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關於創投」文章

即將吹破的科技泡沫

October 2nd, 2014

Tech Bubble

從很多方面來看,美國都正處在一個不小的科技泡沫。A 輪估值從三、五年前的 US$ 5M,已經漲到現在的 US$ 10-30M。房租過去幾年翻了好幾翻,商辦擁有者們都忙著與企業租戶簽 10 年長約,要鎖住現在的高殖利率。員工的薪資也漲得很快,資工應屆畢業生起薪已經從幾年前的 US$ 75-100K,漲到現在的 US$ 100-150K。

當然泡沫是結果,身為創業者,我們應該要去深究事物形成的原因。

以下,就是我認為這次泡沫幕後推手:

需求成長快過供給

泡沫會形成,背後當然是需求成長快過供給。

資料顯示,北美創投在 2014 年第二季,總共投出的資金規模高達 130 億美金,創下了 2000 年 Web 1.0 泡沫破滅後的新高,也展現了與 1999 中泡沫開始時相同的力道。更重要的事,平均每筆投資金額來到 US$ 12M,只差一小步就要追平 2000 年泡沫高峰的平均值,更是顯示了「新創公司股票」這個資產價值水漲船高的現象。

Total US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95-14Q2

IPO 市場大好

而這個需求成長的背後,是科技股 IPO 的大好,包括阿里巴巴、Facebook、LinkedIn、Twitter 等在內的數十支網路陸續登板,多數上市後表現強勁。下游出口順暢,VC 們在上游的投資胃口當然大好。

LP 的再平衡效應

另一方面,在整體市場方面,Nasdaq 指數正在搶攻 2000 年高峰,S&P 500 (下圖 INDEXSP) 近來更是不知道已創下了多少次歷史高點。

Nasdaq & S&P 500 95-04Q3

公開市場的表現,理論上不該影響創投的投資意願。如果有影響,也應該是逆向的影響 ─ 創投的投資多半要 5-8 年後才有機會上市,公開市場屆時轉向的機率遠大過於持續大好的機率。

但在北美特殊的資本市場結構下,公開市場的表現事實上會推動創投的投資幅度。

其邏輯如下:北美創投多半向退休基金、校務基金等所謂 LP (Limited Partners) 募集資金,而這些 LP 通常被要求佈署固定比例在創投之上。(註) 當 LP 們的公開市場投資組合五年內成長了 300-500%,帳面上顯示佈署在創投的比例就會偏低,因此推動 LP 去投入更多資金在新募集的創投基金上,以加速再平衡他們的投資組合。

也因此,當公開市場大好,創投新基金的募集就會跟著大好。翻開資料,在 2014 上半年,北美創投基金募集的數量較 2009 同期成長了 2.2 倍,募得的金額更是成長了 2.4 倍。

1H09-1H14 US VC Funds Raised

新募集的創投基金往往需要在 3-5 年內把資金佈署出去,才能有機會趕在 10 年的期限內產生投資回報。也因此,最終,當公開市場市況大好,它會間接造成創投資金的過度投入。

高買高賣

當大量新錢因為結構性因素湧入,新創公司估值的通貨膨脹是無可避免的。但這個通貨膨脹是不健康的,因為新創公司們的成功機率,或是成功後的期望值並沒有增加,因此投資人等於是犧牲自己的期望值去購入這些資產。沒辦法低買高賣,只好被迫高買,希望還是有機會高賣。

下檔與選項

當然創投也不會完全犧牲自己去照亮創業者。在高買的前提下,投資人也會尋求更多的下檔保護。

以多數創投投資條款中都有的所謂優先清算權 (Liquidation Preference) 為例,當 A 輪投資額是 US$ 1M 佔 20% 時,這代表著公司如果能以 US$ 1M 以上的價值被併購,創業者就能從中獲得資金的回報。如果以 US$ 5M 以上被併購,則併購的收益就能按持股比例分配。

但當 A 輪估值成長至 US$ 5M 佔 20% 時,這代表著公司必須要以 US$ 5M 以上的價格被併購,創業者才能有任何資金回收。而如果想拿到持股比例的收益,則併購價值必須要做到 US$ 25M 以上才行。更高的估值雖然代表著更低的稀釋,或是更高的募資金額,但同時間也代表著創業者將犧牲不少未來的選擇。

成本膨脹

更糟糕的是,這些犧牲換來的好處並不多。當周遭的公司都募得更多的資金,結果只是造成「原料」的價格上漲。也因此,員工的薪資、租金紛紛水漲船高。到最後,創投犧牲了期望值、創業者犧牲了未來的選項,只是回饋了地方的經濟。

終將陷入的惡性循環

當成本不斷墊高,公司就必須在營運上不斷擠出效率去抵消。一開始,這會逼著大家更有效率。但日子一久,為了撙節更多開銷,大家會開始節省客服、換用更低廉的零組件、更便宜的供應商,最後把事情推入惡性循環。

當大浪退去

更糟糕的是,某一天公開市場將會開始修正。舉例來說,當聯準會在明年中左右開始升息,按照歷史慣例,大盤指數將會受到衝擊。這時候,LP 的再平衡現象又會出現。當新創公司的成本已經墊得半天高、陷入效率無法提昇的惡性循環,後續創投資金再斷炊,當然就會出現大幅的泡沫破滅。

所謂大浪退去,誰沒穿泳褲,看得非常清楚。

___

所以事實是,市場最壞的時候,才是創業最好的時候,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0

註:正確的來說,退休基金被要求佈署固定比例在「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s) 之上,而在另類投資中,對沖基金 (Hedge Funds)、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Funds),以及創投基金 (Venture Capital Funds) 所分配到的比例,也通常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

(Photo via tr4nslator, statista, CC License; WSJ)

小心你送出的信號!

February 13th, 2014

Rock Paper Scissors

能夠使用複雜的語言溝通,是人類之所以成為強勢物種的一個重要關鍵。但雖然如此,並不是每個人類都擅長用精準的言語自我表達。另一方面,即使有這樣的能力,很多時候為求溝通的效率,以及有效的影響他人,我們往往不會把完整的想法一五一十用語言表達出來。尤其越是扯上利益時,你能夠從對方言語中直接得到的訊號量越少。

因此我們得去思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去觀察言行之間的一致性,要從種種語言之外的信號,來幫助我們做這些攸關重大利益的決策。

我所處在的創投行業,就是這件事情的極致。

一個創業者說他有很棒的計畫,但要有人願意投資他才要開始創業,這是一個信號。

一個新創公司創業不久,公司還沒賺錢創辦團隊就坐領高薪,這也是一個信號。

一個高階主管離職出來創業,前老闆願意投資支持他,這是一個信號。

一個高階主管離職出來創業,前老闆無所不用其極的防堵他,這也是一個信號。

一家新創公司出來募資,開出遠高於市價的估值,這是一個信號。

一家新創公司出來募資,開出遠低於市價的估值,這也是一個信號。

一家新創公司出來募資,募資額度遠高於他們需要的資金,這是一個信號。

一家新創公司出來募資,募資額度遠低於他們需要的資金,這也是一個信號。

一家新創公司突然資遣一大批員工,這是一個信號。

一家新創公司突然有一大批員工離職,這也是一個信號。

一家新創公司好像做得不錯,下一輪增資時原股東卻沒有意願繼續加碼,這是一個信號。

一家新創公司好像做得不錯,卻只有原股東願意繼續投資,這也是一個信號。

這些狀況傳達的,事實上都是價值觀與組織健康的信號。因此當投資人接收到了這些信號,馬上就會拿來跟與團隊言語所描述的情況對照。如果兩者之間缺乏一致性,則投資人往往會選擇相信更客觀的信號。

因此,身為創業者,由於過程中必須要有效的影響許多攸關利益的 Stakeholders 來幫助你,你必須時時注意,你散發出去的,到底是哪些信號。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27 家新創企業 64 個機會等你加入

(Photo via helmuthess, CC License)

郭家兄弟值得年輕創業者學習的地方

July 30th, 2013

Kuo Brothers

昨天《工商時報》非常關注網路產業的英煒用頗大篇幅報導了郭家兄弟成功募資的新聞,文中也提及了 appWorks 對本次投資案的參與。

雖然這由是我的合夥人 Nice (程九如) 所主導的案件*,但近身觀察了這次郭家兄弟非常有效率的募資經過,我認為背後有許多值得所有創業者學習的地方,在這邊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appWorks 是採「合夥人制」的一個創投,每個投資案會由其中一位合夥人帶頭投資

首先,這次郭家兄弟的增資,前前後後約莫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無論在台灣或在矽谷的創投案件,這樣時間是非常非常短的。能夠這麼有效率的完成一次募資,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點:

Trust

郭家兄弟與我們認識超過兩年了,過程中我們一直在關注 Jerry & Andy 的創業歷程。Jerry 幾次來 appWorks 演講,都非常大方的分享他們的創業故事與近況,也很熱心的幫助我們正在育成的年輕創業者。去年中他們出書記錄創業人生,也邀請了我為他們寫序。因此當這次得知他們在募資時,跨越初期的信任門檻是非常迅速的。

Traction

講到新創團隊募資,信任之上,最重要的就是 Traction。郭家兄弟推出敗衣網一年,好魚網半年,兩者皆繳出了很棒的成長曲線,營運效率也不斷的在提昇,這對創投而言往往是最重要的投資原因。

Track Record

郭家兄弟有將百萬網友團購成功出場給 Groupon 的經驗,在 Groupon Taiwan 更累積了把公司經營至數十億營業額,上百人團隊的歷練,這樣的 Track Record 對於創投而言也是大大的加分。

Team

雖然 Jerry & Andy 是郭家兄弟的招牌,但事實上 Kelly & Cindy 也在團隊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我們的經驗是兄弟或夫妻一起創業,往往不是大好就是大壞。郭家是「兄弟夫妻」全部一起創業,並且這些年下來還能持續維持團結,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組合。

Execution

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郭家這個團隊的執行力已經到了相當極致的程度。他們只要三個禮拜就可以把一個商業模式做出來送到市場測試,接著約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決定這個模式值得繼續做還是需要 Pivot。這樣的時程說起來容易,但要真實實踐起來其實需要執行力非常高的團隊。

上述這些創投普遍認同的關鍵,是郭家此次增資案能夠如此順利進行的原因。而以下的這些思考點,則是讓 appWorks 積極參與本次投資案的原因:

台灣 + 網路

appWorks 存在的目的,是協助推動台灣網路產業的發展。我們認為郭家兄弟如果能夠成功,將會是所有網路創業者的示範。因此出錢出力提昇他們的成功機率,是 appWorks 應該做的事情。

二度創業

我常說矽谷之所以是矽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強大的創業者 Recycle 活動。當一個創業者第二、第三次創業,他會帶著之前所學到的種種教訓,不僅這次創業的成功機率更高,也能夠把這些教訓傳遞給新加入的成員,讓整個社群的創業能力都向上提昇。因此,我們認為台灣如果要成為東南亞矽谷,則鼓勵創業者二度、三度創業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投資 Jerry & Andy 的另一個原因。

最後,appWorks 非常榮幸能夠參與這次郭家兄弟的增資,在此恭喜 Jerry, Andy, Kelly 與 Cindy 又寫下了另一個創業的里程碑。我預祝他們事業蒸蒸日上,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美好的服務,也為他們的員工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也祝福他們將來能夠真的掛牌上市,鼓舞更多年輕創業者加入網路這個充滿希望的新興產業。

___

關於網路創業的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 上,歡迎追蹤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