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12的文章

不管你願不願意,Apps 將徹底顛覆這個世界

July 17th, 2012

2011 年,蘋果在全世界賣出了 1 億支 iPhone,由 Google 帶頭的 Android 陣營,也賣出了超過 1 億支的智慧手機。也就是說,在去年,全世界每 35 人中就有一人,加入了 Smartphone 使用者的行列。不,這不是手機的世代交替,這是史無前例的人類行為世代交替。

1995 年開始,瀏覽器的普及為我們帶來了網路革命。從此大家對於報紙、雜誌、書籍,乃至於電視、CD、DVD、信件、傳真、電話的依賴也開始逐年下滑。17 年來,Internet 改革了資訊的取得、人們溝通的方式、下放了出版權力、推翻了娛樂產業,成為重要的銷售管道,最後還把真實生活中的朋友通通串聯起來。

可惜網路雖然厲害,但過去它畢竟是被拴在桌面上。所以當人們上網的時候是上網,一旦離開桌子,網路就幾乎無用武之地。因此雖然越來越不可或缺、越來越接近真實,但網路與現實之間,似乎一直存在著隔閡,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

直到智慧手機的出現,徹徹底底的推翻了這整件事。曾幾何時,當人們走在街上,注視的不再是周圍迷人的風光,而是眼前 4 吋大小的螢幕。三、五同事到餐廳裡共進午餐,沒在聊天,反倒是手頭在 iPhone 上為對方按讚。網路當年鞭長莫及的所有地方,搭著 iPhone、Android 這些小機器,現在通通都到達了。

這就是所謂的 Mobile Internet 時代,所以它不是手機的世代交替,而是人們的世代交替。從今以後,世界都有網路,網路也都有世界。井水與河水攪在一起,沒辦法再分辨此水非彼水。網路當年掀起的所有革命,還有它當年沒辦法掀起的所有革命,很快的,通通在這個世界上發生。

Mobile Internet 又可以概分以行動瀏覽器為主的「Mobile Web」,和以 Apps 為主的「App Internet」。前者主要是讓你透過 Safari 等這類「行動瀏覽器」,透過「HTTP」這個通訊協定,連結到像是「www.hbr.org」(哈佛商業評論)等的網站,去下載、消費「World Wide Web」上的內容。而「App Internet」則是讓你使用各式各樣的 Apps,透過 Internet 去取得資訊、服務、娛樂和商品。

用更簡單的方式形容,Mobile Web 就是讓你在 iPhone 上透過 Safari,連結到 www.facebook.com 去使用 Facebook 的服務。App Internet 則是讓你在 iPhone 上,使用 Facebook App 去使用 Facebook 的服務。這兩件事情雖然聽起來類似,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不同。Mobile Web 基於的是 HTML 標準,HTML 掌管的組織是 W3C,一個極度官僚、運作緩慢的協會。所以最新的第五代 HTML5 標準,預計要到 2022 年才會正式釋出。你沒有聽錯,是 10 年後的未來。

而 Mobile Apps,或是所謂的「Native Apps」,基於的則是個別平台所提供的開發環境。在 iOS 上,你要用 Objective-C 語言透過 iOS API 去開發,在 Android 上,通常則是使用 Java 語言,去呼叫 Android SDK 來產生功能。如果講這些太技術,那你只要記得這些智慧手機上有很多的尖端功能,像是相機、多點觸碰、方位感測、人體偵測,乃至於聽聲辨人等等功能,透過 Mobile Web,通通無法使用。要發揮這些先進裝置的能力,來帶給消費者最棒、最享受的體驗,你需要透過原生的 Mobile Apps。或者說得更簡單些,在 iPhone 上用 Safari 上 www.facebook.com,你並沒辦法上傳照片、沒辦法獲取 Push Notifications,但換成 Facebook App,這些通通做得到。因此,在行動上,人們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 Apps 裡面,而 Mobile Web 則會越來越不重要。

統計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件事情,在 Mobile Internet 發展較快的美國,根據 Flurry 公佈的數據,到了 2011 年底,人們每天已經花超過 1.5 小時在 Mobile Apps 上面,較 2010 年同期成長 42.4%。但同時間花在 Web 上面的注意力,卻只從 70 分鐘成長到 72 分鐘。Apps 已經是 Web 的 1.3 倍,而這個差距還在拉大當中。

所以 Mobile Internet 的革命等於 App Internet 的革命,而你必須要了解 Apps 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事實上,這也很難形容,因為 Apps 勢必徹底推翻這個世界。

以購物為例,在過去的這個聖誕節,全美的人口中,已經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會在商場裡面,透過 Apps 上網去比價,然後甚至直接在手機下單購買,而沒有在店裡面消費。另外也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會先在手機上透過 Apps 看過商品評價,再決定要不要購買。

以導航為例,最早以前,我們必須要在車上放上一本地圖。後來,我們去加裝一台導航機,或是在買車的時候直接選配原廠的地圖設備,但每到要用的時候,往往才發現不是景點資訊過期,就是地圖缺乏更新。但自從手機有了 Maps 之後,這些煩惱通通消失。事實上,專門生產導航設備的 Garmin,在 iPhone 上市以後,股價已經從 120 美元一路跌到只剩 40 塊。

再以朋友、家人間連絡感情為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但 WhatsApp 和 Line,早已取代了簡訊、電話和 Emails 的地位。拍了一張照片?現在大家都直接「APP 給你」。有什麼事情要交代?直接錄個語音用 WhatsApp 傳最快。心情不好?Line 的搞笑貼紙最能代表你的心情。沒錯,這些都是之前幾乎不存在的溝通情境。

而前陣子大流行的「Draw Something」,更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以前朋友聚會時,最喜歡玩的比手畫腳遊戲,現在可以透過這個 App,和遠方的親朋友好一起玩。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分隔兩地的兩個人,可以透過有趣的互動,連絡彼此的感情。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相信我,這只是一開始而已。現在之於 App Internet,就好像 1998 年之於 Internet 一樣,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應用會被開發出來。如果你認為過去 20 年的網路發展,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效率,更加美好,那相信我,這次的 Mobile Internet 革命,將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___

我的生活筆記、隨拍照片,通通分享在 Twitter 上,歡迎追蹤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管理》雜誌; Photo via superamit, CC License)

2011 台灣網路產業最佳行銷案例

July 16th, 2012

若要問我 2011 年台灣網路產業的最佳行銷案例,那我會說非「Lativ」與「神來也」兩個品牌莫屬。當然這裡所謂的「行銷案例」,會與大家期望聽到的非常不一樣。

根據報導,在 2011 年,Lativ 的年營業額從 25 億跳升至 40 億,也就是高達 1.6 倍的誇張成長。但這個同時,他們的「店數」卻維持在「1」(個網站),也沒有增加任何特別的產品線,所以整個躍進,可以說完全歸功於「行銷」。但問題是,他們靠的是怎樣的「行銷」– 記得嗎?在 2011 年,我們幾乎沒看到 Lativ 在廣告策略的更新上有太多著墨。

Lativ 的行銷,說起來很簡單,套句網路業的術語叫做「回購行銷」,也就是靠著不斷讓新客人「一試成主顧」,來累積業績的成長。回購行銷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其實非常難,因為它的背後,必須要有對產品的品質高度堅持的團隊,因為唯有用得滿意,消費者才有可能不斷回來購買。也就是說,Lativ 示範了在網路上,行銷要回到它的根源,那就是從 4 個 P 的第一個「Product」開始。

在 2011 年下半年,原先已有 1,000 萬會員的「神來也」系列遊戲,也出現使用者數量幾乎翻倍成長的情況。和 Lativ 一樣,神來也也沒有嘗試任何傳統廣告,或是新增產品線。在這段期間,神來也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他們在網路上已經很受歡迎的遊戲,一個個的搬到「行動」,也就是智慧手機上。這讓他們打中了許多本來無法接觸的 TA (Target Audience),於是帶來了驚人的成長。沒錯,這是行銷 4P 中的第二個「Place」。

或者說,傳統的「行銷案例」分析,其實往往只圍繞在「Promotion」上面,因為那是廣告代理商唯一能夠改變的元素。但來到網路時代,4P 中的每一個 P,其實都該是被檢視、討論、改善的目標,並且很多時候,其他 P 的調整,更有徹底扭轉一個企業行銷投報率的能力。因此我提出 Lativ 與神也來的故事,希望能夠給所有行銷人一些啟發。

___

後記:講到 Lativ,一定會有人要開罵「MIT」事件。首先,這是在講「2011」年的行銷案例,當時這個事件還沒有發生。再來,如果大家仔細去了解,Lativ 對台灣工廠的下單這些年來只有增加沒有減少,但這不可能永久,他們勢必有一天要找其他的來源。當你的營業額已經到達 40 億的程度,就算沒有代工廠眼紅違約跑出來跟你競爭,把所有生產線放在同一個國家,也有相當程度的風險。我想這個事件 Lativ 唯一做錯的是對公關危機的處理方式,和給消費者留下的不好印象。但品牌就像朋友一樣,不可能永遠不會犯錯,只要經營者能夠持續為顧客帶來價值,把他們的心贏回來,只是時間的問題。觀察 Google 的統計資料,似乎也顯示同一個趨勢。

___

除了網誌,我每天還會在 Facebook 分享許多資訊,歡迎追蹤

(本文編輯後刊於 2012 年 6 月《廣告》雜誌)

年輕人:請選第一個老闆,不要選第一份工作

July 13th, 2012

2015 夏季 AppWorks Ecosystem 聯合大徵才熱烈進行中,620 個職缺在那裡等你

一旦一個人嚐過了自由,他就永遠不會想要當奴隸。因此我相信,我們現在看到的恐怖景象只是一時的。明天一定會更好,只要美國繼續堅持她的理想 — 自由與更美好的生活。– Walt Disney

畢業季到了,很多學生開始問我找工作相關的問題,其中最常出現的,大概就是「A 工作與 B 工作之間,我到底該選擇哪一個?」接著,如果你請他們列出比較條件,往往都是薪水、工作地點、獎金、工時、內容、出差等等這些「客觀規格」,然後就開始排列組合,試圖找出到底是 A 工作的高底薪比較好賺,還是 B 工作的早下班比較健康。

就好像在選要買哪一台車一樣。

可惜找工作並不是找一台車,事實上,尤其是對社會新鮮人來說,你在找的,其實是那位「司機」。

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剛入社會的前三年,你基本上都還在「培訓」。沒錯,你在學校學的那些東西,在業界的標準看來根本只是兒戲。況且除了「硬性」的知識,你還得學會更多、更重要的「軟性」的技能 — 溝通技巧、說服的藝術、向上管理、同事關係、專案合作、應對進退、臨場反應、做決定、負責,這些,都是你從來沒經歷過的,也都是需要好多年的學習才能真正上手的。

你會跟誰學這些東西?沒錯,你的第一個老闆,還有你的第一組同事。簡單的說,如果社會是一間學校,那你的第一個老闆就是你的國中老師,而其他人就是你的國中同學。國中大概是每個人人格養成最重要階段,而進入社會的前三年,就是這樣的階段。所以大家常說第一個老闆最重要,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對你一輩子的價值觀,影響常常遠大過你的父母、師長。

講得更簡單一些,我的同儕多已入社會超過十年了,而每個人現在累積的成就與財富,之間的差距可能已經到達十倍數。觀察「勝利組」的人,絕對不是當年選擇「A 工作獎金比較高」的那一群,相反的,是選擇「哪個老闆可以讓我從他身上學到最多」、「哪個老闆最值得我追隨」的那一群。

道理很簡單,入社會十年後,你能夠站在什麼位置,絕對不是看你什麼學校畢業的,也不是看你待過哪家公司。入社會十年後,你的價值就是這十年來,你到底累積了什麼實力。真正累積了能量的人,會成為稀缺的將才,大家爭奪的至寶。而只是「工作」了十年的人,Well,他就只是一個比較資深的員工而已。

所以當然,你在選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間讓能夠你學到最多東西的社會學園,尤其是那些最有價值的軟性技能。所以你要慎選第一個老闆,因為他就是親身示範給你看溝通技巧、管理方法、價值觀、人生哲理的那盞明燈,讓你十年後能夠練成一把名劍的那位師傅。

至於要怎麼選第一個老闆?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選那個讓你欣賞、佩服,希望你自己有昭一日也能夠變成他的那位 Leader。所以當你去面試時,記得,不只是老闆在考驗你,你也要多了解他。記得問他很多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相信我,真正的好領袖會很欣賞問這些問題的人。

而如果你還想更確定,沒問題,先去那家公司實習不就得了。結婚之前先同居,永遠是最好策略。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實習其實是入社會前最棒的偷吃步

___

(Photo via n-i-c-k-y,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