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管理學」文章

如果員工們只是怕你…

August 3rd, 2012

如果員工只是怕你,那他們只會努力著不被你開除。唯有當他們尊敬你,才會拿出世界級的作品。– 謝霆鋒, CEO, Post Production Office

在 Google 的網站上,你可以找到他們的經營理念,標題為「十件我們知道是對的事情」:

專注把使用者服務好,其他的好事就會跟著來

Google 從一開始就專注在提供使用者最棒的體驗,他們的搜尋結果絕對無法用金錢收買,周邊的廣告也清楚的標示,並且努力的讓它們與你在找的事物有關連,而不是在打擾你的使用。(對比是電視廣告,它們總是從中間切斷你的觀賞。)

最好把一件事做得非常非常好

Google 就是搜尋,他們把搜尋做到極致,然後再把這個東西帶去改革其他產品,像是 Email  和地圖。

快比慢好

Google 致力於提昇產品的速度,無論是搜尋的結果,或是 Chrome 瀏覽器開啟的速度。

在網路上,民主的效果很棒

Google 搜尋的結果能夠這麼準確,原因是它根據人們連結網頁的行為來判斷排名,所謂的 PageRank

即使當你離開桌子,還是有可能需要答案

越來越多人在行動上網,也越來越多人需要在移動找尋答案。

不需要為惡也可以賺錢

Google 是一門生意,但他們謹守搜尋結果不可被收買、廣告內容不用浮誇、明確標註廣告等等原則。

這世界上永遠有更多的資訊

Google 的任務是整理全世界的資訊,而這個世界永遠有整理不完的數據。

資訊的需求是無國界的

Google 總部設置在加州,但是他們致力於服務全世界的使用者。

嚴肅不需要西裝

Google 在解決的資訊問題是非常嚴肅的,但這不代表他們的員工不能輕鬆、快樂的工作

偉大還是不夠好

建造一個偉大的公司只是起點,不是終點。他們設立暫時無法達到的目標,所以大家才會努力的進步。Google 永遠不滿足,而那正是他們進步的動力。

如果你注意到,這十個價值觀中,從來沒有提到服從、紀律、準時上下班、打卡、股東價值、同業最佳等字眼。Google 能夠有這麼讓人尊敬的企業文化,能夠這麼長期的在市場擁有它的影響力,我想光從這一個理念頁面,你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思想深度和高度。這裡面的許多觀念,我認為是值得所有網路公司學習的。

___

歡迎到 Google+ 上與我們聊更多的 Google

(Photo via gcoldironjr2003, CC License)

Steve Jobs 這個獨裁者

July 3rd, 2012

你沒看錯,那是年輕時的 Steve Jobs.

每次去演講,我都會拿我每個月要看 2,800 篇文章的例子,鼓勵年輕人要大量閱讀,好在這個從「工業革命」、「資本密集」快速轉型至「軟體革命」、「知識密集」的大時代,擁有最多的珍貴資產 — 知識。很多人就會因此問我,他也想大量閱讀,但要從哪裡開始。答案當然是從你有興趣的開始,閱讀、學習應該是一件愉悅且讓人滿足的事情,如果你強迫自己去看沒興趣的東西,一下子把胃口養壞了,那是不會長久的。因此剛出發一定要從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等到覺得不足了,再慢慢往外擴張。

不過如果你跟我一樣對科技與創業有興趣,那我的建議是可以從 Techmeme 和 Hacker News 開始,這兩份可以說是北美當天最重要科技文章清單。從那裡,你會漸漸發現一些你特別喜歡的網誌與部落客,可以逐步的增加你的長期訂閱名單。以我自己來說,這些年下來,英語系的訂閱大約累積了 150 個。不過近來,北美的科技新聞與觀點看久了,也開始變得乏味老套,因此我又在尋找新的領域和刺激。

就在這時,讓我發現了「黛博拉看日本」,一個清華電機所畢業、任職過飛利浦半導體與 HTC、現旅居日本的退役軟體工程師所經營的網誌,一試成主顧,變成了我每天必看的刊物。黛博拉有工程師的 Intellectual Curiosity,非常喜歡追尋、分析事物背後的本質與原因,因此她的文章讀起來都非常具有啟發性。

就像前幾天在她寫了「最難被模仿的東西」,文中引用親身參與 Steve Jobs 領導 Apple 從谷底翻身的日籍副總福田尚久的話,來解釋大家常認為賈伯是獨裁者的這件事情:

雖然有不少人說史提夫是獨裁者,至少在我面前並不是這樣。在我表達自己突發奇想的新點子時,只要他開始感興趣,就會跟我一來一往地一直議論到底。接著一起share我的想法,並在做出這個想法是有效手段的判斷後,馬上用自己的語言傳令給底下的人去follow。一貫的強硬口吻與富領袖氣質的吸引力,更加突顯出他強烈的企圖心。他並不是獨裁者,而是藉由扮演獨裁者,來激發出員工的能力。

這樣的觀點就是很少在矽谷聽到的,並且它非常的合理。Steve Jobs 如果只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專制者,那除非他是舉世無雙的「天才」,而且每天有 48 小時讓他吸收足夠的資訊同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否則蘋果不可能有這樣奇蹟般的逆轉。但 Steve Jobs 大概不是神人,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他是如何聰明的選擇什麼時候該聆聽,什麼時候該堅持,就像昨天「五個特質」講的一樣。也就是在做決策之前,領導人應該廣納百川,聽取各種不同的觀點,而一旦決策定了,這時你就應該貫徹執行,毫不妥協。

另外,從福田講的 Steve Jobs 故事當中,我們也看到當時 Apple 雖然命在旦夕,但 Steve Jobs 想的並不是如何在半年、一年內把公司救回來,他想的是如何有一個 30、50 年的長程計畫,讓 Apple 不但能轉身,還能成為一家永續經營的公司,這點,也再次呼應五個特質中的「有策略的化解危機」。

每件事情都有很多個面相,而每個面相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福田的 Jobs 故事,希望有給正在學習當 CEO 的創業者一些啟發。更重要的,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讓你也開始學著大量閱讀,因為這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成為一個「富有」的人最重要的工作。

___

除了網誌,我每天還會在 Facebook 分享許多有用資訊,歡迎追蹤

(Photo via sigalakos, CC License)

誰是產品經理?

June 13th, 2012

今天早上讀到 Twitter 前任產品經理  Satya Patel 分享的一段話,非常有道理:

產品經營 (Product Management) 不是一個職位,也不是一個功能,它其實是一組技能。這些技能能夠移除路障、潤滑齒輪,讓團隊分工裡的每一個專家能夠發揮他們的長才。此外,產品經營需要平衡使用者、公司與團隊三者間的需求,做出非常艱難的犧牲來使全體往前推進。某種程度上來說,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非常像 CEO,很少人會說一個團隊裡不需要有一個 CEO,而產品經理其實就是他們產品的 CEO。任何一個組織都需要有人擁有「產品經營技能」,然後透過這些技能讓每個人的生命都更容易一些。

這也難怪小創業團隊裡面,CEO 往往就是產品經理,因為他們就只有一個產品,而這個產品也就是整個團隊重心。或者說 CEO 不是產品經理的新創團隊,可能從架構上就有問題,因為當產品經理在平衡使用者、公司與團隊三者間的需求,做出必要的犧牲時,CEO 看到的卻只有公司 (賺錢) 的需求。在這樣的權力結構下,這些公司往往犧牲了團隊的工作時間,卻無法做出給使用者足夠價值的產品,而最終也無法滿足 CEO 與公司的需求。這時 CEO 會更用力的向團隊施壓,然後開始創造一個向下迴轉的惡性循環。

Spark 的 Venture Partner,曾是遊戲公司創辦人兼產品經理的 Nabeel Hyatt 也跟著說:

一個傑出的產品經理會在符合組織遠景的前提下,同時把短期成果繳出來。他們擁有「懂客戶」的直覺來帶領他們到達那裡,更有權威與紀律來帶領他們的團隊沿著那個方向前進 — 如果做得好的話,會非常像一個小小 CEO。

這也難怪史上最成功的創業公司,從 Microsoft、AppleFacebook,CEO 本人就是產品經理。

——

除了網誌,我每天還會在 Facebook 分享許多有用資訊,歡迎追蹤

(Photo via joi,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