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aradigm Shift’

《創業》文摘 / YouTube 怎麼誕生? 先在「別人的創業」練功 5 年

January 29th, 2015

1-1 插畫 from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by 林之晨

本文摘自我的新書《創業》第一章「從好觀念出發」

創業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

1999 年冬天,在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資訊科學系就讀、還有半年就要順利拿到學位的台灣子弟陳士駿 (Steve),居然毅然從這個資訊教育殿堂輟學,隻身搬到矽谷。你或許會以為他是去創業的,但其實不然,他為的是去加入「別人的創業」,由伊利諾學長 Max Levchin 所創辦的 PayPal 線上支付服務。

Steve, 你可以來加州工作嗎?快點,我們現在很需要人。

為了學長的一句話,陳士駿成了 PayPal 的前 20 名員工。接下 來的五年,Steve 參與了 PayPal 從一個小公司成長為一個數百名員工,每年處理數十億美金交易的網路巨擘。過程中,PayPal 被 eBay 買下,而在 eBay 裡,Steve 又銜命上陣,成為 PayPal 進軍中國的「貝寶」大型專案技術總負責人。

這五年歷練,不只讓 Steve 磨練實作能力,也打開他的人脈與眼界,更因此讓他在 2004 年,抓住另一個找上門的好機會。

嘿,我回來了,想做點事,你不想做點什麼嗎?

打這通電話來的是早先 PayPal 同事 Chad Hurley,Chad 早 Steve 幾年離開 PayPal,搬去西雅圖成家,但接著又回到矽谷, 因為他想要創業。身為網頁設計師 Chad 需要工程師協助他建造產品,所以就想到了以前 PayPal 的夥伴,其中 Steve 與 Jawed Karim 最後加入了 Chad。

在他們三個人組成團隊後,最終想出了影片共享平台的概念, 起因是 2004-2005 年美國出現了多個「窘片」事件,包括 Janet Jackson 與 Justin Timberlake 在超級盃中場「著名」的表演。

但那時網路上並沒有方便人們張貼影片的地方,三個人體認到頻寬與 Flash 播放器當時正在成熟,因此認為供人們分享影片 的 YouTube 將是個大好機會。

而那之後的事情,包括 YouTube 兩年後以 16.5 億美金的高價出售給 Google,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歷史了。我提這段故事的意思是,假如 Steve 沒有在 1999 那年離開伊利諾香檳去加入學長的 PayPal,那他可能永遠也不會碰到 Chad。更重要的是,即使他真的碰到了 Chad,少了 5 年的 PayPal 與 eBay 歷練,他很有可能也無法分辨 YouTube 是一個多麼棒的創業主意。

也就是說,好的創業機會往往不是在「外頭」看到的那些, 而你所需要做的準備就是讓自己進到「裡面」去。細讀許多成功創業者的故事,大多都有一段幫助他們「進到裡面」的過程, 無論是到別人的新創公司實習,或是參與別人的創業團隊。

所以如果你是真心的想創業,那麼像 Steve 和二郎一樣,先去別人的新創公司裡鍛鍊功夫與嗅覺,通常是最好的起點。

現在就去博客來預購《創業》,更多我精選的案例都在裡面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 林之晨

乘風與逆天

July 16th, 2014

Sailing

教育市場是可能的,只是它相當昂貴,無論你用金錢、時間,或是精神消耗去計算。市場是天,你卻想改變它,所以是逆天而行,當然困難且費力。

乘風破浪就省力許多,只可惜風不會為你一個人吹。僅僅與眾人搭同一個股風,那麼浪退之時,你也就與大家一同擱淺 ─ 近年陸續收工的 App 開發工作室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流創業者會同時借力好幾個浪潮,帶他去一個極少人能到的地方。

頂尖創業者則不會停在借力使力,還會選擇性的教育某些利害關係人,來創造無人能及的局面。

小船勢必要乘風,但方向必須清楚。

改變勢必需要逆天,但不是暴力的,而是有技巧的。

___

歡迎追蹤我在 Twitter 的分享

(Photo via johannphoto, CC License)

創業,Idea 到底重不重要?

August 6th, 2013

raining cloud

Jamie 我有一個很棒的 Idea…

這樣開頭的 Emails 很常出現在我的信箱裡面,那之後接的往往是「我沒有團隊」、「我該如何用專利保護」或是「我只差錢」。當然這些 Emails 裡面偶爾會有真的很有 Insights 的創業題目,但更多的時候,往往是受到電影、電視裡誇張的創業劇情所誤導,認為創業就是

突然發現一個驚人的 Idea → 把它做出來 → 成功!

這樣一個線性的過程 (也因此認為要趕快申請專利把這個驚人的 Idea 保護起來)。

事實上對創業過程這樣簡化的想像,是社會上普遍的主流認知。從政府官員、學者到產業裡的高階經理人,我都聽過有人發表類似的論述。為了打破這樣的迷思,真的經歷過「創業之路」的我們因此常常把「Idea 不重要,Execution 才重要」等等話語掛在耳邊,但那樣又好像過分貶低了 Idea 的重要性。

事實上,一個「從 Insights 而生出的好 Idea」(其實也就是好策略),是創業成功非常非常重要的關鍵。為了討論這個議題,Chris Dixon 前幾天寫了一篇很棒的 The Idea Maze,我建議大家去好好拜讀。

Chris 沿用 Balaji Srinivasan 的說法,以「迷宮」來形容創業過程對於各種不同可能路徑的探索,並且說好創業者擁有一種預測哪幾條岔路有較高成功機會,哪幾條岔路會讓他全軍覆沒的能力。

同樣的道理,我則喜歡用「冰山」這個模型來形容。

當我們是「消費者」時,通常只看到市場上已經成功的「衛冕者」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卻不太了解要讓這些商業模式能夠運作,幕後所必須發生的事情,以及產業上下游的種種結構,也就是市場冰山裡埋藏在海底下,不為人知的「Insights」。

Iceberg Model

當我們開始做出第一、第二個產品向這個市場推出後,我們終於有機會潛入水下。因為與消費者互動,因為與上下游廠商談合作,我們漸漸了解了海裡面的景象。這時候有兩種可能的情況,第一,你發現這個冰山結構有一個明顯的縫隙,讓你有機會建立起一個更有效率的商業模式。不過這樣的狀況非常少發生,更常發生的是第二種情況 ── 這座冰山的結構非常密實,遍尋不著可以突破的點。

有些人會在這裡放棄,跑去找另一座更有興趣,或是更有機會的冰山。但有些人撐在那裡,撐著撐著,突然發生了一個像是 Flash 技術成熟讓 Web Games 變成可能、Facebook 猛暴崛起,或是智慧手機普及等這類的巨大 Paradigm Shifts,讓原來產業的底層版塊突然大幅移動,改變了冰山的平衡。這時候,抓住了這樣的顛覆機會,他們因此創出了大成功的新事業。

無論是第一種狀況或是第二種狀況,Ideas 都非常重要,但往往不是社會普遍認知那種「突然靈機一動」的 Idea,而是在某個產業深耕足夠時間,得到足夠的 Insights 後,才能出現的「好 Ideas」。

___

歡迎在 Facebook 追蹤我的創業相關分享

(Photo via 38126668@N02, guilleavalos,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