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icrosoft’

關於創業的 10 個不同點 — Paul Graham、Joel Spolsky 和 Jamie Lin

May 18th, 2011

36 氪的 @truant 昨天寫了一篇很棒的文章 — Paul Graham 與 Joel Spolsky 的 10 個不同點,詳細比較了關於「創業」,Paul Graham (保羅‧葛蘭) 和 Joel Spolsky (喬‧史波斯基) 這兩個目前北美最受推崇的「名家學派」,各自不同的看法。讀完了之後我也有很多想法,所以決定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知道把自己跟他們兩位神人比較完全是臉上貼金行為,不過重點是關於創業的經驗和心法,請大家就別拘泥於形式。更重要的是這裡面的每一個建議,其實都只是從我們自身微小的經驗和極少的採樣、觀察中萃取出來的,所以沒有一定的對錯,尤其是時空背景可能已經改變,所以你們要自己學會判斷,然後選擇合適的策略。

  1. 開始
    • PG:  找到可以支持3個月開銷的種子資金,啟動項目。
    • JS: 支持不了2年?先來我的公司吧,我這裡工作環境很酷。
    • JL: 自己先存一點錢,確定半年一年不會餓死,就開始做吧!
  2. 天使投資或風險投資
    • PG: 需要時從天使或創投那裡拿更多的資金。
    • JS: 創投?想都別想,他們都是低能兒。
    • JL: 錢反而是次要,你需要的是找能幫助你的人,然後用投資把他們綁進來。
  3. 神奇公式
    • PG: 開始一家創業公司,努力工作4年,然後賣給某個人,解決錢的問題。
    • JS: 一點一點建立偉大的公司。
    • JL: 重點是這家公司的價值、成長潛力,如果你建了一個好公司,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4. 微軟
    • PG: 微軟邪惡。
    • JS: 微軟很好。
    • JL: 微軟的伺服器軟體很爛,但是 Excel 還是很棒。我之前把 SharePoint + Excel 拿來 Hack 成 Issue Tracking System,其實還蠻好用的。
  5. 基本原則
    • PG: 與聯合創始人工作在租來的公寓裡是最有生產力的階段。
    • JS: 建立公司,公司是偉大的工作地點。
    • JL: 一開始的階段是最有開創力的,找到 PMF/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 後,就必須建立制度,其實是一門更難的工作。
  6. 規範
    • PG: 儘早做出原型,然後不斷的完善,不需要規範。
    • JS: 實施之前製定規範。
    • JL: 找到 PMF 前,可以開始想規範的事情,但是不必急著實施。
  7. 步驟
    • PG: 不要提步驟,只要發布你的產品。
    • JS: 儘早確立步驟– 更好程式管理的12步。
    • JL: 過程中不斷的去優化開發、原始碼管理的流程。
  8. 計劃
    • PG: 當事情發生時,偉大的黑客計劃自己,沒有必要為事情做計劃。
    • JS: 為每件事做計劃– 你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時期,早期bug追踪等。
    • JL: 腦海中永遠都要有 B 方向和 C 方向,但是不用有想得很仔細,那就浪費了時間。
  9. 以微軟為核心
    • PG: 創業公司創始人用微軟的東西為核心建立公司注定會失敗(偉大的黑客自覺的不用微軟的東西)。
    • JS: 如果你支付的起錢給微軟的話,用一切跟微軟相關的東西。
    • JL: 微軟有很多東西是免費給創業團隊用的,請多多利用。至於伺服器,千萬別選 Windows Server。
  10. 歡迎大家補充。

以上,就是關於創業的一些想法,我和兩位大師的一些不同意見,希望能給你們一些想法和啟發。

PS. 本周五 (5/20) 1:00pm,appWorks 將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appWorks Demo Day #2」,參與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 12 個團隊,將在那裡向全世界展示他們六個月來辛苦創業的成果,歡迎關心我們的朋友,一起來見證這個台灣網路創業史上的另一個里程碑

(Image via scobleizer, CC license)

Google TV ─ 封閉和開放間的戰爭延燒到客廳 卻是你的創業機會

May 24th, 2010

還記得一個多月前在 FB 頁上介紹的,由瑞典 People of Lava 公司開發的 Android 電視嗎?當時就覺得這是絕佳的主意,能在電視上享受 Android 的各種好處,上網、看照片、加上 Youtube、Facebook、Twitter、Google Earth 等各種應用,光聽就覺得讓人迫不及待。

果然,連 Google 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所以,在上周一年一年度的開發者大拜拜 Google I/O 上,他們推出了 Google TV (詳情可參考中文癮科技的報導)。

Google TV 是什麼?其實說穿了,他就是一套修改過的 Android 作業系統。由於電視的使用方式和智慧手機有很多不同,所以 Android 的介面必須要經過一些調整,才能讓你在電視上使用時,獲得比較好的用戶經驗。

平台策略

從 30,000 英呎的高空看過去,其實 G-TV 和 Google 這兩三年來不斷從應用層面,往下跨入平台層面的走向,非常得一致。無論是 Chrome 瀏覽器、智慧手機 Android OS 或是 Chrome OS,都是 Google 從一個單純的網路應用 (Web Apps)提供者,走向用戶端,試圖掌控更多使用經驗的例子。

客廳 ─ 微軟和 Apple 的傷心地

不過,Google 並不是第一個試著跨入客廳的軟體商。這件事情,微軟 (Microsoft) 和蘋果這兩家更老牌的作業系統廠,早就已經嘗試許久。Microsoft 從十年前 Windows 2000 時就已經在推媒體服務套件 (Media Services),而蘋果也在2007 高調推出 Apple TV。

不過這兩種產品,都沒有獲得可觀的消費者採用。Windows Media Server 的問題是太肥大,作業系統本身還要收費,機上盒的廠商根本無法組合出一個有經濟效益的產品。而 Apple TV 的問題則是封閉,只能播放從 iTunes 購買來的影片,效益太少所以無法吸引採購。

Android 的成功經驗

而挾著後進者優勢的 Google TV,剛好可以從前面兩個先進者的錯誤中學習。他們決定採用超輕量 (又免費) 的 Android 作業系統,然後再走開放路線,讓這個平台可以有無限可能。所以硬體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再去修改介面、添加功能,來製作出特殊化的產品,例如:Sony 決定直接把 Google TV 作業系統灌進他們的電視裡面,而羅技則是要推出一個獨立的機上盒。

應用市集

除了作業系統本身,Google TV 背後還夾帶著一個應用生態系。開發者和創業團隊,將可以針對電視的使用經驗,去開發出有趣的遊戲,和各種好用的軟體。這就是 iPhone 和 iPad 成功的關鍵,也是 Apple TV 失敗的主因。如果 Google 能夠有效的吸引來開發商,他將會讓 Google TV 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也會讓軟體開發商能夠有機會獲得可觀的營收。

Google TV 令人失望嗎?

所以,現在看來,Google TV 的介面或許就像 Friday 說得一樣沒什麼值得一提的,特別是當 Boxee 已經在前面立下了這麼好的典範。


Boxee Beta from boxee on Vimeo.

但是,我想點出的是他背後開放平台策略的重要。電視供應鏈交錯複雜的形勢,其實某種程度上和 Android 成功穿透的手機產業非常類似。所以我認為 Google 把 Android 的經驗拿來套用,其實有相當高的成功機率。更重要的是,對於創業團隊來說,如果 Google TV 成功了,你們也等於多出了一個的舞台。所以,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態度。

為什麼你要創業?

May 20th, 2010

我第一次創業是在 99 年,升大四的暑假。那時全球正處在一片瘋狂的網路熱當中,我和一群台大的朋友,懷著要就要站上世界的舞台,要就要和歐美最頂尖團隊競爭的夢想,成立了哈酷網,立志要成為亞洲的戴爾電腦 (Dell)。

當然從現在的角度看過去,當初真是一股傻勁。對管理、對商務、對電腦業,根本都沒什麼了解,居然就這樣出來開公司。而更有趣的,是居然還有投資人敢把錢交給我們,公司開張不到幾個月,我們就募得了好幾千萬的創投資金。

半年之後,我們自己寫的線上電腦零售網站開張,公司也開始有營收。但營業不久,便發現所謂戴爾模式 (當時) 在台灣很難成功,因為民眾根本還沒有在網路大筆消費的信心,而台灣也太接近零組件產地,電腦和周邊的毛利因此被過度競爭壓得奇低 (大約只有 3% 左右),如果衝不出量,根本無法獲利。

不過由於我們的軟體開發能力不錯,於是在投資人的鼓勵之下,決定轉型成為企業軟體公司,也就是現在的碩網資訊。一開始,先專注於幫想在網路上經營商店的企業開發 B2C 平台。可惜先後接了幾個案子之後,便碰到達康股災,所有企業也瞬間暫停網路平台的投資。

於是我們又再度被迫轉型,一群台大資工的高材生,在 MIT 博士執行長的領導之下,獨立開發出中文搜尋引擎和文字採礦 (text-mining) 等相關技術,包裝成知識管理、智財管理等相關軟體,接著獲得台積電、聯電、廣達等重要客戶的採用,這才殺出一條血路。

而在攻占了台灣的電子、金融業等市場後,接著必須要向海外拓展,於是我又帶著兩位同事,搬到上海。之後兩年,我們跑遍大江南北,把碩網的中文知識管理軟體,介紹給了無數的中國企業客戶。

於是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碩網終於在 2003 年時轉虧為盈。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我也決定該是時候出國深造,04 年終於離開碩網,赴紐約大學攻讀 MBA (企管碩士) 學位。

講了這麼多,我的重點是什麼?就是你應該要嘗試創業。為什麼?

創業給你視野

如果當初我不是創業,而是去某大電子公司上班,四年之後,頂多是一個產品經理。能看到的,大概就是某個產品的規格、有什麼其他代工廠競爭、要用什麼價格去競爭等等。這些經驗或許也不錯,但是還是相當狹窄,很難比得上我創業四年所看到的高度。或許碩網沒有像我們原先設定一樣變得超級成功,但是所有創業夥伴們從中得來的經驗,卻是你花錢也買不到的。

創業給你廣度

更重要的是,創業可以讓你看到一個公司營運的所有必要元素。除了產品和技術,一個企業要能夠運作,你必須還要有行銷、業務、財務、人事、會計、福利委員會等等組織。這樣多元的歷練,你大概不可能在大企業取得。大概只有創業,才能讓你有這樣的廣度。

顛覆既有市場的能力

創業的重點就是破壞現狀,用創意來提出更有效率、更好的產品,以解決人們的問題。這樣的活動在大企業是很難推動的,因為大公司往往綁手綁腳,無法快速活動 (看看近兩年的 Microsoft、Yahoo 甚至是 Google 就知道)。而且官僚組織更是容易演變成團體責任機構,讓個人很難在其中推動創新。以上的問題,在創業環境中當然不會存在。且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打破既有的秩序,創造全新的市場,改變人們的生活。這樣的影響力,絕對是在追隨國際標準運作的電子業,很難達到的。

從失敗中復活的機會

最後,如果我能保證你什麼,那就是創業的過程中你將會面對無數的失敗。然而,當你回頭看歷史上最成功的創業家,也都是每每能從瀕死經驗中復活,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不死鳥一輝形的人物。比爾‧蓋茲 (Bill Gates) 的辦公軟體當初差點因為沒有好的作業系統,被 IBM 拒於門外,迫使他去生出一套 MS-DOS,從此踏上作業系統霸主之路。 Google 當初本想以 1 百萬美金價格賣給 Yahoo,誰知道楊致遠不買帳,才迫使他們走上獨立,創出一個千億美金價值的公司。

你的人生應該要精彩

當然,我知道以上的這些事情,聽起來都有點刺激,或許太過刺激。但換個角度想想,你的人生,不是也只有一次,難道你就只想這樣平平凡凡的混過去嗎?

(Pic via wili@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