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部落客,歡迎加入「較高效益」的 Tagtoo 部落格廣告

June 11th, 2013

Tagtoo Contextual Ads

在我的 MR JAMIE 網誌上,每個單篇文章結束後,都有一個所謂「本文特價商品」的廣告單元 (例如)。這是一個由 Tagtoo 提供的部落格廣告,它的特色是會根據「文章內容」以及「使用者點擊狀況」,從 Tagtoo 合作的數十萬件 EC 商品資料庫中,自動選取適合該篇文章的「推薦商品」,因而產生較高的「點擊率」以及「部落客收益」。

大約在一年多前,Tagtoo 挖掘到一個網路廣告多年來的「痛點」。大家都知道,最有效的廣告,是跟根據「該篇文章內容」以及「該名讀者偏好」所綜合篩選出來的廣告內容。但這件事情過去很難實現,因為即使廣告系統知道「該篇文章內容」在講什麼,也知道「該名讀者的偏好」是什麼,但廣告系統裡面不一定就會有匹配這樣的內容與偏好的「廣告庫存」(Ad Inventory) 可以播放。

另一方面,經營電子商務的客戶每天都在煩惱的,是我的幾千、幾萬件商品裡面,哪一些商品最適合拿來當廣告素材,吸引到他們想要的 TA (Target Audience 目標客戶)。Tagtoo 靈機一動,他們可以把這兩個需求串在一起,自動化的拿商品去搭配最合適的文章內容,如此「內容主」(在廣告產業也稱為「出版商」) 有機會因為更高的廣告關連性而得到更好的點擊率與收益,「廣告主」也有機會因為高關連性的廣告內容而贏得優質的 TA 。

Tagtoo 於是把這樣新型態的廣告命名為「準買家廣告」,並且開始在市場上推行。一年多來,他們獲得了 ETToday、Nownews 在內不少大型媒體的採用,也贏得了台哥大 Myfone 購物、東京著衣、ERH 等電子商務公司的廣告預算。

也由於 appWorks 與 Tagtoo 團隊有育成與投資的關係,我的網誌在過去一年內也放上了這個新型態的廣告聯播方式作為試驗。分析這段時間下來的數據,以「內容主」最在意的「廣告收益」指標「每千次曝光收益」,也就是 RPM (Revenue Per Mille) 來說,Tagtoo 準買家廣告真的相當有競爭力。

在這段時間,Google AdSense 轉換出的 RPM 約為 NT$ 7.8-13.8,相對的,Tagtoo 所創造出來的 RPM 則落在 NT$ 11.1-15.9。其中尤其當文章內容與「商品」有關係時,Tagtoo 產生的 RPM 表現明顯會優於 AdSense。

所有從這些廣告實驗得到的收入,我貢獻給家扶基金會。

經過這些時間的實驗,Tagtoo 現在也準備好,把這個有機會產生較高收益的聯播網,開放給所有部落客加入。因此,在這裡謹代表 Tagtoo,熱情邀請所有的部落客夥伴,一起來嘗試「Tagtoo 部落格廣告」,看看它能不能會你的網站,產生出更高的零用錢。

___

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倒數 6 天

兩個世界 — App 開發商面對的抉擇

May 7th, 2013

Instagram

2007 年,Steve Jobs 站上舞台向全世界推出第一代 iPhone,也開啟了「真智慧手機」的時代。2008 年,Google 與 HTC 合作的第一代 Android 上市,同時把智慧手機推入了戰國時代。這個全球大戰一路打到 2013,而局勢在近期出現了非常有趣的變化。

首先,Apple 從當時完全主導的先行者,一路下滑到了 2013 第一季在全球僅剩的 17.3% 的市佔率。Android 則從當年的追趕者,反過來成了佔有 70% 以上絕對優勢的作業系統。但故事並沒有這麼簡單,打開北美的數字,你會發現蘋果仍是那裡的霸主 — 第一大電信公司 Verizon 首季銷售的 720 萬支智慧手機裡面,蘋果佔據了 400 萬支。第二大的 AT&T 去年第四季賣出 1,020 萬支智慧手機,iPhone 更佔據了其中的 860 萬支。

也就是說 Android 靠著 Samsung、HTC、Sony、LG 等這些國際夥伴的推動,在全球佔據了領導的地位,但那並沒有真的撼動蘋果在美國本土霸主的地位。5 年的智慧手機大戰打下來,這個世界被分成了兩個差異顯著的市場。

在北美,iPhone 佔據著領導的地位,尤其是付費能力最強的使用者族群。在北美以外的世界,iPhone 則冒著被邊緣化風險,在這裡,Samsung 取代了 Apple 的地位,不僅霸佔 30% 以上的主導市佔率,也靠著 Galaxy 與 Note 等高階系列吸引了不少高付費能力的用戶。

另一方面,當全球智慧手機在 2012 年以 44% 成長率大步邁進的同時,北美智慧手機市場卻早已進入飽和期,呈現年衰退 11% 的狀況,更進一步拉大北美與世界的差異。

所以身為開發商,如果你面對的是美國以外的市場,由於仍在飛速的成長,你可以針對新購手機的用戶,設計一些相當入門的簡訊、照片分享等等服務,也可以針對 Samsung 等高階手機用戶開發精緻、高 ARPU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的應用程式。相反的,如果你面對的是北美市場,則必須要設計相當精緻的 Apps,才能在日漸飽和的世界中,從別的 Apps 手中搶走用戶的錢包與注意力。而想要在北美有高 ARPU,則你一定不能放過 iOS 的用戶族群。

這就是智慧手機戰到目前為止,呈現的非常有趣「兩個市場」現象。當然戰局未來一定還會有變化,所以持續追蹤市況,然後針對市況做出抉擇,邊打邊修正計畫,是每個 App 開發商必備的生存本領。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和我們一起追逐 Mobile Internet 這個百年大浪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APP 情報誌》; Image via Instagram)

內容與信任

May 1st, 2013

open vs. curated, over content quality distribution

「網路上的內容不值得信任」– 這是父親常常跟我抱怨的一句話。有趣的是,自從高中買了數據機之後,網路就一直是我最主要的資訊來源,上面哪些內容值得參考,哪些內容看看就好,事實上已經訓練成一種本能。但一直很難跟父親解釋「網路」與「傳統」的差別,直到前陣子 Seth Godin 這篇「Most people, most of the time (the perfect crowd fallacy)」給了我靈感。

首先假設內容的品質與數量呈現鐘形的常態分布,大多數的內容都是一般般,只有極少數的比例是品質極高。傳統的大眾內容 (橘色區塊),策略是用「編輯」的力量去找出高品質的作者,並且透過編修他產出的內容,來達到最高品質的內容供給。這個模型天生有些難處,首先是內容的「版面」有限,因此很多品質不錯的作者勢必會被錯過。再來它講求「專業」,所以把創作當做副業的人很難擠入供應鍊中。這些狀況都還好,問題最大的是「編輯」的主觀,和因此產生的誤判,結果是很多品質不佳的作品反而會被發行 — 你看一年有多少賠錢的書、音樂、電視節目、電影出現在市場上。

相對的,自從有了網路出現,由於版位是無限的,沒有「編輯」在篩選內容,也沒有要求「專業」的作者才能參與,它鼓勵了很多新的創作者出來貢獻內容 (綠色區塊),也因此內容的量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的供給。因為少了編輯的篩選,很多品質低劣的內容的確被放上了網路,但也因為大大降低了進入門檻,網路同時也讓許多高品質但先前缺乏出口的內容被張貼了出來 — 眾多熱門網誌、Wikipedia、Flickr、YouTube 上的精選影片,都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我不反對網路上充斥著低劣的作者,沒有價值的內容,因為它缺乏「專業編輯」的預先篩選。但把篩選外包給專業編輯,也不過是人類社會近 500 年來的新發明。在資訊供給有限,一般人很難判斷訊息品質的年代,由專業編輯預先做過 Quality Control,對人類社會的確有很大的貢獻。

但我們已經不在資訊供給有限的年代,在網路的世界,只要你有心,幾乎每個議題你都可以找到更多的資料來協助你判斷。所以學著把挖掘、吸收消化、綜合比較、主觀判斷的能力收回來,我認為,是在這個新世界生存更重要的能力。

___

幾個人自己創業,常常漏掉重要資訊?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讓這個 300 人的創業社群作為你的後盾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