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Facebook’

流言終結者 #11:「讓我們來想想該怎麼創新…」

April 18th, 2012

若要說到最常被初創業者誤會的一個字,那大概非「創新」莫屬。事實上,我甚至會說整個台灣,從政府到科技產業,絕大多數人都錯的嚴重。在這些人的眼中,創新的重點是「新」,也就是「有沒有人想到過」或是「有沒有人做過」,或者說對他們而言,「創不創新」幾乎可以和「能不能申請專利」畫上等號。

問題是,如果你有機會跟一些「成功」創業家聊聊他們的故事,你會發現,沒有一個人會跟你說:「我們全心全力的去創新,結果做出了這樣成功的產品。」相反的,大部分的故事聽起來像這樣:「我們本來在經營一個公益集資平台,從那邊,我們發現大家很喜歡在網路上集體做事情,因此決定試試看讓這些人一起買東西,結果反應非常好,於是才一步步有了今天的這個生意。」(*猜猜這是誰的創業故事?本文的最後有答案。)

你聽出來中間的不同的嗎?沒錯,成功的創業家根本不在乎他們在做的事情「創不創新」,要如何「創新」,他們甚至根本不管這件事情有沒有人做過。這些人一心一意想的,是如何做出一個更受消費者喜愛、在市場上更成功的產品。如果剛好因此發明了什麼,那也只是碰巧,而不是目的。

Facebook 的創業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社群」這個概念,在 Facebook 之前不知道已經被想到、做過幾萬次了。從 90 年中的第一次「達康時代」,我們就有過 Classmates.com,之後還出現了 Friendster、Myspace,甚至連 Google 都有自己的 Orkut。如果要從「創新」的角度去想,那 Facebook 根本就是一個舊到不行的老點子。

但 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在想的根本不是「創新」,他一開始想的,只是要解決哈佛校園沒有製作「同學名冊」(Yearbook),學生無法認識彼此,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 19 歲的大男生從早到晚在想什麼?當然是想要認識女生啊!

但是從那裡,Facebook 像是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樣。其他學校的學生開始要求要加入這個網站,馬克和他的朋友們只好想辦法去籌錢、買伺服器,然後一批一批學校的慢慢開放。他們發現人們每天浪費很多時間去一個個打開朋友的個人檔案,為的只是要檢查有沒有新照片,所以做出了 Facebook 著名的首頁「動態新聞」,這個一開始大受討厭,但後來大受歡迎的功能。他們看到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Myspace 被新聞集團買走後,開始把第三方應用開發商一個個鎖在門外,所以決定要開放平台,張開雙手歡迎這些加值夥伴。從那裡長出了一整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社群遊戲」產業,也因此讓 Facebook 找到了穩定的營收來源。

對,這個過程中有太多的創新,但這個過程中也沒有人在想創新。或者說創新,根本只是創業者不斷嘗試如何更有效率的幫消費者解決問題、做出更受喜愛的產品、找出更穩固的商業模式的過程,所產生出來的副產品。至於這中間用的是新方法,還是舊方法,是從別的公司、產業偷來的技巧,還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解方,對他們而言一點都不重要。只要能夠做出更成功的產品,管他是創新還是山寨,黑貓還是白貓。

也就是說,如果你一心一意想要創新,那不但不會增加你成功的機率,根本還會侷限了你能夠做的事情。你要想的,是如何幫人們解決一個「很痛」的問題,依照定義,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一些更好的方法非出現不可。至於那創不創新,就留給看戲的人們去決定吧!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謎底揭曉:這就是當紅團購服務 Groupon 出現的經過。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3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fredarmitage, CC License)

Instagram:Facebook 的 YouTube 時刻

April 10th, 2012

全美媒體昨天晚上完全陷入瘋狂,因為 Facebook 突然宣布以 10 億美金的天價買下了 Instagram,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行動照片分享 App (中文參考 Inside)。這個消息令人震驚的有好多面相,首先,去年六月 Facebook 才被挖出正在做自己的 Photo App,而且所有的畫面都被貼了出來,但這個 App 後來並沒有正式出爐,現在看來也將永遠胎死腹中。

再來,Instagram 上周四才在 Sequoia 主投下,以美金 5 億的估值做了一輪 5,000 萬的增資 — 沒錯,這些幸運的傢伙在四天內就賺了 2 倍,而且換來的是一堆即將 IPO 的 Facebook 股票。這表示在增資前 Instagram 就正在跑「雙軌策略」(Dual Track),只是剛好兩條列車幾乎在同一個時間到達終點。

最後,Mark Zuckerberg 也親自在他的個人塗鴉牆宣布這個消息,並且強調未來他會讓 Instagram 獨立運行,同時灌注以 Facebook 的力量讓這個 App 更成功。聽起來很耳熟,沒錯,就像 Google 當初買了 YouTube 一樣。仔細想想,這兩個案件有非常多的共同點:

  • 都是第一次買 10 億美金以上的公司
  • 都是第一次還買已經有一堆使用者的服務 (Instagram 估計有超過 3 千萬)
  • 被買的都很燒錢,且短時間內不可能賺錢
  • Google Video 與 Facebook App 都 (還) 沒有輸很多
  • 都讓買的人可以在新領域成為穩固的領先者
  • 未來都將維持獨立運作
  • 買來的服務與母體有強大的加乘效應

以 Google 的紀錄來說,2006 年的 YouTube 的一役宣告了「Google 企業」的到來,那之後 Google 就很少靠自己的力量生出強大的產品,除了 Chrome 以外,近年來 Google 的「全壘打」多半是靠買來的:Android、DoubleClick、AdMob、Google Voice (Gizmo5)… etc.

雖然 Mark Zuckerberg 在他的宣言上說 Facebook 將來應該不太會做出類似的購買,甚至有可能完全不會,但我倒認為有些門檻跨過去了就回不來。當整個組織發現有些東西用買的比自己做快,而且外面較 Lean 的團隊創新能力也較強時,你只能把它買下來或等著被取代,這是一個沒辦法抗拒的驅動力。

接著你就想到在 Mobile Social 方面,據說用戶破億且不斷成長的 Whatsapp,又是另一個威脅著 Facebook 地位的創新者,或許他們就是下一個目標。當然,由 CjinTempo 出品的台灣之光,剛剛突破 20 萬下載Cubie Messenger,也在這場追逐當中。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創業的 Delta

April 9th, 2012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團隊們的畢業典禮,appWorks Demo Day #4 終於在上周五圓滿落幕。在現場爆滿的創投、貴賓的注目下,這次有 24 個團隊輪番上陣展現了他們過去半年的創業成果。以當天的掌聲與笑聲來判斷,這場演出還算成功,不少創投朋友也跟我說他們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錯過的人可以在 TechOrange 上找到錄影重播)。

接下來當然我們會開始看到一些心得、評論 (e.g. 賽維拉柯南fOx、、CherylTom’s IT、 Go! Sport),或許會說某些服務很有創意,或許會說某些東西還太簡陋,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討論,對於創業者來說,鼓勵與批評都是他們進步的動力。

不過我今天想提出的,是大家在看創業團隊的時候,看到的應該是他們的「Delta」,而不是現在的樣子。所謂的「Delta」,就是他們進步的速度和幅度。根據定義,新創團隊比起成熟的公司,當然是比較遜的。所以當你拿成熟公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當然有挑不完的毛病。問題是成熟公司未來的成長往往有限,但多數新創團隊卻是以驚人的速度在進步。

那個情況大概是長這個樣子。在左邊起點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個 Startup,由上往下看,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很遜,完全不值得一顧。但如果你持續的觀察他們,你會發現他們進步的非常快,比你自己還快很多。這時候如果成熟公司不能趕快做些什麼,重新找回成長的動力,那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被新創公司超越,而且一去不回頭。從早期 Google 取代 Alta Vista、後來的 Facebook 超越 Myspace,一直到近期的 iPhone 打敗 Nokia,都是一樣的例子。

所以在你看新創公司的時候,要避免和成熟公司犯一樣的過錯,那就是用他們的現況去評判他們。相反的,你應該要看的是這些人的 Delta,他們進步的速度。而如果你是新創團隊,也不必在意你現在與大公司比相形失色。你應該要專注追求你的 Delta,只要你不斷的進步,就有機會某一天能超越領先者。

以上,與大家共勉之。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sbh,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