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從「有限」到「無限」

November 10th, 2011

搬回台灣的一年多來,很多「大眾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 的經營者找我聊天。他們最重要的問題:網路時代 (即將) 來臨,我該如何因應。我的回答總是:消費者板塊明顯位移,廣告主跟進速度卻緩慢無比,這是現狀,但遲早會有改善。然而大眾媒體和網路媒體有一個本質上的差異,永遠不會改變。

有限 vs. 無限

在大眾媒體上,「通路」的供給是有限的 — 報紙的張數、雜誌的頁數、電視、電台的頻道數,這些,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到了網路,什麼東西都變成了「無限」,無論是網頁的數量、網站的數量、Tweets、照片、影片 — 昨天 Google 董事長 Eric Schmidt 才在《天下雜誌》的活動上宣布,每一分鐘就有 48 小時的影片被上傳到 YouTube。沒錯,你永遠看不完。

半衰期

當供給無限,雖然資訊的「價值」不太會因此而減損,但資訊的「成交價格」卻大大的受到影響 — 大多時候將趨近於「邊際成本」,也就是「零」。更重要的是,資訊的半衰速度大大提高了 — 請問現在誰還記得「福島事件」、「金牌淑君」還是「花博」?

發掘方式

除此之外,資訊的「發掘」也將大大改變 — 消費者不再乖乖坐在那邊,按照你幫他們安排的順序吸收新知。節目表、版次、目錄,通通都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 Google 搜尋、朋友的推薦、Twitter/Google+ 上的分享、部落客的連結。每個人看到的方式、順序,通通不一樣。每個人得到的媒體,都是個人化的媒體。

馬 vs. 車子

也就是說,當媒體進入了網路時代,它不是一隻跑得比較快的馬,它根本是一台四個輪子、渦輪動力、全新的法拉利跑車。你的思維方式必須要全盤改變,深入去了解這個「新新媒體」從根本上的不同。不,「把我的雜誌變成 PDF」後,它還是一隻馬,你還需要再更用力一點。

(Inspired by Seth Godin; Image via trashd, CC License)

Steve Jobs 的貢獻

November 7th, 2011

由於彭教授的幾篇文章,近來網誌圈開始辯論起 Steve Jobs 對人類的貢獻,和他與 Bill Gates 的差別。我覺得這些辯論很好,無論是參與討論的人還是讀者,應該都會從過程中有些收穫。但也想提醒大家辯論要針對事情,我知道很多人是 Steve Jobs 的粉絲,所以無法接受偶像被批評。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神,所以我們應該要能夠討論每個人對這個社會的貢獻,也從他沒做好的事情中學習。

這個網誌的長期讀者都知道我不是 Steve Jobs 的粉絲,我很尊敬他做的一些事情,但也不能認同他的另外一些觀念。但今天我想要針對近來的辯論,提出一些大家遺漏的觀點。這不是要支持任何一方,只是要讓這個討論更加豐富,讓大家都能從中學習、進步。

Steve Jobs 打破了電信商的寡佔

不,Mobile Apps 並不是 Apple 的發明,但在還沒有 iPhone 以前,幫手機開發遊戲/軟體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 不相信的人可以找 Tempo/Cjin 聊聊。你必須要幫某某電信測試 200 台手機,好不容易 QA 完成,軟體上架,還得讓他們抽 15-50% 不等的營收 (謝謝 Cjin 留言分享台灣的數字,美國據我所知大約是 50%)。

但 Steve Jobs 和他的 iPhone 穿透了這個寡佔市場 (還順便把 Android 也拉了過去)。現在,數以百萬計的軟體工程師可以靠開發 Mobile Apps 生活,創造價值。在台灣寫的 Apps,也可以賣到全世界。這是一場巨大的通路革命,對全體人類而言,是非常大的價值。

Steve Jobs 改革了音樂產業

在還沒有 iTunes & iPods 以前,人們沒有方便的管道可以購買數位音樂,所以許多人選擇非法下載。但在 Steve Jobs 成功的讓大多數唱片公司加入 iTunes 之後,情況開始大幅的改善 — 北美非法下載的比率,已經降到了 25%。而 iPhone/Android 的普及,更讓 Pandora、Spotify 等音樂服務,得以產生更多的營收,回饋給音樂產業。人們還是很愛聽音樂,還是很願意付費購買、訂閱好聽的音樂,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方便的管道,而是 Steve Jobs 領導改變了這件事情。

Steve Jobs 讓更多人可以用電腦

我們聽到太多的故事,爺爺、奶奶本來無法使用電腦,但他們居然可以學會 iPad,因此可以方便的看到孫子的照片,和他們透過 Skype、Facetime 聊天。而也有越來越多的小孩子透過 iPad 學習、閱讀。也就是說,當 Steve Jobs 把 iPad 做成一台更容易的電腦,同時也讓更多人可以使用,大大縮小了這個社會的數位落差。

周邊效應

沒錯,我也不贊同蘋果的高毛利策略、壓榨勞工、對開發商過度嚴苛,和他們沒有「直接」對環境、其他人類創造的貢獻等等情事。但與此同時,我認為你也必須知道,Steve Jobs 和他的團隊,在過去的 15 年中,對於我們這些「小傢伙」,所造成的「間接」貢獻,事實上比你想得還要多非常多。

這世界總是一體兩面、非常複雜,黑白灰三色更是永遠重疊著。身為創業者,你必須要能夠看得更廣、更遠,更要養成獨立判斷的能力。Steve Jobs 不是神,可能也不是偉人,但他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貢獻,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好好珍惜。

加油加油!

(Image via joi, CC License)

時報商學院【趨勢講堂】第三、四講 — Google+, Facebook, Groupon, 博客來 & Lativ

October 22nd, 2011

最近和時報出版旗下「時報商學院」在進行一個新的實驗,他們固定每兩周來找我聊天一次,由主編鄭真發問任何關於創業、網路、軟體的主題,然後我們就這樣閒聊一個小時。回去之後,他們會把側拍的影片剪輯成容易容易消化的版本。我們想這樣累積了一段時間後,再看看能不能產出更有趣的東西。

第三講:小本創業機會何在?

這一集,我們從 Google+ vs. Facebook 巨人間的爭霸,到底是怎樣一場戰爭聊起。然後談到了大公司創新時,有什麼困難。最後再從小公司的角度,去解釋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大公司的弱點,在市場上面尋求突破。

第四講:Groupon 如何扼殺商業價值?

這一集,我們從 Groupon 的大起大落聊起,為什麼 Groupon 會成功的這麼快,而現在又衰敗的這麼急,我又為什麼不喜歡它的消滅價值商業模式。這些故事對於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影響。台灣的市場太小嗎?從博客來和 Lativ 的故事中,我們又能找到什麼教訓。

歡迎利用周末閒暇的時間收看,有什麼討論和建議,請留言讓我知道。

另外,我也要藉這個機會,再次恭喜四個 appWorks 育成的團隊 — QLLWantoto獎金獵人Patisco,在今年的 Red Herring Asia 100 中囊括了全部頒給台灣的獎項。如果你好奇「appWorks 育成計畫」裡面,還有什麼明日紅鲱,10/28 (五) 1:00PM 歡迎一起到 appWorks Demo Day #3 看看最新一屆的 24 個團隊,做了什麼產品,又幫消費者解決了什麼問題。

PS. 今天整天將會在香港參加 Startup Saturday 2011,有到場的朋友記得打聲招呼。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