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Google’

創投,是服務業!

April 19th, 2011

最近在和申請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面談,由於申請件數眾多 — 總共有 78 隊,我們又想要跟每一個團隊都有機會聊聊,於是每天下午都是滿滿的面談時間,午餐之後立刻開始,一路到晚上七、八點才結束。雖然每次跑完這場馬拉松之後身體都很疲累,但是精神卻是非常的飽滿,因為這些對話的內容極度有意義,除了可以給我們很多關於創業、網路的啟發,也讓我們越來越了解創業團隊都在想什麼、都需要什麼。

剛好昨天我在紐約的創投朋友 Fred Wilson (佛萊德‧威爾遜) 在他的網誌上發表了一篇「Recycling Capital」 ,他說:

有人跟我說美國的創業、創投活動是讓全世界羨慕的。如果這是真的話,那這些其他國家應該要好好研究的,是美國創業家如何「再利用資本」。大型創投或許對我們的科技產業貢獻良多,但是這一切都是從創業家和天使 (早期投資人) 開始的。因為絕大多數的 VC 不會在創業第一年投資你,所以新創公司必須要去找別的資金來源,而這就是美國創業文化如此成功的秘密。是 Andy Bechtolsheim (一位成功的創業家) 寫了第一張 10 萬美元的支票給 Google, 也是 Peter Theil, Mark Pincus, Reid Hoffman 和 Sean Parker 這幾個成功的創業人最早支持 Facebook。這些創業家從先前的成功中賺到錢,立即「再利用」這些資本,把它投入創業圈子。是的,這些投資或許會有挺好的回報。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創業團隊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了援手。

沒錯,重點是在創業團隊最需要幫忙時候,挺身而出。為什麼?因為創投是服務業,不是金融業。因為創投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創業團隊成功。因為唯有團隊們成功,創投才有機會成功。近幾年來有太多的 VC 陷入了「算豆子」的陷阱,把創投當作金融業在經營,花很多的時間計算財務、股權,卻沒有在其他地方好好協助團隊們成功。你說,這不是全世界晚期創投都在做的事?不,Fred 的 Union Square Ventures 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是中晚期創投,但也是全美國表現最好的創投,IRR 是驚人的 >50%。觀察 Fred 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讓創投回到「服務業」的本質。

而這也是一年多前我們四個創業人聚在一起設立 appWorks 的用意,我們要再利用資本,當你們的超級天使,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因為我們知道唯有這麼做,才能有一天讓台灣的科技、創業、創投,再度在世界上發光發亮。所以,我再說一次:創投,是服務業!

PS. 四月份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了,本周五 (4/22) 6:30 在 BCDog Cafe,趕快去報名吧

(Image via allaboutgeorg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關於「新聞業未來」的五個謊言

April 13th, 2011

從開始寫這個網誌以來,「新聞業的未來」就是我們最常討論的話題之一。為什麼我這麼的關心這個議題?因為新聞業背後代表的是訊息、知識的傳遞,如果它能夠更有效率的存在,那人們也就能夠更有效率的取得訊息和知識,這對於一個社會的進步和轉型更知識密集的產業發展 (網路業就是其中一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

目前為止,這個的未來到底在哪裡,大家還講不準。我認為它將和數位化、網路化、電子商務息息相關,但是也有許多人持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如何,有許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和新聞業的未來是沒關連的。Washington Post (華盛頓郵報) 上週刊登了一篇「Five myths about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的流言終結者文章,我認為非常值得大家參考。按照慣例,我鼓勵你去讀讀原文,下面是我用我的話去解釋:

老牌媒體正在失去觀眾

沒錯,2010 年開始,網路的確已經正式取代報紙,成為美國的讀者最主要的新聞來源。台灣雖然沒有類似的統計,但我猜相去不遠。但是說「傳統媒體」因此已經打輸這場戰爭的人,卻是大錯特錯。北美最大的 25 個新聞網站,只有 2 個不是傳統媒體經營。台灣名列 Top 100 的聯合新聞網、蘋果日報、中時電子報、NOWnews、自由電子報,也都是「老牌」。當然傳統品牌經營的數位媒體是有成本優勢還是劣勢,這是另一個話題。但是人們絕對是習慣的動物,當他們改變閱讀平台,第一個還是找他們最習慣的那些媒體品牌。

等到廣告預算都移到線上,媒體就會得救

2010 除了是數位閱讀取代紙本的一年,也是線上廣告超越印刷的一年,這點無論是北美還是台灣,都是一樣。但是線上媒體並沒有因此而獲得救贖,因為他們大多還是卡在 CPM (橫幅廣告) 模式,但是移到網路的廣告預算,卻往往會去尋找更有效率的 CPC、CPA 等模式。在北美,Google 的關鍵字廣告就吃掉了整體線上廣告的一半,在台灣,奇摩、Google、Facebook 等的 CPC 廣告加起來應該也有 1/3 以上。所以從舊媒體變身為一個新媒體,如果你沒辦法同時更新你的商業模式,那即使再多的廣告量移至線上, 你也只能眼巴巴的望著。

內容才是王道

「做出人們想要看的內容」是 20 世紀的媒體哲學,到了新時代,不好意思,它已經不適用。第一、內容不一定要是自家的;第二、它只是聚眾的管道。所以更重要的,你必須要去了解閱讀這些內容的人們 — 也就是你的社群,他們的行為、喜好、購買計畫,這樣你才有可能獲利。Google 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的內容都是別人家的,卻能夠從使用行為中挖掘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適時提供相關廣告,因此才能夠這麼有效的獲利。如果說媒體的未來無法和電子商務脫離關係,那你唯有知道誰會想要買什麼,才有可能勝出。至於付費牆,事實證明它只會殺了你忠實的社群

全球報業都在下滑

事實上不然,過去五年,全球報紙的發行量是上揚 5% 的。當然台灣這邊的確是下滑大約 5-10%,日本也有 8%,但是一年 1-2% 的衰退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糟,2010 台灣報紙的整體廣告量甚至還是逆勢成長的趨勢 — 擺脫 08/09 的金融海嘯。不過如果你是一個傳統媒體,也不能因此就鬆懈,無論如何它還是一個面臨強烈挑戰的行業,趕快趁現在手頭比較鬆,投資未來,讓自己有機會成功的轉型,是絕對必要的。

你應該要專移注意力到小範圍地方新聞

過去 5 年,大家把「小範圍地方新聞」 (Hyperlocal News) 喻為媒體的未來,說因為科技的發達,我們終於可以實現各鄉鎮市都有自己媒體的烏托邦。理論上聽起來很合理,但實務上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 — 第一、超小地方的讀者自然也是超小眾;第二、製作超小地方新聞的成本並無法有效壓低。所以怎麼算這都是一盤賠錢生意,當然有很多人想到把工作外包給使用者,但是當每個人都已經被資訊爆炸埋沒時,過濾雜訊還是一個問題。所以或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擁有這個東西 (當人工智慧可以自己發掘、報新聞時),但是這個未來絕對不是最近。

以上,就是今天的五個新聞業流言終結者。而如果你創業的主題是數位媒體、社群媒體,那與其看這些鐵達尼號如何掙扎著轉彎,我會建議你多研究 Huffington Post 和 TechCrunch 是怎麼成功的。

PS. 下星期五 (4/22) 6:30pm,2011 #4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將在 BCDog Cafe 舉行,請圈起你的行事曆,Facebook 活動頁明天就公布。

(Image via 37244380@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11與那些愚人節的惡搞們 (4/7更新)

April 3rd, 2011

很多人在問今年的愚人節,為什麼 Jamie 都沒有出招?其實事情很簡單,因為我自食惡果,被兒子惡搞了。那天按照慣例,一大早起來寫文,自己邊寫邊笑,誰知道寫到一半,小鬼突然醒了,然後就開始亂鬧,搞到最後我也沒時間把文章寫完。接著就是連續4個會,等到忙完,已經是下午四點的事情,看到時機已失,只好把寫到一半的東西收起來了。

不過今年的 April Fool,雖然我最後沒當成整人專家,倒是被好多惡搞痛到。TechCrunch 整理了一份完整的名單,以下則是我最喜歡的幾個:

以上,希望你們有感受到他們的美式幽默,假期愉快。

(Images via techcrunch.com)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