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yspace’

無名的慢性死亡

October 1st, 2013

Wretch Homepage

親愛的網友您好:

從去年開始,相信大家已看到全球Yahoo!正在快速發展中,像是推出Yahoo!電子信箱、天氣App以及超級商城手機版等行動化服務、收購深獲年輕人喜愛的輕網誌Tumblr、針對Flickr大規模改版,提供免費1TB儲存空間,並在台灣正式推出Flickr網路相簿服務。然而為了重新聚焦在優化核心產品和加速開發創新服務,有時我們必須做出困難的決定;經過審慎評估,我們將在2013年12月26日終止Yahoo!奇摩無名小站服務。

無名小站敬上 (Source)

8 月底,Yahoo 貼出了以上公告,宣布將在今年聖誕節過後拔掉無名小站的插頭,讓這個台灣出品,曾經名列全球前二十大網站,擁有 600 萬會員,比 Facebook、Flickr 都還早為廣大使用者喜愛的社群服務,一腳走入歷史。

當然我們可以怪新執行長 Marissa Mayer 狠下毒手,但事實是無名的死早從 2007 年就開始了。

Google Trends: Wretch

當對手 Blogger、Flickr、Facebook、Twitter、Wordpress、YouTube、Tumblr 乃至於後期的 Instagram 都以超高時速在不斷進化的同時,無名幾乎是停留在原地。事實上,即使現在回到無名,我發現它與剛認識時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網路產品不進則退,無名在這麼久沒有好好更新的情況下,能夠續命這麼久,其實已是一種奇蹟。

網路效應

終究得歸功於無名早期建立起的龐大網路效應,不只是使用者與使用者間的網路,還有使用者與文章、照片、留言間的連結。一旦有了這樣的外部性,使用者會為了其他使用者而回來,也會為了站上的內容回來,因此即使無名的功能並沒有顯著的更新,網路效應仍舊維持了它對使用者的價值。

慢性死亡

但當競爭對手都在進步,你卻停留在原地,終究對新使用者而言你的吸引力將越來越低。老使用者緩慢的流失,新使用者不再加入,就形成了一個慢性死亡的曲線。這個現象不只發生在無名,被 News Corp 買下後停止進步的 Myspace,也遭遇了同樣的狀況。

Google Trends: Myspace

起死回生

當你陷入了這個惡性循環,必須要靠重新發明你的產品才能夠突破它。不過歷史上少有公司能夠做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一個產品荒廢了這麼久,背後肯定是人才、文化與組織的問題。產品更新容易做,重整團隊、改造風氣才是真正困難的。近期最值得參考的大反攻案例,就是當年與 Flickr 齊名,擁有 60 萬付費會員的專業相片分享社群網站 Smugmug,在 2008 開始慢性下滑後,近兩年又奮發圖強,透過大幅更新產品再次振作了起來。

Smugmug

Google Trends: Smugmug

Lessons Learned

當試著創造有價值網路的服務時,網路效應常常是眾創業者追求的聖杯。但如果無名的案例給了我們什麼啟發,那就是證明了這效應的確存在,但並非無敵。創業者除了該思考如何快速積累強大的 Network,也得體認到產品終究是「活的」,如果沒有與時俱進,不斷重新校正與使用者的密合度,終將會在一波波時代洪流的沖刷逝去。

無名消失了,但我相信有一天,另一個從台灣出發,進而改變世界許多人生命的新產品,終將再次出現。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Inspired by Ben Evans)

流言終結者 #11:「讓我們來想想該怎麼創新…」

April 18th, 2012

若要說到最常被初創業者誤會的一個字,那大概非「創新」莫屬。事實上,我甚至會說整個台灣,從政府到科技產業,絕大多數人都錯的嚴重。在這些人的眼中,創新的重點是「新」,也就是「有沒有人想到過」或是「有沒有人做過」,或者說對他們而言,「創不創新」幾乎可以和「能不能申請專利」畫上等號。

問題是,如果你有機會跟一些「成功」創業家聊聊他們的故事,你會發現,沒有一個人會跟你說:「我們全心全力的去創新,結果做出了這樣成功的產品。」相反的,大部分的故事聽起來像這樣:「我們本來在經營一個公益集資平台,從那邊,我們發現大家很喜歡在網路上集體做事情,因此決定試試看讓這些人一起買東西,結果反應非常好,於是才一步步有了今天的這個生意。」(*猜猜這是誰的創業故事?本文的最後有答案。)

你聽出來中間的不同的嗎?沒錯,成功的創業家根本不在乎他們在做的事情「創不創新」,要如何「創新」,他們甚至根本不管這件事情有沒有人做過。這些人一心一意想的,是如何做出一個更受消費者喜愛、在市場上更成功的產品。如果剛好因此發明了什麼,那也只是碰巧,而不是目的。

Facebook 的創業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社群」這個概念,在 Facebook 之前不知道已經被想到、做過幾萬次了。從 90 年中的第一次「達康時代」,我們就有過 Classmates.com,之後還出現了 Friendster、Myspace,甚至連 Google 都有自己的 Orkut。如果要從「創新」的角度去想,那 Facebook 根本就是一個舊到不行的老點子。

但 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在想的根本不是「創新」,他一開始想的,只是要解決哈佛校園沒有製作「同學名冊」(Yearbook),學生無法認識彼此,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 19 歲的大男生從早到晚在想什麼?當然是想要認識女生啊!

但是從那裡,Facebook 像是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樣。其他學校的學生開始要求要加入這個網站,馬克和他的朋友們只好想辦法去籌錢、買伺服器,然後一批一批學校的慢慢開放。他們發現人們每天浪費很多時間去一個個打開朋友的個人檔案,為的只是要檢查有沒有新照片,所以做出了 Facebook 著名的首頁「動態新聞」,這個一開始大受討厭,但後來大受歡迎的功能。他們看到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Myspace 被新聞集團買走後,開始把第三方應用開發商一個個鎖在門外,所以決定要開放平台,張開雙手歡迎這些加值夥伴。從那裡長出了一整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社群遊戲」產業,也因此讓 Facebook 找到了穩定的營收來源。

對,這個過程中有太多的創新,但這個過程中也沒有人在想創新。或者說創新,根本只是創業者不斷嘗試如何更有效率的幫消費者解決問題、做出更受喜愛的產品、找出更穩固的商業模式的過程,所產生出來的副產品。至於這中間用的是新方法,還是舊方法,是從別的公司、產業偷來的技巧,還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解方,對他們而言一點都不重要。只要能夠做出更成功的產品,管他是創新還是山寨,黑貓還是白貓。

也就是說,如果你一心一意想要創新,那不但不會增加你成功的機率,根本還會侷限了你能夠做的事情。你要想的,是如何幫人們解決一個「很痛」的問題,依照定義,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一些更好的方法非出現不可。至於那創不創新,就留給看戲的人們去決定吧!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謎底揭曉:這就是當紅團購服務 Groupon 出現的經過。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3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fredarmitage,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5:「成功靠得是先知、遠見、策略、實力…」

September 11th, 2011

每次翻開「成功企業家」傳記,裡面總是不斷歌頌這些「偉人」們的先知灼見、雄謀遠略,總是再三強調他們如何洞燭先機、提前布局、鴨子滑水,最後成功找到新「藍海」,開創一番偉大的事業。在這些接近童話的故事裡,「成功企業家」似乎都不是人類,大略是高我們一等的動物還是外星人之流,天生具有神奇超能力,他們的成功好像都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各位小朋友,「開創新局」這種事情叔叔有練過,你們在家裡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哦!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世界上最成功的創業家莫過是 Bill Gates,他 20 歲創辦微軟,29 歲公司就成功上市,40 歲成為世界首富,並霸占該排行榜長達 8 年之久。從 1975 到 2000,短短的 25 年間,蓋茲帶領微軟創造了 6,000 億美元的市值,相當於台灣 2000 年總體 GDP 的 1.4 倍。從任何角度去看,這都是超人的成績,超人的行為。所以比爾先生一定是個神人,微軟才能夠如此的成功,對吧?其實故事根本不是這樣。

話說從 1975 年創立到 1980 年之間,微軟也只不過是西雅圖一間小小的工具軟體公司,主要賣的是 BASIC 程式語言相關產品。而就在 1980 年的秋天,發生了一件可以說是科技史上最重大的事件。那時,個人電腦正在興起,而大型主機的領導廠商 IBM,正準備要進入這個市場,也就是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 IBM PC。

由唐‧艾斯崔 (Don Estridge) 帶領的 IBM PC 設計團隊,當時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選一個好的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 軟體來搭載在他們的新個人電腦上,好讓用戶可以獲得更好的操作體驗。他們首先考慮了自家設計的 OS,但是這支軟體的開發進度似乎有些緩慢,為了不要拖延到產品上市的進度,他們決定向外找尋。

經過一番功夫,IBM 找上了當初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領導廠商 Digital Research 公司進行合作。但眼看強強之間的完美聯手就要展開,一起追求美好的未來的節骨眼,雙方卻因為合約裡的一些條款無法談攏,最後居然破局。情急之下,IBM 團隊才找上了他們的二號選擇 — 微軟。

而也不知道為什麼,大鯨魚 IBM 和小蝦米微軟合作,卻居然只是向 Bill Gates 要了 MS-DOS 作業系統的使用「授權」,卻沒有要求任何「獨家」或「買斷」條款。至於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了。IBM PC 上市之後大受歡迎,於是許多廠商開始仿效。他們發現只要把電腦做到能夠執行 MS-DOS 作業系統,那使用者便可以在上面使用所有相同的軟體,於是出現了「IBM 相容」電腦這個全球熱銷的產品種類,也造就了微軟的帝國霸業。

而微軟的故事,並非特例。從 Yahoo 把搜尋引擎外包給 Google,微軟自己把 Apple 從瀕死邊緣救活,一直到 Myspace 賣給新聞集團後停止創新,拱手把社群龍頭寶座讓給 Facebook,同樣的情節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那就創業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還要靠「大傢伙」的失誤。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創業失敗的機率如此之高,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恐龍是真的很笨,還是只看起來很笨。如果是這樣,那所有的事後諸葛、超人事蹟,根本不值得參考。重點你就是要不斷嘗試,因為對手總有一天會犯錯。

最後祝大家月餅節快樂,記住,柚子吃太多拉肚子哦!

還有,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熱烈徵求團隊中。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9 月號的《30 雜誌》上,image via kwc,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