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 CEO」文章

創業 CEO / 時間,可以是你最好的盟友

November 17th, 2014

WALL-E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We always overestimate the change that will occur in the next two years and underestimate the change that will occur in the next ten.

–Bill Gates

Facebook 創辦於 2004 年,在 2014 年,它的市值正式突破 2,000 億美金,月活躍用戶也首次超越 13 億人。

淘寶成立於 2003 年,在 2014 年,以淘寶營收為主的阿里巴巴集團正式於紐約證交所掛牌,市值突破 2,800 億美金。

Google 開始於 1996 年,在 2006 年,它的市值正式突破 1,000 億美金,員工人數也第一次超越 1 萬人。

Amazon 開始於 1994 年,在 2004 年,它的營業額突破 69 億美金,市值則達到 178 億美金。2014 年,它的營業額將挑戰 1,000 億美金,市值更已突破 1,500 億美金。

回頭看,這些公司從當年謙卑的開始,成長至今日雄霸一方的科技巨擘,除了要有受市場歡迎的產品與服務,高度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長時間的優異執行。

而時間,也是年輕管理者最容易忽略的要素。

尤其在網路、電視媒體發達,不斷宣傳速成文化的今日,大家往往沒意識到組織前進,有相當的物理限制。也因此,抵達下個里程碑所需要的,往往就是時間。

造成這個物理極限的,除了人才、原物料等上游供給,還有通路關係、客戶基礎、品牌等下游累積,更重要的,是知識、技能、合作默契等團隊運作能力的提升。

科技的發達讓上、下游串連的效率有所提昇,但幾乎無法解決同仁學習知識,在工作中磨練技能,以及在合作中訓練默契的速度。也因此,在可以靠「更新軟體」快速學習的機器人大量取代人類之前,企業進步的物理極限,幾乎難有大幅突破。

但從反面看,這也代表管理的重點不是決策的「效率」,而是決策的「正確率」。選對方向,接著堅持十年、二十年,直到這方向成為氣候,基本上就是上述公司的成功方程式。

當然,誰也沒有辦法精準確定十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景象。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其實還是有不少蛛絲馬跡。

不變的是人性

無論世界如何改變,人性是不會改變的。自古以來,人多半感性、健忘,偏好輕鬆、方便,喜歡立刻見效、佔到便宜。這些人性的種種共同特質,以及不同年紀、背景、群體人們的偏好,都是可以研究與掌握的。

研讀歷史

要了解既定的人性在某種外在狀況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歷史可以給很多的教訓。花時間下去研究,你會很驚訝的發現,歷史經常在重複它自己 ─ 19 世紀末電報技術開始普及時,也出現了所謂「新經濟」一詞,接著就發生過度投資,以及隨之而來的泡沫化,與 20 世紀末期的達康泡沫如出一轍。

活在未來

世界的發展並不是全體並排前進的,在某個領域,總有一、兩個城市、國家,會領先大家發展,然後好的結果才逐漸被其他地區的人看到、跟上。因此,辨識這些突出的區域,並且密切追蹤它們的發展,可以幫助你變成活在未來的人。有了 Internet 之後,這工作變得容易許多,但能抓住機會的窗口小上許多。

質疑所有媒體寵兒

這幾年,在科技領域,媒體陸續炒作了 LBS、擴增實境、雲端、O2O、iBeacon、電子書、數位匯流、3D 電視、智慧電視等議題,標榜它們很快會是巨大商機,但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雷聲遠大過雨點。當然這些題目裡,有少數會在十年後對人類社會形成巨大的影響,但無論如何,在前面的兩年隨著媒體起舞,往往不會是優秀的選擇。

用宇宙的觀點

最後,也有不少時候,未來在哪裡已經相當明顯,問題反而出在我們活在過去的框框裡面,無法放下。要避免這個毛病,我經常練習從宇宙出發,提醒自己在宇宙的眼中,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時的。如此,便能較容易放下立場,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

___

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與眾多創業 CEO 們一起學習

(Photo via jflinchbaugh, CC License; 本文編輯後刊於《30》雜誌)

創業 CEO / 如何摧毀早期成功?

November 10th, 2014

Scream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募資的里程碑一文中,我分享過這樣的觀察:

台灣市場每年約有 1,000 個團隊創業,而 2-5 年後,這些團隊裡面可以成功找到長期、持久 Product-Market Fit 的,大概只有 20-30 家,也就是 2-3% 的成功概率。而在這 20-30 家裡面,經過 1-3 年後,可以找到 Scalable Business Model (SBM) 的,大約只剩 5-10 家,也就是 30% 的概率。最後,這 5-10 家找到 SBM 後,可以成功執行規模化,化身為一家大企業 (年營業額 10 億以上,或年毛利值 2 億以上) 的,只剩下 2-3 家,也就是 33% 的成功機率。

換句話說,好不容易找到 Scalable Business Model 的新創企業,有 60-70% 最終無法成功的規模化,成為一家擁有成本、效率、網路效應、通路、技術,或是品牌優勢的大企業。

造成這樣悲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大類,是創業 CEO 本身的心態與抉擇,以下分享幾個最常見的。

投資太少時間吸收優秀高階經理人

一個組織要成功的規模化,需要一組堅強的領導團隊,而非老是 CEO 唱獨角戲。理想上,這些副總、處長可以由共同創辦人擔任。但實務上,多數共同創辦人缺乏足夠的管理經驗,甚至對扮演一個好的稱職經理人缺乏興趣。因此,更多時候 CEO 必須轉而從成功企業中,吸引擁有對的資歷、態度與企圖心的優秀高階經理人加入。

這是一個困難的工作,因為資訊稀缺、切入點難找,任何進度如果最終沒有 Close Deal,對組織帶來的價值幾乎是零。但如果 CEO 沒有投資足夠時間在上面,真的找到幾個優秀的 One-Down,最終公司還是會在規模化上碰到嚴重的問題。

太快充分授權

無論是內部培養,或是外部吸收的高階經理人,要能充分了解組織、適應文化,掌握商業模式發展的計畫,成為獨當一面,又能配合全體作戰的副總,事實上需要 CEO 非常多的幫助。尤其在網路這樣瞬息萬變得產業,太快充分授權更是容易讓快速成長組織陷入五馬分屍的危險。

試圖超越成長的物理極限

訂單成長太快,往往辦隨著產品品質、客服風險。營收成長太快,往往隱含著現金流風險。組織人數成長太快,則會帶來管理風險。成長事實上有物理極限,超過一定的速度,所有不應得的增加,這世界都會以客訴、財務、公關、士氣等等危機的方式,通通要求你還回去,甚至落得得不償失。

頭痛醫頭

快速成長中企業,每天都會出現各種問題,而其中很多是 CEO 必須要參與才能解決的。但如果 CEO 成天都在解決眼前的問題,卻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在計劃、思考策略,久而久之,還是會把公司推到死胡同裡面。

無頭蒼蠅

另外,也有 CEO 會把行程安排得很滿,讓自己活在忙碌當中,因此感覺上勢必有為組織創造些貢獻。只可惜戰術上的勤奮畢竟無法取代戰略上的精準,與其瞎忙,真正優秀的 CEO 更重視花時間思考到底再忙什麼。

不運動

最後,我觀察到很多創業 CEO 因為忙碌,犧牲了運動的時間。運動不只讓人健康,運動過程會協助你用不同角度看事情,運動後的腦內啡分泌也有助於維持愉悅的情緒,因此適當的運動是成長企業 CEO 非常重要,必須維持的長期投資。

___

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一起學習,當個更全面的創業 CEO

呼叫有興趣申請 AppWorks 的創業者,我們將在本週五 (11/14) 為你舉辦「Open House II + 物聯網、穿戴裝置創業案例分享」活動,歡迎來參觀空間、了解 Accelerator 計畫細節、認識未來的學長姐

(Picture via torres21, CC License)

創業 CEO / 小心後募資低谷

November 3rd, 2014

busy making cupcakes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理論上,當新創公司完成一輪增資後,應該很快能運用新募得的資金來雇用好手、取得會員、建立庫存,展現更高速的成長。但實務上,我們的經驗是,在新創公司完成一輪增資之後,過半會展現出好一陣子的水平橫移,甚至還會出現反轉向下的景象。

會造成類似悲劇的背後原因,根據我的觀察,主要有以下幾項,在這邊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幫助你避免後募資低谷。

CEO 花太多時間在募資

募資是一個全職的工作,但創業也是一個全職的工作。當創辦人花很多時間四處拜訪創投,與他們來回溝通,討論增資的可能性、架構,準備他們需要的 DD (Due Diligence) 資料等耗時且繁瑣的工作上,當然就得減少花在自家產品與商業模式上的時間。久而久之,產品會失去它的犀利度,商業模式也可能從有 Operating Leverage,掉回沒有 Leverage。

雇用錯誤的人

當資金進到銀行,CEO 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好像要趕快拿來做些什麼,才能把它們轉換為價值。最明顯的答案是增加人手,但卻不一定是最正確的答案。尤其是越早期的公司,雇用人才越是需要精準、務實,任務導向。單純因為對方是個人才,且公司可以負擔得起,往往是錯誤的開端。

創造工作給閒置人力

盲目雇用之後,公司會開始出現閒置的人力。為了讓這些人不要整天閒晃,影響同仁的士氣,你變成要創造工作給他們。不僅如此,你還得接著定期追蹤他們的進度,這又會讓你無法保持眼睛盯著目標的狀態。

誤以為投入溫體,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有些創業 CEO 會誤以為只要雇用了行銷、業務、技術的高手,把他們丟到這些問題裡面,麻煩就會自動被解決,長期穩定的結構也會自動產生。但現實是每個人才都有他過去有限的經驗,對於你公司的團隊、商業模式、歷史也很難全盤了解。因此,如果 CEO 不能花足夠的時間去引導,把溫體丟入問題之中,往往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不懂得向董事說不

最後,有些新股東加入董事會後,會很想貢獻自己的知識、經驗、人脈,於是開始幫 CEO 安排許多外部會議,或是很積極的參與公司內部的行銷、產品規劃等活動。這些都很好,如果這位董事擁有對的經驗與能力。但它將成為悲劇,如果答案是相反的話。因此,身為 CEO,必須要適時的向董事說不。他們是來輔佐你的,不是來管理你的。如果他們的建議對你想達到的短、中、長期目標有幫助,則你可以欣然接受。如果不是的話,你必須要為了公司全體的利益,好好的管理他們。

___

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0 一起學習當更全面的領導者

有興趣加入 AppWorks 的創業者,歡迎來 AppWorks Demo Day #9 觀摩

(Photo via tonibduguid,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