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traditional media’

iPad:傳統媒體和出版業的救星?

April 4th, 2010

無論是看好還是看壞,喜歡還是討厭,眾所矚目的 iPad 終於在今天開賣了。

最歡欣鼓舞的大概是傳統媒體和出版業,期待已久的救世主終於降臨,免費內容的時代終於結束,數位化終於不再代表滅亡淘汰,網路終於可以賺錢了。

是嗎?

Tai 在他的 ZDNet 專欄文章“如果再辦一次明日報”說得好:

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許多傳統媒體,仔細想想他們目前所提出來的商業模式,會發現那其實是木柵動物園的商業模式。付錢,買票,進去,看。這種商業模式最大的要素,就是動物要驚奇,而且跑不出去。但現在動物都跑出去了,還不只這樣,這些熊貓、老虎、黑猩猩、大象、無尾熊,還會自我複製。

於是我們再也不用去動物園了,因為我們自己就處於一個超大的動物園裡。某種程度上,我們想像的基礎,從進去動物園看動物,變成我們自己就生活在動物園之中。重點不在觀看動物了,重點在創造、豢養、分享驚奇動物。

是啊,重點是環境已經改變了,一板一眼、你買我賣的銅牆鐵壁,早已開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生氣勃勃,充滿創意的資訊叢林。而這樣的改變,就是 10 多年來網路、個人出版和社交媒體等工具的普及,所帶來的結果。

換句話說,網路已經讓資訊從少數人寡佔的稀有財 (動物園),變成唾手可得、供給過剩的公共財 (非洲大草原) 了。

「可是,iPad 的出現可以改變這個狀況,我們又可以把動物園圍起來,收門票,大家又可以過著開心的日子。」你說…

或許,在短期之內,在他們還沒發現動物已經充斥著這個世界之前。

Friday 在 MMDays 貼了一個讓人心動的 iPad 開箱影片,更重要的是,他點出了:

現在的數位照片都上傳到網路,但不擅操作電腦的家中長輩,總是抱怨照片不洗出來看不到。現在有了操作簡易的iPad──大螢幕、可縮放,比數位相框還好用。

你看出端倪了嗎?對,長輩。或許你可以賺到一些對於科技變化比較不靈敏的“長輩”的錢,但是這件事情絕對不是長久之道。很快的,有人就會開發一出個更便宜、更好用的 iPad 程式,讓他們不用再當冤大頭,每個月付 $17.99 去看在網路上公開免費的資訊。很快的,他們就會發現他們可以直接打開 Safari 瀏覽器,直接去網路上看一樣的新聞。

請看仔細一點,iPad 根本是一把兩面刃,他讓你以為他是一個封閉的應用程式平台,但背後卻藏著一個開放的網路平台。也就是說,他或許暫時可以幫你收門票,但他也會帶來網路資訊的普及化,加速你的衰敗

媒體業該怎麼辦?網路化!網路化!網路化!

所以,請認清 iPad 不是你們的救星,他也許延緩了你的慢性病,但是最後你難免要面對現實。與其到了那時,才發現你已經被純數位媒體取代,不如痛定思痛,現在開始擁抱網路。

我說擁抱網路不是說架一個網站,然後把雜誌的內容通通放一份過去,那叫做拷貝。網路的特色是即時、互動、連結、整合,現在還加上了社交,你必須要全部都利用,全部都擁抱。誰想要等到四月底才讀到你的 iPad 評論 (就因為你要等雜誌先出版)?就連我這篇文章花了兩天寫我都覺得有點太久了。當你文章提到 iPad 卻沒有連到 Apple 的網站,或是放上幾個影片,你怎麼跟我們這些資源豐富的部落客競爭?當我們的文章都被分享到 Facebook 幾百次了,你還在靠奇摩新聞導流量,你怎麼跟我們比影響力?而這些種種問題的解答,都在認認真真的思考你的網路策略中。

眾所矚目的 iPad 終於在今天開賣了,但是媒體和出版業的朋友們,你們真的看清楚未來了嗎?

誰殺了中國時報?我看 Google 的崛起與傳統媒體的蕭條

November 6th, 2009

Googled Cover

知名紐約客 (New Yorker) 雜誌的專欄作家,也是媒體業專家的肯恩‧奧烈躂 (Ken Auletta) 於前兩天推出了一本非常受重視的新書: Googled: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這本書是奧先生進出 Google 校園 13 次,獲得了好幾次專訪 Google 的兩位創辦人 (Larry Page/Sergey Bin) 和執行長 (Eric Schmidt) 的機會後,所完成的大作。內容在闡述 Google 怎麼樣從一個史丹佛 (Standford University) 實驗室的小產品,演變成今日的廣告及媒體巨擘,一路上不小心也順便害慘了本來靠著廣告收益來支撐的傳統媒體業者。(註: 這本書我還沒看完,但是有些想法不寫不快,如果讀完後有更多感想,我會再補。)

這本書會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由於在這個節骨眼,傳統媒體都一股腦兒的把自己的不順遂,怪罪到廣告營收與日俱增的 Google 上,似乎是這個搜尋大王,把他們的生意給搶光了。此時奧兄從一個媒體人的眼光,去分析這個長達十年的數位革命,就更讓人期待他的結果報告。

我想,與其把出版業的蕭條,老字號媒體像中國時報的苟延殘喘,怪罪到 Google 一家公司的崛起,還不如說是整個大環境的改變,突然讓這些百年老店適應不良。

這個大環境的改變,我覺得有四個面相 — 數位化,網路化,開放化和平價化。

數位化 (Digitalization)

這個改變發生的最早,從 80 年代個人電腦開始普及之後,人們也就慢慢的改用 0 與 1 構成的檔案,來儲存/欣賞內容。一開始是文字被放在磁碟片內交換,慢慢音樂被轉成 MP3,然後出現了 VCD 的電影。數位化帶來了許多的好處,例如: 低廉的邊際生產成本和運輸費用,較一致的品質等等。雖然說數位化讓盜用也變得容易,但由於檔案還是需要人為的傳遞,所以並沒有對媒體業帶來很大的威脅。

網路化 (Networked)

90 年代末期網路開始普及,從此資訊的交換不再需要實體的媒介 (physical medium),而相對的,行銷訊息 (廣告) 的傳達,也從此出現了新的通路。網路讓盜用的方便性大大的提升,於是開始對內容的銷售有了負面的影響。然而媒體業搬上網路,也得到了額外的線上訂戶及廣告收入。走到這一步,大家都還在喊”新媒體時代”,只要能夠抓住網路開啟的新機會,媒體只會更蓬勃發展。

開放化 (Liberalization)

網路風行了之後,開始出現媒體下放的運動。個人網站,網誌和 Youtube 的崛起,讓平民也可以成為內容生產者。Craig’s List/Kijiji 等分類廣告網站,則開始分食媒體賴以生存的在地行銷 (local listing) 預算。最後才是 Google 等關鍵字搜尋廣告的崛起,讓全國性/全球性行銷不再是擁有大筆預算廠商的專利。廣告的表現透明化,人人都可以競標的每點擊成本 (Pay per Click) 模式,也讓中間的肥水 (inefficiency) 降至最低。這個階段傳統媒體開始受到三面夾擊,也終於出現了衰退的現象。

平價化 (Commoditization)

最後,在上述三個階段的作用下,造成了這個終極的影響,給了傳統媒體致命的一擊。數位化讓內容生產/複製成本降到最低,網路讓傳輸成本也降到最低,最後開放化讓行銷成本也降到最低。當你可以免費在 Craigs List 上刊登求才啟事,當然沒有人會花錢去買報紙分類廣告。當你可以買 Google 上的高效率關鍵字廣告,就越來越少人會去買雜誌上肉包子打狗的平面廣告。於是,這種種的效能提升,轉化成價格的驟降,最後造成整個媒體業總產值大幅縮水,加上網路媒體盛行,大半營收來源被其瓜分,剩下的一小塊餅當然養不活為數眾多,尾大不掉的傳統媒體業者。

所以,在我看來,傳統媒體的衰退,是產業結構變化下必然的結果。

衰退既然已成事實,許多人也就開始擔憂,沒有了這些出版大戶,優質的內容沒有生產的平台,將從此消失在地表。 有些人認為Google 等新媒體,應該要去收購舊媒體,有人則建議我們應該要像補助文化事業一般,由政府出面來拯救媒體。

對於這些,我持反對的意見。人們對於好內容的需求永遠都會在只要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生產者想辦法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在新媒體的時代,或許沒辦法像以往一樣,花大錢讓一個作家花幾年的功夫去寫一本大作,但是這個作家可以用篇幅的方式在網路上發表,聆聽回饋,最後完成大作。唱片公司也沒辦法花幾百萬去製作一張專輯,但是可以一首歌一首歌作,一首歌一首歌放在網路上賣。更重要的是,由於上述開放化的結果,媒體不再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每個人都可以是作家,每個人都可以是歌手,只要你有心,就有辦法出版內容,讓有興趣的人看到/聽到你的聲音。

就像奧兄說的一樣,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將會有很大的改變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最大的改變,將是在創作的週期的縮短,人們閱讀的是網路上的新聞,而不是隔天的報紙。聽的是本周最新的單曲,而不是半年一張的大碟。這一切已經再發生。

下一步,我們將看到內容變得更即時,更自由,更多元化。也就是說,內容的來源,將會大大的提升。從 200 台的有線電視,變成幾百萬台的 Youtube 頻道。從 3 大報社,變成成千上萬的網路媒體。這樣的改變,也已經啟動。

人性都是安於現狀,害怕改變的。但是我對新媒體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人類的社會總是不斷的在進步,而這個數位革命將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更精彩,更充實。我邀請大家跟我一起來期待。

(Image via Amazon)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