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Talent Market’

創業 CEO:人事也將進入 Big Data 時代

February 24th, 2014

Kids Auditioning

歡迎來到每週一刊出的「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既然我們已經在用 Big Data 在分析、預測並且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沒道理它不能被運用在分析、預測並且影響其他人類的其他行為。以企業的角度去看,除了消費者之外,在知識經濟時代,另一群同樣關鍵的人,就是我們賴以產生價值的人才。

Big Data HR = People Analytics

The Atlantic 近期刊出了一篇 They’re Watching You at Work,詳細紀錄了目前業界運用 Big Data 去提昇人事效率與精準度,統稱為「People Analytics」的各種方法。我鼓勵所有 CEO 花 30 分鐘的時間把它詳細讀過一次,我保證會給你非常多的啟發。

以下是我讀完之後的一些感想:

資料源的根本改變

傳統的 HR 流程,可供雇主判斷的資料來源非常有限,除了履歷表、面試紀錄,以及 Reference Checks 之外,我們只能仰賴直覺去做判斷,因此誤判的機率也不低。一旦誤判,雇用不適合的人才,不但會造成企業的損失,也造成人才自身的困擾。在 Internet + Mobile + Social 的時代,由於可以參考的資料量大增,如果能夠拿來運用,提昇判斷的準確度,對人才市場的雙方都是利多。

模型的建立

預測要準確,仰賴的是好模型的建立。如何從企業內外找出理想的人才範本,如何從他們產生的資料中去篩出高預測性的指標,如何持續校正這些模型,都將是會來企業人事工作的考驗。

非主流資料的取得

當企業們開始使用 Big Data 去優化人事,將會造成「普遍符合多數企業人才範本」的少數菁英供不應求,因而價格大升。這時預算較少的新創企業必須要能夠像 Oakland A’s 一樣去找出多數企業所沒注意到的「非主流」資料,因此能用更合理的價格取得適合他們的人才。而就像魔球的後續一樣,這場戰爭將會永無止境,因為企業間會仿效,而創新者必須不斷找到突破口。

潛力與能力的差別、個性的考量

另一方面,無論是用傳統的 HR 流程,或是用 Big Data 去預測,都必須要考量人才是動態的,會進步,也會有個性、情緒。因此如何取得潛力與性格的指標資料,並且預測出適合企業文化與 DNA 的人才,也非常重要。

社會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用演算法去把人分「優劣」,至少短期內會是一件相當挑戰社會價值觀的事情。當然這裡的優劣是主觀的,從某單一企業的觀點去預測人才的適配性,而不是在評判個人的絕對優劣。不過社會大眾短期內恐怕無法明辨這件事的本質,因此對於這樣的發展會產生反抗動能。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演算法事實上只是人腦決策程序的自動化,而傳統的 HR 流程本就是經營者用自己的大腦,在有限的資料來源下,去預測每個人才適配性。換成用機器去處理,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這樣的決策方式,能夠讓每個人才適得其所,並且得到更合理的工作報酬,事實上,可能是更美好、更有效率的社會。

結論

結論就是,無論我們願不願意,因為企業競爭,HR 往 Big Data 演進是必然的趨勢。在這過程中,創業 CEO 們必須要充分理解並且領先去運用這個工具,才能為自己爭取到好的 Leverage 與競爭優勢。

___

歡迎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 Flipboard 雜誌

(Photo via familymwr, CC License)

你有拒絕 22K 的權力

January 29th, 2013

Spiderman goes to work

不知道幸還是不幸,我兩週前的「22K 根本是個偽議題」,成了一篇超級受歡迎,但也引來不少筆戰的文章。

當然那不是一篇完美的文章,如果你要挑骨頭,我的雞蛋裡面常常都有。是我網誌的長期讀者就知道,我深信「獨立思考」,認定每個人都有自主判斷的能力。所以我的文章務求精簡,僅提供一個思考方向,其他留給讀者自己去挖掘,自己去定案。

所以 22K 一文,或是這個網誌的任何文章,往往都只從一個觀點去看事情,而不會試圖提供全面的檢討。原因是我認為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作用力的背後,都會有它的反作用力,每個優點背後,都會有它的缺點,身為一個關心某議題的知識份子,應該要自主的去深入了解每個選項,最終形成自己主觀的判斷。那不是「對」與「錯」的問題,那是「選擇」的問題。

這帶我們回到 22K 這件事情,還有一點我還想表達的,那就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

Price vs. Value

身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都在「選擇」,選擇如何與他人「交換價值」。價值當然有很多很多種,但假設我們先把金錢歸為一種,其他所有的價值歸為一種,則我們可以得到上面的圖表。我們可以付出金錢去得到價值 (左下角),例如:繳學費得到知識,也就是接受教育;我們也可以付出價值去得到金錢 (右上角),例如:使用腦力與體力換取薪水與獎金,所謂的工作。有時候我們可以既得到金錢又得到價值 (右下角),例如:小孩得到父母的照顧。

但我們有沒有可能既付出金錢又付出價值呢?你或許會說是右下角「小孩」的相反,那就是「父母」。但其實不然,因為做爸媽的人,當我們看到小孩子健康的長大,他們臉上快樂的表情,那個滿足感是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所以父母雖然付出了金錢與照顧,但往往得到了更多的滿足作為回報,公式的兩邊相加,最終是落在「付出金錢」而「得到價值」的左下角。也就是說雖然金錢是「零和」遊戲,一個人付出就會有另一個人接受,但其他的「價值」卻不是,很多時候雙方都得到比原本更多的價值,所謂「雙贏」或是「一加一大於二」。

Price vs. Value -- Cheated

只有很少數的時候,我們會落在座標軸的左上角,那就是當與我們交換價值的人,有意或是無意的欺騙我們的時候。舉例來說,當我們花 100 元去吃一碗牛肉麵,不但不好吃,回家之後還拉肚子。這種狀況下,我們付出了金錢,沒有換得相對的滿足感,最後還賠上了健康與時間。當這種事情發生,絕大多數人的反應是記取教訓,下次不再與這個人交換價值,如果損失太大,則我們採取法律行動,想辦法把失去的價值追討回來。

除了這類型被欺騙的狀況,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聰明的選擇,如果付出了金錢,就要得到價值,而且越大越好。如果付出了價值,就要得到金錢,而且越多越好。

Good Jobs vs. Bad Jobs

所以選擇工作,當然也是一樣的情況,如果一個工作得到的金錢遠遠超過你所付出的價值,那我們會認定是好工作。如果既能得到金錢,又能得到價值,也就是當興趣與工作合而為一時,我們會認定那是一個超級好工作。相反的,如果一個工作付出的價值遠遠大過得到的金錢,那就是一個爛工作。

了解了這個價值交換的結構,你就能了解為什麼我說「22K」不重要,因為它模糊了焦點。同樣在「22K 薪水」這條垂直虛線上,有超級爛的工作,也有超級好的工作,端看你如何選擇。事實上,同樣在任何薪資水準的垂直線上,都有超級爛的工作,也有超級好的工作。所以選工作的重點不是在「得到金錢」這個 X 座標軸往右靠,而是在「付出價值」與「得到金錢」這個 X-Y 平面上,往右下角靠。

另外,因為每個人性向的差別,對一個人來說是「價值」與「金錢」兩得的超級好工作,對另外一個人而言卻可能是「付出價值」遠大於「得到金錢」的爛工作。然後你還需要看「雇主」的交換矩陣,雇主雖然願意付出金錢,但當然也必須要得到價值。

而就像父母與兒女的關係一樣,雖然雇主與雇員間金錢方面是「零和」的交換,那不代表雙方間的價值也是零和的交換。事實上,當適合的雇主與雇員一起工作,雙方都會在這個合作關係中得到很大的價值。好的人才能夠幫助公司成為更偉大的企業,而好的企業也能讓人才從工作上得到極大的成就感與自我實現。那是一個很棒的雙贏局面,也是我們在人生中每個價值交換,所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

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應該討論 22K,而應該討論如何讓每個人才,都找到適合他的伯樂。財富不是錢,人生也不應該只用金錢來衡量。唯有當每個人都聰明的選擇雇主,找到他能樂在其中,並且獲得合理收入的工作時,我們才會擁有一個幸福的社會。

因此我鼓勵每個人聰明的選擇工作,讓好的雇主能夠得到好的人才,讓惡質的雇主找不到員工,迫使他們改善,而我認為,那才是進步最重要的動力。

延伸閱讀:年輕人,請選第一個老闆,不要選第一份工作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加入我們

(Photo via eneas, CC License)

22K 根本是個偽議題

January 15th, 2013

Fuck You Pay Me

再這樣下去,連十五K都到不了 —邰中和

22K 困境,我管定了 —施振榮

近來由於兩位宏碁共同創辦人前後的發言,22K 又成了一個議題。問題是,這件事情從頭到尾根本不該是個議題。

先讓我講個故事。我從小住在永康商圈,十幾年前,巷子裡的三角窗開了一家冰店。前面幾年,生意都冷冷清清,點了一碗紅豆冰,50 元,小鬍子老闆還拿著吉他坐在旁邊唱歌給我們聽。無奈生意就是不好,老闆跟我們抱怨說再這樣下去店要收起來了。

某年夏天,當我再去店裡正要點紅豆冰時,老闆說他新開發了一種新鮮芒果冰,很好吃,叫我點點看,一碗只要 60 元。我試吃了,哇,驚為天人,從此之後這碗芒果冰就成了我帶大學同學、朋友在永康街征戰美食固定的完美大結局。

冰館綜合冰

隔年,芒果冰變成了 70 元,再隔年,80 元,100 元,120 元,160 元,之後還要排隊半個小時才能吃到。小鬍子老闆越來越少出現在店裡,而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了。

沒錯,這就是永康街冰館的創業故事。

這件事情跟 22K 有什麼關係?有很大的關係。

很明顯的,顧客要吃的是芒果冰,即使一碗賣 160 元,大家還是排隊搶著買。如果你只是紅豆冰,那就算一碗只要 50 元,會跟你買的人還是很少。

紅豆冰就是紅豆冰,無論如何它就不是芒果冰,如果你想要賣 160 元,那就得想辦法變成芒果冰。政府當然可以統一規定全台灣紅豆冰一碗至少都要賣 100 元,但那沒有幫助,因為人們可以非常簡單的忽略你的紅豆冰,走到下一攤去吃芒果冰 — 況且當紅豆冰都要 100 塊,那只會讓芒果冰的 160 看起來特別划算。

所以 22K 為什麼是「偽議題」?因為當你跟著大家一起吵 22K,那就代表你承認自己只是一碗跟大夥一樣的紅豆冰,你不知道怎麼變成芒果冰,所以只好盲目的跟著群眾喊:「要求政府拉高紅豆冰統一售價!」問題是,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就算你們成功的拉高了紅豆冰的公定價,那並不會讓紅豆冰更有價值,相反的,那只會讓芒果冰看起來更便宜,銷路更好。

所以重點根本不是紅豆冰一碗該賣多少錢,重點是怎麼把我們的年輕人訓練成「芒果冰」、「草莓冰」、「珍珠奶茶冰」,這些企業亟需的人才,那他們的薪水自然就不會只是 22K。

問題是政府根本不知道企業需要什麼人才,大學也不知道企業需要什麼人才,我們過去十年的教改,越改只把學生帶離現實世界越遠。

事實上,appWorks 投資的網路公司,每一家都在缺軟體工程師、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網路行銷、社群行銷專家、電子商務專家。就我所知,他們願意付 30K、50K、80K、甚至 100K 給有能力 (且價值觀相近) 的人,但即使是這樣,在現今的人才市場,他們都無法找到足夠的戰力來加入他們。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重點根本不是紅豆冰一碗該賣多少錢,重點是為什麼當企業需要的是芒果冰,政府卻把我們的年輕人都訓練成了紅豆冰,然後又要模糊焦點的一直去吵紅豆冰的公定價應該是 22K 還是 25K。

在不久以前的社會,紅豆冰一碗是不要錢的,如果你想當壽司師父,那就去一家壽司店當學徒,店裡會供你吃住,但幾乎沒有薪水。你知道現在的重點根本不是薪水,因為你是來學習的,學習怎麼從一碗紅豆冰變成超有價值的芒果冰,師父願意把他的畢生絕學教你,沒跟你收學費,還供你吃住,早就是大恩大德了。

所以重點根本不是 22K,重點是年輕人,既然你的政府、你的學校已經誤了你,你該用什麼方法,找到願意教你的師父,花 1 萬個小時跟他學習,最後變成炙手可熱,有超強戰力的人才。那時什麼 22K,花 100K 也不一定請得動你。

當眾人皆醉,記得,獨醒的人就有福了。

___

一天中的種種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歡迎收聽

___

後記

這篇文章在 2013 年 1 月 15 日貼出後,吸引來了極大的分享與討論。如果你也因此第一次來到我的網誌,我在這裡歡迎你的到來,也想跟你說明一下我的一些理念,以及為什麼在這裡會有這樣一篇文章。

就像我在關於本網誌中說的一樣,我發表內容的用意在於激發讀者思考,而非爭論什麼是「對」或是「錯」。我深深的相信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或是惡,每個作用力的另一面必有反作用力,因此每個人必須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必須相信自己相信的事物。當然我們會試著影響別人,試著創造改變,但誰又能說怎樣的改變是「好」或是「不好」?所以同樣是一篇文章,當然有人會認同它,也有人會持反對它,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你」相信的是什麼,關於人才市場、關於教育、關於經濟、社會、國家,關於自己的未來,「你」又有如何的想法。

因為唯有當你可以思考,然後試著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你才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我是這麼的相信著,也一直用這樣的態度寫著每天的文章,過去是這樣,未來也仍舊會是這樣。

–Jamie, 1/28/2013

延伸閱讀:你有拒絕 22K 的權力

(Photo via leahstarbuck & yuko_m,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