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0的文章

為什麼你要創業?

May 20th, 2010

我第一次創業是在 99 年,升大四的暑假。那時全球正處在一片瘋狂的網路熱當中,我和一群台大的朋友,懷著要就要站上世界的舞台,要就要和歐美最頂尖團隊競爭的夢想,成立了哈酷網,立志要成為亞洲的戴爾電腦 (Dell)。

當然從現在的角度看過去,當初真是一股傻勁。對管理、對商務、對電腦業,根本都沒什麼了解,居然就這樣出來開公司。而更有趣的,是居然還有投資人敢把錢交給我們,公司開張不到幾個月,我們就募得了好幾千萬的創投資金。

半年之後,我們自己寫的線上電腦零售網站開張,公司也開始有營收。但營業不久,便發現所謂戴爾模式 (當時) 在台灣很難成功,因為民眾根本還沒有在網路大筆消費的信心,而台灣也太接近零組件產地,電腦和周邊的毛利因此被過度競爭壓得奇低 (大約只有 3% 左右),如果衝不出量,根本無法獲利。

不過由於我們的軟體開發能力不錯,於是在投資人的鼓勵之下,決定轉型成為企業軟體公司,也就是現在的碩網資訊。一開始,先專注於幫想在網路上經營商店的企業開發 B2C 平台。可惜先後接了幾個案子之後,便碰到達康股災,所有企業也瞬間暫停網路平台的投資。

於是我們又再度被迫轉型,一群台大資工的高材生,在 MIT 博士執行長的領導之下,獨立開發出中文搜尋引擎和文字採礦 (text-mining) 等相關技術,包裝成知識管理、智財管理等相關軟體,接著獲得台積電、聯電、廣達等重要客戶的採用,這才殺出一條血路。

而在攻占了台灣的電子、金融業等市場後,接著必須要向海外拓展,於是我又帶著兩位同事,搬到上海。之後兩年,我們跑遍大江南北,把碩網的中文知識管理軟體,介紹給了無數的中國企業客戶。

於是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碩網終於在 2003 年時轉虧為盈。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我也決定該是時候出國深造,04 年終於離開碩網,赴紐約大學攻讀 MBA (企管碩士) 學位。

講了這麼多,我的重點是什麼?就是你應該要嘗試創業。為什麼?

創業給你視野

如果當初我不是創業,而是去某大電子公司上班,四年之後,頂多是一個產品經理。能看到的,大概就是某個產品的規格、有什麼其他代工廠競爭、要用什麼價格去競爭等等。這些經驗或許也不錯,但是還是相當狹窄,很難比得上我創業四年所看到的高度。或許碩網沒有像我們原先設定一樣變得超級成功,但是所有創業夥伴們從中得來的經驗,卻是你花錢也買不到的。

創業給你廣度

更重要的是,創業可以讓你看到一個公司營運的所有必要元素。除了產品和技術,一個企業要能夠運作,你必須還要有行銷、業務、財務、人事、會計、福利委員會等等組織。這樣多元的歷練,你大概不可能在大企業取得。大概只有創業,才能讓你有這樣的廣度。

顛覆既有市場的能力

創業的重點就是破壞現狀,用創意來提出更有效率、更好的產品,以解決人們的問題。這樣的活動在大企業是很難推動的,因為大公司往往綁手綁腳,無法快速活動 (看看近兩年的 Microsoft、Yahoo 甚至是 Google 就知道)。而且官僚組織更是容易演變成團體責任機構,讓個人很難在其中推動創新。以上的問題,在創業環境中當然不會存在。且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打破既有的秩序,創造全新的市場,改變人們的生活。這樣的影響力,絕對是在追隨國際標準運作的電子業,很難達到的。

從失敗中復活的機會

最後,如果我能保證你什麼,那就是創業的過程中你將會面對無數的失敗。然而,當你回頭看歷史上最成功的創業家,也都是每每能從瀕死經驗中復活,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不死鳥一輝形的人物。比爾‧蓋茲 (Bill Gates) 的辦公軟體當初差點因為沒有好的作業系統,被 IBM 拒於門外,迫使他去生出一套 MS-DOS,從此踏上作業系統霸主之路。 Google 當初本想以 1 百萬美金價格賣給 Yahoo,誰知道楊致遠不買帳,才迫使他們走上獨立,創出一個千億美金價值的公司。

你的人生應該要精彩

當然,我知道以上的這些事情,聽起來都有點刺激,或許太過刺激。但換個角度想想,你的人生,不是也只有一次,難道你就只想這樣平平凡凡的混過去嗎?

(Pic via wili@flickr under CC license)

隆重介紹… 之初創投股份有限公司

May 15th, 2010

昨天從會計師那裡傳來的好消息,和政府登記的手續非常順利,appWorks Ventures 成功取得了“之初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名號,也合法登記了“創業投資”為我們最主要的營業項目。

會把 appWorks 取名為“之初”,有幾個重要的含意。首先,是孵育、醞釀的意思,也就是希望 appWorks 和育成計畫,能夠成為許多成功網路公司的起源。而之初也和“知出”同音,所以有“知識產出”的意思。網路和軟體業大概是全世界最知識密集的產業之一,所以我們期許 appWorks 能夠促進許多關鍵創新的產生。最後,是想取三字經的意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前面幾個工作,往往定義許多人的整個職業生涯。我們希望 appWorks 能夠起到引導的作用,幫社會孕育出傑出的創業人、管理人。

另外,appWorks 的辦公室也在昨天進入收尾階段,上面照片就是往後 11 個團隊將共用的主要辦公區 (更多照片在這裡這裡)。另外,許多演講和培訓,也都會在這裡發生。

把 Y-Combinator 搬回台灣的夢想,從開始到現在剛好也快一年。想不到居然真的有志者,事竟成。在這裡除了要宣布 appWorks 的這個重要里程碑,更要感謝一路上大家的幫忙。未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大家照顧,就請大家不吝伺教了。加油!

如果我們要建一座矽谷…

May 14th, 2010

過去這一周來在矽谷訪問,拜見那邊創業圈的重要朋友。此行有三個目的,一方面想更深入了解 Y-Combinator 等“創業加速平台”的經營訣竅,好移植到即將在六月一號開跑的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另一方面則想聽聽大家覺得矽谷為什麼能成功,有什麼其他城市可以效法的。最後則是開始和一些華裔創業家聯絡,希望未來能讓其中一些人加入我們的顧問陣容,給 appWorks 旗下團隊更好的指導。

開著車在貫穿矽谷心臟的 101 號高速公路上下奔走,我突然發覺這個由舊金山 (San Francisco) 蔓延到聖荷西 (San Jose) 的經濟圈,和台北到新竹的產業鏈,其實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大城市都在北邊,機場都在中間,由北到南都是一個小時左右,都有兩條高速公路,一條“山線” (I-280 和國道三號)、一條海線 (US-101 和國道一號)。矽谷圍繞著史丹佛 (Stanford) 但也有許多來自北邊柏克萊 (UC Berkeley) 的人才,竹科則是在清交旁,但也有不少來自台大的畢業生。兩個經濟圈的人口都是 8 百萬左右,產值也都在 2-3,000 億美金上下。

矽谷在過去受到過不少的挑戰,比較近期的像是 00-01 年的達康股災和 911 事件引起的創業蕭條,07-08 年的次貸風波所引發的科技裁員熱,不過他總是屹立不搖,始終可以用創新來渡過難關。

和大家討論的結果,矽谷最重要的優勢是人,尤其人和人間互相連結而成的網路,和他們身上累積的知識、經驗。由於這些網路,很多新人才也因此被吸引過來,而更重要的,是更多優質的新公司也被吸引過來,Facebook 在 2004 年中毅然從波士頓搬到這裡,就是最好的例子。

鼓勵嘗試、鼓勵從失敗中學習的文化,則是矽谷的另一個特色。Google、Yahoo 等這些大公司們,都是從車庫裡長出來的,因此了解創業過程讓人快速成長的能力,喜歡有這樣經驗的人才,甚至常常買下並沒有太成功的新創公司,來吸收這些人才。這造就了大家勇於試驗的風氣,反正如果不成功,還是可以帶著可貴的經驗,投效大公司。

矽谷最後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原則上。尤其是小公司嘗試合作時,都會先朝著互信、互惠的方式去著手,直到對方有傷害關係的行徑,才會列入黑名單中。這樣的經商方式,或許偶爾會受到一些傷害,但比起每每都要從不信任中開始,經過猜忌、懷疑直到取得對方信任為止,長期、總體而言,絕對是有效率許多。

我想,台北-新竹經濟圈絕對有條件可以更像矽谷,除了硬體產業,也可以擁有傲人的網路和軟體產業。這趟的心得,是這其實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地點,更不是語言的隔閡。我們要努力的,就是推動上面提到的這些“軟體”,鼓勵一流的人才投入網路業、鼓勵大家嘗試和鼓勵新創公司互相信賴、互相合作。而這些工作,我們也會列為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執行重點。

終於,下禮拜的今天,就會回到台灣。期待和大家一起努力,用軟體業再創一次台灣奇蹟。加油!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