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 CEO」文章

創業 CEO / 現代領導者必備的社群智慧

December 8th, 2014

Don't find fault, go find a remedy.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我常說身為現代創業 CEO 非常幸福,因為你有像是 Facebook、WhatsApp、Line、WeChat、Google Docs、Hangout,乃至於近期火紅的 Slack 等各式各樣工具,來幫助你完成各種溝通協作需要,無論是主動或被動、一對一或是多對多。

但另一方面,身為現代領導者也非常考驗,因為每位同仁在社群媒體上都有發言的自由,也因此你在過程中留下的種種數位足跡,都可能是他們訴諸輿論的呈堂證供。

因此現代 CEO 不僅需要充分了解這些新工具,有效運用它們來提昇組織的效率,也必須在過程中充分使用智慧,減少誤會對個人及組織帶來的不必要傷害。

這些年實際觀察許多創業 CEO 運用社群工具在組織領導上,有些心得我想可以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永遠從 Why 開始

每個工作、任務,都有一個它為什麼必須被完成的原因,以及完成後對組織短、中、長期目標帶來的貢獻。如果同仁不明白這些道理,不認同這些邏輯,那麼工作便很難被正確、高品質的完成。因此,雖然數位工具溝通多半精簡,但如果只是交辦 What 而把 Why 省略掉,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不僅無法得到你預期的成果,也會浪費同仁寶貴的時間。

寧可過分溝通

人腦本就不是最可靠的記憶體,再加上數位時代的資訊氾濫,更容易讓重要觀念在沖刷中流失。因此,身為現代領導者,寧可偏向重複、嘮叨,尤其是關乎組織目標、文化塑造等關鍵的溝通事項。

擁抱扁平世界

當數位媒體給了所有人發言權,那麼你就該擁抱這個新的扁平世界。你必須懂得聆聽同仁的心聲,乃至於他們的弦外之音,你必須尊重他們的發言,並適時讓好意見被採納、實踐。這代表你在社群上的角色,往往更像 Panel Discussion 上的 Moderator,而不像發號施令的大將軍。

用分享形塑共識

當你有個論點想要傳達,透過第三方的論述往往更容易讓大家接納,所謂外來和尚效應。在社群上,這代表著你應該積極分享好文章、好影片,甚至鼓勵同仁們也參與分享,藉由這個過程來形塑組織的文化與共識。

公開表揚、內部檢討、私下責難

當同仁們達到了重大的里程碑,可以在社群上公開的讚揚他們。當一個案子結果不盡理想,則該把責任盡量歸於自己,並且用較內部的群組與大家一起理性檢討如何改進。當一個同仁真的有了必須大幅修正的表現,那麼最好用一對一管道私下給他回饋。

勇於認錯

當然,人非聖賢,即使用了最大的智慧,再頂尖的領導者還是可能在社群上犯下嚴重的溝通失誤。這時,與其找藉口硬拗,不如真心檢討,並且勇敢道歉、改進,更能贏得大家的尊敬。

別忘了娛樂

社群的基礎畢竟是人,而人與人之間除了專業往來,更應該有私人情誼作為基石。適時與同仁分享工作、生活上的趣聞,一起欣賞幽默的影片,也是現代領導人形塑組織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同理心

講了那麼多注意事項,如果要濃縮成一個點,我想,其實一個同理心就可以講完。在扁平的社群世界,領導者與團隊成員間的關係,更像是同儕,而不是上下。因此,能把自己放在每個人的位置上,用他們的觀點去看世界,用真心去體貼他們感受的創業 CEO,才能夠長期贏得大家的信任,也才能引導團隊同時做對的事,也把事做對。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本文編輯後刊於《30》;Photo via melodyyys, CC License)

創業 CEO / 尖酸自私老闆註定失敗

December 1st, 2014

Gorilla Boss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久未作文的 Y-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昨天在他的個人網誌貼出了一篇 Mean People Fail,聊他認識的成功科技創業家,幾乎清一色是溫暖友善的領導者,這正相關背後可能的成因。

文章不長,大家可以自己去讀讀,不過濃縮到極致,就是以下這段話:

…刻薄的創辦人會失敗,因為他們無法讓頂尖的人才為他們工作。他們可以請到一些願意忍受的人,但那只是因為這些人需要一份工作。然而頂尖人才有的是選擇,因此一個刻薄的老闆無法說服他們加入… 頂尖人才不僅可以幫助任何組織,擁有他們對於新創公司來說,更是關鍵…

相較於衛冕者,新進的挑戰者往往在資金、品牌、用戶基礎、通路、供應鏈上,都居於劣勢。要突破這困境,只能靠技術與人才兩種槓桿。而人才又是技術的來源,因此擁有頂尖人才,才會是新創公司成功的最關鍵決勝點。在非常極端的例子下,新創公司的確可以靠一個以一敵百的創辦人,以及一群平庸的員工達到某種短期的成功。但若要擁有長期、不斷提昇的市場位置,那麼最終還是得吸引更多頂尖人才加入。

也因此,如果領導人本身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只想要驕其員工、展現自身優越,或是根本缺乏體會、體貼同事感受的能力,那麼長期而言,這個企業幾乎註定會失敗。

當然,除了長期的成敗,刻薄老闆帶領的企業,事實上也面對很多隱形劣勢。關於這點,大家可以參考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在一週前無獨有偶登出的 The Hard Data on Being a Nice Boss

文章中提到,高壓力企業平均得多負擔高達 46% 的同仁健康費用 (註),甚至還找到一篇研究,指出領導者的風格,大大影響了同仁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另一方面,溫暖正向的領導人不僅能讓同仁更加信任、提昇大家的生產力,這正能量甚至還會透過服務擴散到顧客,讓他們也更開心健康。

文章尤其建議領導者真心誠意的熱愛自己的組織,為它犧牲奉獻,因為這樣以身作則的風範,最能感染同仁的向心力。

不過說穿了,這些道理,其實我們從小都在北風與太陽的故事中聽爛了。所以最終,只是我們有沒有努力成為溫暖的太陽,如此而已。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註:即使在健保吃到飽的台灣,大家也別忽略了病假,以及同仁因為生、心理健康而拖累生產力,所造成的衍生成本

(Photo via mobilestreetlife, CC License)

創業 CEO / Mobile First 時代已經降臨

November 25th, 2014

2014 Paramount CEO Club Silicon Valley Ventures at Google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過去一週帶著 13 位台灣優秀的創業家前往矽谷取經,連續拜訪了包括 Google、Facebook、Twitter、Square、Evernote 等在內 12 家代表性的網路企業,帶回滿滿的啟發與收穫。

其中幾乎每家企業都會談到,我也認為是所有創業 CEO 都必須注意的題目,就是 Mobile First 策略。

Mobile > Desktop

2008 年 iPhone、Android 的陸續問世,可以說打開了人類史上最具規模的消費者注意力大遷徙。短短 6 年時間,智慧手機已經穿透了超過 20 億人口,並且把他們原本投注在電腦、電視、報章、雜誌、周邊的朋友、商店、路人的注意力,通通吸了過來。

Share of Time Spent per Day with Major Media by US Adult, 2010-2014 (eMarketer)

今年以來,像是 comScore、eMarketer 等研究機構所陸續發佈的資料,也一次又一次的證明消費者花在 Mobile 上的時間,已經遠遠超越桌面的這個事實。

Mobile Second

有趣的是,當消費者花更多的時間在行動上,許多成功的網路公司卻還是把 Mobile 當做 Desktop 的附屬品來開發,不僅用手機上他們 Mobile Web 的經驗很差,也鮮少有人把製作優質 App 當做一回事。背後的原因當然有許多,往往也都相當合理,像是因為 Desktop 的營收還是大很多、因為優秀的 Mobile 開發者很難找、因為開發的順序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因為主導的產品經理還是更熟悉 Desktop 等等。

但如果你再更仔細想想,大傢伙們被原本的成功卡住,這不正是典型的「創新者兩難」窘境,白白送給新進者的完美顛覆機會?

Mobile First

也因此,在北美,Fred Wilson 在 2010 年喊出了 Mobile First 這個口號,而後也確實看到了像是 Instagram、WhatsApp、Flipboard、Uber、Snapchat、Square、Evernote 等一波又一波從行動原生出來的超成功新創企業。同時間在亞洲市場,我們也看到了 Line、WeChat 用一樣的方式崛起。

到了 2014 年的今年,當我們去參訪這些從 Desktop 出發的成功網路企業,他們也才終於跟上了 Mobile First 這個策略。也就是說,創新者兩難給了小傢伙們足足 4 年的空檔,去蠶食大公司的地盤,在過程中成長茁壯。

回頭看台灣,無論從入口、電商、網誌,到新聞媒體等過去成功的大傢伙們,許多到現在也都還卡在 Mobile Second 的思維裡面。換句話說,在他們醒過來前,創業者至少還有幾年時間,好好透過 Mobile First 從底層去顛覆他們的存在。

App First

但說 Mobile First 其實還不夠精準,事實上當你看看上述這些從 Mobile 出發,最終成功崛起的新創公司,其實不僅是 Mobile First,更是 App First。在 Mobile 上,App 較 Web 而言有太多優勢,光是擁有推播能力,就是 Web + Email 所無法比擬。另一方面,由於優秀 App 人才稀缺,當你能夠在 App 上獲取成功,那後進者要追趕也會非常吃力。

連 Google 都改以 Android 為軸心

在我們離開 Google 前,我好奇問了朋友,為什麼照片中的小綠人雕像,從原本周邊的辦公大樓,搬到了校園的中心,是為了方便遊客照相嗎?朋友說,不是,是原本佔據 Google 校園中心大樓的搜尋與 AdWords 團隊,搬到了較旁邊的辦公樓,而 Android 團隊,則整個進駐了校園的最核心位置。

連從 Desktop Search 起家的 Google,都已明確表態了未來在 Mobile,那你還能不跟上嗎?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