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AppWorks’

本著善意

April 4th, 2012

appWorks,有幾件事情是我們引以為傲的:

我們是少數由「創業者」所成立的「創業投資 (Venture Capital)」機構,因此當傳統 VC 最在意投資表現,appWorks 卻堅持以創業者的需求與成就為最優先的考量 — 我們認為團隊是主角,創投是配角,而投資表現只是創業成功的副產品。因此身為創投,我們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團隊們成功。

appWorks 是「加值型」的投資人,意思是我們不只投資資金,還會不斷幫助團隊找到更好的商業模式。無論是透過育成計畫、輔導、人脈、媒體關係、業務協助,還是各種實習、求才、合作機會媒合的活動,只要團隊們有問題,我們就想辦法解決。只要能夠幫助團隊們成功的事情,我們就會去做。事實上,我們拒絕「純投資」的機會,天下比 appWorks 有錢的創投多的是,因此我們只想專注做一個真的能幫上忙的投資人。

我們不但「教」Lean Startup,事實上,我們自己也在「做」 Lean Startup — 無論是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內容,還是 appWorks 提供的各種服務,都是我們從團隊們的反饋中所開發出來的「功能」。對我們來說,appWorks 必須是一個不斷演進的產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也才能永遠提供創業者第一流的服務。

本周五 (4/6),appWorks 即將為參與「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所有團隊,舉辦「appWorks Demo Day #4」。而在那之前,我們會舉辦一個小小的記者會,向大家宣布「本善創投基金」的成立。本善基金是 appWorks 團隊兩年來奔走的成果,我們邀請到包括國泰金控、聯合報系等在內的五大企業集團聯手,與我們共同成立這支資本 3 億元台幣的創投基金,目標非常簡單,就是投資網路創業團隊,推動台灣科技產業升級。

而這,就是 appWorks 所最新開發出來的「功能」。有了這筆資金,更重要的是有了這五個夥伴的集團資源,appWorks 將能夠提供團隊們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務。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做,也會不斷做下去的事情。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johnmcnab, CC License)

「Just Do It」不夠,你要「Just Ship It」

March 5th, 2012

This product is shit. –Steve Jobs

「我最近在做一個產品,可是它還沒有好,等到完成度比較高的時候,我再拿來給你看…」這幾乎是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問題它也是一句非常不合邏輯的話。如果你拿產品來給我看,是想聽我的意見,那與其等到快做完了,才發現其中有一些設計是我認為不合理的,不是應該早一點知道比較好?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的產品是想給某個 TA (Target Audience) 使用的,那你也不必等到它快完成了,再來發現 TA 根本不需要這樣的東西吧?

大家都喜歡講 Steve Jobs 批評 Apple 同事的作品是「Shit」的故事,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他也常常讓這些「Shit」被拿去「Ship」。MobileMe 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服務 2008 年從「.Mac」衍生出來,Jobs 還公開在台上推薦它,但私底下卻把整個開發團隊罵到臭頭。AppleTV/iTV 又是另一個例子,Jobs 顯然對這個產品一點都不滿意,每次上台都直說「AppleTV is just a hobby」。

為什麼?因為如果不「Ship」,你就得不到最珍貴的市場反饋,那產品也永遠無法「真正的進步」。不,你自己在家裡加的 800 個功能不算進步,很多時候還讓你的產品與市場越來越遠。對於新產品,人們往往喜歡簡單的東西,而不是複雜的瑞士刀。

至於工程師為什麼不敢 Ship 產品,我有兩個理論。第一,他們怕失敗。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的「大眾市場」邏輯教我們,如果一個知名品牌丟了臉,那對於商譽的毀損無法衡量,客人可能永遠不再回來,公司甚至從此關門大吉。問題是,你的小品牌其實沒有很「知名」,說穿了丟臉就丟臉,也不必擔心有人記得,最差最差大不了換個網址再上不就得了。至於那小貓兩三隻的客人,我不是說他們不重要,但事實上你遲早會得罪某些人的 — 即使你把產品「做完」再上市,誰又能保證所有人就會一試成主顧呢?更重要的是你要認清你無法討好每一個人,所以實在沒什麼好怕的。

而更有趣的理由,是身為一個優秀的產品人員,根據定義,你對自己的產品往往永遠不會滿意。Andrew Chen 前幾天說了一個故事,他去 Pixar 拜訪一個朋友,Pixar 做了這麼多超棒的動畫,大概是大多數人心中最棒的 3D 卡通電影公司,結果當 Andrew 問他朋友:「你最喜歡你們家哪一部電影?」他的朋友居然答不出來,苦笑著說:

這實在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所有的電影都很不錯。但於此同時,我其實不忍看任何一部我參與過的影片,因為我花了無數個小時在其中,完全清楚所有我的小決擇、所有的小捷徑、所有其實可以更大膽的地方,但最後我沒有做,因為我害怕無法在排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當我看這些電影時,我眼裡看到的,是這些種種的缺陷,而直到我把目光轉向家人、朋友們臉上,我才有辦法忘記它們。

沒錯,大多時候,你跟你的產品已經相處太久,早已到了無法用客觀角度去判斷它好壞的程度,甚至你還有可能會越鑽越深,永遠沒辦法滿意 (等等,這些 bugs 要修掉才能推出!)。但很多時候,你的產品早已遠遠超越市場的期待,你再繼續做下去,額外的邊際效益極低 (有多少機率消費者會碰到那個 bug?),甚至還有可能是負的 (首頁每多出更多功能,你的跳出率就會更高)。

所以,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跟 Pixar 一樣,有不能修改的 Deadline。在做一個產品之前,明訂一個「Shipping Day」– 最好是一、二週以後,最長也不要超過一個月。然後所有人,無論如何,到那天,就是要「Ship It」,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無論完成度如何– Just Ship It!

接著,你的產品開發就會起很有趣的化學變化,因為當大難臨頭,大家根本沒有時間在那邊務求完美,只會專注在最最核心的功能上面。沒錯,這就是用外力來達到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的方法,也就是為什麼 appWorks 每個禮拜、每個月、期中、期末,一天到晚在 Demo 的原因。既然優秀的產品人員,沒辦法主動的做出 MVP,那我們就必須用別的方法,強迫 MVP 被做出來。因為從市場的角度看過去,「Just Do It」一點意義也沒有,只有在你「Ship It」的時候,你的產品才能真正和使用者互動,也才能真正開始找到方向。

有興趣參加我們的「創業新兵訓練營」?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Photo from mikebeard, CC License)

「創投」的真正意義

February 20th, 2012

Moore’s Law (摩爾定律):一個固定大小的 IC 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 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如果要說近 40 年來的 PC 產業發展,包括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它的背後有什麼靈魂人物的話,那 Gordon Moore 絕對是當之而無愧。大家最耳熟能詳大概就是他於 1975 年提出的 Moore’s Law,這雖然不是一個物理學上真正的定律,但幾乎精準的預測了過去這半個世紀來半導體產業進步的速度。

但除此之外,他其實還有兩個非常大的貢獻。1968 年,他與 Robert Noyce 一起創辦了 Intel,之後為我們創造了 286, 386, 486, Pentium 等一代又一代先進的個人電腦核心。更重要的是,1957 年,當他與著名的「8 人叛變小組」一起離開 Shockley Semiconductor 去創辦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時,鮮為人知的是,也在那個過程中也意外創造了整個創投產業。換句話說,矽谷創業者今天能夠享有這麼肥沃的土壤、領先全世界的創業環境,Gordon Moore 居功厥偉。

在 Fairchild 之前,美國的科技產業並不流行創投。Moore 原先服務的 Shockley Semiconductor,便是由 William Shockley 教授 (矽晶體的發明人) 自掏腰包成立。但 Prof. Shockley 以他近乎冷血的管理方式聞名,在應徵的時候,他給來面試的人做的居然是一連串的精神測驗,並且 Moore 本人還會親自拿著馬錶量測每個人完成的速度。也因此 Moore 等人在那邊上班不到一年,便萌生去意。

但一群才剛出社會沒多久的小夥子,哪來的資金創立自己的公司?所以他們找上了生產相機的 Fairchild Camera,並且靠著他們對矽晶體的理解和熱情成功的說服了創辦人 Sherman Fairchild,出資讓他們設立新公司。這個投資案很快的便證明是門超級成功的生意,Fairchild Semiconductor 在短短的 9 年內,便從 12 人成長為 12,000 人,營收更是突破當年的 1.3 億美元。當年的八位創辦人,也紛紛成為在半導體產業極受尊重的先進。

也因此當 Moore 與 Noyce 於 1968 年再次搭檔,自掏腰包 25 萬美元創辦 Intel 時,他們很快也的吸引來了創投的支持。而 Intel 也再次證明是超棒的投資標的,創辦後短短的兩年內就上市,為投資人贏得上百倍的報酬,也讓 Moore 和 Noyce 從此成為半導體行業教父級的人物。而在這前後 20 年左右的過程中,除了 Intel,其他從 Fairchild 週邊衍生出來科技公司,也都按照著前人設下的典範進行募資,所以從那邊,創投產業的遊戲規則也漸漸被制定了出來。

所以如果你問我 Venture Capital 是什麼?我會說它根本不是一種投資的方式,對我來說,它就是一個「Enabler」,一個是讓年輕人有機會嘗試、實現他們理想的「開門者」。它的發源是這樣,它的過去是這樣,它的未來也應該是這樣。只是「開門」這件事情,在最近這 10 年來,有非常重大的改變。跟當初的半導體/硬體產業相比,當今的軟體/Internet/App 產業所要求的創業資本,簡直就是趨近於零。這雖然大大降低了創業的進入門檻,但也同時大大提升了創業的成功門檻。

也就是說,現在一個創業者所需要的 Capital,已經遠遠超過了 Money Capital。除了錢之外,你還需要 Intellectual Capital、Human Capital 和 Business Network Capital。因為雖然你只需要一點點資金,就可以開始創業,但是要成功,你非得有大量而且精準的知識、人才和合作夥伴不可。

也因此,在三年前創立 appWorks 的時候,我們決定要「重新發明」創業投資。我們把上述創業者需要的關鍵幫助,集合在一起稱之為「appWorks 育成計畫」,接著再佐以種子資金,讓所有參與的團隊能夠一站獲得全部的 Startup Capital。事實證明這樣的模式非常有效,以從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畢業」的 10 個團隊為例,兩年後的今天,還有 9 個團隊持續在追逐他們的夢想,5 個團隊已經在核心生意上開始獲利,還有 4 個團隊成功募得了下一輪的創投資金,讓他們可以繼續去放大他們的商業模式。

所以今天,我要在這裡跟大家宣布:「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從現在起接受申請。我們歡迎所有想實現理想的創業者加入這個大家族,整個 appWorks Family,包括 appWorks 經營團隊、我們的 20 多位 Mentors,以及 80 多個育成過的團隊,都在這裡準備好要幫助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創業不應該孤獨,不孤獨的團隊更有較高的成功機率。無論你已經創業一陣子、剛開始創業,或是正在考慮創業──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Photo via edyson,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