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5的文章

創業 CEO /《什麼才是最難的事?》

April 14th, 2015

什麼才是最難的事?:矽谷創投天王告訴你真實的經營智慧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矽谷「A 咖」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 Ben Horowitz,是創業 CEO 中相當具代表性的典型。

他從一個晶片廠軟體工程師開始他的生涯,而後加入 Netscape (網景瀏覽器),接著離開創辦自己的公司 LoudCloud,擔任扮演 CEO 角色。8 年期間,他帶領公司一路過關斬將,在達康股災的廢墟中奇蹟般掛上 Nasdaq,而後又被 HP 以 (當時的) 天價 16 億美金併購。

接著他轉戰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 一鳴驚人,短短五年就參與了 Facebook、Twitter、Skype、Groupon 等關鍵戰役。

表面上看起來,他的創業人生一帆風順、神勇無敵,但在背後,事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一年前,Ben 終於出版了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細說從頭,讀完後,我深深認為他的整個故事,會給所有創業 CEO 非常大的啟發。剛好天下文化在近期把這本好書帶入了繁體中文世界,我也有榮幸為它寫了推薦序,今天就與大家分享這篇短文。

從游擊隊長到五星上將

文 / 林之晨

在我看來,創業是一個兩階段的工作:先從 0 到 1,再從 1 到 100。

從 0 到 1 講求的是創造、無中生有,巧妙利用板塊位移 (Paradigm Shifts) 帶來的顛覆力量,在大國割據、列強環伺的戰場中,找出一個有機會通往勝利的縫隙。這階段創業者需要扮演的是游擊隊長,決策快速、以一敵百、靈機應變、野外求生,在種種資源劣勢下,從不可能中找出可能。

優秀的創業游擊隊通常邊打邊收集情報,快速修正路線。直到有一天,當他們做出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並且基於其上找到一個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就達到了 1 這個里程碑,開始進入創業的第二階段。

把 1 變成 100 的程中,游擊隊要展開為正規軍,大幅招兵買馬來支應成長,快速佔領新市場。他們要開始建立組織、制度、文化、品牌,很多時候要與資本合作,取得快速成長所需要的糧草、武器、彈藥。

同時間,創辦人不能再像過往一樣帶頭衝鋒,相反地,他必須開始學習退居後方,在總部做一個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五星上將。

很多人覺得從創業到成功,第一階段無中生有的過程最困難。但就我的觀察,第二階段「轉大人」的過程,一點也沒有比較容易。實務上,從 1 到 100 的成功機率,恐怕甚至低於從 0 到 1。

困難的原因,不是缺乏資源、也不是對手力量強大,困難的原因,是人。

人有七情六慾,各自的價值觀,想要、需要的東西,天份上的優劣勢,那之外,還要加上理解自己、他人的能力與程度。因此,當一個組織快速增人的過程中,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所產生的各種狀況,對第一次從 1 到 100 的創業者而言,常常完全是始料未及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向有這樣經驗的成功創業家學習。

本書作者 Ben Horowitz 從 0 開始創辦 LoudCloud 雲端服務公司,在達康股災中成功掛牌上市、接著因應市場變化轉型為 Opsware 雲端軟體公司,找到可規模化商業模式,經過數年努力,成長為一家年營業額上億美金、員工數百人的一流企業,最後再被 HP 以 16 億美金併購。

過程中, 第一次當執行長的 Ben,學到了太多 1 到 100 的智慧。因此,他寫了本書,把所有 8 年的經驗結晶,貢獻給所有未來想要成為五星上將的游擊隊長,一本最棒的教戰手冊
___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1 正式開始接受申請

品味 / Durex 推出史上最簡單優雅,大幅增進愛侶感情的手機應用

April 10th, 2015

Durex Connect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睡前滑手機,已經成了許多現代人家居生活的重要核心。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行為或許也正一點一滴的疏離著夫妻、情侶間的感情。為了逆轉這個趨勢 (增加產品銷售),Durex 近期推出了一個非常簡單、非常優雅的手機應用,並且為它拍攝了非常精采的介紹影片。影片上架 YouTube 不到 1 個月,已經獲得 3,684 萬人次的傳閱,可說是近期最成功的病毒影片,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

Durex – #Connect – Official

沒錯,這個應用不是一個 App,而是每個手機都早已內建的功能 ─ 關機鍵。當然,這支影片拍得略嫌做作,因此最終的喜歡率差強人意 (84.4%)。但它的大受傳閱背後代表的意涵,值得所有創業者玩味。

首先,在社群媒體時代,我認為,人們喜歡赤裸裸的事實。即使這代表點出他們的缺點、盲點、弱點,大家還是願意擁抱,願意分享。(柯 P 現象某種程度也是一個印證)

另一方面,要解決一個問題,並不一定就要開發出一個功能。有的時候,減少一個功能,更能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賣保險套,不一定就要賣性感賣搞笑,如果能夠訴諸人們之間的情感,那是更棒的角度。

與大家分享。

延伸閱讀:瘋潮行銷與 STEPPS 病毒效應引擎

___

AppWorks 正在禮聘一位 Design Master,幫助 190+ 家 AppWorks Startups 善用設計的力量,歡迎加入

更多生活中的美景,我收錄在 Instagram

別讓後座司機開車,更別讓加油站老闆導航

April 8th, 2015

Backseat Driver

後座司機 (Back-seat Driver) 是一個沒有實際控制方向盤,卻過分地評論司機的行為與決策,企圖控制該車輛的乘客 —Wikipedia

幾天前與一位來 AppWorks 應徵的優秀年輕人面試,他說他之前與朋友在矽谷創業一年,可惜最終失敗了,因此決定來 AppWorks 磨練,累積實力,未來再挑戰一次。

問他為什麼失敗,他說創業不久,他們就積極開始與創投接觸。因為做的是正夯的物聯網題目,創投都非常有意願見他們。但談到投資,投資人就開始退縮 ─ 畢竟目前為止,物聯網的成功退場案例很有限。

他們進一步請教創投,那到了什麼樣的進度,投資人會願意入股。創投說等到他們把真的可以運作的樣品做出來,就會進一步支持。

於是他們回去花了三個月把這個 Working Prototype 做出來,心想這下可以拿到錢了,興奮的回去找創投。可惜,創投非但沒有把支票本拿出來,居然又說他認為生產風險很高 (註一),叫他們去把量產的可行性與成本結構搞清楚,才要投資。

幾個年輕人想想也對,搞清楚成本才知道要募多少錢,於是趕快開始與中國硬體製造商聯絡、探討。又搞了三個月,他們終於把量產的時程、技術、成本通通都弄清楚了,想說這下終於要拿到一筆錢,把這產品真的做出來了。他們滿懷期待的回去見創投,結果創投居然還是沒在支票上簽名。相反的,VC 又說擔心這產品的市場風險,叫幾個小伙子先去跟通路談談,確認有人願意下單,他就會拿錢出來投資。

幾個年輕人想想也對,先確認市場需求非常重要。雖然銀行存款快花完了,但最後這一步也做到,創投就沒有風險了,一定會把錢打進來的。勝利在望,兄弟們衝吧!

小伙子們開始四處找人介紹零售商、經銷商,努力說服通路上架他們這個創新產品。可惜這事沒有很順利,稍具規模的通路都說這產品競爭者太多、特殊性缺乏市場驗證,品牌又沒有知名度,不敢合作。東奔西跑三個月,終於從獨立通路拿到幾張小訂單。他們想這也還算是個機會,只要先把產品做出來,透過這幾個通路銷售,成績一定會很好,到時候再反攻大通路。

更重要的,這下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幾乎沒有風險,創投總該拿錢出來了吧。結果他們又回去找這些 VC,想不到創投非但沒把錢拿出來,居然還勸他們趕快改題目,說這個產品看來太利基,缺乏規模化的潛力,終究只會是一個小確幸的「休閒事業」。(註二)

幾個人當場傻眼,經過了近一年的努力,居然又回到原點。這時他們銀行帳戶幾乎見底,但還是想把產品生產出來滿足那幾張訂單。他們試著去跟親友、天使募資,但還是湊不到第一批小量生產所需要的費用。最終,彈盡援絕的幾個小伙子,只好決定放棄。

Lessons Learned

我問他這段經驗他學到了什麼,他說千萬別讓後座司機開你的車。我說這創投根本還沒上車 (註三),頂多只是加油站老闆,他笑說那更不該迷信他的導航。

更重要的,他說,是他們搞錯了創業的重點。在早期,最重要的是確認產品的市場性,而不是確認這題目有沒有人要投資。即便得到創投的認可,90% 以上的新創公司還是會失敗。因此,從一開始就不該把 VC 的認同當做一個目標。

還有,他補充,沒有達到 Product-Market Fit,就急著去確認成本、通路,也是本末倒置。下次如果再創業,他一定什麼都不管,先利用社群媒體、Kickstarter 等平台,充分驗證產品後,才會去找生產、零售、資本的夥伴。

我回說這些寶貴的觀念,許多創業者要花三、五年碰壁,才會真的領悟,你能夠在 24 歲的年紀就成功解開,算是進度很快了。

他苦笑謝謝我的安慰。

但我其實是非常認真的。

___

更多我的創業相關分享,可以在 Facebook 上追蹤

註一:別懷疑,無論是台灣或是矽谷,多數的創投都不是很敢冒險的投資人

註二:在美國,創投用 Lifestyle Business 來形容只能賺小錢、長不大的生意

註三:通常後座司機指的是已經成為股東,但管很多的投資人

(Photo via janeyhenning,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