。

PS. 第一屆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已開放申請

Facebook 崛起 噗浪是下一個受害者嗎?

November 30th, 2009

最近幾個月北美科技圈的話題,都圍繞在微網誌 Twitter 成長的停滯,原本呈等比級數上升的曲線,到了 7 月突然就緊急煞車,甚至出現緩慢下滑的情形:

Twitter Traffic Jan-Oct 2009

這樣的現象讓許多靠 Twitter 吃飯的網路人擔憂,市場上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解讀。有人說大家都是用 iPhone 玩 Twitter,所以網路流量不準。有人說 7-8 月美國人喜歡度假,所以沒人上網。這些因素的確都可能影響流量,但是要把一個原本成長的這麼快的網站拉下來,絕對不是只有會員使用習慣的改變。

回頭看看台灣最紅的微網誌噗浪,剛好也在差不多的時間出現趨緩進而衰退的現象:

Plurk Traffic Jan-Oct 2009

難道台灣人也是 7-8 月去度假嗎?  當然不是。說穿了,雖然大家不願承認,但造成 Twitter 和噗浪如此慘劇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才剛給了無名一番苦頭的 Facebook

這點讓我們看看日本市場,就非常清楚。在本地社群網站 Mixi (紅線) 強勢,Facebook 積弱的情況下:

mixi.jp facebook.com Japan Traffic Jan-Oct 2009

Twitter 的流量成長就顯得毫無問題:

Twitter Japan Traffic Jan-Oct 2009

但是 Facebook 不是社群網站嗎?  跟微網誌的衰退有什麼關係?  你說。

Facebook 的確是以社群起家,但他的動態更新功能,原本就接近微網誌。加上整個 2008 年面對 Twitter 的強力挑戰,為了不讓後起之秀專美於前,甚至有朝一日上演王位篡奪計,Facebook 從今年 3 月開始,更厚臉皮的執行了有系統的 Twitter 化,一步一步的把所有微網誌的功能都納入:

2009/03 Facebook 專頁動態更新納入粉絲首頁 讓專頁的經營者可以像微網誌一般直接發送訊息到使用者的首頁。

2009/04 開放存取動態更新的 API 讓原本微網誌專用的客戶端程式,例如: TweetDeck,也可以支援 Facebook 動態

2009/06 新增公開的動態更新 讓除了專頁以外的一般使用者,也可以發布公開的訊息

2009/06 新增”用戶名稱” 讓每個使用者和專頁都可以擁有一個好記的網址,例如: http://www.facebook.com/mr.jamie.page,和微網誌一樣

2009/08 新增動態搜尋功能 讓使用者可以搜尋,和微網誌一樣

2009/09 新增”@回覆”功能 最後,Facebook 連這個只有重度微網誌使用者懂的,用 @XXX 來”提及”或是”回覆”某人的功能,也加了進來

2009/11 新增”動態彙總”功能 讓首頁顯示的訊息更個人化,比微網誌的流水帳更好用

這樣的功能大抄襲,加上原本就較高的會員數,較完整的朋友鏈結,最後當然造成了替代效應,打得 Twitter 和噗浪抬不起頭來。

好,所以這樣的發展,有什麼值得 Social Web 創業團隊們注意和學習的呢?  我歸納如下:

雞蛋要多放幾個籠子 雖然 Facebook 目前很強勢,但三五年後什麼情況沒有人知道。況且還有許多 FB 碰不到的市場,例如: 中國大陸,日本。所以開發 Social App,應該要以多平台為目標,進可增加碰得到的會員數,退可避免平台世代交替的風險。

Keep Enemies Closer 競爭者的一舉一動,都要掌握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先進者,絕對不能因此傲慢。沒有包袱,身輕如燕的後進者,往往也是很好的創新者,要像 FB 一樣不吝於像他們學習。

先上線常更新 FB 最後的優勢在於他的會員數,雖然功能到位較慢,還是不影響王者的地位。所以在新網路時代,開發的模式要採用先上線,然後隨著使用者的回饋和市場的變化,不斷的更新,精進自己的服務。

所以噗浪該何去何從呢?  你問。

我建議他們應該趕快提升與 Facebook 平台的整合度,降低新會員的進入門檻 — 不用再辛苦找朋友/加朋友,然後專注在服務 FB 疏於照顧的部落客上,提供有價值的功能,例如: mmdays 開發的嵌入式 Plurk 討論串 (請捲動到頁面底部),部落格/文章人氣指標等。

網路的世界是瞬息萬變的,把自己融入在其中,常常思考如何和其他服務串連,提供價值,才是成功之道,與大家共勉之。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