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創業 CEO:為公司打造「作業系統」

September 23rd, 2013

Police Forces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作業系統 (OS / Operating System) 是一組軟體,用來管理電腦硬體資源並且提供電腦軟體共通的服務。作業系統是一個電腦系統中必備的系統軟體元件,應用程式通常需要作業系統才能運行。(Source: Wikipedia)

在 Matt Blumberg 的新書 Startup CEO: A Field Guide to Scaling Up Your Business 中關於 Execution 的一部,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他用「Company Operating System」去形容一個企業的核心營運流程,並鼓勵創業 CEO 們用心去建造一個一流的作業系統。

對於學軟體出身的我來說,這是非常啟發人的比喻。你可以把公司的各種硬體與設備看作底層,然後建造一組 Operating System 去控管並協調這些資源的使用。你也可以把公司的工作團隊看作中間層,在那之上再建立一組高階的作業平台以確保上層的策略、目標,能夠被中間層的同仁確實執行,且同仁與同仁間的整合、溝通,能夠順利的發生。OS 必須給每個軟體足夠的作業權限,也必須做好錯誤的處理,這些也是公司營運中關鍵的活動。

此外,雖然上層的應用程式千奇百怪,一個作業系統的工作方式卻是固定且可預期的。同樣的道理,一個新創公司可能常常需要調整它的業務內容,但不代表它不能夠有一個經常性的作業流程。事實上,幾億年的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演化下來,「固定韻律」早已深深寫入我們的 DNA 中。在可預期的環境下,多數人的工作表現往往比不可預期之下來得好很多 ── 這也是 20 Mile March 背後重要的精神之一。

如果一個軟體作業系統有 Program Execution、Memory Management、Multitasking 等核心功能,一個 Company OS 又該有哪些關鍵功能呢?Matt 提出了幾個他多年經驗下來的結晶:

  • 重大會議行事曆 ── 季董事會、年度策略會議等這些會大幅影響公司走向的會議時間,應該提前讓團隊知道,讓大家可以有正確的預期
  • 統一的關鍵溝通格式 ── 統一的溝通格式讓大家可以專注在被溝通的內容,而不是浪費時間在解讀,甚至誤解上
  • 透明的重大決議 ── 在每次董事會、策略會議後,除了絕對機密的內容外,CEO 應該向全公司清楚報告這些決議的內容與前因後果,確定所有人都明白了解公司的走向
  • 清楚定義核心領導團隊與決策流程 ── 應該要讓所有人明確的知道核心領導團隊的組成 (在 Eric Schmidt 時期的 Google 這個核心團隊就叫做 Operating Committee),並且了解他的部門所歸屬的領導成員,因此當他對公司的策略與方向有想法,才能知道該去找誰聊聊
  • 嚴格執行「開門」政策 ── 就像作業系統必須要回應每個在執行中的程式一樣,核心領導團隊也必須回應每一個需要解答的同仁
  • 單一化的資訊系統與作業流程 ── 不要讓同仁的生產力浪費在工具的適應與除錯上,無論是傳統或是雲端的資訊系統,選擇一個不錯的,然後確保全公司都能夠妥善的使用,或者說在工具的選擇上,單一化所得到的生產力提昇,往往大過多元化所帶來的好處

當然,這些是 Matt 為 Return Path 所建造的核心作業程序。你的公司因為商業模式與企業文化的不同,應該還需要有所增刪。但無論如何,用作業系統去思考營運流程的建立,的確讓一切都變得有趣了起來呢。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police_mad_liam, CC License)

改變人類生活,創造巨大財富的四位「另類」創業者

September 18th, 2013

Disrupt

大家印象中的科技創業,似乎是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這類「宅宅工程師」的專利。但事實是成功的創業金童千奇百怪,什麼來路都有。他們的致富路途,更是充滿著各式的曲折離奇。

在美國的科技創業圈,有一個門檻超高的「Billion-Dollar Club」,只有市場估值超過 10 億美金的新創公司,才能夠晉升這個行列。今天從這個俱樂部的會員中,為大家精選四個較少人知道的致富故事。這些創業者共同的特色,是他們都有嚴重的連續創業傾向。不同的,則是他們成功路上所經過的途徑。

沒想創業的人,就當做看看鄉野傳奇,有心創業的人,祝你有天也能像他們一樣展翅高飛。

Tim Westergren, Pandora

Tim Westergren

創業前,Tim Westergren 是相當知名的作曲家與製作人。20 年的音樂生涯中,他經手了無數專輯、電視與電影配樂。2000 年,為了幫助音樂人的作品被更多人聽到,他創辦了網路電台 Pandora Radio。Pandora 透過音樂專家與電腦演算法搭配,深入分析資料庫裡 80 萬首歌的 DNA,再把這些歌與 Pandora 的 7,500 萬聽眾配對,讓每個人都能享受最適合自己的音樂。Pandora 於 2011 年以 16 億美金估值成功掛牌上市,Tim 十多年來努力幫音樂人創造財富,最終也幫自己帶來了 4,000 萬美金財富。

Travis Kalanick, Uber

Travis Kalanick

Travis Kalanick 在 1998 年第一次創業,做的是 P2P 檔案交換搜尋引擎 Scour。2000 年中,Scour 被全球 29 大媒體發行商聯合控告,求償 2,500 億美金 (你沒看錯),只得宣布破產。Travis 接著帶著他的團隊創辦了 Red Swoosh,還是要做 P2P,但這次改幫 Disney 等媒體公司合法且有效的在網路上傳遞內容。Red Swoosh 最後在 2007 年成功的以 1,500 萬美金賣給了 Akamai,Travis 也賺得人生第一桶金。2008 年 Travis 又創辦了行動黑頭車服務 Uber,近期也在台灣掀起不小風潮。Uber 也剛剛完成新一輪增資,據說估值已經超過 10 億美金。

Kevin Systrom, Instagram

Kevin Systrom

還在 Stanford 念工程時,Kevin Systrom 因緣際會下到了一家小公司 Odeo 實習,想不到親身經歷了 Odeo 轉型為 Twitter 的過程,也因此埋下創業的種子。畢業後他進入 Google 工作,參與了 Gmail 與 Google Reader 等知名產品的開發。不久後心繫創業的 Kevin 決定自立門戶,與友人創辦了 Burbn,並且做出了受到上億使用者歡迎的行動照片社群 Instagram。Instagram 最後以美金 10 億的估值被 Facebook 收購,Kevin 據說分得其中 4 億,成了名副其實的成功創業家。

Mark Pincus, Zynga

Mark Pincus

我們看過很多成功創業者轉戰創投,但很少看到像 Mark Pincus 這種從創投改行創業的。擁有哈佛 MBA 高學歷的他在投資圈的生涯相當順利,五年內就做到副總職位。但那顯然不夠刺激,所以 1995 年他決定跳出來創業,目前為止戰績非常輝煌。Mark 的第一家公司 Freeloader 以 3,800 萬美金被收購,第二家 Support.com 成功上市,第三家 Tribe.net 被 Cicso 買下,第四家 Zynga 又成功 IPO,最高曾達到 100 億美金的市值。也因此,Mark 目前為止累積的個人身家,已經超過 12 億美金。

Lesson Learned

所以結論是,創業「成功」的路徑什麼樣子都有,一時的挫敗不代表永遠不得翻身,一時的成功也只是短暫的領先群雄。厲害的創業者永遠不會滿足,只是不斷追逐下一個突破,下一個改變,下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 2013 年 9 月號《GQ》雜誌

Photos via TCShankboneleweb3jdlasica, joi,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29 ─「創業資金當然是跟投資人拿…」

September 17th, 2013

obama o's & cap'n mccain's cereals

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先生有次在演講中勉勵年輕人,想創業的話先去跟朋友借錢,如果連 500 萬都借不到,那就不要創業了。

戴先生這句話背後的道理我非常認同,如果你在社會上累積的信用連幾百萬都換不到,如果你沒有為了自己的事業背負重大責任的勇氣,如果你連開口談錢都覺得庸俗,如果連你最親近的朋友都不敢投資你,那你真的要好好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有達到可以「出師」的功力。

有些人會說那只有在台灣而已,人家創投發達的矽谷,白花花的鈔票都是投資人捧來供創業者運用的。當然,外國的月亮好像都比較圓,會這麼說的人大多不是真的有在矽谷募過資金的。實際的情況是,除了極少數創業前就在 Google、Facebook 等名門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之外,絕大多數的矽谷新創公司,在第一次得到創投資金前,都經歷過相當長的掙扎歲月。

Airbnb 的開始

讓人們把家裡空閒的房間放到網路上「日租」,2012 營業額超過 1 億美金,最新一輪增資估值近 25 億美金,如今看起來不可一世的 Airbnb 就是這中間很好的例子。

Airbnb 的兩位創辦人 Brian Chesky 與 Joe Gebbia 是羅德島設計學院的同學,畢業後一起搬到加州想要一圓創業夢。在舊金山,他們觀察到每回舉辦大型論壇時,從全美各處飛來的與會者常常無法找到便宜又乾淨的旅館可以暫住,因此在 2007 年,他們索性買了幾個「空氣床」放在客廳,開始把它們在網路上日租出去 (也因此取了「Air Bed and Breakfast」這個名字)。

漸漸的,他們發現真的有旅行者願意付錢來睡他們的客廳,於是他們開始邀請更多的「房東」來加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在全美幾個主要的城市都累積了一些願意把房間暫租出去的「賣方」使用者,而這已經是 2008 年的事情了。

這時的 Airbnb 網站,一個禮拜大概可以為 Brian 與 Joe 帶進 200 美金,也就是約合新台幣 6,000 元的營業額,換句話說,一個月不到 3 萬塊的收入。即使在台北,這樣的進帳也不足以供兩個大人生活,更何況物價比台北貴 2-3 倍以上的舊金山。

因此一年多來兩個人一直靠著信用卡來 Bootstrap 生活所需與公司的支出,但到此為止,他們的額度也紛紛刷爆了。眼看著公司就要因為資金短缺而宣布倒閉,兩個人還得各自背負好幾萬美金的債務,他們開始絞盡腦汁,尋找脫離苦海的機會──不,這時的 Airbnb 網站雖然有真實的使用者與交易,由於太過市場利基,交易量也缺乏顯著的成長,即使在創投發達的矽谷,也沒有投資人願意支持。

賣早餐玉米片創業

那時適逢 2008 的美國總統大選,很多選民會旅行到全美主要城市去參加兩黨候選人的造勢大會。兩個人因此開始思考,除了提供給這些選民日租套房之外,有沒有其他的產品可以賣給他們。靈機一動下,他們設計了以 Obama 與 MaCain 為封面的限量盒裝早餐麥片,並且以一盒 40 元美金的價格賣給這些狂熱的選民當做紀念品──40 元可是比一般市售早餐麥片還要貴 10 倍的價格。

結果 Obama 麥片大賣好幾百盒,讓 Brian 與 Joe 幾乎還清了所有卡債。但壞消息是 McCain 麥片非常滯銷,兩個人只好在後來的好幾個月靠吃這些麥片度日。

製造意外

接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Obama 麥片的其中一盒輾轉落入了矽谷知名的天使投資人 Paul Graham 的手上,讓他對 Airbnb 這兩位「蟑螂般」打不死的創辦人起了興趣,最後決定投資他們 2 萬美金,並且邀請他們加入 Y-Combinator。在 Paul 的輔導下,Airbnb 大幅改善了他們的商業模式,最後也在 YC 的牽線下,得到了矽谷一流創投 Sequoia 的支持,而那已經是 2010 年的事情,距離 Brian 與 Joe 開始創業,已經過了整整三年時間。

Lesson Learned

如果 Airbnb 的故事裡有什麼教訓,那就是即使在創投發達的矽谷,當一個 Startup 還沒做出任何令人驚艷的事情之前,還是很難吸引到投資人的目光,與亞洲沒有什麼不同。所以戴勝益先生說得很對,如果沒有把手邊的資源都利用到極致,堅毅不拔直到破繭而出為止的決心,那或許該好好考慮,你是不是真心的想創業。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3 年 9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TechCrunch)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