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digital content’

重點真的不在 Apps

July 20th, 2011

最近接連出席了好幾場辦給「雜誌」和「出版」人聽的「數位出版研討會」,然後就聽到現場各路的「專家學者」開始在那邊講他們做的 iPad Apps 有多神奇,「互動」、「360 度」、「影片」、「EP 同步」(電子版和紙本一起上市) 是一定要出現的關鍵字。

我聽得又氣又好笑,這就好像一部電影裡面,一群外星人來到地球,觀察了三天之後,發表了一個結論:

啊,地球的主宰是交通工具,然後有很多渺小的人類,寄生在這些交通工具裡面。所以身為外星人,為了要融入地球的生活,我們要注意的是車子的造型、馬力、顏色和迴轉半徑。

親愛的出版業朋友,我真的很希望你們的觀察是對的,因為做雜誌跟做 Apps 還有點像,這會讓你們很快可以適應地球的生活。但很可惜,就像地球的主宰是人類,車子只是我們的交通工具一樣。網路業的主宰是商業模式、是社群,Apps,說穿了只是我們的一個通路罷了。

還好後來讓我看到一絲絲曙光,先前勇敢推出比雜誌便宜 6 折的 iPad Apps、台灣 GQ/Vogue 總經理 Sophia Liao 上台就說:

重點不是 App

接著她說:

因為了解到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公司鼓勵團隊裡面每個員工都去學如何玩網路、玩 Apps 製作,如何想整體、全載具 (包含活動) 的內容和行銷策略。為了幫助他們學習,GQ/Vogue 甚至願意把他們原本負責的製版、排版等這些實體出版工作 (Day Jobs) 外包給外面的人做。

這,才是真正融入地球生活的過程。

親愛的出版業,網路是一個整體的通路,一個嶄新的服務環境,iPad、iPhone、Android 其實都只是其中的一環。在這個新通路上,好處是你再也不用畏懼 7-11 的威力。但相對的,你也多了成千上萬和你一起在競爭使用者的目光和口袋的網路業者。你有什麼樣的品牌策略、產品策略、內容策略、行銷策略社群媒體策略,如何應用每個次通路的特性,才能讓你成功的勝出,這些,你必須要去了解,必須要想得很清楚。

無論如何,千萬別再搞多媒體光碟了,那件事情我們早就試過了,並不 work,okay?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紐約時報》搭起付費牆,有什麼 UDN 可以參考的?

March 18th, 2011

某種程度上《紐約時報》和《聯合報》還蠻像的,都是各自市場的老字號報社,今年的營業情況都有好轉,也都是區域同業裡面數位化、網路化做得最早、最成功的 — 在北美,NYTimes.com 在 Alexa 排行第 23 名,流量是第二名WSJ.com (華爾街日報) 的兩倍;在台灣,UDN.com 排行第 17,到訪數也是 ChinaTimes.com (中時電子報) 的兩倍。

其實早從 Web 1.0 時代開始,紐約時報就是報業數位化的先驅。當初第一次創業時,就已經在書上讀到他們嘗試 Freemium (免費/付費雙等級制) 商業模式的案例,但後來 NYT 也是最早宣告這個模式無效的。到了 2005 年 — Web 2.0 時代,他們又再度嘗試了 TimeSelect 模式 — 某些新聞免費給你看,某些新聞必須要付費才能看。到了 2007,NYTimes 又再度放棄這個模式。

事隔四年,紐時又來了,這次決定採用《金融時報》 (FT.com) 從 2002 年開始實施,逐漸發揚光大的「碼表付費牆」 (Metered Paywall) 模式,什麼意思呢?每個月,你可以免費到 NYTimes.com 看 20 則新聞,超過之後,就會看到上面的畫面,請你加入付費會員。不想付錢?請下個月再來。

這個模式聽起來很簡單,其實執行起來很複雜 — 有太多方式可以規避,例如:使用另一種裝置 (iPad) 或另一個瀏覽器。所以 FT.com 在去年初,改為每個人都必須要先註冊成會員,才可以閱讀當月的免費新聞。不過這個手法也很白癡,因為如果會開另一個瀏覽器規避的網路重度使用者,就會懂得用另一個電子郵件帳號註冊會員,所以反而是大大降低了一般消費者的轉換率。所以他們又另外開了一個洞給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來的流量,讓從這些管道來的消費者可以直接看到新聞。也就是說如果有一篇新聞你想看看不到,去 Google 一下再連過去就看到了。

好啦,所以這次 NYTimes 採用什麼不同於 FT.com 的策略呢?答案是暫時不採用會員制,也就是說他們否則就要像之前的 FT.com 一樣,不斷的和重度使用者的拉鋸,否則就是放棄跟重度使用者收費這件事情 (我猜是後者)。除此之外,這個 model 有什麼可取之處呢?

  1. 它讓極輕度使用者 — 偶爾因為搜尋引擎或是朋友的推薦來訪的,不會一來就看到一個付費訊息,因而對網站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可以因為這些流量多賣一些廣告。
  2. 它等於是跟中產階級收費,讓看新聞量很多,卻對科技不是那麼在行的人,付一個方便費。
  3. 它讓數位版有一個價位,再送給讓紙本訂戶,讓他們覺得獲得了更多價值,或者少了被坑的感覺,可以延緩紙本衰退的速度。

至於 NYTimes 這次模式的缺點,我認為是:

  1. 太貴:一個月要收費 $15 ~ $35,比起 The Daily 每個月 $4 貴了將近 10 倍,和實體版的每個月 $23-$46 也相差無幾,基本上又是一個用數位哄抬紙本的案例。
  2. 沒有提供 iPad-only 的選項:越來越多人會只靠 iPad 讀新聞,但是 NYTimes 在 iPad 上就是賣最貴的 $35 一個月,這和 The Daily 相比一點競爭力也沒有。
  3. 還是在賣內容:我說了很多次,在網路時代,內容本身很難收費,只有廣告、服務和電子商務可以賣錢 (The Daily 的每周 $.99 是一種服務費,而不是內容的價值)。

所以我認為以目前的狀況,NYTimes 的付費牆大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值得觀察,但沒什麼 UDN 可以參考的地方。至於媒體的未來,我認為大家要往和電子商務綑綁的方向去思考,昨天詹宏志先生大膽預測 2015 年 EC 產值將突破 1 兆 5 千億,我想就算不中也不會太遠,那這才是真正商業模式的所在。

數位內容、數位媒體都還有非常多的創業機會,有興趣在這些領域努力的人,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放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2011 #3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了,3/25 (五) 6:30 at BCDog,報名請見

(Image via Boing Boing)

邦喬飛:賈伯斯殺了音樂產業

March 17th, 2011

先說我是一個邦喬飛 (Bon Jovi) 迷,至少長大的過程中是。他們之前的專輯我都有買,都聽了很多次,雖然剛好都沒有去過他們的演唱會,但是如果有機會他們再開,我還是會去。連昨天我走在路上,嘴巴都還在哼著:I guess I’m not that good anymore, but baby that’s just me…

所以當昨天 Jon (Bon Jovi 的主唱) 跳出來罵賈伯斯 (Steve Jobs) 的時候,我嚇了一跳。他說:

現在的小孩錯過了一些很棒的事情,他們沒辦法享受把音量調到最大聲,閉上眼睛,扶著耳機,然後任自己迷失在一整張專輯中。他們沒辦法拿著零用錢,在唱片行靠著封面、照片,去想像這張專輯聽起來是什麼樣子。天啊,那是多麼神奇的時光啊。我真的不想聽起來像個老人,但是我是,而且你記住我的話:有一天,我們的下一代會問發生什麼事了?賈伯斯,是賈伯斯殺了音樂產業。

唉,他的態度點出了我們面臨的狀況 — 整個世界在往一個方向,音樂產業卻死命的想要往另一個方向。他們以為是某個人、某個產品、還是某個標準造成了世界的轉變,並不是,這是人們的選擇。如果當初不是賈伯,也會有另一個公司出來主導 MP3 的銷售。如果當初不是 MP3,也會有另一個數位音樂標準出來打擊傳統音樂的銷售。跟出版業面臨的情況一模一樣,數位化、網路化是市場的選擇,這是人們的選擇,你只能擁抱它,然後想辦法透過它,來給人們另一種很棒的體驗,想辦法用別的商業模式來獲利。

中國人說勢不可擋,順勢而為。這點,不知道藝術家性格的唱片公司、音樂人,什麼時候會懂。

我認為數位內容、數位影音、數位娛樂,還有非常多的創業機會,有興趣在這些領域努力的人,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放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rockandracehorse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