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改變世界,不要被世界改變

January 29th, 2014

Change

2009 年,我搬到紐約的第五年。老婆與小孩都已經是公民,我再過一年也將取得美國護照,本來的計畫是就這樣住下來,從此變成美國人。

我這年代的小孩多是聽 ICRT、看飛越比佛利、六人行長大,從小就很嚮往美國文化的。在紐約期間我如魚得水,結交了很多新朋友。但 08、09 年,當我親眼目睹 Facebook、Twitter、iPhone、Android 等新平台相繼崛起,正在徹底改寫美國社會的運作時,我發現我離那個震央非常遙遠。

我熱愛網路,以及網路背後代表的自由主義,因此我很喜歡這些改變。但我不只想擁抱這些改變,還想去影響這些改變。

第一個衝動是搬去矽谷,嘗試著在震央找到可以發揮長才的地方。但仔細想想,那裡人才濟濟,哪差一個 Jamie Lin。我去頂多是錦上添花,不要幫倒忙就不錯了。但另一方面,回頭看我的故鄉台灣,那個時候幾乎還沒有人注意到這些新網路平台正在蠶食全世界的事實。

我決定要成為台灣改變的力量,除了開始寫網誌,把這些新知帶給大家以外,我飛回台灣好幾趟,拜訪了很多創投與網路業的先進,跟他們請益這件事情該如何推動。

幾乎所有人都告訴我,台灣沒有人在用 Facebook、iPhone 太貴沒人會買、去台積聯發上班太好賺沒有人要創網路公司,你還是去矽谷或是中國吧,那裡才有網路業的舞台。

那時只差一點點,我就被他們的冷水澆熄,放棄回來的念頭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我的共同創辦人 IC 出現。雖然不確定這件事能不能成功,但他認同推動網路產業對台灣的重要,決定捲起袖子來加入我。他的支持給了我非常多的信心,繼續堅持這件事情。最後我們一起創辦 AppWorks,四年來育成了 150 個網路新創團隊、350 個創業者。2012 年我們又與四大法人聯手成立本善基金,目前為止投入 20 家新創網路公司,帶動了超過 10 億台幣的資金進駐網路產業。

當然距離徹底改變台灣,或是我們建造她為世界一流網路之都的理想還有些距離。但我想說的是,當初如果不是 IC,以及 AppWorks 團隊大家的陸續加入,這件事情絕對無法走這麼遠,甚至可能直接胎死腹中。

所以,或許當 Apple 終功成名就,我們看到的是 Steve Jobs 的帶頭。但事實是他的共同創辦人 Steve Wozniak,以及千千萬萬的 Apple 成員,可能都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關鍵的貢獻。

因此,如果你想要看到這個社會進步,如果你正在工作的企業並沒有在創造你想看到的改變,或許你該想想,在 2014,你要繼續被同化,還是加入一個你能認同,真正需要你的貢獻,並且正在嘗試改變這個社會的新創企業。

如果那是你想做的事情,目前有 27 支 AppWorks Startups 正在進行聯合徵才,總共有 64 個機會正在等待你。

給機會一個機會,說不定 2014,就是你開始改變世界的那年。

(Photo via brandoncwarren, CC License)

Apple 季報:抵抗地心引力是科技的宿命

January 28th, 2014

Apple iPhone 5s - Forward Thinking

台灣時間今天凌晨,Apple 公布了最新一季的季報,國內外各大媒體都有詳盡報導,還沒讀到的人我重點整理如下:

總體表現

  • 營業額:576 億美金 (+5.7% YoY)
  • 淨利:131 億 (+0%)
  • EPS: 14.5 元 (+5%)

主要產品線

  • iPhone 銷量:5,100 萬支 (+6.7%)
  • iPhone 營業額:325 億 (+5.9%)
  • iPad 銷量:2,600 萬台 (+13.5%)
  • iPad 營業額:115 億美金 (+7.5%)

依市場區分

  • 美洲市場營業額:201 億 (-1%)
  • 歐洲市場營業額:131 億 (+5%)
  • 中國市場營業額:88 億 (+29%)
  • 直營店營業額:70 億 (+9%)
  • 日本市場營業額:49 億 (+11%)
  • 亞洲其他市場營業額:36 億 (-9%)

總體來看,本季成績算是差強人意,營業額小幅成長,獲利總算擺脫下滑。但考量過去的這一季不但是傳統年底消費旺季,Apple 也推出非常有競爭力的新一代產品線搶市,無論是擁有劃時代 Touch ID、True Tone Flash 等功能的 iPhone 5s,糖果包裝低入手價的 iPhone 5c,超輕薄的 iPad Air,以及首次搭載視網膜螢幕的 iPad Mini 等等,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商品。如果最終的銷售表現是如此,那是相當令人失望的。果不其然,華爾街在盤後交易也以大跌 8% 表達不滿。

價格的地心引力

要了解 Apple 面對的狀況,我們得先看看分析師 Ben Evans 的這張圖:

Apple iPhone iPad ASP over time

這是 iPhone 與 iPad 平均售價在過去 5 年的表現。從圖中可以看到,iPhone 的平均售價從 2012 年開始就面對頗大的向下壓力,一路從 642 元將至 577 元的低檔,直到 iPhone 5s 推出後才好不容易拉回到 637 元。相對的 iPad 狀況更糟,從一推出就開始不斷下探,最新一季已經來到 442 元的位置。

當然過程中蘋果推出的 iPhone 5c、iPad Mini 等平價版產品也加速了 ASP 的下滑,但如果不是要反應市場對價格的期待,蘋果不會有這樣的產品線設計。這個價格地心引力的主要來源是競爭,當小米、Google 不斷推出高 CP 值手機,當 ASUS、Amazon 主打低價平板,消費者對這些商品的價格期望會不斷被拉低,因此即使是高端定位蘋果也會感受到這個 G 力。

所以 Apple 未來還是會繼續想辦法創新,但他們的很多努力仍舊會被這個價格地心引力所抵消,這是無可避免的。

銷量的地心引力

iPod Shipments over time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位移,單一產品線的銷量也面對著另一個地心引力。這點從 iPod 過去 10 年的銷售線圖就可以清楚看出,這個 MP3 隨身聽之王在 2008 年達到頂峰,接著由於市場飽和以及智慧手機這個替代性商品的普及,即使 Apple 持續更新 iPod,仍無法阻止銷售量的不斷下滑。

iPod, iPhone, iPad Shipments over time

把 iPod 的線圖拿來與 iPhone、iPad 做比較,可以發現後兩者雖然還在起飛期期,但離高點似乎不遠。對照 Apple 在北美、歐洲等成熟市場分別衰退 1% 與僅成長 5% 的表現,我預期最快兩年後 iPhone 將會碰到天險,不僅 ASP,連銷售量都會開始被地心引力牽引下來。

那時蘋果必須要有新的成長動能,當然 iPad 必須頂住,但 iTV 或是 iWatch 可能也需要適時的成功。

這就是我們處在的科技行業,抵抗地心引力是永無止境的奮鬥,即使強大如 Apple 也是一樣。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27 家新創企業 64 個機會等你加入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Graphs via Ben Evans)

創業 CEO:專注在餐盤,而不是樓盤

January 27th, 2014

The Alleys of Kyoto

歡迎來到每週一刊出的「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念 MBA 的時候,美國麥當勞總公司出錢買店面、交給加盟主經營,再穩定收入房租的商業模式,是令商學生們都相當嚮往的經典案例。搬回台灣後,家裡附近從小開到大,生意非常好的三層樓麥當勞,剛好就因為與房東續約談不攏而必須關閉,更加深了我對餐廳就該擁有自己店面的印象,如此經營者永遠不會被房東關係困擾,還有機會賺到房地產增值收入。

但上週讀了王品創辦人戴勝益先生的一篇「專心開店不買店面」,點醒了我夢中人。

誘惑

3M是靠賣一張張貼紙賺錢的公司,如果讓員工知道公司買土地,一賺就好幾億元,不知道會不會手軟腳軟做不下去,公司核心價值也就消失了

當公司帳面上有多餘的現金,拿來投資所使用的房產,的確可以大幅降低營運成本,還有機會賺到增值。但試想,要是王品在 90 年代中後期這種時間點買店面,十多年後都已經漲了好幾倍,再加上貸款的 Leverage,算算可能淨賺好幾億、甚至好幾十億。相形之下餐廳一年才獲利數億,這時經理人怎麼有辦法靜下心來?一旦老闆受不了誘惑,公司裡厲害的高手也都跟著跑去搞房產,那麼本業就沒人看守,失去競爭力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成本劣勢

即便是房地產本身不賺錢,當營運上少了 5-10% 的房租成本,也是短多長空。短期在餐飲價格不變之下,公司的確會多賺一些錢。但這些多賺來的錢不會閒著,一般會被拿去展店、轉投資。當錢來得容易,花得也會跟著隨便。當展店與轉投資的評估變得草率,很多錢最後又會賠回去給市場。而且既然獲利能力不錯,公司上下也不會努力去追求效率的極致,最後雖然省下了房租,但管理與營運的能力又會輸給同業,造成長期的隱憂。

風險

此外,即使是房地產,也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就連專業的房地產基金也有賠錢的時候,更何況是非本業的投資客。當公司有過多資金曝險在房產,一旦經濟轉為蕭條,財務馬上就會面臨本業、房產雙重向下壓力,大大增加週轉不靈的風險。

王品或是麥當勞

也就是說,隔行如隔山,事實上沒有一行是比較容易賺錢的。當你的本業是餐飲,則專注把客人服務好,才是長期穩健獲利的關鍵。如果某項關鍵原物料,包括土地,有價格波動的風險,則適度的財務性避險或許可以。然而一旦超越了避險而跨入投資的領域,則輕則讓團隊分心,重則為組織帶來巨大的長期風險。

你或許會問,麥當勞怎麼說?

事實上,麥當勞的核心並不是一家餐廳,而是一家用餐飲品牌吸引加盟主的土地投資、租賃公司 (註),他們非常專注在這個領域,因此達到全球一流的地位。而另一方面,王品是一家中高端餐飲連鎖,因此他們專注在提供給消費者物超所值的用餐體驗,並且靠不斷優化營運效率來維持獲利能力,而只把房地產當做避險工具,也因此能夠長期在競爭激烈的餐飲界維持龍頭的地位。

要經營好一個事業已經夠難,要同時做兩個 DNA 相左的事業更是無比的挑戰。因此,至少在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前,專注是必要的。戴先生的提醒相當實際,如果大如王品都不敢輕易離開本業,我們這些小小創業 CEO 更該有所警惕。

與大家共勉。

___

(Photo via stuckincustoms,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