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vision’

創業 CEO:CEO 的工作

November 19th, 2012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要聊如何做一個好 CEO,我們得先從 CEO 到底負責什麼工作聊起。關於這個問題,我最喜歡的定義來自 AVC 上的一篇 What a CEO does:

一個 CEO 只需要做三件事情:設定整個公司的長期目標 (Vision) 與策略,並且明確的與所有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s) 溝通這些目標與策略;吸引並且留下對公司而言最棒的人才;確認銀行裡永遠有足夠的現金。

我喜歡這個定義的原因是它只用了短短的三句話,但卻完全抓住了一個 CEO 該做的核心工作。如果一個公司是一艘船,則第一個必須要設定的是這條船要航向的偉大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大家口中的 Vision,很多人稱之為「願景」,但我認為更應該是「預見」– 一個創業者不應該只是「希望」某個未來會發生,他應該是「看見」了未來會這樣的發生。當然「預見」與「幻想」只有一線之隔,而這中間的差距就是做功課、觀察、分析、辯思、感受。海上常常有迷霧,而這個世界則充斥著雜訊,所以一個 CEO 的工作是從中抽絲剝繭,看穿世界的五個層次,然後預見未來的發生。

這個世界充斥著雜訊,因為電視名嘴、新聞主播、媒體記者、政府官員等等這些拿著擴音器的人,常常並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Jamie Lin

剛出海時你大概只能看到幾公里以外的事情,但隨著你的功課越做越多,你將能夠越看越遠、越看越清楚。接著,在鎖定了遠大的目標之後,你還必須要設定能夠達到那個目標的航道 — 所謂的「策略」。如果預見是 Where/Why,那策略就是 How。在創業的世界,幾乎不可能是朝著目標直直的前進,就能夠達到那個地方的。因為路途中會有很多大傢伙,而你的一支小船幾乎不可能與他們競爭。所以「預見」可以是理想的,但「策略」卻必須是非常務實的 — 鄉村包圍城市、破壞式創新、長尾,這些都是缺乏資源的小公司常用的策略。

玩遊戲的目標當然是推倒大魔王,但如果一出新手村就直奔魔窟,那顯然有點不切實際。一樣的道理,所有創業者的目標當然都是征服世界,但在那之前,先把你的國家、你的城市、你的鄉鎮征服下來,一步步穩紮穩打的升級,或許是比較務實的態度。–Jamie Lin

而光是自己看清楚目標、想清楚策略,那還是不夠,所以身為一個 CEO,你的工作必須還要加上把目標與策略清楚的向所有 Stakeholders — 也就是團隊、股東、供應商、合作夥伴等等 — 溝通,讓他們能夠協助你執行上述策略,一起把船開向那個目標。注意每一個 Stakeholders 需要聽到的版本很有可能會不同,你必須要隨著他們的理解力、利害關係以及產業知識,選擇你應該要使用的版本。

另外,注意到這裡並沒有提到實現策略用的「戰術」,也就是「What」。身為一個 CEO,尤其是 30 人以上公司的船長,你需要開始學會把執行面的細節委託給在前線帶頭衝刺的小隊長決策,你只需要確認他清楚的知道公司的目標以及策略,那就夠了。

請小隊長用他的話告訴你公司的目標與策略,是確認他知道這些事情最好的辦法。–Jamie Lin

設定好了目標與航道,再來就是必須要讓船前進,尤其在一個知識密集的網路公司裡面,「人才」幾乎是這裡面唯一的關鍵元素。所以一個 CEO 的職責,就是吸引並且留下好的人才。注意這裡的好是指「對公司好」,而不是「強」的意思。公司是一個系統,系統裡面需要和諧地協同運作的元件,所以無法與大家一同運作的人,無論他的能力再好,都不是一個「對公司好」的人才。吸引對的人才,把他放在對的位置,確認他熱愛他的位置,是一個 CEO 必須要做的工作。

有了好的方向,又有了好的水手,最後,你必須要確認這條船有足夠的燃料,而船員們也有足夠的晚餐。所以,一個 CEO 的最後一項重要職責,就是確認公司永遠有足夠的現金。注意是現金,不是帳面收益,因為你的水手領的薪水一定是現金,他們沒辦法拿帳面上的數字回家付房租、水電、孩子們的學費。現金哪裡來?可以是向投資人募來的,可以是向銀行借來的,也可以是在市場裡賺來的,無論如何,身為一個創業 CEO,你必須要確定你至少會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下個月水手們的薪水。

當然一個創業 CEO 極有可能還會做很多除了這三件事情以外的工作,但那個時候其實你可以把他當做正在戴著創業者的帽子,而非 CEO 的帽子。當公司越成長,創業 CEO 必須要把這三件事情越做越好,而其他的事情則越做越少。而這,就是成為 CEO 之路的第一堂課。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歡迎所有想要向其他創業 CEO 學習的創業者們加入。

(Image via ssoosay, CC License)

預見 > 策略 > 戰術

October 16th, 2012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孫子兵法

昨天有幸邀請到 500 Startups 的創辦人 Dave McClure 來 appWorks 參訪,中午一起吃飯的時候聊了很多,尤其關於育成創投這場馬拉松,比 Y-Combinator 與 TechStars 晚好幾年起步的他,是如何布局來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位置。我聊得很開心,因為在台灣,很少人能陪我講這些關於育成創投的策略。事實上,我的觀察是在台灣,很多創業者連自己的在做的事情,背後也很少有什麼真正的策略可言。

但也或許,大家只是沒有養成這樣系統式思考的習慣,所以今天就讓我們從 Vision, Strategy 與 Tactics,也就是預見、策略與戰術的不同聊起吧。

關於 Vision,我們聊過了很多次,它就是你看見未來的樣貌 — 所以「願景」是很不好的翻譯,應該翻成「預見」。要擁有 Vision,也就是要看到未來,你必須要有很深入的觀察,從事件、規律、結構,一路看到世人心智模型與容器,然後思考這些容器、心智模型與結構的互相交錯,將會在未來造成怎麼樣的規律與事件 — 智慧手機將會普及,絕大多數人們將會無時無刻上網,他們使用的上網軟體將會以 Apps 為主,行動瀏覽器為輔。這些世界的走向其實不難預言,只要你用心的去了解人們的心理與他們行為間的關係。

而以創業者來說,看見了未來的世界還不夠,你必須思考出一個你在那樣的世界可以佔有的位置。而這就是你創業的目的,你的中心思想,你的公司的 Vision。

有了 Vision,有了一個在未來世界你的位置,接著你必須知道該如何到達那個位置,而這個計畫就是你的 Strategy,你的策略。如果現在是 A 而未來是 B,則策略是把 A 與 B 連起來的那條線。但這條線幾乎永遠不會是一條直線,你往往需要繞一圈,有時候甚至是一大圈,經歷過好幾個階段,最後才能夠達到你要的位置。Jeff Bezos 創辦 Amazon.com 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有一天要成為網路上最大的零售商,但他的策略是先從賣書開始。1997 年回到 Apple 後,為了復興這家「電腦」公司,Steve Jobs 先從幾乎不是電腦的音樂隨身聽 iPod 做起,6 年後做了 iPhone,再 3 年後才做了把我們帶到後 PC 時代的 iPad。

所以策略會分為好幾個階段,而以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第一步,英文叫做 Go-To-Market Strategy,中文叫做「市場進入策略」,而換成我的語言,就是把 0 變成 1 的策略。

有了策略,接著就是實際執行這個策略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 Tactics (戰術)。Amazon.com 的第一個戰術是用破壞市場的折扣賣書,來幫助他們成為一個有訂單規模的網路書商,這是他們成為網路零售巨擘的第一個策略。Apple 的戰術是利用 iTunes 軟體提供 CD 轉 MP3 功能,來幫助他們的 iPod 成為成功的數位隨身聽,那是他們成為「後 PC」巨人的第一個策略。

換句話說,Vision 是 Why 與 Where,也就是某種未來為什麼會發生,而我又要在這個未來扮演什麼角色。Strategy 是 How,也就是我要如何能夠成為那個角色。而 Tatics 就是 What,也就是我該做什麼來讓我的策略能夠成功的被執行。

Vision 往往是超級長期的,每個人的 Vision 也都不同,這是價值觀 (容器) 層面的東西 ,所以也是無法複製的。相較於 Vision,Strategy 則是中期,心智模型與結構層面的東西,可以模仿,但難度很高。而 Tactics 則非常短期,規律與事件層面的東西,很容易模仿,但如果沒有搞清楚背後的策略與預見,那個模仿幾乎是沒有意義的。

講到這裡,希望有幫助你們了解到 Vision > Strategy > Tactics 之間的關係,也希望你們能夠多觀察、多思考,因為那才是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業家之前,最重要的修煉。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歡迎你來跟我們一起學習。

預見與幻想

August 29th, 2012

先知:你現在有眼界了,尼歐。你可以看穿這個世界,不受到時間的限制。
尼歐:那為何我看不到她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先知:因為我們無法看穿那些尚未完全了解的決定。

某種程度來說,每個創業者都有點像「駭客任務」(The Matrix) 裡面的主角尼歐。我們吃下紅藥丸,離開舒適的「母體」,過著原始、蠻荒的生活,只為了證明自己、改變些什麼,甚至想著最後也讓母體裡的人過著更好的生活。

但無論是在電影裡面或是現實生活,尼歐其實並不是唯一吃下紅藥丸的人,事實上,在尼歐之前,甚至連「救世主」都已經有了 5 任。吃下紅藥丸的人個個都武功高強,就像創業的世界裡面每個人都是不可一世的程式高手,但最終能夠成功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所以改變世界需要的不是武功,不只是武功。改變世界需要的是先知口中,尼歐擁有的「眼界」,英文就叫做「Vision」。

Vision 這個字,中文常常翻作「願景」,有「希望這個未來發生」含意,我覺得翻得很不好。在英文裡面,「Vision」跟「View」同一個家族來的,所以其實比較接近「視野」的意思。當我們說一個創業者擁有一個「Vision」時,其實不是說他「希望」某個未來發生,而是比較接近他「預見」了一個未來將會發生。

但未來不是不可測?

確切的未來的確很難預測,因為它的發生時間與順序是由全體的人類一起決定著,而人類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其實是感性的動物。理性的決策或許還有辦法用邏輯去推演,感性的行為卻往往是難以解釋的,否則每次中油降價或是星巴克買一送一,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為了省一個銅板去排幾個小時的隊?

不過感性的行為雖然很難解釋,但它卻會重複的發生,上述的中油與星巴克,又是很好的例子。所以雖然你不能用邏輯去推論某種未來會發生,但事實上你是有可能可以「感覺」到消費者的心態,因而看穿他們會有的行為。而當你得到了這種能力,那就好像是尼歐擁有了「眼界」,你將能夠「預見」未來發生的狀況。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因為畢竟我們都是人類,多少都可以「感覺」其他人類的心理。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正確預測大的趨勢,例如「行動上網終將普及」。但功力高的人,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例如詹宏志先生當年預言「網路購物終將普及,而 24 小時到貨將是人們需要的服務」。

所以身為創業者,尤其是創業團隊中扮演「先知者」(Visionary) 角色的人,除了其他 100 種我們務必要學會的能力以外,其實,能夠「感覺」到市場的脈動,然後「預見」未來發生的眼界,也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的能力。注意「預見」與「幻想」只有一線之隔,而中間的差距,就是你有沒有真的「感受」到消費者的心理,還是你只是在「推論」他們的行為。還記得嗎?消費者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

尼歐:我想明顯的問題是,我可以信任你嗎?

先知:賓果!不用懷疑,那是一支酸黃瓜。壞消息是,你永遠無法得知我是在這裡幫你,還是在害你,因此你必須要靠你自己。你必須要自己作主,決定到底是要相信我告訴你的,還是駁斥它。

___

歡迎你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surfstyle,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