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discussion’

關於出版業與電子書的討論

March 5th, 2010

這兩天忙得不可開交,appWorks 育成計畫又陸續收到許多申請書,更多團隊在跟我 Q&A,加上天下雜誌又剛好跟我邀稿,雖然想寫一篇關於天使和創投的分析,實在沒有時間,只好延到下禮拜。

不過剛好這兩天在我的 FB 頁上,有一個關於出版業和電子書不錯的討論,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你們也可以在下面留言加入你們的見解。

話說我三天前貼了這一篇短文:

紐約時報 (NYTimes) 今天刊登了一則關於電子書與傳統出版的商業模式比較的文章,結論是電子書讓出版業和作者都獲利減少,所以沒有好處。並且引用某為“出版顧問”的話,說電子書應該要賣貴一點,免得害死大家。

Mr. Jamie 說:簡直就是謬論!1) 既然是電子書,為什麼還要”出版社”?為什麼還要讓出版社抽那麼多?2) 降低售價後,銷量會上升,最後作者的總收入還是會上升。3) 出版顧問,當然要護著出版業者。

然後在這個短文的下面,大家也如慣例相當踴躍的討論了起來 — 這是我喜歡你們的地方,我強烈認為只有在不斷的討論,深度的交換意見中,我們才能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成長。

而最後是 Shiongle 提出了一些跟我相當不同的見解,我非常欣賞:

創作不是開一條生產線,書本並非用紙張厚度計價。並不是把出版社、書店消滅,作者才得到應有的奉籌。最可悲的是第二點,降低售價會使銷量上升,我不知道這句話是根據哪?但是,我絕對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在出版界,那是短期效果,反而,會害作者….

出版商也會受傷。台灣的書賣得比日本、韓國、香港便宜,請問我國讀書人口比例有日本高嗎?前陣子,某週刊數據,本國人民平均購買新書比例連香港都不如(或許有人提出國民所得問題),但我只是強調,書便宜不代表有人會買

最後,我相信文章中的出版顧問,絕對是以專業的角度評估過整個出版產業,就如同Jamie評估網路產業,如果,有人認為網路信箱應回歸使用者付費,明明沒錯理論沒錯,但是,Jamie一定是跳出來反對…

而我給他的回答則是:

完全同意書本用紙張厚度計價是錯誤的,可惜市面上的書多少有這樣的傾向 (如果你拿售價和紙張厚度去做回歸,你會發現是高度正相關)。而這就是因為實體有印刷成本,使得書本的定價不能完全反應”內容”的水準,或是”作者”的價值。

而售價降低銷售量會提升,是經濟學需求曲線的基本原則。iTunes 和 Kindle E-Books 的快速起飛,就是最好的實證。這個模型是針對單一市場,香港、日本、台灣各有物價水準,不能混合比較。

我相信”出版顧問”,絕對是非常關心出版業的興衰,所以他提出的意見,對”出版業”一定是非常正面的。問題是身為”作者”和”讀者”,我們顧慮的是作者有沒有賺到更多錢,讓他們能夠持續創做。讀者能不能夠以更好的價錢,更有效率的方式,取得內容。這些需求,在過去或許得靠出版業來幫忙。但在數位時代,卻跟出版業的興衰,沒有多大的關係 — 網誌興起,成為主流文字內容來源,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出版業者如果還一心只想繼續擋在作者和讀者間,收取買路財,我們強烈質疑為什麼我們還要關心他們的死活?

和大家分享,也期待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討論,你們的參與就是讓我每天繼續努力的動力。

另外,appWorks 求才版這個星期還沒有新工作,我預計週六會發通知文,如果有職缺想要我幫忙宣傳的,記得在那之前把資料填上。

(Image via gestev@flickr)

關於“公司該禁 Facebook 嗎?”一文引起的討論

October 31st, 2009

Greeks Love to Argue

寫這個網誌 (還有在 Mr. Jamie 的 Facebook 專頁 上分享新聞與評論 — 什麼?  你還沒加入追蹤?),每天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聽到大家的迴響,和大家一起討論。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個世界上實在有太多事情/想法/觀點可以學習。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本來就不會完全一致,但有機會聽到不同的意見,才能讓自己進步,才能看得更寬更遠。

上個星期寫的 公司該禁 Facebook 嗎? 一文,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本網誌與 FB 專頁上,加起來收到了 13 則的留言,算起來大概有 1/3 贊成我的看法 (不需要禁),1/3 反對,還有 1/3 覺得根本的問題在於大家把工作跟休閒的界線搞混了。最後的這個觀點,就是我在寫該文時完全沒有想到的。

其中 milktea 的留言,我覺得算是總結了不同的聲音,我節錄如下:

上班就應該認真上班,花時間做些有的沒的真的沒有必要。如果說工作需要喘息的時間,那最好離開電腦,喝杯咖啡,抽菸,到走廊走走都可以。玩電腦遊戲只會讓眼睛更加疲累。

台灣人工時全世界第一,但是產值跟收入卻不成對比,這個跟員工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關係。

個人在歐洲及台灣各別工作過好幾年,台灣是加班到昏天暗地,上班時卻人人MSN,FB,新聞網站,無名,網拍的看;在歐洲雖然每天九點上班,下午四,五點就下班,但是跟在台灣工作比起來卻是精疲力盡的多了。即使是以慵懶著名的法國人,雖然休閒的時候很努力休閒,但是他們工作起來的效率也讓我吃驚的,一個下午可以做很多事情。

面積跟台灣一樣小,人口只有台灣一半的荷蘭,工作時間一個禮拜只有36個小時,但是國民所得是台灣的二三倍。

個人是覺得工作的時候就認命工作,我不反對工作中求喘息,但是在休閒時間還猛盯著電腦螢幕,不見得對工作效率有幫助。

閱讀 milktea 以及大家的留言,不但讓我發現當初根本沒有考慮到 work/life balance 這個重點,也讓我對自己為什麼那麼急著想要請企業主不要封鎖 Facebook,有更深入的體會,所以我對於 milktea 的留言有了下面的回覆:

你說得很對,工作跟休閒的確是要分開,而這是每個人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GDP 的差異,應該跟產業結構有比較多關係,跟工作效率的差異比較沒關係。我的經驗是台灣員工的工作效率其實很高 (Sosauce 在美國跟台灣都有 engineering team),C/P 值更是高得不像話。但是創意上,比起美國的員工就少了很多。所以我比較擔心台灣老闆如果繼續把員工掐得緊緊的,那創意指數就不會上升,產業結構也沒辦法跟著升級,GDP 就永遠追不上歐美。

我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是想指出主管應該依”表現 (merits)”跟”生產力 (performance)”來管理,而不是再像工廠生產線一樣,時時站在員工被後盯著他們每分每秒的在做甚麼。

原來真正讓我擔心的,是珍貴的創意在這樣頭痛醫頭的決策過程中被謀殺了。環顧網誌圈,似乎也有不少人有類似的觀點。這就是社群有趣的地方,也是網路的真正價值,透過大家的討論,道理就越來越明白,原本單純的資訊,也在這個過程中也淬煉成了可以運用的知識。

所以我會繼續努力的寫努力的分享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多發言在這個社群沒有意見是不好的意見也沒有問題是笨問題每個人的分享都會為大家的學習加分非常歡迎你能加入我們也希望你能夠從這裡得到ㄧ些啟發

大家週末愉快。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