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11的文章

時報商學院【趨勢講堂】第三、四講 — Google+, Facebook, Groupon, 博客來 & Lativ

October 22nd, 2011

最近和時報出版旗下「時報商學院」在進行一個新的實驗,他們固定每兩周來找我聊天一次,由主編鄭真發問任何關於創業、網路、軟體的主題,然後我們就這樣閒聊一個小時。回去之後,他們會把側拍的影片剪輯成容易容易消化的版本。我們想這樣累積了一段時間後,再看看能不能產出更有趣的東西。

第三講:小本創業機會何在?

這一集,我們從 Google+ vs. Facebook 巨人間的爭霸,到底是怎樣一場戰爭聊起。然後談到了大公司創新時,有什麼困難。最後再從小公司的角度,去解釋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大公司的弱點,在市場上面尋求突破。

第四講:Groupon 如何扼殺商業價值?

這一集,我們從 Groupon 的大起大落聊起,為什麼 Groupon 會成功的這麼快,而現在又衰敗的這麼急,我又為什麼不喜歡它的消滅價值商業模式。這些故事對於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影響。台灣的市場太小嗎?從博客來和 Lativ 的故事中,我們又能找到什麼教訓。

歡迎利用周末閒暇的時間收看,有什麼討論和建議,請留言讓我知道。

另外,我也要藉這個機會,再次恭喜四個 appWorks 育成的團隊 — QLLWantoto獎金獵人Patisco,在今年的 Red Herring Asia 100 中囊括了全部頒給台灣的獎項。如果你好奇「appWorks 育成計畫」裡面,還有什麼明日紅鲱,10/28 (五) 1:00PM 歡迎一起到 appWorks Demo Day #3 看看最新一屆的 24 個團隊,做了什麼產品,又幫消費者解決了什麼問題。

PS. 今天整天將會在香港參加 Startup Saturday 2011,有到場的朋友記得打聲招呼。

App Internet 革命

October 21st, 2011

Apple 公布最新一季的財報,3 個月賣出了破紀錄的 3,500 萬台 iDevices (iPhone, iPad & iPods)。Google 公布最新數字,全球有 1.9 億支 Android 已經被啟用。大家很興奮「智慧型手機」、「行動裝置」革命終於來到,我卻隱隱感覺到另一件更重大的事情正在發生,我們所熟知的「網路」,即將經歷另一次大幅度的轉變。

1960-1995: The Original “App Internet”

在瀏覽器普及之前,也就是 80 和 90 年代前期,網際網路其實存在了好一陣子。那時候的「上網」,代表好多不同的意思 — 如果要上 BBS,就要用 Telnet 軟體;要抓檔案,就用 FTP 軟體;要找人聊天,那去 IRC 頻道;找文件,那就用 Gopher;要收發 Emails、要即時通訊… 每件事情都有一種自己的「Apps」,而這些 Apps 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 —  它們的背後都是 Internet。

1995-2010: The “Web Internet”

90 年代中期,Windows 95、Netscape、Internet Explorer  的相繼出現,帶來了瀏覽器的普及,讓「Internet」發生了第一次的大革命。大多數的使用者,從這時候才開始接觸網路,那之後的 15 年,Internet 漸漸和 Web/HTTP 劃上了等號。上網,漸漸的就只是打開瀏覽器,搜尋/輸入網址/點選我的最愛,接著和「Websites/Web Apps」互動。

2010-2020: The New “App Internet”

但近幾年來,由於 iOS/Android 等「智慧裝置」的普及,鐘擺又漸漸從瀏覽器主導的 Internet,盪回 Apps 主導的 Internet。使用這些裝置的人們,花越來越少時間在 PC 上面,也花越來越少時間在 Browser 上面,而他們「上網」的主要通路,漸漸的又變成了 Apps。

也就是說,有很大的可能,再過 10 年、甚至是 5 年後,瀏覽器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將變得非常不重要。很有可能到那時候,當我們想到「Web」,會好像我們現在想到「PTT」或是「MSN」一樣 — 你還是偶爾會用它,但已經不是不能沒有它了。光想到這一點,我就開始打冷顫,當你想到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URL, SEO, Referrals, Pageviews… 這些東西,很快都將成為「歷史」,這,是很恐怖的體會。

無論如何,這個世界正在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改變著。在這過程中,行動緩慢的大企業將越來越難維持領先,而靈活、應變能力好的創業者,將會有數不盡的機會。我們很幸運,生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一個屬於我們的時代。

Update: 有些留言者顯然誤會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是通路的改變,不是背後技術的變革。消費者跟你接觸的管道,正在從「打瀏覽器、連到你的網站」,變成「打開桌面、點選你的 App」;他們發現你的管道,正在從 SEO/入口網站,變成「App Store/Android Market」。這跟背後的技術無關,而是智慧型裝置普及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

(image via laihiu, cc license)

別蓋「蚊子雲」

October 20th, 2011

搬回台灣的這一年多來,我參加了很多「雲端服務」產業發展政策座談。這些活動的立意很好,廣邀產業界來對軟體/網路業的未來發言,建議政府能夠幫什麼忙。但可惜討論常常牛頭不對馬嘴,明明要發展「雲端服務」,卻老是把「高科技製造業」的那套邏輯直接拿來套用。

最常討論的就是要政府建設「政府雲」,供服務業者運用,就好像蓋「科學園區」支持製造業一樣。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首先,「雲」根本不是用「蓋」的。Amazon 的 AWS,全世界最成功的「雲」,2006 年剛開始時根本只有兩三個功能,只有一個機房,「產能」也常常用盡。但這 5 年來他們一路緊貼著網路/軟體產業客戶的需求進步,不斷的更新、擴張、優化,漸漸的才發展成今天上百項功能,橫跨三大洲,世界第一的「雲」。

也就是說雲沒辦法蓋,而是要發展、營運、不斷優化。換句話說,雲不是「製造業」,雲是「服務業」。但以政府目前的採購模式,是沒辦法發展、營運、持續更新、服務一個「雲」的。真的發包出去「建置」了,最後大概也只是搞來一堆「蚊子雲」。

所以要發展「雲端服務」產業之前,政府可能要先把「製造業」的邏輯、架構、腦袋換掉,好好發展一個「服務業文化」,如此,或許才能真的幫助到網路/軟體業的發展。

想多了解台灣「雲端服務」的發展近況?歡迎 10/28 (五) 1:00PM 一起到 appWorks Demo Day #3 來看看 24 個創業團隊所開發出來的超強 Web/Mobile Apps。

(image via balt-arts,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