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Facebook’

為什麼 Facebook 會打敗 Google?

December 16th, 2009

Super Size Me

昨天北美科技網誌 TechCrunch 的主編麥可‧阿靈頓 (Michael Arrington) 寫了一篇名為”精緻內容之死 (The End of Hand-Crafted Content)“的文章,談到目前線上文字的趨勢,也開始出現美國人的速食文化,逐漸從較有深度的報導,轉移到像 Demand Media 這樣的文字工廠模式。以量取勝的結果造成網路上充斥著膚淺的內容無用的垃圾資訊。(關於 Demand Media 的更多報導,可以參閱 Mr.6 的文章)

其實網路上充滿著垃圾,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早在 03-04 年網誌開始流行之前,各種奇奇怪怪的網站,早就佈滿了這條資訊高速公路。但是一直以來,在 Google 神奇的演算法輔助之下,我們還可以在茫茫網海中,過濾無用的網站,到達我們需要去的地方。

於是大家越來越依賴 Google,Google 也成為各網站越來越重要的流量來源。在實體,人潮等於錢潮,在網路,流量也等於廣告量,所以想當然耳,大家便開始研究要怎麼讓 Google 更注意到自己的網站,也就有了所謂”搜尋引擎最佳化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出現。而除了循規蹈矩的 SEO,當然也就有人會試著走暗的,鑽漏洞,誘拐善良的搜尋引擎,所以就有了”搜尋引擎雜碎 (Search Engine Spammer)“的出現。

Google 和這些”雜碎”的戰爭持續了好幾年,Spammer 不斷的發明新招,Google 也不斷的更新演算法抵擋,大概都是 Google 在兵來將擋,佔上風的地位。直到最近,我覺得這些人終於要戰勝了。原因在於他們領悟了一個重點,演算法再強也沒辦法分辨好內容與壞內容間的差別。所以像 Demand Media,美國線上 (AOL) 的豐田計畫,還有 Mahalo 等這些網站,便靠著便雇用大量的作者瘋狂的寫作製作近乎垃圾的內容成功的從 Google 吸取到可觀的流量並產生不少的營收

Google 或許還會試著頑強的抵抗,但是機器要真的讀懂人類的文字,還能夠判斷高下,大概不是幾年功夫就可以完成的。

那我們怎麼辦?  就要這樣被垃圾淹沒嗎?  你說。

當然不是。幸運的是,當機器沒辦法信任的時候我們還有朋友

就這麼剛好,當搜尋引擎這個技術快要失去功效的時候,我們也有了像 Facebook,噗浪這些社群工具的興起。機器沒辦法分辨文章的品質,但是我們的人類朋友們可以,而這些新興的社群工具,剛好可以幫我們把朋友的喜好,傳達給我們。

所以當你登入 Facebook 首頁時,你看到的動態匯總 (News Feed),是把你朋友們推薦的內容優先顯示的。當你想要找特定的資訊,你可以透過 FB 的搜尋引擎,檢索朋友張貼的動態。另外,當你閱讀網誌的時候,也可以看到文章被推薦到 FB,噗浪等服務的次數 (像本文右邊的 f Share 或是最後的 funP 按鈕),藉此推測文章受歡迎的程度。

也就是說,社群平台的興起讓個人取代機器開始幫其他人建立網頁索引過濾劣質內容。而就這樣,集合全體網民的力量,我們可以把好內容找出來,讓壞內容不再佔據我們的目光。

當然,Google 還是會有它存在的價值,以 Facebook 的商業模式,在短期內也很難跟 Google 在營收上一較高下。但是大家會越來越注意社群網路上的資訊因此減少對搜尋的依賴這是必然的趨勢 — 想想你最近開 Facebook 的次數和 Google 的次數。所以 Facebook 雖然不會讓 Google 完全垮台,但是社群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Mind Share),會越來越無法取代,是無庸置疑的。或許本篇的標題是簡化,但是在優質內容發現,和使用者忠誠度上,Facebook 會,或說其實已經打敗 Google 了。

(Photo via TechCrunch)

Facebook 崛起 噗浪是下一個受害者嗎?

November 30th, 2009

最近幾個月北美科技圈的話題,都圍繞在微網誌 Twitter 成長的停滯,原本呈等比級數上升的曲線,到了 7 月突然就緊急煞車,甚至出現緩慢下滑的情形:

Twitter Traffic Jan-Oct 2009

這樣的現象讓許多靠 Twitter 吃飯的網路人擔憂,市場上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解讀。有人說大家都是用 iPhone 玩 Twitter,所以網路流量不準。有人說 7-8 月美國人喜歡度假,所以沒人上網。這些因素的確都可能影響流量,但是要把一個原本成長的這麼快的網站拉下來,絕對不是只有會員使用習慣的改變。

回頭看看台灣最紅的微網誌噗浪,剛好也在差不多的時間出現趨緩進而衰退的現象:

Plurk Traffic Jan-Oct 2009

難道台灣人也是 7-8 月去度假嗎?  當然不是。說穿了,雖然大家不願承認,但造成 Twitter 和噗浪如此慘劇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才剛給了無名一番苦頭的 Facebook

這點讓我們看看日本市場,就非常清楚。在本地社群網站 Mixi (紅線) 強勢,Facebook 積弱的情況下:

mixi.jp facebook.com Japan Traffic Jan-Oct 2009

Twitter 的流量成長就顯得毫無問題:

Twitter Japan Traffic Jan-Oct 2009

但是 Facebook 不是社群網站嗎?  跟微網誌的衰退有什麼關係?  你說。

Facebook 的確是以社群起家,但他的動態更新功能,原本就接近微網誌。加上整個 2008 年面對 Twitter 的強力挑戰,為了不讓後起之秀專美於前,甚至有朝一日上演王位篡奪計,Facebook 從今年 3 月開始,更厚臉皮的執行了有系統的 Twitter 化,一步一步的把所有微網誌的功能都納入:

2009/03 Facebook 專頁動態更新納入粉絲首頁 讓專頁的經營者可以像微網誌一般直接發送訊息到使用者的首頁。

2009/04 開放存取動態更新的 API 讓原本微網誌專用的客戶端程式,例如: TweetDeck,也可以支援 Facebook 動態

2009/06 新增公開的動態更新 讓除了專頁以外的一般使用者,也可以發布公開的訊息

2009/06 新增”用戶名稱” 讓每個使用者和專頁都可以擁有一個好記的網址,例如: http://www.facebook.com/mr.jamie.page,和微網誌一樣

2009/08 新增動態搜尋功能 讓使用者可以搜尋,和微網誌一樣

2009/09 新增”@回覆”功能 最後,Facebook 連這個只有重度微網誌使用者懂的,用 @XXX 來”提及”或是”回覆”某人的功能,也加了進來

2009/11 新增”動態彙總”功能 讓首頁顯示的訊息更個人化,比微網誌的流水帳更好用

這樣的功能大抄襲,加上原本就較高的會員數,較完整的朋友鏈結,最後當然造成了替代效應,打得 Twitter 和噗浪抬不起頭來。

好,所以這樣的發展,有什麼值得 Social Web 創業團隊們注意和學習的呢?  我歸納如下:

雞蛋要多放幾個籠子 雖然 Facebook 目前很強勢,但三五年後什麼情況沒有人知道。況且還有許多 FB 碰不到的市場,例如: 中國大陸,日本。所以開發 Social App,應該要以多平台為目標,進可增加碰得到的會員數,退可避免平台世代交替的風險。

Keep Enemies Closer 競爭者的一舉一動,都要掌握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先進者,絕對不能因此傲慢。沒有包袱,身輕如燕的後進者,往往也是很好的創新者,要像 FB 一樣不吝於像他們學習。

先上線常更新 FB 最後的優勢在於他的會員數,雖然功能到位較慢,還是不影響王者的地位。所以在新網路時代,開發的模式要採用先上線,然後隨著使用者的回饋和市場的變化,不斷的更新,精進自己的服務。

所以噗浪該何去何從呢?  你問。

我建議他們應該趕快提升與 Facebook 平台的整合度,降低新會員的進入門檻 — 不用再辛苦找朋友/加朋友,然後專注在服務 FB 疏於照顧的部落客上,提供有價值的功能,例如: mmdays 開發的嵌入式 Plurk 討論串 (請捲動到頁面底部),部落格/文章人氣指標等。

網路的世界是瞬息萬變的,把自己融入在其中,常常思考如何和其他服務串連,提供價值,才是成功之道,與大家共勉之。

開心網 是內地山寨版 Facebook 還是中文社群的未來?

November 13th, 2009

Kaixin

一年多沒回來,想不到整個台灣社會的方向有這麼大的變化。回來這幾天,發現不管是電視,報章媒體,還是茶餘飯後,大家談的都是大陸。陸資來台,對岸企業,MOU,ECFA,好像如果沒跟上這波大陸的經濟起飛,台灣就會被拋在腦後,最後消失在後照鏡的遠端一樣。

無論這樣的擔憂實際與否,我就喜歡台灣創業家們這種近乎汲汲營營的特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實著名的成功創業家,往往是很小心翼翼的。

講到對岸成功的網路企業,就不能不提到開心網。這個早期以山寨版 Facebook 聞名的內地社群平台,在中國政府的鎖國政策保護下 (FB 在內地是連不上的),成立以來 18 個月,飛速成長,目前已經來到了 6 千萬用戶的超大規模,在內地僅次於另一個 FB 山寨人人網 (原校內網) 的 7 千萬用戶。上期的商周也因此特地為他們寫了一篇專訪

觀察開心網等中文網站的成功,對照著領先者北美市場的發展,我認為有幾個有趣的趨勢我們可以抓住:

社群平台的無差別化

經濟學上,當一個產業開始起飛,市場上的競爭者不斷推出類似產品之下,終將會造成該產業走入成熟期,商品平價化,大眾化 (commoditization)。網路社群從 90 年代末期一路發展到現在,終於從 Facebook 開始,突破關鍵障礙,進入了主要市場 (main market),而不再以早期採用者 (early adapter) 為主。但 Facebook 不會是社群的終點,像開心網一類的競爭者,將會不斷的在全球各地冒出頭來。而社群功能開發簡單,又沒有專利問題,再加上 Open Social 等開放原始碼工具的幫助之下,最後這些社群平台,都將會有類似的功能,類似的架構。所以與其說開心網是複製 Facebook 下的結果,我覺得應該看到背後帶來的意義。

應用成為重點

這趟回來跟朋友聊天,問大家為何加入 Facebook,往往都是因為想要偷菜,開餐廳,種田。所以社群平台的殺手級應用,在中文市場與在美國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國,大家加入 Facebook 多半是想要和朋友保持聯絡,遊戲只是拿來殺殺時間,但來到了大中華區,重點變成了遊戲,殺手變成了與過程中得來的滿足和樂趣。也就是說,一個好玩的遊戲,遠遠比他所處在的平台來得重要。如果今天開心農場是在 Myspace 紅起來,說不定台灣現在瘋的就不是 Facebook 了。

多平台跨平台是未來

既然平台與平台間變得無差異,且數量會越來越多,遍及全世界,而使用者也將把焦點轉向應用,這代表著未來的應用,將會變成多平台,跨平台的。也就是說你做了一個新遊戲,就把他放到各平台給大家玩,不管他是 Facebook,還是開心網,甚至是手機,都可以玩得到。做得更好的,還可以讓 Facebook 的使用者和開心網的使用者,可以一起玩。這跟昨天 Mr. 6 寫到的 Social Networking 3.0 和 Social Awareness 概念,其實是一體的兩面。社群的功能,在未來將會化為一個無形的平台,就像網路一樣,隨手可得。

價值在於樂趣與朋友互動

既然如此,一個社群應用或社交遊戲,能否成功,最後回到了基本面,就是你能夠提供的價值。而這些價值,主要來自於樂趣與互動。就像開心網和開心農場,洞察了朋友間喜歡互相惡作劇的心理,因此一炮而紅一樣。社群軟體未來的創新,將出自於這些心理面,誰能夠讓朋友間一起享受最多的樂趣,讓大家的友誼變得更生動,就會成功。

所以,中文社群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以做得事情也還有很多。兩岸三地的各路好漢們,我期待看到你們的演出。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