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網路、收視率與新聞

September 9th, 2010

等一下 8:30 要下樓去參加 DEMO China,所以今天的文章會比較簡單扼要,但是昨天晚上看到幾篇文章,不吐不快。

話說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周末刊出了一篇文章,基本上在說網路的「即時回饋」特性 — 也就是編輯台能夠知道每篇文章帶來的流量,給美國報社帶來很多困擾,大家都要用許多方式,去平衡「帶來流量」和編輯台的「獨立性」,對於「報導什麼新聞」帶來的影響。然後又說有同業開始放棄堅持新聞的中立性,讓流量來引導他們報導的方向,這種趨勢長期會威脅到新聞業的價值。

但是其實紐約時報錯了,網路根本不是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為了迎合收視率,也有即時反饋的電視,早就滿滿都是社會新聞 — 不要以為這是台灣獨有的,美國也是一樣。甚至為了多賣幾份,許多報紙也早就滿滿的社會新聞 — 美國也很有多。為了多賣幾本雜誌,只好多寫一些明星的八卦 — 不要懷疑,美國廣告收入最高的全都是 US Weekly 這類八卦周刊。

更重要的是,會這樣去指控網路,是這些人不懂網路。和傳統媒體被「收視率」、「銷量」這樣的單一指標綁架的情況相比,網路化根本就是比較好的選擇,理由是:

  1. 你會知道一篇文章的平均停留時間、讀者讀到哪裡離開 — 所以標題聳動,但是內容沒料的東西,再也無法濫竽充數
  2. 你可以讓讀者按讚 — 因為看過不代表喜歡
  3. 你可以知道文章被推薦、分享的次數 — 比流量更好的指標
  4. 你可以看到讀者的留言、與他們互動 — 「文章品質」最終極的指標,因為他是「質化」的,而不是量化的
  5. 你可以知道一篇文章帶來讀者之後,他們又讀了些什麼 — 往往一個比較輕鬆的「引言」可以讓他們接著去讀更深入的文章
  6. 你會知道如何偏門的文章,都會有讀者 — 由於網路的數據是母體本身,而不是抽樣,所以幾乎不會發生收視率=0% 的情況,即使是 0.0000000000001%,他都能夠被記錄下來,更不會有什麼白痴的「信心水準」、「標準差」問題。
  7. 你可以知道每個讀者的喜好、長期的閱讀習慣 — 這和船過水無痕的流量恰恰相反,你知道的是真實讀者對真實文章的反應,和學習、成長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在短短的 15 分鐘之內,馬上就可以想到的 7 個,和傳統「媒介」相比,網路能為「新聞編輯」帶來的好處。不要懷疑,我絕對有漏掉,你可以留言幫我補充。我得出發去 DEMO China,你可以在我的 Twitter 看到我的 “live tweeting” 實況轉播,那邊見。

(Pic via shavar@flickr under CC license)

雜誌的問題

September 3rd, 2010

因為協助撰寫文章的關係,Vista 非常客氣的寄贈了一本熱騰騰的九月號《數位時代》給我。昨天中午一時興起,便帶著一起去頂呱呱吃午餐。我必須先要承認我有一陣子沒買數位時代了,想當 (1999) 年創辦碩網的時候,我可是從第一期就開始珍藏,每一本的內容都反複咀嚼,奉為圭臬。或許是 02 年搬到上海,或許是 04 年又搬去紐約,曾幾何時,我跟這本雜誌居然已經變得如此陌生。

到了頂呱呱,點了兩支炸雞腿、一塊辣雞塊、大杯紅茶雪泥,還有最重要的呱呱包,找了個地方坐下來,接著開始非常不熟練的左手翻雜誌,右手吃炸雞 — 我也必須承認我很久沒有一邊翻雜誌一邊吃飯了,通常都是一邊用手機上網。

這麼大一本雜誌,我又吃的很快,應該可以陪我啃完這些東西吧?我心想…

結果不然,20 分鐘過去,呱呱包我還有半個,雜誌卻只剩最後一頁廣告了。我有點驚訝,並不是說期待一本雜誌可以讓我消磨 2 個小時,但是一本數位時代,理論上裡面滿滿的都是我有興趣的東西,居然比一本壹週刊還沒有「棟逃」。

我趕緊回頭去翻翻我到底看了什麼,沒看了什麼,這本雜誌為什麼只有 20 分鐘的壽命,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什麼,下次還會想再看嗎?

我看了什麼?沒看了什麼?

我數了數,在這本共 178 頁的雜誌中,扣除約 50 頁的廣告,也就是 130 頁的內容中,我大概只看了約 30 頁 — 包括「編者的話」、何先生的「幕光之城的啟示」、「吉恩立縱橫線上遊戲市場」、「eGov Insides 系列座談會」(因為我有列席)、「介面光電搶搭觸碰熱潮」、「Flipboard 引爆社群媒體熱潮」(因為我有被採訪)、「開店平台經營模式分析」、「盧希鵬 x 林坤正」、「陽光陳建銘」和「不畏失敗陳一舟」,共十篇。

回頭看看這些內容,我發現大多是數位時代「獨有」的,非新聞性質的,偏採訪、評論、對談類別的。也就是說,我有興趣的資訊,是先前沒看過的新東西、新觀點。至於其他許多所謂的「新聞資訊」,當一本月刊出來的時候,對我們這些每天在網路上吸收資訊的人來說,都是舊聞了。而另外的一些主題,則可以簡單的歸類在我沒有興趣的東西裡面。

雜誌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這本 180 頁的雜誌中,只有 1/6 是對我有意義的內容。其他的 150 頁,不但是浪費紙張、浪費墨水、浪費運輸成本、也浪費了廠商的廣告預算 (沒錯,我略過了每一則廣告,也沒有對任何曝光留下印象)。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下個月 Vista 沒有送我雜誌,我還會願意花 $150 買這本書嗎?答案大概是不願意。雖然我選讀的這些內容有些新意,但說穿了只是讓我更了解ㄧ些人物的管道,其實並沒有給我非常多啟發。而要多認識這些人,其實也不一定要透過某本雜誌。

但是,如果數位時代把這些內容通通都放到網路上,你問我願意花 $25 買這些內容嗎?我給你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而且如此一來,我可以不用特地走到 7-11 去買雜誌,不用多花 $125 的冤枉錢。更重要的是,對數位時代來說,不但可以省去多印一本雜誌、多運一本雜誌、多回收一本雜誌的成本,還可以多出了 $25 元的利潤,這很有可能是高過賣一本實體雜誌的利潤。

所以,雜誌有什麼問題?答案是他是死的、僵化的、齊頭式平等的,而數位閱讀則是恰恰相反,他是自由的、奔放的、可以隨著個人喜好變化的。親愛的出版社,你們發現了嗎?

(Pic via st3f4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Facebook > Google, Chrome > Firefox

September 2nd, 2010

幾次的網路創業經驗,教了我很多事情,其中一個就是重視統計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所以,我每天都會簡單的瀏覽 Google AnalyticsClickyFeedBurnerFacebook Insights 等服務所產生的數字,看看有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狀況。而到了每個月初,我更會花不少時間在這些數據中鑽研,試著挖掘出新的趨勢和特別的發展。

而這個剛過去的八月,就是非常非常獨特的一個月,至少以 Mr. Jamie 這個網誌來說。首先,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窮追猛趕,每個月都以兩位數在成長的 Facebook,終於在這個月份,首度超越了 Google 搜尋,成為幫 mrjamie.cc 介紹最多流量的一個網路服務。

另一方面,每個月都微幅成長,踮踮吃三碗公半的 Google Chrome 瀏覽器,也正式在這個月擺脫 Firefox 和 IE 的纏鬥,成為 Mr. Jamie 社群最愛用的網路瀏覽器。

社群媒體最佳化

當然,我幫 Mr. Jamie 所做的社群媒體最佳化 (Social Media Optimization) 是非常的充足的。從各種分享按鈕、社群動態、Facebook 登入,到經營 Mr. Jamie 在 FacebookTwitterPlurk 等平台上的分身,這些都會貢獻到 Facebook (在流量來源上) 的驚人成長。所以跟其他網站比起來,很有可能 FB 在 Mr. Jamie 是非常早篡位的。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社群行銷工具不但都是免費的,安裝、上手也都很簡單,效果更是非常的強 — 從 FB 來的朋友,無論是流覽頁數和停留時間,或是忠誠度,往往是比從 Google 搜尋來的散客高。所以大大小小的網站,開始學會使用 SMO 來提升社群的流量和黏度,我認為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我們可以預期的是社群媒體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取代搜尋 (SEO),成為網路上最重要的行銷工具。

這也就是我在「Web 3.0 有什麼不同」一文,點出的「社群化」和「內容取代廣告」兩個重要的趨勢。說穿了,大家都會好奇朋友推薦的文章,都想跟朋友一起討論,所以只要能把內容帶到社群,流量自然就會過來,連一分廣告預算也不用花。這件事情背後,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邏輯。

快、快、還要更快

另一方面,在瀏覽器的戰爭上,我則是很高興看到我自己最愛用,打著一個「快」字訣的 Chrome,終於在這個月稍稍擺脫群雄,成為大家的最愛。當然 Mr. Jamie 的社群大多是創業人和網路人,所以 Chrome 在這裡受歡迎,我並不意外。

不過對我而言,這更證明了另一件事情。理論上這些科技人應該比較能夠為了更強大的功能,忍受 Firefox 的龜速。但事實不然,無論是大哥小弟、老爸老媽,果然每個人都愛快、快、快。相反的,為了快,大家還寧可割捨掉ㄧ些功能 — 我現在只有需要用 Firebug 的時候才會打開 Firefox 了。這樣的結果跟我半年前寫的一篇「網路應用的 10 個黃金定律」的第一點,其實是完全呼應的。

所以,由於以上兩點,2010 年的 8 月對 Mr. Jamie 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月份,特地寫一篇文章來紀念。更重要的是,我相信這兩個趨勢絕對不會只在我的網誌上發生,他將會慢慢的散播到整個網路。各位觀眾,歡迎來到 Web 3.0 的時代。

(Pic via constantine-graphic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