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關於創投’

創業 CEO:如何選擇投資人

November 4th, 2013

Michael Arrington and Dave McClure Rose Exchange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AppWorks 成立至今,總共參與投資了 20 個 Startups,我也因此扛起其中 8 家的董事職位。以往身為創業者,面對自己的股東,自己的董事會,很難知道與其他公司之間的比較。現在成了投資人,一次看到這麼多公司的幕後運作,越來越能體會為什麼人家會說慎選股東。

最好的投資人是出錢又給力的,接著是出錢不管事的,而最差的投資人是出錢卻拼命幫倒忙的。其中出錢不管事的投資人俗稱「天使」,但這幾年的實務經驗告訴我天使不會永遠是天使,一旦他自己的財務吃緊,或是對你的信任感消失,可能轉身就變成惡魔。

投資人一旦對公司失去信心,輕則不繼續支持,讓後續的增資困難度大增。重則威脅鬧事、杯葛運作,甚至告上法院,讓原本已經很困難的創業之路雪上加霜。

所以就像選共同創辦人選同事一樣,面對眾多有興趣支持你的投資人 (如果有這個福份的話),創業 CEO 必須要抱著謹慎的心態,好好為自己也為公司挑選最適合的股東夥伴。

關於這個題目,Return Path 執行長 Matt Blumberg 近期發表了一篇 Selecting Your Investors,非常值得參考。我加入個人的經驗,改寫成以下 8 點:

  1. 偏好長期耕耘相關領域的投資人 ── 舉例來說,如果你在 Mobile Internet 領域,則已經投資其他 App 發行商與開發商的創投會對你很有幫助,他除了可以告訴你其他新創公司的成長途徑,讓你比較能夠預期自己的規模化過程,也常常能提供最前線的產業情報,縮短你摸索的時間,並且減少錯失機會的情況。
  2. 先選人,再選公司 ── 有些時候,得到上下游企業的業務支持,的確可以大大提昇你的競爭力。但即使你能說服這些企業投資你,並不代表它就能在業務上支持你。實務上,多數企業的投資部門對業務部門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因此「誰」投資你比「哪家公司」投資你重要許多。另外,決定投資你的那個仁兄,往往也是未來代表參與你董事會的人,這又讓選人更顯得重要。
  3. 別被美好承諾所惑 ── 當創投傾向要投資你,有些人會開始畫大餅,承諾未來要幫你做這個,介紹那個。這些承諾聽起來很美好,可惜有時只是引誘你的手法。真正好的投資人應該是直接開始幫助你,不會非要等到投資之後才有作為。
  4. 跟他已經投資的 CEO 們聊聊 ── 如果是一個行得正、坐得直,非常很努力幫助 Portfolio 的投資人,他會非常樂意提供這個名單,請你儘管與他們聊聊。如果創投對提供這樣的名單有所保留,那很有可能是一種警訊。
  5. 先一起工作 ── 如果可以的話,想辦法先跟這個創投一起工作,再決定要不要給他投資。深入討論策略、商業模式也好,一起拜訪重要合作夥伴也好,從這些過程中,你會更了解雙方是否能有默契。
  6. 啤酒測試 ── 不是測試對方酒量,而是一起吃個晚餐,喝杯小酒,卸下防備與面具,能更了解雙方的為人與價值觀。
  7. 親身參與協商 ── 協商是找出兩方利益平衡點的過程,也是了解對方如何處理利益衝突的機會。如果你跟你的創投能夠理性、愉快的完成這個過程,那代表未來股東關係會較容易維持。
  8. 了解價格與價值的不同 ── 越好的服務價格往往越貴,這道理在募資的世界也相通。不要純粹為了較高的估值 (較低稀釋) 就選擇某一投資人,也不要純粹為了提高估值就讓投資條款變得繁瑣複雜。當價格在類似範圍時,投資人本身的好壞影響會遠遠大過估值。當投資條件非常複雜時,有時會嚇跑未來想投資下輪的創投。所以一切應該以全局的觀點來看,而不是著重在單一項目的最佳化。

以上,希望這些提醒能夠幫助你慎選投資人,組成最堅強的股東、董事團隊,一起創造更臻偉大的事業。

___

AppWorks Demo Day #7 來了!11/18 (一) 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21 個新創團隊將登場展示他們的產品、商業模式,千萬別錯過。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 正在接受申請,歡迎加入

(Photo via kevinkrejci, CC License)

創業者如何讓創投「愛上你」

July 10th, 2013

Paul Graham & Charlie Rose at TechCrunch Disrupt New York 2011

愛評網募得新台幣 1.5 億,優必達成功籌資美金 1,500 萬,PubGame 增資美金 500 萬… 近來台灣的網路產業很熱鬧,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創公司向創投成功募資的新聞傳出。這讓很多創業者懷著「有為者亦若是」的心情,積極的與投資人接觸,希望也能贏得他們的青睞。

職業生涯前十年,我是一個向創投募資的創業者,從 1999 年開始,我參與創辦的幾家公司,共計經歷過五輪、總金額約新台幣 3 億的創投融資。2010 年開始,我轉戰創投,目前管理專注投資網路產業的 3.2 億台幣「本善基金」,至今投資了 17 家本土新創公司。

歸納這些年來坐過談判桌兩側的經驗,對於想要向創投募資的許多年輕創業者,我想有一些訣竅可以在這裡分享。

認清創投是一種投資

很多初創業者犯的第一個錯誤,是沒有去意識到創投不是一種研發補助,而是一種投資。既然是投資,最大的目的就是要產生報酬。此外,就像共同基金一樣,創投管理的基金絕大部分不是自己的錢,而是向法人及個人股東們所籌得的資本。多數創投基金有 7-10 年的壽命限制,在那之前必須要產生出好的投資報酬,並且連本帶利把資金歸還給股東,才能夠達成基金當初設立的目的,也才有機會募得下一支基金繼續營運 — 當然實務上不會等到第一支基金完全清算完畢才開始募第二支基金。

資本是一個市場

創業者還必須知道資本是一個市場,意思是裡面有眾多的買方與賣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買賣偏好。國內有 120 家創投,管理著總資產達 1,500 億的 200 支創投基金。每家創投、每支基金都有不同的產業、金額、階段、壽命狀態,因此充分了解哪些買家與你的狀況速配,哪些明顯不是你的潛在客戶是最基本的功課。

就像我們購物時會貨比三家一樣,創投在投資之前,類似的公司也不會只研究一家。因此充分掌握同業情報,了解自己的競爭優勢,也是身為賣方非常重要的工作。

信任 → Traction → 團隊 → 產品 → 股東 → 市場

當創投決定要不要投資你之前,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信任」。再厲害的團隊,如果有誠信問題,那絕對沒有人放心把錢交給你。信任基礎很難建立,這也是為什麼向創投募資總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也因此等到缺錢時才開始找創投是最壞的策略,聰明的創業者在平時就會定期與創投碰面,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交流過程讓他了解你,進而培養信任基礎。

有了信任的前提,在募資評估的過程中,早期創投重視的因素依重要順序排列,分別是 Traction (實績)、團隊、產品、股東以及市場。Traction 就是在目前為止的這段時間內,市場實際對你產品接受的狀況,最好的就是能秀出總營業額、會員數雖小,但呈現加速成長的狀態。團隊要的是完整、有良好化學反應的成員組成。

產品必須是有競爭力的,網站與 App 的穩定度與反應速度尤其重要,依據消費者反饋改版進步頻率也很關鍵。此外,如果已有或是將有有影響力的股東,對募資的幫助也很大。最後是面對的市場必須要大,或者是快速成長,這點對於早期公司重要性較低,但對中、後期的公司而言就是變成了募資最重要的因素。

成功募資不代表創業成功

聊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發現,向創投募資是一個極度複雜的過程。但抓住上述訣竅,再加上長期的嘗試、學習、努力,這是一個可以被克服的門檻,畢竟每年都有非常多的新創公司向 VC 成功募得資金。更重要的,創業者應該記住創投資金只是創業過程中的「加速器」。北美創投一年投資 1,500 家科技公司,最終可以產生「成功出場」其實不到 5%。換句話說成功募資或許值得高興,但那與真正的創業成功還有很大的距離。

___

有需要 appWorks 投資,或是輔導你募資的創業者,歡迎跟我們聯絡

(Photo via techcrunch, CC License)

為什麼 appWorks 的錢很難拿?

June 6th, 2013

appWorks Speaker Series

2011 年底從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畢業,目前主要與企業合作 Mobile Web / HTML 5 開發,與 Fandora 同桌進駐在 appWorks Co-Working Space 的 YouMeb 創辦人 Sean,前幾天分享了他這 2 年來 Inside appWorks 的心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近期身旁的兩個友好團隊開始在市場上打出了可觀的成績,也開始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你不得不說,在這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你如無親眼親身在旁看到,你真的很難想像得到過程是如何的艱困,而果實卻又多麼的鮮美,我說的果實不是取得多少 VC 的資金、上過多少媒體,創業目的不是募資,而是披荊斬棘後浴血仍站在戰場上那短暫的快感,然後能繼續告訴身旁質疑你的人,指著他們說:平凡不是我的選項!

三年 appWorks 下來,近身觀察了 150 個創業團隊,我越來越領悟到在創業的世界,失敗真的是常態,成功才是近乎「變態」。這不是台灣獨有現象,Y-Combinator 從 2005 年創立至今,已經育成了 513 個 Startups,幾天前 Paul Graham 自己透漏,目前為止估值超過 4,000 萬美元,也就是在矽谷可以被歸類在「小有成功」以上的,有 37 家,換句話說,7.2% 的機率:

北美創投每年投資 1,500 家科技公司,最後能夠達到 5,000 萬美金以上退場的,大約是 80 家左右,也就是 5.3% 的成功機率。粗略比較,YC Startups 比整體平均多了約 40% 的成功機會 (這個比較非常粗略,僅供參考)。但即使如此,無論是 YC Startups 或是 VC-Funded Startups,他們的 「失敗」機會都還是大過 90%。

而這些都還只是「挑過」的 Startups。一般來說,申請 YC 的錄取機率只有 3%,而被北美創投投資的比率約是 5%,再把這些概率算近來,矽谷新創公司「成功」的機率只剩下 0.25% 左右,也就是每 400 家裡面,才會有一家能成就超過 $40-50M 以上估值的機會。

這帶我們回到今天我想討論的點,也是 Sean 在文章最後的結論:

一、appWorks的錢是最難拿的,相信我。

二、團隊生存率幾乎是十分之一。

三、今年過年吃年夜飯時最好買個耳塞。

四、只要活下來!平凡就不是你的選項。

appWorks 從 2010 年 6 月開始,也就是說前三屆的團隊至今已經都有 2 年以上的營運時間,以目前「仍在創業」的團隊 (主觀認定) 與從育成計畫畢業時的團隊數量來看,他們生存的狀況分別是:

  • 第一屆:6/11 = 54.5%
  • 第二屆:6/12 = 50%
  • 第三屆:7/15 = 46.7%

這個數字與 YC Startups 的生存狀況比較,其實是相當類似的。

而關於「錢很難拿」這點,首先先讓我分享一些數據。appWorks 管理的 3.2 億「本善基金」,目前為止總共投資了 1.2 億台幣在 17 家新創公司上。其中一至三屆育成團隊被投資的狀況如下 (括號內為正在談增資中的家數):

  • 第一屆:5 家 
  • 第二屆:1 (+ 2) 家
  • 第三屆:2 (+ 1) 家

所以客觀來說,拿到 appWorks 的錢的確不是那麼容易。這背後有些複雜的思考邏輯,請讓我試著解釋:

  1. appWorks 的錢其實不是 appWorks 的錢,本善基金的股東是國泰金控、群聯電子、聯合報系以及 CID 華威創投,appWorks 只是代替股東管理他們一起成立的基金
  2. 創投基金存在的目的是「產生投資報酬」,一般以風險如此高,且流通性如此差的資產種類,投資人期望得到的最終總報酬是 3 倍以上,年化報酬率是 30% 以上
  3. 所以 appWorks 的存在必須要平衡創業團隊的利益 (更容易拿到錢、有錢可以加速成長) 以及基金股東們的利益 (慎選投資機會、產生良好投資報酬)
  4. 要產生好的投資報酬,必須要有健康的 IPO 市場與活躍的企業併購活動,這兩點台灣相較美國目前都略輸一籌
  5. 在能夠達到 IPO 之前,一個新創團隊要一路成功長大,必須仰賴健全的創投生態圈,能夠從 Seed 到 A、B、C、D 輪陸續交棒跟投,一路協助新創公司規模化,這點台灣也比矽谷弱上許多

所以 appWorks 最終的 Vision 是改革台灣的創投生態與資本市場,讓它對創業者的友善程度能夠盡量向矽谷靠齊。但這畢竟不是容易的工作,更不是三兩天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因此,在這緩慢的革命過程中,我們選擇穩步推進,在兼顧到資本市場接受程度與股東的利益之下,一步一腳印的試著讓情況越來越好。

的確,appWorks 的錢不好拿,或者說,本善基金的錢不好拿。但換個角度看,過去三年來,我們已經投入了 17 家本土新創網路公司,這個數量應該大過所有創投同業投入的總和。而今年剩下的 7 個月,我們預計還要再投入 5-8 家。

無論如何,既然下定決心要改革資本市場,我們就會堅持下去,也有信心能讓情況越來越好。創業很難,不可以輕易嘗試,但就像 Sean 說的一樣,如果你跟我們一樣是不怕死的那一種,我在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等你。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