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流言終結者」文章

流言終結者 #17 –「創業就是要賺大錢…」

September 10th, 2012

離開台灣整整八年,這次搬回來,最不習慣的就是整個社會對「錢」這個字的迷戀程度,比起八年前感覺病態了好幾倍。打開電視,翻開報章,永遠不會缺少誰多有錢,怎樣有錢、賺錢術、摳門術等等話題。

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加上灑狗血的大眾媒體渲染,整體文化會有這樣的發展,倒是很難責怪任何人。不過令人擔心的,是人們開始用「錢」做為決策的主要考量。尤其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是很危險的,特別是那些看到 Mark Zuckerberg 靠著創辦 Facebook,年紀輕輕就登上富比世排行榜,因此認為這是賺大錢途徑的人。

事實上,如果要用金錢的期望值來衡量,創業比起去優質的大公司上班,其實是一個比較差的選項。以網路產業來說,每年都有上百家新公司出來創業,但最後能轉虧為盈的往往不到一成,而真正能走到上市的更是只有個位數。因此對創業整體來說,每個人平均有機會賺到的「錢」,其實是遠遠低於去一家好公司上班的。

所以你不應該創業,如果你只是想賺錢的話。

但人生也不只是錢而已。事實上,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像是健康、家庭、友誼、世人的尊敬、真心的快樂,大多是錢無法買到的。這些我們想要、需要的東西,真正的名字是「財富」,而只有財富中少數可以用錢買到的物質,我們才叫做「財產」。

一開始其實是沒有「錢」的,種田的農夫,收成了之後就拿著稻米,去和牧場主人交換羊奶。農夫不需要那麼多米,但早餐可以來杯羊奶。牧場主人不需要那麼多羊奶,但晚餐可以吃米飯當主食。這樣的交易讓農夫與牧場主人用不再需要的東西,換來了更想要的東西,也就是讓雙方都更加富有,是非常棒的結果,所以我們逐漸演化成了專業分工,然後再來交換產品的社會。

但以物易物終究有它的極限,做小提琴的工匠跟鑄劍的鐵匠,畢竟很難互相交換太多次產品,所以我們又發明了「錢」這個中間質,來幫助我們換得想要的東西。

所以錢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累積,錢存在的目的是讓我們可以更有效率的把作品換成中間質,然後再拿中間質去換得我們更想要、更需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已經擁有了所有想要的東西,那錢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我們看到尹衍樑、巴菲特、比爾蓋茲等真正「富有」的人,把他們畢生的積蓄都捐獻出去。但他們並不會因此變得「不富有」,因為當他們的人生已了無缺憾,再多錢在銀行也無法讓他們的「財富」有任何增加。相反的,當他們看到這些閒置的錢被用來幫助弱勢者,讓弱勢者可以得到他們需要的東西,捐獻者的人生也變得更充足,更富有。因此「累積錢」不等於「累積財富」,累積錢只是為了日後能夠換得自己想要的財富。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創業是相對較差的「賺錢」方式,還是有很多人會決定出來一試。原因是在創業過程中,你可以不必透過錢,就累積到很多你想要的「財富」。當你做出一個自己很滿意的產品,當你學習到行銷、業務、領導、管理等等重要的知識,當你得到客戶滿意的讚美,當你解決了一個很難的問題,當你每天都發現自己比昨天還要進步,當你給了夥伴們一個很棒的工作環境,當你把一個個陌生人慢慢變成忠實的顧客,當你說服一個個好投資人加入你的股東行列,這些,都是在大公司,拿到再多薪水、分紅也不能幫你買到人生經歷與成就感。

而從「財富」的角度,我們也能很簡單就能解釋,為什麼只有少數創業者非常成功,而大多數卻是失敗收場。一家新創公司最終必須要從市場上賺取足夠的利潤,才能生存下來。而讓消費者願意「付錢」的方法,就是為他們創造「財富」,也就是創造出他們「想要的東西」。所以,成功的公司說穿了,就是做出了人們想要的產品,並且是市場價值遠遠超過成本的產品 — 蘋果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的 iPhone 雖然不便宜,但買的人幾乎很少嫌貴的。而失敗的公司,往往不是做出沒人要的產品,就是成本遠遠大過市場願意購買的價格。

做出人們想要的東西不難,但用低於人們願付價格的成本,做出這些東西,那往往有很高的難度

所以創業的重點不是錢,創業的重點是創造財富,為你的顧客,為你的股東,為你的員工,還有為你自己。唯有當你真正了解每個人想要的是什麼,創業才有可能成功,你也才有可能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因此從今天開始,別再講錢了,先想想什麼是你人生的財富吧!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加入我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9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lwpkommunikacio,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15 — 「創業是大公司的縮小版…」

July 6th, 2012

從大公司跳出來創業的人常有的通病,就是直覺的以為「創業 = 大公司的縮小版」。所以兩、三個人湊了幾百萬,公司才剛開張就從程式、美術、企劃、產品經理一路到行銷、會計、總機,通通請來了。

但是如果你仔細想想,像這樣用正規軍的編製作戰,其實只會讓創業者居於劣勢。大公司可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們資源豐厚、軍強馬壯,往往一開就是 8 個、10 個新產品專案。這麼多的新產品裡面,最後只要能有一、兩個獲得市場的青睞,那就可以賺回所有的研發成本和利潤。相對的,小團隊沒有那個規模,每次多半只能嘗試一個產品,而就算每個產品的成功機率與大公司相當,如果真的用正規軍的方式去搞,往往在還沒有贏得市場歡心之前,就已經自己先把糧草給耗盡了。

所以你要改變策略,人家打正規戰,你就打游擊戰。

非常受歡迎的雲端儲存服務 Dropbox,目前為止已經在全球累積了 5,000 萬用戶,員工人數也達到近 400 人的規模。但 5 年前當 Drew Houston 剛創辦 Dropbox 時,其實用的就是最經典的游擊戰術。大家應該不難想像,一個雲端儲存服務的開發必定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與人力,而當 Drew 在創辦 Dropbox 時,市面上更是早已充斥著其他的線上檔案備份服務。但 Drew 覺得這些產品都非常難用,並沒有真正解決使用者的問題。Drew 認為雲端備份應該要很簡單,完全不需要額外的設定,就像使用隨身碟那麼簡單。

但怎麼樣是很簡單,這是一個超級大哉問。換作典型的創業者,或許先花 6 到 12 個月把產品做出來,推向市場,然後再從那裡去調整方向。但 Drew 不想等到 6 個月之後,才來發現自己開發的方向是錯誤的。所以他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產品開發才進行到一半,Drew 就先用電腦螢幕,自己配音,錄製了一支模擬的 Demo 影片。短短 4 分半裡面,Drew 示範了 Dropbox 的操作介面,和一些他想要提供的進階功能。

接著,他把這支影片丟到了像是 Digg、Reddit 與 Slashdot 等網路科技社群,看看使用者會有什麼反應。而出人意料的,是這個 Demo 獲得了極大的迴響,不僅一夜之間累積了近 1 萬個「Diggs」,Dropbox 的「Beta 測試預約名單」更是一下子從 5,000 人變成了 75,000 人。這給了 Drew 很大的信心,繼續照著影片中的方向把產品做完,而事實也證明 Dropbox 真的就是市場需要的產品,因為它真的把雲端備份這件事情,弄得像隨身碟那麼簡單

當然如果當初影片上傳後不受歡迎,甚至招來使用者的批評,那對 Drew 而言也不是壞事,因為他可以及早改變方向,不用浪費時間把一個市場不要的產品做完。而這正是身為創業團隊的優勢,因為你可以非常靈活的變形,不會被組織內的官僚體系所牽制。你也不像大公司一樣有非常值錢的商譽需要維護,就算這樣一支影片惹來人家的反感,頂多最差就是換個名字再上。你大概也沒有什麼保密的問題,因為即使影片再受歡迎,在你的產品真正做出成績之前,事實上不會有人想要山寨你 — 換作是你,你也不會去抄襲一個只有概念的產品。

而這些,就是小公司的優勢。大公司不得已一定要採正規軍作戰,因此身為創業者,你更應該選擇使用游擊戰法。假設每個嘗試大家的成功機率都相當,既然你手中的資源只有大公司的 10%,那就必須把每個嘗試的時間與成本也壓到 10%。既然成功的機率都差不多,那就反過來從成本面打敗他們。而除了像 Dropbox 這樣提早得到問題的答案,你還可以在開發、通路、行銷等等各種環節找到節省時間與成本的方法。

記住,創業不是大公司的縮小版,創業,是大公司的相反。

___

除了網誌,我每天也會在 Google+ 跟大家聊天,歡迎加入我們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7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heathbar,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14 –「只要把這個做出來,我就成功了…」

June 7th, 2012

初創業者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為這世上的每個人都想要他正在弄的產品,好像人山人海已經擠在外面排隊等待,只要他把這個產品蓋好,大門推開,就可以看客人開始瘋狂湧入,白花花的鈔票從天上大把大把灑下來。

問題是,99.99% 的創業故事,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其實這些所謂「成功」的創業團隊,成功的通常都不是他們第一個產品。大家最喜歡講「Angry Birds」有多麼受歡迎,在全球超越了 10 億次下載。但很少人願意去了解的是,Angry Birds 早已是 Rovio 的第六十幾款產品。在那之前,Rovio 已經創業 6 年,在寒冷的北歐度過了數千個無人問津的日子。

前陣子很紅,超過 3,500 萬人在玩的「Draw Something」,又是另一個例子。這個 App 其實是 OMGPOP 的第三十多款遊戲,在那之前,OMGPOP 也早已存在了 6 年。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承認,在 Draw Something 「爆紅」之前,OMGPOP 就只差這麼一點點,便要關門大吉收工回家。當然現在他們成功的以 2 億美金的天價賣給 Zynga,大家也方便的忘記了他們是多麼痛苦掙扎了 6 年,才有今天的成果。

在二月突破單月 1 億人次到訪,被認為有可能挑戰 Facebook 霸權地位的當紅「興趣社群」Pinterest,也是一個好例子。他們從去年底開始竄起,短短幾個月內衝上全球 50 大網站的排行榜地位,讓創投都搶著「給錢他們」。但當大家津津樂道這個「爆紅」故事的同時,其實很少人注意到 Pinterest 團隊早從 2009 年就開始創業,Pinterest 網站剛上線的前 9 個月,會員人數連 1 萬個都突破不了。為了突破困境,創辦人 Ben Silbermann 只能每天寫信給這些使用者,約他們喝咖啡,看看網站到底哪裡有問題。

像這樣的故事我還可以舉出好幾打,因為每個成功的網路公司,背後都有這段不為人知的過去。當然這個時間有長有短,對有些人是一、二年,對有些人則長達六年、八年,但你幾乎找不出有任何新創團隊,在產品推出的第一天,就出現瘋狂搶購的情況。

歸咎原因,其實「市場」並沒有那麼容易。每天醒來,早已有太多的媒體、產品、訊息在等著競爭消費者的注意力和荷包,要一個新產品在上市的第一天就能夠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出線,那當然是一個不切實際期望。

「可是這個東西市場上沒有啊!」第一次創業的人會說。

其實沒人做的東西往往不是因為其他人沒想到,而是因為根本沒有人需要。創業者在腦中想像了一個完美的使用者,然後自以為全世界人都跟他有一樣的想法,需要這個不存在的東西。因此當他第一次把產品「完成」、推出市場之後,當然只會大失所望,因為除了來友情贊助的朋友之外,這世界上的人,並不需要這個東西。

但那並沒有關係,因為這是創業必經的磨練。從天上掉到凡間後,有一些團隊會適應不良,不久之後就放棄創業。但也有一些團隊,他們會把自己歸零,重新去學習所有在「市場」中的生存之道 — 如何設計一個符合人們需要的產品、如何聆聽使用者的回饋,篩選其中值得參考的意見來改善產品、如何透過搜尋引擎與社群媒體進行推廣、如何與記者朋友保持好關係、如何和通路建立起合作、如何簽下客戶、如何訂價等等等等數十、數百個創業者必須要會的事情。

這個過程當然少說要個兩、三年,接著如果他們還沒有餓死,這個團隊才會有機會開始慢慢找到一些成功。但這樣的成功是很踏實的,因為你完全知道你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至於剩下那 0.01% 第一天就「爆紅」的,相信我,你不希望當他們,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上去的,而當「市場」離他們遠去時,他們也不會知道自己是怎麼下來的。

所以,各位第一次創業者,別急著成功,因為成功前的所有磨練,都是一個未來領袖必經的道路

——

除了網誌,我每天還會在 Facebook 分享許多有用資訊,歡迎追蹤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5 月號《30 雜誌》)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