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相關政策」文章

缺乏資金,是台灣創業圈最芝麻蒜皮的問題

December 11th, 2014

Taipei

絕大多數的台灣新創團隊都缺乏資金,但那不是一個台灣獨有問題。在所謂創業天堂的美國,99% 的新創企業還是無法募得資金。事實上,缺乏資金是一個普世問題,如果你去問企業、個人,極少會跟你說他沒有資金的問題。[1]

但即使在絕大多數新創缺乏資金的美國,每年還是有 1%,也就是約 3,000-4,000 個新創公司可以募得資金。而在所謂土壤更貧瘠的台灣,每年還是有 500-600 家新創公司可以得到創投支持 (其中約有 20-40 家會是網路公司,且這個數字過去五年逐步在成長)。

或許它還可以成長為 700-1,000,甚至是更接近美國的 1,000-2,000,但即使這樣,對於改善台灣的新創環境,其實不會有太大額外的幫助。台灣現在亟需的是能夠承接台塑、華碩、台積電、廣達、聯發科等一脈相傳,從台灣出發,成為長期、國際性成功的企業,才能扮演經濟成長引擎,並且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要長出這樣的偉大企業,需要的是好的成長環境,而不是更多的新創公司。[2]

如果你要問我回來台灣深耕創業環境五年,觀察到家鄉出現什麼問題,讓成功的新創公司,難以成長為偉大的企業,我會說最根本的問題如下:

1. 優質人才供給不足

在矽谷,當一家新創公司找到早期的成功,它可以非常容易的雇用大量、優質的工程師、設計師等員工,以及行銷、業務、營運等重要的中高階主管,來協助公司規模化,以支應商業模式放大的需求。但在台灣,當創業者要快速擴張團隊,你會發現不僅優質的員工難找,有經驗的中高階主管更難找。

這背後必須要被解決的子題有以下幾項:

1-1. 高等教育與產業脫節

台灣高等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過去 15 年來日益嚴重,導致企業無法直接從學校得到即戰力。另一方面,當美國一流學府都在大幅擴張資工、資科、資管系學生人數,以因應產業的需求,台灣的大學完全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大勢所趨。

圖:哈佛主修資科學生在 5 年內成長 3 倍

Harvard student majors

1-2. 外籍白領難以取得工作簽證

要成長為國際型企業,需要國際人才的幫助。在矽谷,快速成長中的科技公司可以輕易的從周邊學校吸收到前來攻讀學、碩、博士的國際一流人才。在台灣,我們每年也有上萬僑生來台攻讀高等學歷,但我們卻讓企業要雇用他們極度困難。另一方面,要直接從國外聘請白領人才,也是層層難關。

1-3. 分紅費用化等會計準則改變

這點大概會有些爭議,但我會說過去十年分紅費用化等會計準則陸續更改,是謀害台灣新創競爭力的幕後重要殺手。當現金豐厚的大公司用高薪、高獎金吸引人才,成長中的新創企業往往得依賴技術股、選擇權、限制型股票等未來才能兌現的工具來競逐千里馬。當政府限制企業必須用嚴苛的會計準則去計算這些股權工具,結果就是削弱新創企業對人才的競爭力。很多人會說,這是與國際會計標準接軌。但事實是所謂國際會計準則,說穿了也只是大國用來箝制、削弱小國的工具。身為小國,我們應該更聰明的選擇何時配合,何時走自己的路線。分紅費用化,就是其中一個應該要勇敢與大國走不同路線,以爭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所在。

2. 缺乏創業家創投

在矽谷,PayPal 創辦人 Peter Thiel、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Netscape 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Viaweb 創辦人 Paul Graham、Digg 創辦人 Kevin Rose 等,成功後都轉身成為創投,並且成為最受創業者喜愛的投資人。這些創業家創投不但能夠帶來資本,還可以真正協助團隊思考產品、商業模式、營運、資本、商務發展,以致於企業發展 (Corporate Development,通常意指投資與併購) 等關鍵策略。

但回台五年,我發現只有極少數的投資人,真的有創業經驗,更別說有網路創業的經驗。也因此,在我們投資的新創公司董事會上,多數來自其他創投的董事,總是在要求創業者儘快獲利、提昇 EPS,而不是在一起思考如何把資金投資在對的長期策略之上。

3. 高上市櫃門檻,導致成長企業難以取得籌碼優勢

最後,在美國,快速成長中的企業,經常會仰賴 IPO 來取得籌碼優勢,接著再透過資本支出、併購等策略,加速其成長。但在台灣,這個策略滯礙難行,因為我們的上市門檻其高無比,不僅要弭平累虧,還要連續兩年獲利,才能掛牌。打消累虧完全與經濟學公認的沉沒成本觀念背道而馳,連續兩年獲利更是把企業的長期體質與短期帳面收益混為一談 ─ 全球電商巨擘、市值 1,440 億美金,年營業額 800 億美金的 Amazon 至今也還在投資未來,不急著顯現短期獲利。政府會跟你說,可以跟工業局申請「科技事業上市」,就可以規避這些門檻。但事實是,自始自終,從未有網路公司成功申請到「高科技事業證明」,因為政府請來的學者評審,無法了解網路的價值。

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一家長期體質健全,但短期帳面尚未呈現獲利的公司,能否到全世界的資本市場 IPO,都是看買方 (共同基金等) 的認購意願。只有在台灣,看的是學者的意願。

所以結論就是,如果不徹底改善上述三個成長環境問題,那麼政府用再多創業天使計畫,民間用再多自有資金,去推動更多人創業,還是無法解決台灣的經濟困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的問題,需要的是根本的解決方案,是時間痛定思痛了,大家。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更多我的分享

[1] 問題的根本是錢真正的意義,也就是對他人時間的支配,全世界他人時間是有限的,但人的總體支配慾望是近乎無窮的,因此造成了絕大多數人「缺錢」,也就是「支配能力無法滿足」的現象。

[2] 當成長環境太差,新創公司成長為偉大公司的成功機率趨近於零下,成立再多新創公司,也無法得到偉大公司。此時唯有先改善新創環境,提昇這個機率,才能改善問題。

(Photo via liuwencheng, CC License)

台灣必須成為成為亞洲電商 IPO 聚落

May 29th, 2014

global economy

今天整個早上都在讀 KPCB 的合夥人,有網路女王之稱的 Mary Meeker 熱騰騰剛出爐、長達 164 頁的 Internet Trends 2014 報告。裡面有非常、非常多值得參考的數據與資料,但其中有一頁最讓我睜大眼睛。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說這是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世界,但也一直以來,我們只能說我們明顯的感受到了這樣的趨勢,但卻沒有明確的數據可以去佐證到底有多麼的全球化。而今天早上,Mary Meeker 的這一張投影片,解答了我的疑問。原來,我們所處在的世界,國際貿易佔世界 GDP 已經超過的 25%,較 1960 年的 10% 上升了足足 15%。(注意在這段時間內全球 GDP 上升了 6.67 倍,也就是說全球貿易量上升的倍數是驚人的 16.7 倍)

而且這個成長,在 1970 年代與 2000 年代有兩次明顯的躍升。1970 年代的躍升,應該源自於「貨櫃」的發明與普及,讓國際物流成本大幅下降。而 2000 年的躍升,則是「電子商務」的發明與普及,讓國際金流與資訊流成本大幅下降。

也就是說,在從今以後的世界,一個國家必須要有很強的電子商務產業,否則在跨國貿易佔 GDP 比重越來越高,而電子商務又是重要貿易引擎的現代世界,它將會成為沒有競爭力的國家。

月初,我因為要去拜見幾位政委與部長,跟我的合夥人 IC 一起寫了以下的建言書。今天看了 Mary Meeker 的報告,更讓我更覺得這個建言很重要。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如果你有朋友在政府上下任職,請你幫我轉寄給他們,讓這個重要的建議被更多資源分配者聽到。

成為亞洲電商 IPO 聚落,是我重振國際創新創業重鎮地位最關鍵國家級策略

AppWorks 之初創投 林之晨、詹益鑑 合著 (2014 年 5 月)

智慧手機與行動上網的普及,正帶動全球電子商務發展進入白熱化時期。未來二十年內,電商將徹底改寫全球多數人類的消費與流通行為,其影響幅度之大、之廣,應為前所未見。台灣消費市場與流通產業缺乏國際性規模,本難在此時代洪流中逆勢而起。但檢視我電商相關價值鏈,可發現台灣公開市場在吸納電商企業掛牌上,有其獨特之國際優勢。若能積極推動 IPO 規則大幅現代化,使其具國際競爭力,並符合國內外電商企業掛牌需求,台灣成為亞洲電商 IPO 聚落指日可待。當資本市場形成磁吸效應,更將帶動民間資金、人才投入早、中期電商企業的投資與創建,又將增加電商企業掛牌數量,如此形成正向循環,將能從根本重振我創新創業國際重鎮地位。

行動上網帶動電子商務全速發展

智慧手機帶來行動上網,造就了滑世代、低頭族等人類生活方式極速且巨幅改變,WhatsApp、Line、WeChat 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Google、Apple Maps 取代了地圖、導航與問路的行為,Candy Crush、神魔之塔等遊戲取代了娛樂行為,而通勤族一早在捷運上用手機看連續劇的新流行更足以堪稱為「新八點檔」。

除了溝通與內容閱覽,行動也正在改寫人們的商品消費行為。未來二十年內,年產值 15 兆美元的全球零售市場,多數將轉為電子商務,而最方便的行動商務又將是其中最大的成長區塊。

電子商務取代國際貿易,成為出超引擎

過去,貿易商跨國大量採買,再透過零售通路販賣給消費者。現在,消費者透過電子商務國際採買,幾乎無需貿易商的協助。在國際物流日趨發達,運送成本不斷下降,且國際間簽署貨物貿易協定的今日,電子商務取代貿易的趨勢將日益加速。在可預期的五至十年內,電子商務將逐漸成為各國最重要的出超引擎。電商發達的國家,將成為國際消費者跨境購物的熱門目的地,進而創造極大的出口價值,帶動本地經濟成長。相反地,電子商務落後的國家,將產生大幅逆超,難以在未來的國際經濟賽局中翻身。因此,無論是美、中、韓等國,都已積極把電商定義為國家級的策略性行業,並積極推動以電商為基礎的出口性拓展。

我電商有先行優勢,但終須面對規模劣勢

我電子商務於 90 年代中後期與美國同步開始發展,在國際上具有先行者優勢,從 PCHome 的全台 24 小時到貨,到近期 ASAP 閃電購物的台北市 5 小時到貨,都是獨步全球的服務品質。但當今日電商開始進階至規模戰,我相對較小之本土消費市場規模,終將造成電商產業發展的天險。因此除了加速貨物貿易協定簽署、引進國際行銷人才、推動電子商務產業跨出台灣之外,我必須思考如何運用其他優勢產業,成為發展電商產業,佔據國際價值鏈之槓桿。

優勢電商 IPO 市場,劣勢電商 IPO 規則

電商產業的關鍵要素為人才與資本,而我在 IPO 上市集資之資本市場上,事實上佔有頗優越之國際競爭優勢。台灣公開市場上已有網路家庭、商店街、富邦媒體 (Momo 購物)、雄獅旅遊等電商企業掛牌,且多享有遠高於市場平均之本益比,足見我公開市場買方對電商企業之高度認同。我 IPO 成本低廉,公開市場對中、小市值股接受度高,也是吸引相對輕資產的電商企業掛牌之優勢。

但另一方面,當電商產業正經歷長期兩位數高速成長,包含 Amazon 在內的全球電商企業多將當年度賺得之利潤用於投資次年度成長需要,不急於展現獲利能力的同時,我要求 IPO 企業必須連續兩年獲利並產生若干獲利率等門檻,卻限制了更多優質本土、國際電商企業在台 IPO 的可能。

複製過去以高科技事業上市帶動高科技創業成功經驗

有鑑於我過去對具備設計、製程技術的科技事業放寬 IPO 限制,促使台灣成為全球科技製造業掛牌重點聚落,進而推動了民間對於科技製造業之創辦、投資,形成生生不息正向循環之經驗,我們大膽建言,台灣應該針對電商這個重點國家級策略性行業,複製我過去以 IPO 市場帶動科技業之成功經驗,以促使台灣在未來二十年之全球流通變局中,佔據價值鏈之重要地位。且資本市場之蓬勃,也將進一步而推動本土電商產業之正向循環。

短期:電商企業上市應比照科技事業

我們建議,為發展台灣成為電商 IPO 聚落,短期應大幅開放電商企業比照科技事業掛牌。目前由工業局主導之科技事業資格雖接受電商企業申請,但其審議委員普遍卻缺乏電商產業實務經驗,因此導致目前為止已上市櫃或輔導中之電商企業,幾無業者成功取得科技事業資格。更有甚者,經營國際知名網路交友平台愛情公寓,會員突破 300 萬之尚凡資訊,在科技事業申請審議過程中竟遭委員評為「僅為婚友社」,認定其「無科技含量」,而無法成功取得科技事業證明,最終必須延緩其上櫃時程,大大傷害其上市集資,用以拓展國際市場之時機。

長期:IPO 規則應與國際接軌

科技事業證明終究為特殊時空背景之產物,在美、港、星、日等國皆積極打開 IPO 市場,競逐優秀企業前往掛牌的同時,台灣應重新檢視現行之審核制、且要求連續獲利等高門檻 IPO 規則設計,長期而言是否將傷害台灣維持亞太領先之上市集資中心地位。我們建言,政府應逐步修法,使 IPO 規則與國際接軌,才能維持台灣資本市場之國際優勢。

出海順暢,才能讓新創價值河川生生不息

新創價值鏈猶如河川,台灣新創之河現狀是下游 IPO 出海口淤積,回堵中游民間投資意願,而政府近年來在上游推動青年創業、天使投資、創業貸款,雖立意良善,但事實是治標不治本。更有甚者,當下游河口缺乏疏通,而上游灌入更多資源,只會讓河川健康惡化,最終造成恐是氾濫、死水等惡性循環。

目標:10 年 100 家電商企業在台 IPO

因此,在此劇變的時代,我們呼籲政府正視電商產業之國家級戰略地位,善用並發展台灣優勢之 IPO 市場,積極針對電商產業需求大幅開放 IPO 之門,以 10 年 100 家電商企業在台掛牌為目標,發展台灣成為亞洲電商 IPO 聚落,始能重振台灣國際創新創業重鎮之地位。

___

AppWorks Accelerator 熱情邀請電商創業者加入

未來二十年最有價值的科系:資工系

April 1st, 2014

Hackers

如果說 1980 年代開始的個人電腦大浪,讓電機系成為過去 30 年最有價值的科系。那麼 2007 年開始的行動海嘯,加上社群與雲端兩大平台,正在讓資工系 (Computer Science) 成為接下來 20 年最有價值的科系。

洛陽紙貴

在美國,擁有一紙資工學歷的軟體工程師完全供不應求,為了競逐這些人才,即使是 Google、Facebook 等知名軟體公司,仍需要從大一就以高薪實習計畫鎖住他們。人以稀為貴,也因此當 PayScale 最近把全美學校的所有科系綜合評比,結果發現平均 20 年報酬最高的十大系所,竟有九個是資工系。第一名的 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畢業生,平均 20 年生涯可以獲得的總「投資報酬」更是高達 170 萬美金 (5,400 萬台幣)。(註)

Most Valuable Degrees in American (20-Year Return)

只是北美的情況?

軟體工程師薪水目前的確只有在北美與北京水漲船高,但種種跡象顯示這個供不應求狀況正在延燒到世界各處。Google 日前才發表要在台灣徵才上百位,需求的許多是軟體背景人才,不少 AppWorks 投資的企業也告訴我們軟體工程師越來越難找。追究其背後原因,軟體比硬體更容易遠端協作,因此當北美企業無法在其國內應徵到足夠的軟體人才,往世界各處去追求是必然的結果。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網路遊戲、數位娛樂、RTB 廣告、穿戴式裝置、電動車等新產業的發展,軟體人才的需求還會不斷提昇。

學生請考慮投入,教育部請紮根程式教育

如果你是學生,無論是否在資工、資管相關科系,要提昇未來的競爭力,請務必把學習軟體設計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如果你是教育部,相信我,台灣很快就會像美國一樣面對軟體人才供不應求的狀況。當年我們適時培養了很多電機人才,讓台灣的電子產業能夠有起飛的動力,現在我們必須趕緊從小紮根資工教育,把軟體人才培育視為國家未來競爭力的來源,才能讓台灣不在這場網路海嘯中被衝落領先群。

時代的巨輪不會等待我們,改變台灣必須從每一個人開始。

___

修改 (4/2/2014):文章原先訴求高教司儘快提高大學資工系員額,經台大資工洪士灝教授提醒,程式教育需從小紮根,才能真的培養出優質軟體人才。回想我自己也是 10 歲左右開始寫程式,因此決定將本文訴求改為請教育部紮根程式教育。

註:這裡的「投資報酬」是指取得該學位後 20 年的預期總所得,減去不念該學位 (也就是用高中以下的學歷去工作) 20 年的預期總所得去計算出來的。(感謝 Blake Hsiao 留言提醒)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Photo via hackny, CC License; Graphs from Quartz)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