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New York Times’

TechCrunch 與「水晶球」

September 7th, 2011

TechCrunch 最近新聞鬧得很大,因為創辦人 Michael Arrington 成立了一支創投基金 CrunchFund,消息一宣布馬上惹來北美創投圈、傳統媒體圈、網誌圈一片韃伐,搞得滿城風雨。最讓大家不滿的是 Arrington 將擁有所謂「球員兼裁判」的超人能力,比大家早一步找到好公司、先投資,還甚至「有可能」會在新聞報導上偏袒他投資的公司。

其中最生氣的莫過是傳統媒體,紐約時報的 David Carr 甚至宣稱 Arrington 已經跨過了新聞媒體應該有的界線 — 這是很有趣的指控,因為 Arrington 的 CrunchFund 事實上還沒開始投資,所以 TechCrunch 也還沒有在報導上偏袒過 CrunchFund 的公司,所以 David Carr 的批評完全是基於他自己的假設。

不過更重要的是這讓 TechCrunch 的編輯 MG Siegler 忍不住跳出來寫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It’s Not A Mirror, It’s A Crystal Ball.

傳統媒體的記者以為他們當他們在報導 TechCrunch 時,他們在看的是一面鏡子 — 意思是說他們以為 TechCrunch 的作業方式和自己的很接近,所以他們從本身的經驗出發,接著當然會產生巨大的誤解和憤怒。但事實上,當他們在看 TechCrunch 時,看到的應該是一顆水晶球,而不是一面鏡子。

這小段話,點出了新媒體和舊媒體,甚至是新創事業和傳統產業最大的不同。我記得有一次我帶著 TechOrange 去拜訪一位媒體先進時,他的評語真的就是:「這不過就是一個網誌,有什麼了不起?」事實上,了不起的地方可多了。首先,和 TC 一樣,TechOrange 並沒有一位「總編輯」會拒絕記者的稿件,或是擅自篡改標題、文章角度。也就是說,TO 和作者間的關係是平行的,而不是上對下的。

再來,TO 的作者通常是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寫作,不需要經過「總編輯」的認可。這讓 TO 的內容豐富多元,而且每個作者都樂在自己的工作之中。TO 創辦以來衍生出的各種新單元、新服務,都是從各個作者自己的發想而來的,並沒有一個人在主導一切。

TO 也沒有規定的上稿時間,所以一天從早到晚,甚至是周末,隨時都有新文章可以讀,這又跟傳統媒體一天只上一次新聞有很大的差異。最後,TO 非常注重社群,無論是讀者群或是作者群,他們定期聚會 (當然我覺得還可以更頻繁),互相交流心得、感情,這也是傳統媒體很難做到的。

所以,當你在傳統產業,你很容易的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模式去看一面鏡子,然後覺得這些小公司有什麼了不起的。但事實上,更多的時候,這些小公司可能更像水晶球,指引著產業未來的方向。你當然可以瞧不起他們的尺寸,但千萬別小看了他們背後代表的革命。

創業者,準備好要當水晶球了嗎?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image via joi, cc license)

社群媒體如何讓《紐約時報》變笨?

May 31st, 2011

剛過去的星期天,我被邀請去好事聯播網的年度員工訓練跟他們分享「Web 3.0 到底是什麼」和這個發展對於媒體業有什麼影響。我跟他們說:

工地秀卡司這麼堅強,演出這麼好看,為什麼不收你一塊錢門票?因為它的重點是要賣房子。從今天開始,你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建築公司,再好看的「秀」,也只是刺激消費的一個管道。

而在 Web 3.0 時代,吸引消費者最有效的管道,就是社群媒體。更重要的是它不但有效,而且花錢也買不到。這讓再小的團隊,也能夠和大公司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競爭,因為他們錢再多也砸不死你。

結果回家之後就看到《紐約時報》的執行編輯 Bill Keller 刊出的文章,堅持社群媒體讓人變笨,他說:

社群媒體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它們嚴重的干擾你。和壁爐或是背景音樂不同的是,社群媒體需要你的注意、你的回覆,這是沉思最大的敵人。

言下之意,就是大家別再用社群媒體了,還是電視、廣播、壹週刊比較不會讓人變笨。紐時身為媒體數位化先鋒,全球報業追隨的目標,他們的執行編輯卻有這樣的發言,不但讓人質疑先前大動作解除社群媒體編輯職務的策略是不是造成反效果,更讓人看到老媒體人不願放下的驕傲。

Social Media 背後代表的是媒體公器的下放,讓每一個民眾,都能參與資訊和知識的創造、發現和傳播 — 我今天下午的聯合報三大樓失火消息,比蘋果日報 (最快的主流媒體) 還早一個小時,而且他們沒有照片。當然這背後會有「信號與雜訊」比率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要看到的是它對於更即時、更多元化、更精準的資訊流通,所帶來的莫大幫助。

最好的證明就是這兩年來中東數個獨裁政權接連被打倒,這是西方世界幾十年來處心積慮透過媒體統戰、間諜活動、軍火供應等手段都無法辦到的,而就像北風和太陽的故事一樣,當你給了人們社群媒體這個超強微波爐,這鍋雞湯在短短的時間內就這樣滾熟了。

所以,各位媒體朋友,我認為付費牆和這次的社群媒體事件,都只印證了一件事,那就是《紐約時報》其實還活在過去的光輝之中,無法放下身段去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經歷的重大變革。因此,與其向他們學習,大家還不如多了解 Huffington Post 的商業模式,或是勇敢跨足電子商務的 UDN。這些,我認為才是媒體業真正的未來。

(Image via 917press, CC license)

Trove — 跨足新媒體,《華盛頓郵報》從 Facebook 學來的藏寶箱

April 21st, 2011

說到北美的老牌報紙,《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 就好像台灣的《聯合》與《中時》一樣,是多年來的死敵,也是互相最尊敬的對手。在 95 年開始的網路化競賽上,目前為止 NY Times 似乎是占了上風,網站人氣比 Washington Post 高很多,在社群媒體上也多有斬獲。可惜流量不代表營收,NYTimes.com 讀者雖多,一直以來也苦於找不到商業模式這件事情。賣廣告賺不了幾個錢,賣內容消費者又不買單,於是付費牆蓋了又拆,拆了又蓋。

而 WaPo 這廂,雖然處於落於追趕,但也不是省油的燈。為了多了解新媒體,他們首先在 2008 年讓董事長兼CEO Donald Graham (唐諾‧葛蘭) 大老遠橫跨整個美洲大陸,遠赴矽谷去 Facebook 當董事,以便觀察這個社群龍頭的發展,順便學習取經。吸收了兩年多的日月精華,領悟到新媒體的未來在編輯力,WaPo 終於在去年 7 月出手買下了新聞彙整網站 iCurrent。接著又讓早先從創業圈挖來的首席數位官 (Chief Digital Officer) Vijay Ravindran 帶頭,在今年初設立了專門研究新媒體的 WaPo Labs

而到了今天,WaPo 的這些種種鋪陳終於正式化為果實,他們宣布推出 Trove 個人化新聞平台,要成為新時代的新聞入口。

Trove 是什麼?

說穿了,Trove 就是 nytimes.com 的相反。NYT 要錢,Trove 完全免費。NYT 全都是自製新聞,Trove 則彙整了網路上所有的重要新聞。NYT 由編輯幫你排列新聞的順序,Trove 則讓讀者自己決定什麼新聞重要。或者這麼說,nytimes.com 是從舊媒體出發的半調子新媒體,而 Trove 則是從網路出發的 100% 原汁原味新媒體。

所以與其跟 nytimes.com 比,還不如看看 Trove 和 Google News、Google Reader、Flipboard 有什麼不同。首先,是「頻道」這個概念。在 Trove 上,新聞被分類為成千上萬個主題頻道,除了傳統我們熟悉的「政治」、「財金」,連「Google」、「Facebook」、「Lady Gaga」、「World of Warcraft」,都可以是頻道,這點很像網誌的 tags (標籤)。另外,網路上每天有那麼多新聞,品質常常良莠不齊,所以 Trove 有一個人為的篩選機制,哪些新聞被主打是經過編輯群篩選過的。最後,是雲端的概念,無論你在 Web, Mobile 還是 Tablet,看到的全都是一致的個人化新聞。(還不了解?沒關係,跳轉後附上壹動畫幫 Trove 製作的中文示範影片。)

所以,我收回以前的話,老狗是學得會新把戲的。經由 Facebook,Donald Graham 和 WaPo 挖到了 Trove 這個藏寶箱,而且目前看起來,它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新媒體平台。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使用者的反應,以及 WaPo 能不能藉由它,在和NYTimes 這場百年戰爭,再度扳回一城,占據上風吧!

PS. 四月份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了,本周五 (4/22) 6:30 在 BCDog Cafe,趕快去報名吧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