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 CEO」文章

創業 CEO / 掰掰年度考核,Adobe 改用 Check-in 系統得到低流動的開心同仁

June 30th, 2015

Adobe Check-in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2010 年 4 月,時任蘋果 CEO 的 Steve Jobs 罕見地在 Apple 網站上貼出一篇 Thoughts on Flash 署名公開信,正式宣告 iOS 將不會支援當時在 Facebook 平台如日中天的 Flash 播放器,敲響了該生態系第一個喪鐘。隨後,YouTube、Android 等盟軍陸續叛走,曾經制霸網路的 Flash 王朝終究日暮西山。

在這段 iOS 與 Android 聯手掀起的世紀平台大顛覆中,Adobe 失去的還不只 Flash 這個珍貴的資產,經年仰賴的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長銷軟體,也在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帶動的免費 Apps 革命中,眼巴巴的看著巨大市場被蠶食鯨吞。

也因此,在 2011,面對前後夾攻,營收獲利成長趨緩、股價創下歷史低點的 Adobe,終於決心轉型,要從傳統的賣軟體盒子的公司,轉型為賣網路服務的 SaaS (Software-as-a-Service) 模式。

家齊才能平天下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型,需要的是組織的上下同心。也因此,在人事管理方面,他們也決定大膽變革,藉以激發同仁的向心力,一起協助這艘 11,000 成員的大船轉彎。

經過討論,Adobe 高管們很快把他們的目標聚焦在年度考核之上。這個考核制度首先週期太長,完全不適用於 Adobe 計劃轉型成為 SaaS 模式需要的敏捷。另一方面,他們一年投資 80,000 小時在年度考核,但換來的不是更清楚自己努力方向的同仁,而是考核後大量升高的抱怨、流失。

事實上,根據人資顧問公司 Achievers 在 2012 年的一次調查顯示,有高達 98% 的人資主管,認為他們的年度考核系統缺乏效用。WorldatWork 在 2010 年的另一次 The State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報告也指出,60% 的高階人資主管,只給自己公司的年度考績系統 C 的評價。

所以要讓同仁們更有向心力,要有一個新時代的回饋系統,更能協助他們進步,更能留下優秀的人才。

Check-in 登場

最後 Adobe 發明了這個名為「Check-in」的管理方法,從 2011 年開始實施。目前為止,雖然無法取得深層的 HR 數據,但至少在四年內,Adobe 順利推出 Cloud 系列產品,營業額得以維持,而股價居然從 2011 年最低點的 22 元,已經升至今日的 81 元,顯示投資人對於這個轉型的認可。

而雖然沒有分享深層的 HR 數字,但 Adobe 的資深人資副總 Donna Morris 目前為止的確數度表達了他們對 Check-in 系統的滿意,也分享了不少關於實施 Check-in 的心得

所以到底 Check-in 是怎麼樣的一個系統?基本上它可以說是一個運用「網路思維」的考績系統。

往前看,不往後看

Check-in 的第一個特色,是著重期初的個人計畫設定,而不是期末的考評。所有的經理人要在年初挪出足夠時間,陪他的團隊成員定義他們的年度計畫,用以作為接下來提供回饋需要的依據。

更短、更彈性的迴圈

接著,每位團隊成員至少每 8 週要與他們的老闆「Check-in」一次,也就是一對一面談,但經常是更頻繁。這些更彈性、更大量的 Check-in,可以協助老闆更了解每位同仁的狀況,給予即時的回饋,並且協助適時他們修正未來的目標與方向。

期末獎勵

最後,在年末,每位員工會根據一年度裡面所有 Check-in 的狀況,被給予適當的獎勵。

提供經理人對的訓練與工具

明眼的人應該看得出來,這個系統的重新設計,真正的關鍵是經理人,尤其是他們協助同仁們定義合理目標,並且給予即時回饋的能力。所以在這中間,Adobe 投資了很多時間與精力,辦理了大量的經理人訓練,並且提供各種線上、線下的資源,去協助他們升級成新時代需要的經理人。

結論

在相當程度上,Adobe 的 Check-in 與 Google 的 OKR,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新的人資系統的發明,在講的都是同一個故事,那就是在這個變化越來越快,人才越來越重要的知識經濟世界,傳統把人當生產機具的邏輯,必須大幅的被改變,才能夠創造出在新世界裡,擁有一流競爭力的 A 級企業。

希望今天的 Adobe Check-in 案例,有給你一些啟發。

___

歡迎訂閱我的 MR JAMIE 電子報

創業 CEO / 進擊的巨獸,新任 CEO 要靠全通路整合扭轉 Walmart 命運

June 24th, 2015

Walmart CEOs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創業講起來很酷,但我從來沒聽過任何東西,比我們正在嘗試的事情還要挑戰。如果你想要艱難的任務,試著拿一家我們這種規模的 52 年老店,然後改變它。

─Doug McMillon, CEO, Walmart

Fortune 近期刊出一篇 The man who’s reinventing Walmart,深入介紹了 Doug McMillon 這位去年初接掌 Walmart 的 CEO,他的崛起過程,以及他帶領這家全球營收最大企業的哲學。文章很長,但讀完之後感覺像是被拉出井外的青蛙一樣,茅塞頓開。

尤其在零售、電子商務相關領域的創業 CEO,更是該把這篇好好讀完,因為裡面詳述了 McMillon 計劃如何透過電商與全通路整合,改造年過半百的巨人 Walmart。而很快這些策略將會擴散到全球的零售商體系中,因此預先了解,就等於先知道了對手的下一步。

以下是我的重點筆記:

兼具戰時、平時特質的 CEO

前前手 Lee Scott 是這樣向 Walmart 董事會形容 McMillon:「他將會是繼創辦人 Sam 之後最棒的 CEO,他的世界觀,他對於 Walmart 處在那世界中結構的理解,他的年紀與青春對應到這個正在快速改變的世界,這些特質,我想都將給他更多能量去擁抱改變,而不僅是適應改變。」

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在先前與 FB 領導團隊拜訪 Walmart 時,與 McMillon 相處頗久,看到了一個稀有的特質:「通常當你碰到領導人時,你會感覺到他專注在兩項事情的其中一項:執行現有的業務,或是創造新的成長方式。有趣的是,跟 Doug 相處下來,我發現他明顯兩者兼具,他的談話、他的問題在在顯示,他兩件事情同樣關心。」

去年被邀請加入 Walmart 董事會的 Instagram 創辦人 Kevin Systrom 則表示,McMillon 是一個極度優秀的聆聽者,當他跟你談話時,你會感受到他全神專注在你身上,腦中完全沒有在想下一個會議。這樣的特質,他極少在矽谷,或其他地方的 CEO 身上看到。

加快新陳代謝

整體來說,過去幾年 Walmart 的業績還是呈現微幅成長,每年三十億美金左右的淨利也相當穩定。有大公司工作經驗的人就知道,在這樣的溫水青蛙結構裡,大家是沒有危機意識的,光是要開啟改變都有困難 ─「本來的實體零售還在成長啊,電商搞了老半天,貢獻營收不到 10%,又沒有獲利,根本浪費時間」他們會這麼說。

因此 McMillion 一上台,先利用新官上任三把火,前 16 個月就實施了陣前換將、加碼投資電商、提高基本工資等多個變革,來加速公司的新陳代謝,企圖把矽谷的速度感帶進 Walmart。

大膽實驗,學習教訓

未來的零售,線上與線下勢必完全整合。為了在這個發展中奪得高地,McMillon 也領導 Walmart 大膽實驗。

文章中提到他們在總部附近建立了一個智慧得來速取貨站,消費者只要開著車過去,依據電腦指示把車停好,Walmart 員工就會從倉庫中推出他先前在網路上訂購的商品,幫他裝填入車,非常方便。

他們也正在全美 5 個城市嘗試透過 Walmart 店面去出貨電商訂單,還有面交卡車,讓市區上班族可以在下班路上,順路取得他們訂購的商品。

這些實驗理論上聽起來都很棒,但實作下去,往往不一定能如預期。McMillon 非常清楚這道理,他說他知道這些嘗試有很高機率不會成功,但他們會學到一些珍貴的數據與教訓。

同時間,這些實驗也能繼續刺激公司的新陳代謝速度。

誠心向基層學習

CEO 要找到好的 Mentors,但有的時候,這些人並非全都是功成名就的前輩。文章中說到,McMillion 去拜訪 Walmart 位在密西西比的一個物流中心,在哪裡,他跟著一位名為 Rickey Oliver 的司機走了一趟 3.5 小時的來回送貨之旅。旅途中,他傾聽了 Oliver 對 Walmart 與網站的回饋,並與他成為了好朋友。那之後,Oliver 說他每次寫 Email 給 McMillon,一定在幾分鐘內就得到回覆。

大力投資電商

過去三、四年來,Walmart 持續加碼電商,團隊人數從之前的 500 人,大幅增加至今日的 2,500 人,網站上商品數量,也從之前的 100 萬種,大幅增加到今日的 700 萬種,並計劃在年底突破 1,000 萬。今年春天,他們在全美四處的物流中心也啟動,每個都佔地 1 百萬平呎。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Walmart.com 長期是美國營業額第二的電商網站,但就像 McMillon 對 Oliver 承諾的一樣,他們將奮力把它做到第一。

Walmart EC HQ

全通路整合

但 McMillon 的策略並不只是數位化,電商化,他的真正策略,從上述的實驗可以發現,是全通路的整合,讓消費者自由的選擇線上、線下購物體驗,用送貨到府、自取,或是像過去一樣,在大賣場走道盡情挑選等方式,取得想要的商品。

保持飢渴

無論上任初期的這些嘗試是否成功,在變動越來越快的現在,Walmart 必須持續重新發明自己,才能持續長期的領先。為了時時提醒自己保持飢渴,在 McMillion 的手機上,他放了一份文件,記載了過去 50 年來,每 10 年的零售十強。這個名單提醒了他,今日的成功,不保證明日的不敗。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想辦法 Hack 自己來保持飢渴的態度,值得學習。

以上,就是讀完 Forbes 文章我學到的重點,希望對你有些啟發。

___

歡迎訂閱我的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Forbes)

創業 CEO / 這是年輕人的時代,台灣企業需儘速交棒六年級生

June 9th, 2015

馬雲 逍遙子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這是年輕人的時代!!!」上個月 7 日,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以此為題,給全公司 3 萬名員工發了一封公開信,正式宣佈集團 CEO 的工作交棒給 1972 年出生的張勇。

不僅如此,馬雲在信中同時宣布,阿里巴巴集團將全面由 70 後,也就是台灣俗稱的六年級生掌控兵權,第一代五年級高管把經營權移交出去後,則將專注在集團戰略、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的工作上。

馬雲同時分享,在阿里巴巴現有管理層中,80 後 (1980-1989 出生) 的已經達到 52%,而 70 後的也已有 45%,也就是說,在馬雲宣布 CEO 交棒的同時,阿里集團全面由移交 70 後管理的計畫,完成進度事實上已經高達 97%。

從很多面向,這都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行為。

首先,雖然居於領先地位,但阿里巴巴在中國電商的霸權並不穩定。除了屢遭控告賣假貨之外,整體的成長近期也大幅放緩。前幾年固定的三位數年增率早已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今年第一季繳出,僅 45% 的年營業額成長。

此外,阿里雖然是拍賣 (C2C) 與開店平台 (B2B2C) 兩大業務的龍頭,但在線上零售 (B2C) 方面,卻讓京東在近五年殺出一條血路。去年納斯達克掛牌取得籌碼後,京東開始積極跨足開店平台、以群眾募資為主的 C2C 業務,以及支付、物流等阿里正在努力發展的成長引擎,一個長期足以威脅阿里地位的重量級挑戰者,儼然出現。

在國際拓展方面,阿里巴巴目前為止的成績也非常有限。尤其在美國、日本等幾個 A 級市場,阿里仍然沒有拉出任何讓 Amazon、樂天等當地領先者感受到威脅的成長曲線。

最後,雖然已是紐約證交上市的公開公司,阿里的權力集中程度其實還是不輸掛牌前。除了馬雲仍是無法動搖的最高領袖外,由所謂 27 位「合夥人」控制絕對投票權的股權結構,也讓這批原來在位的高管,除非自願,沒有任何放權的理由。

內部權力同樣非常集中的台灣第一、二代科技事業,如宏碁、華碩、宏達電,近幾年來同樣面對內憂外患,組織需要大幅轉型,但他們的反應卻與馬雲扶植六年級生的策略恰恰相反,仍舊依賴當年開疆闢土的元老們帶頭改變。

這個策略不是不好,只是有諸多先天的劣勢。

首先,網路正在帶來巨大的行為革命,1980 後出生的年輕族群,食、衣、住、行、育、樂都大量依賴網路,這與 1970 以前出生世代大幅依賴實體報章、賣場的行為模式有如天壤之別,也因此產生消費文化上的巨大鴻溝。隨著 70 以前的人們漸漸退休,80 後逐漸成為消費主力,對年輕世代消費文化的不理解,將讓老驛們決策上的正確率大幅降低。

再來,網路不僅帶來巨大的行為革命,更在帶來巨大的商業模式顛覆,其背後是互聯網思維的具體實現。70 前的人們,對於傳統模式常有根深蒂固的相信,讓他們無法跳脫框框思考,反而拖累企業在網路時代重新發明自己的步伐。宏達電被小米用互聯網思維徹底擊潰,但時至今日,內部還有許多高管不屑小米的成績,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後,網路時代講求速度,必須 24 小時備戰,能夠隨時反應。70 年前出生的第一代老將們,現多已步入 50-60 歲高齡,即使有心與年輕人一拼高下,許多時候體力也無法允許。

相對來說,我認為,六年級生則是現在帶領企業征服網路時代的最佳選擇。他們目前正值 35-44 歲、智慧與體力兼具的顛峰年齡,有很高比例是第一代原生網路族群,對網路文化長期浸淫,因此能橫跨七、八年級的文化,又能理解傳統世代的思維,因此非常適合扮演承先啟後的整合者角色。所以深思熟慮的馬雲,才會堅持把兵權交給他們。

因此,在這裡,我要大膽呼籲台灣企業們,應該要趕快篩選出企業內部優秀的六年級種子部隊,努力在未來 1、2 年給他們最好的養分,接著在 3 年內把決策大權交給他們。網路帶來的顛覆,對於所有既有企業而言,絕對是生死存亡之戰。如果不能把對的領導班底排列出來,長期而言,這場仗是幾乎沒有勝算。

這是年輕人的時代,你必須相信年輕人,才有未來。

___

創業 CEO,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30》; Photo via 虎嗅)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