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3的文章

創業 CEO:當個聰明的冒險家

January 28th, 2013

Impossible is Nothing

想要讓「不確定性」消失,那是人類的本能。但這個渴望會讓你做很快的決定,有時候太快了… 不久你會發現不確定性根本永遠不會消失,無論人類做出任何的決策或是行為。因此,如果有時間等狀況自己展開,好讓我們在行動前看得更清楚,我們會等。當然,當那一刻到來,你必須要準備好出擊。(來自 Great by Choice 中訪問的一位創業家)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最近這幾週我們在聊 Jim Collins 的大作 Great by Choice 裡面值得創業 CEO 參考的種種觀念。上回聊到 10 倍者在挑戰新商業模式時,往往採用的「先子彈,後大砲」實驗模式。本週,我們則要來看看 10 倍者的第三個特質 — Productive Paranoia,我把它翻成「有生產力的神經質」。

Productive Paranoia

「Productive Paranoia」其實是一個很難翻譯的概念。Paranoia 這個字的中文常常翻成「偏執狂」,但在這裡卻不是那個的意思。Collins 這裡指的 Paranoia,比較接近 Wikipedia 的解釋

Paranoia is a thought process believed to be heavily influenced by anxiety or fear, often to the point of irrationality and delusion.

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由恐懼與緊張所觸發的一種思考模式,常常近乎非理性,甚至出現幻想的症狀,所以它的中文比較接近「神經質」。一般 Paranoia 與 Productive 是湊不起來的,既然已經非理性,甚至開始幻想,怎麼會有生產力?

所以說 10 倍者不是一般人,他們是千中選一,只有 0.1% 的怪人。他們的腦袋中成天窮緊張著各種可能存在的風險,但又能把這樣的恐懼「引導」成動力,驅使他們更積極的去深入了解這個世界,準備自己與團隊,然後高效率的執行計畫。

風險

身為一家在「物競天擇」,商業的達爾文世界中求生存的企業,你面對的風險有哪些?Collins 把它歸納為「死亡」、「不對稱」與「不可控」等三種。所謂「死亡風險」,就是那些會導致公司的死亡,或是嚴重癱瘓的風險,例如:週轉不靈、核心成員集體離開等等。「不對稱風險」則是那些「下檔」遠遠高過「上檔」的活動,例如:把公司的錢都拿去買大樂透,或是從事類似大樂透的研發活動。最後「不可控風險」也就是外在風險,例如:景氣、資本市場等等。

量力而為

根據 Collins 的分析結果,10 倍者不是不冒險,而是不「隨便」冒險。他系統性的去分析這些成功 CEO 做出的 59 個重大決策,發現僅有 10% 是隱含死亡風險的。相對的,他們的對照組所做出的 55 個重大決策,卻有 36% 是有死亡風險的。另一方面,10 倍者的這 59 個重大決策裡面,有 56% 被認為是「低風險」的,而對照組的 55 個重大決策裡面,卻有 43% 被認定為高風險的。

這跟一般的認知有非常大的不同,在我們的想像中,成功的 CEO 往往是特別「大膽」的,而失敗的 CEO 往往則是太過「保守」的。但事實是成功者的確勇於冒險,但只有在他們認為值得的時候。其他大多數的時間裡面,他們其實也是非常保守的。

也就是說在惡劣的環境之中,太過保守與太過大膽,下場都往往是悲劇。只有量力而為的冒險者,才有機會在彈盡援絕之前,成功的抓到獵物。

神經質的準備與神經質的執行

因為資源有限,因為風險很多,因為環境極端不確定,一個創業 CEO 的神經往往是非常緊繃的。但他不會讓這個緊張屏蔽了他的雙眼,更不會把頭埋在土裡不去面對這些問題。相反的,他把這樣的緊張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不斷的去質問所有大大小小的疑點,不斷的去精進執行過程中的每個細節。當這個世界越挑戰他,他就拿出越厲害的、越精準的反擊來回應。

因為他知道,要戰勝一個事業發展中的種種風險,要長期打敗死亡的地心引力,光靠運氣,是不夠的。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robie06, CC License)

品味:聰明的自來水

January 25th, 2013

Zuvo Stratus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在美國,全國上下一年喝掉 500 億罐瓶裝水,其中 400 億支的寶特瓶沒有被回收,直接送到垃圾掩埋場。在台灣,我們也不遑多讓,每年喝掉 46 億支寶特瓶,其中有 11 億支是瓶裝水。

寶特瓶是原油的副產品,製造、運送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還要加上掩埋時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這些事情都已經講了好多年了,為什麼人們還是沒辦法「戒掉」它?其中一個原因來自我們對自來水質的不了解,進而衍生的不信任。

在家裡,在飲用前,我們會使用濾靜系統、過濾壺,或是把自來水煮沸,但事實上,大多數人從不知道這些處理到底是對水做了什麼事,又對我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而在外面,由於常常缺乏當地水質的資訊,也沒有方便的處理方式,最終很多人索性選擇花 18 元買瓶裝水消災。

北美的新創團隊 Zuvo 決定要試著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他們拍的介紹影片:

這個正在 Indiegogo 上募資,名為 Stratus 的計畫,不只是一個紫外線淨水系統,還外加上了一個雲端的「水質資料庫」。透過 Zuvo 提供的 App,你可以很方便的查詢所在地的水質,選用適合當地的 Zuvo 淨水元件,然後還可以知道元件對水做了什麼處理,移除了多少的雜質。

也就是說,有了這樣的解決方案,不但可以讓人們在家中喝到淨化的自來水,透過 Stratus 的 App,還可以教育人們對於各地水質有更多理解,以及飲用水需要經過怎樣的處理。久而久之,當人們對於水有更多的知識,而有智慧的水龍頭也更加普及,我想我們對於瓶裝水的依賴應該可以越來越少。

當然這整件事情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Stratus 也還沒來到亞洲或是台灣,不過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品味」的嘗試,值得成為大家的靈感,在這裡與你們分享。

___

一天中的美好風景,我都分享在 Instagram 上,歡迎收看

(Photo via Stratus by Zuvo Water)

要就要當金城武

January 24th, 2013

Herding

昨天傍晚應中國生產力中心之邀,到市府官邸沙龍去講了一堂兩個多小時的「精實創業」。我不知道聽的人覺得如何,但我自己在過程中又對 Lean 與創業的種種道理,得到了更深、更細膩的領悟。的確,要把一件事情悟得更透徹,方法就是試著去教會別人這件事 — 現在你知道我為什麼每天寫網誌了。

不過今天要聊的不是教學相長,而是昨天課堂最後的 Q&A 時間,有位學員提出的問題,她說:

Jamie 請問創投都怎麼「篩」案子?如果我在用精實的方法創業,那要特別經營哪些方面才能被創投「挑中」?

這幾乎是我最常被創業者問的一個問題,尤其當他們知道我是一個創投合夥人之後。

這個題目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當你要等著被創投「篩」的時候,那表示你已經失敗了。這就好像拍電影一樣,你有聽過金城武需要試鏡的嗎?當然沒有。製作公司會先拿著量身訂製的劇本去央求金城武,請他賞賜檔期,等到他答應了,再根據他的檔期去張羅其他的搭配演員。(這裡的金城武只是比喻,請自行帶入你最喜歡的明星。)

為什麼製作公司不是去「叫」金城武來試鏡?因為金城武只有一個,但製作公司有很多個。為什麼製作公司不去找別的、小牌一點的男明星?因為金城武主演的電影,通通是票房保證,而別的、小牌一點的男明星,沒有這樣的群眾號召力。(#比喻)

所以別人通通都要試鏡,要配合製作公司的檔期,但唯有金城武,是製作公司反過來配合他。

在創業的世界裡,也是同樣的情況。市場上最火熱的創投案件,不是創業公司去找創投,而是創投向創業者「跪求」額度。不相信你可以去神來也的門口走走,不小心都會踢到幾個。(#比喻)

為什麼?因為神來也不需要創投的投資,而且非常的賺錢。

他們就是 Lean 的實踐者,當初只用了自有資金,就找到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一路過關斬將,成長到一個上千萬會員,上億營業額的遊戲公司。

他們早就有資格上市,只是要不要這麼選擇,所以創投捧著錢去找他們,因為一旦他們答應拿創投資金的那天,就是決定要上市的那天,也就是創投可以很快得到投資報酬的那天。

票房保證,就跟金城武一樣。

所以精實創業的重點不是讓你通過創投的篩選,而是讓你靠最小的資源,在真實的市場,創造最大化的商業價值,讓創投不得不注意到你,讓他反過來邀請你跟他合作。

要就要當金城武,不然就別出來創業了。

(記住,金城武的重點是票房實力,不是莫名的自信。)

___

也可以在 Twitter 上收聽我的各種碎念

(Photo via bombeado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