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4的文章

Ask Jamie #7:美國為什麼能不斷突破自己?

January 9th, 2014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本週正如火如荼的與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 眾多申請團隊面談,每天都一路談到晚上 9 點才能下班,再加上感冒失聲,實在有點辛苦。但再辛苦也要陪大家一起動腦,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 Ask Jamie。

Kyle Asked: 美國持續突破自己的動能在哪裡?

哈囉~ Jamie,

拜讀你的文章不知不覺已經兩年了,感謝你一直以來孜孜不倦的分享科技與創業相關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有兩個問題想請教 Jamie:

1. 從總體面來看,美國的產業轉型,似乎不太需要政府的推動與計劃(由上到下),便能夠進行有機的汰舊換新,像是從傳統重工業轉型成科技產業、或是近年從 PC 硬體轉型為行動通訊等。想請教箇中大概的原因。

2. 之前受 Jamie 的感召,跑去媒合會想親身參與新創產業實習,但因為我本身為財務金融背景的在學生,現場大部分的公司多需要工程師或業務人才,感覺無法將我的專業學以致用,不知道 Jamie 會有什麼建議?或是若我畢業從事會計師工作,對新創產業能有什麼幫助?謝謝。

Kyle

Hey Kyle,

謝謝你的長期支持,你提出的兩個問題都很有趣,以下是我的想法,跟你分享。

1. 當然美國不是沒有他們的問題,幾乎無法逆轉的政府赤字成長、醫療佔總體支出比例不斷攀升、保守勢力大反撲、移民政策開倒車、國會被大財團遊說勢力把持,以及經常造成系統風險金融產業,都是美國短、中、長期存在的隱憂。但如果把焦點放在科技產業近 10 年來的復甦,我首先會把它歸功於美國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因為這些名校,每年成千上萬全球 (包含美國在內) 頂尖青年被吸引進美國的理工教育體系,在哪裡得到良好的訓練與校友網路,再成為創業者或是投身科技產業,也因此為矽谷帶來源源不絕的一流人才供給。這個得天獨厚的資源,是全世界其他科技聚落難以望其項背的。

此外,雖然先前次貸風暴與金融危機讓美國民眾展現了一些「仇富」情結,但其實美國仍是一個非常個人主義與英雄主義的社會,在多數美國人心中,追求功成名就與更富裕的生活是完全合理的人生目標。而當年輕人創業致富,得到的往往是更多的尊敬,更少的嫉妒。也因此資本主義在美國運行的相當順暢,創業者往往也很懂得與資本市場接軌,在適當的時候創造退場,為夥伴與股東實現獲利。而這樣資本的正向循環,緊接著帶動了人才與價值的正向循環,也因此讓美國的創業活動生生不息。

最後是「大美國」主義,也就是美國文化中普遍有的「用我們的價值觀去改變世界」的這種態度。當然這沒有好壞,但因為這樣的精神,美國人會不斷試著把產品推向全世界,去改變全世界人的生活。再加上好萊塢宣揚美國文化的威力,以及上述來自全世界的人才加入美國企業,再回頭協助美國企業去攻自家市場,最終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美國產品在世界上得到成功。

2. 我們應該先來想想什麼是「會計」,為什麼企業需要「會計」。

簡單來說,會計是一種用較科學的方式去顯示企業健康狀況的方法。如果沒有會計,我們只會知道這家企業每天銀行存款增減了多少,但卻無法知道這家企業經營的績效到底好不好,它的未來展望又是如何。尤其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 (或是未來有計畫上市的公司),為了方便股東們比較不同企業間的經營績效,更需要一個共通的格式。因此會計社群這些年來一起定義並且維護了許多共通格式 (GAAP、IFRS),讓所有企業依據它來回報,於是投資人就可以更容易的了解每家企業的健康狀況,也更容易決定要不要持有其中某些公司的股票。

但你會發現上市公司使用的財務報表格式,完全無法告訴你新創公司,尤其是網路新創公司的健康狀況。在多數網路公司的前期,往往持續支出許多人事費用與基本開銷,而換回的則是網站、App、下載數、流量、會員、內容,以及顧客粘性、病毒效應等等尚未能實現經濟價值的資產。所以如果以上市公司的報表去看他們,每家公司都在賠錢,都是一樣慘。但事實是每家新創網路公司的健康狀況與隱含的價值,有非常大的差距。

因此這時必須要用廣義的會計,也就是非 GAAP / IFRS 的模型去追蹤與解讀新創公司的經營績效。這件事情現在有些人叫它 Innovation Accounting (創新會計),主要的工作是去追蹤像是用戶取得成本 (CPA)、點擊率 (CTR)、各種轉換率 (Conversion Rates)、客單價 (AOV)、留下率 (Retention)、病毒效應參數 (Viral Coefficient)、以及顧客終身貢獻值 (LTV) 等等指標,然後用這些數字去分析並顯示出新創公司每段時間創造價值的效率,以及他們執行創業策略的成效。

所以的確傳統、狹義的會計對於早期 Startup 沒有太大的價值,但如果你能把會計的精神運用在 Innovation Accounting,那就有機會為新創公司帶來非常大的貢獻。

以上,希望有幫助到你。

Jamie

Someone Responded: 豁然開朗

Hi Jamie,

看到你在 Ask Jamie #6 的回覆,特此來表達我的感謝。你從一個新的高度來解釋了這個問題,讓我豁然開朗。第一次創業,之前對於其中的利害關係很迷茫,現在清晰多了。的確創業讓人學到太多東西了!

謝謝你,Jamie。

Someone

Dear Someone,

很高興能幫上一點小忙,祝福你們能順利解開這個結,再把注意力回頭放回產品之上,造福更多用戶。

Jamie

以上,謝謝收看今天的 Ask Jamie,我們下週見。

___

AppWorks Is Hiring!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比特幣不只是位元幣,還將帶動金融秩序的徹底改寫

January 8th, 2014

Bitcoin Network

上一篇關於比特幣的文章中,我論述了為什麼 Bitcoin 不是一個穩定的價值儲存介質,因此很難成為一個廣為消費者所接受的交易貨幣。但即使如此,Bitcoin 去中央化、基於網路與演算法運行等本質,仍是非常革命性的設計,也開啟了一個巨大的新世界。因此不管比特幣本身最後有沒有通用,它所掀起的革命,以及衍生出來的變種,仍將帶來金融秩序的徹底改寫。

而每當 Paradigm Shifts 發生,就是創業者隨之崛起的機會。因此今天的文章,我想更深入 Bitcoin 的設計,以及這些設計所產生的遊戲規則。Bitcoin 社群在他們的 Wiki 上經營了一個 Myths 頁面,裡面討論了很多關於比特幣的關鍵迷思,以下我選出特別值得討論的,用我的語言跟大家分享。

天幣、魔獸幣、巴幣,虛擬貨幣由來已久,比特幣也沒什麼新奇的

在比特幣之前,幾乎所有廣為使用者接受的虛擬貨幣都是「中央集權」控制的。中央集權的壞處是:

  • 當權者可以「任意」決定要印多少鈔票
  • 擊潰當權者就可以毀壞整個貨幣系統
  • 當權者可以任意的修改貨幣使用規則

而「去中央化」之後,以上這些問題都會被解決。

比特幣並沒有解決任何法定貨幣與黃金不能解決的問題

與黃金相比,Bitcoin 的優勢是:

  • 更容易運送
  • 更容易儲存與保全
  • 更容易驗證
  • 更容易切割

跟法定貨幣相比,Bitcoin 的優勢是:

  • 可預測且有上限的供給
  • 沒有一個中央集權者可以控制它 (相對於央行可調整新台幣發行量)
  • 不是基於債權的 (聯準會必須購買政府公債才能把美金實質打入經濟體中)

跟虛擬法定貨幣 (銀行帳戶餘額與 ATM 轉帳) 相比,Bitcoin 的優勢是:

  • 不會因為單一銀行財務問題而產生擠兌、存款風險
  • 交易速度通常更快
  • 交易成本通常更低
  • 可以是匿名的
  • 不會被凍結 (銀行存款可能被政府扣押)

因此 Bitcoin 的確有解決上述三種較廣為接受的交易介質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比特幣的價值基礎是所有採礦電腦運算能力

中央集權的美金,其價值基礎的確是美國政府的購買、償債與軍事能力,但相對來說,P2P 分散式的 Bitcoin,它的價值基礎卻不是所有參與電腦的運算能力。事實上,如果所有參與 Bitcoin 交易的「人類」明天睡醒都不想要 Bitcoin 了,那麼即使全體採礦電腦在過去花了再多運算與電力在維護這個系統,也不會使明天的 Bitcoin 再有任何價值。因此,Bitcoin 的價值基礎在於交易者的「信心」,而不在任何實質的東西。

比特幣沒有任何價值,因為它沒有任何價值基礎

貨幣成為法定之前,過去是金本位,也就是以黃金為價值基礎。但試想,黃金實質的價值基礎又是什麼?它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幫助你維持生存,因此在最極端的戰亂環境裡面,事實是連黃金也不會有價值。因此到最後,東西的真正價值基礎是人們對它的信心與慾望,只要有使用者繼續想要以其他物品換得 Bitcoin,無論這些物品是美金、台幣,或是衣服、食物,那個行為本身就會支撐 Bitcoin 的價值。

比特幣沒有隱含的價值

黃金的隱含價值是少數人穿戴它的慾望,相對的 Bitcoin 沒有辦法被拿來作其他用途,當然如果真的要說,單位比特幣裡面可以儲存約 1,000 筆交易資料,因此有隱含的「歷史價值」。但如果只看單位比特幣,那就錯過了整個全局。Bitcoin 真正的隱含價值是「網路效應」,也就是全體參與者賦予它的價值。想像 Facebook,如果你的朋友都不在上面,則這個平台一點價值也沒有。Facebook 之所以有價值,是全體參與者賦予它的,而同樣的道理也發生在電話、傳真機、網際網路等等我們生活中有極大價值的事物上面。與其他人交流是人類的心之所嚮,無論交流的是資訊、物質或是價值,因此比特幣最大的隱含價值,就是這個系統之上所產生的交易與網路效應。

比特幣不會普及,因為沒有控制通貨膨脹的機制

通貨膨脹,也就是物價上漲,是貨幣供給快過於貨幣需求的結果,也就是國家發行貨幣的速度快過於人們需要貨幣來儲存與交易價值的速度。傳統上,由於貨幣由中央供給,因此當權者必須要正確的預測貨幣的需求,適時的供給,才能夠維持貨幣價值的穩定。而實務經濟學上,維持 2-4% 微幅年度通膨有很多好處,也因此是不少國家發行貨幣時的目標。但比特幣的設計的邏輯是相反的,它有既定的發行時程,而其價值漲跌就留給交易市場自行去決定。因此你可以說控制通膨不在比特幣的設計目標裡面,因此這個題目沒有任何意義。但實務上,即使發行量已知,由於參與交易的人類很難完全理性,因此比特幣的價值高度震盪,是可以預期的。

比特幣無法成為貨幣,因為它需要 10 分鐘確認交易

當 A 把一個 Bitcoin 支付給 B,B 的電腦需要向龐大的 P2P Bitcoin 網路確認 A 給他的這枚比特確實「存在」,而這個確認時間往往需要高達十分鐘。十分鐘對一筆交易來說是很長的時間,因此這也是比特幣作為交易介質目前顯著的缺點。想像 20 年前信用卡剛剛普及,每次刷卡時餐廳需要打電話向銀行確認那個狀況,Bitcoin 就是處在那裡。但經過這些年的演化,信用卡的交易現在已經幾乎是即時確認了,所以 Bitcoin 也會朝那個方向前進。無論是延伸 Bitcoin 的功能,或者是新一代更好的虛擬貨幣,這個 10 分鐘未來絕對會被壓縮至接近即時的速度。

當 2,100 萬枚比特幣發行完畢,就沒有採礦電腦願意參與這個網路了

這是 Bitcoin 網路長期最大的隱憂,當 2,100 萬枚 Bitoin 幾乎發行完畢,大約在 2040 年左右,本來參與採礦,順便維繫 Bitcoin 網路運作的所有電腦,就失去了繼續參與動力 ── 雖然它們還是可以從「確認交易」中賺取微薄的手續費,但那個價值應該遠遠低於採礦的報酬。當然,2040 年還很久,並且 Bitcoin 是一個開源專案,因此在那天到來前,整個維護它的社群可能會微幅修改設計來避免悲劇的發生。但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們就得期待下一個變種的 P2P 貨幣,去完成 Bitcoin 沒有完成的革命。

結論

所以,從本質上來看,Bitcoin 的確是人類社會前所未見的價值儲存方式,並且相較於貨幣、黃金等先前的工具,它有著許多顯著的好處。然而就像所有第一代的革命性工具一樣,Bitcoin 的設計也不是沒有缺點,長期甚至還有巨大的隱憂。但無論 Bitcoin 自己本身會透過延伸、修正來解決這些問題,或是未來會有變種的 Bitcoin 出現,網路化、去中央化,絕對是人類金融秩序會走的方向,也是我們為什麼必須關注 Bitcoin 發展的最重要原因。

___

FinTech 創業者,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們陪你挑戰這場金融秩序大翻轉

(Image via Jason Benjamin, CC License)

創業 CEO:雄獅如何用 800 個 Line 群組帶動全球 2,600 位同仁生產力

January 6th, 2014

Line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自從 Whatsapp 掀起了免費簡訊風潮後,類似的即時通訊軟體就成了每個智慧手機用戶必備的 Apps。而也就像簡訊普及後經常被運用在公事的連絡上一樣,這些新一代的即時通訊工具也漸漸開始被企業視為提昇內外溝通效率的重要利器。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最近剛剛掛牌上市,執國內旅遊界牛耳的雄獅集團。他們把全球共 2,600 名員工,根據每個人所屬的部門或是參與的專案分出近 800 個 Line、Whatsapp 與 WeChat 討論群組,藉這樣多軌、全方位的溝通情境來提升所有人的工作效率。這套系統運行一年多來,已經成長到每日 5,000 則訊息的規模。

我沒有親身體驗過這樣龐大的新型行動態溝通模式,不過根據董事長 Jason 王文傑、電子商務部主管 John 俞國興與負責新媒體的工頭堅在內的幾位雄獅友人描述,他們這套「數位總機」系統有幾個相當值得創業 CEO 學習的設計。

由上而下的群組管理

這類即時通訊軟體幾乎都沒有發起群組的權限設定,因此照理說任何同仁都可以自由設立。但一旦群組混亂,不僅管理不易,更容易造成參與者混淆、不知所措,最後反而損失整體生產力。因此雄獅的這套體系,群組的發起是由上而下的,並且為了有效管理,總共安排了 30 位幹部兼職負責設立、更新、追蹤以及淘汰不需要的群組。如此一來,要開哪些群組,哪些人應該參與,都有非常清楚的規劃,即使執行下去發現效果不如預期,也很容易就能夠修正。

Lion Travel Line Groups

(感謝雄獅提供 Line 群組使用範例)

混打式軟體使用

由於雄獅的同仁不少必須跟團在世界各地奔波,而每一個通訊軟體因為當地的國情、管制與網路連線狀況,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如果只規定大家使用一種軟體,則會造成某些同仁在特定時間地點無法順利與團隊溝通的狀況。因此,在雄獅的這套移動溝通體系裡面,他們並沒有限制只使用某一個平台,而會因為每個團隊與專案的需要,選用最適合的溝通軟體。他們未來甚至還規劃開發自己的即時通訊軟體,來滿足進一步整合其他企業資訊系統的需求。

領導者親身參與

據王董分享,在他的手機上,幾乎所有 800 個雄獅的即時通訊群組他都親身參與在裡面。雖然不會每一個都發言,但這個結構讓他可以很容易的感受到這家大企業的脈動,也更能體會第一線同仁每天經歷的挑戰,更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協助解決各專案的重大卡關問題。事實上,王董明文規定每一個群組的負責幹部必須要對群組內提出的問題與建議,適時的提出有效的回應。由於領導者這樣積極的參與,也促使了同仁的加入,並且在上面對自己的行為與言論負責,讓這些溝通群組的使用更專業,進而提昇了雄獅的業務執行品質與效率。

先嘗試、再不斷演化

雄獅的這個系統,並不是一開始就有完整的規劃。即使發展至今日的規模,一年多前也是從一個群組開始的。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你可以想像管理團隊經常會去檢視整個架構的設計,從成功與失敗中學習後,很快的再調整出越來越好的結構。因此未來這套系統也一定還會持續演進,其中包括先前提到的自家開發通訊軟體。當然,這些日子來雄獅已經從實際運用各種第三方系統中歸結出自身真實的需要,因此要成功的設計出一套好的自家平台,我想會是容易許多的工作。

當然雄獅是一個 2,600 人的體系,但即使是只有 8 人的 AppWorks 小團隊,我們經常使用的各式即時通訊群組也有近 10 個,更與我們投資的各家 Startups 建立了群組以方便即時服務。就像雄獅王董某次接受訪問時所說:「如果你不參與這項管理革命,你根本連競爭的門票都沒有。」行動即時通訊正在帶來管理情境的巨大改變,各位年輕 CEO 請務必好好善加運用。

___

歡迎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 Flipboard 雜誌

感謝 John Yu 幫忙提供資料與 Review 草稿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30 雜誌》;Photo via japancrush)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