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CHome’

透過財務報表,深入你的產業 — 以「來客」為例

August 10th, 2012

台灣「Groupon-like 半價團購」市場 2010 下半年起跑,從一開始的百家爭鳴一路戰到現在的三強鼎立,整體市場也在不到兩年內跟著被撐至超過 40 億年營業額的水準。而在這個從平地拔起,接著快速進到高原期的新興市場,除了大家所熟悉的 Groupon, Gomaji 和 17Life 三個領先者外,其實有一隻非常神祕的奇兵,那就是 PCHome 集團下的「來客」。他們在 2011 年 8 月,當整體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時才正式加入,並且堅持詹宏志先生一貫的鴨子滑水政策,默默前進,完全不張揚,甚至連銷售的份數,他們也一反團購常態不拿出來公布。

但我想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很好奇,Liker 狹著台灣第一大電商、第二大入口的 PCHome 集團資源,這一年來,到底做得怎麼樣?

其實,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因為「來客」的母公司正是 PCHome 集團下去年剛剛分拆掛牌的「商店街」,所以打開商店街的財務報表,我們其實可以得到來客的營業狀況。

當然事情也不是這麼簡單,因為大多母公司並不會把旗下子公司的損益表獨立出來來報告。不過好消息是商店街只有來客一家子公司,所以從它提供的非合併與合併的兩種報表,我們就可以得出來客的營業數據 — 這裡所謂非合併報表,也就是商店街單獨的財務報表,而所謂合併,也就是商店家加上來客的財務報表。也就是說,把合併扣掉非合併,我們就可以得到來客的財務狀況。

把上述的方法套用在商店街最新公布的 2012 第一季報表上,我們可以得到來客在同一時期的財務表現:

也就是說,在這段期間,Liker 平均每個月賣出 227 萬的半價團購商品,營業的毛利則約為 9.3%。對照 GoodLife 所公布的三月份團購市場資料,這會把來客放在第 9 名,緊接在 17Shopping 的後面,而勝過第三大入口網站 Yam 的揪便宜不少。

以一個剛上線半年的團購網站來說,這樣的表現已相當不錯。而或許你又會好奇,跟他們自己在前一季度的成績相比呢?這裡又需要一些運算,因為商店街只公布了 2011 年全年的合併與非合併報表,以及 2011 年前三季的合併與非合併等四種報表。所以我們必須要先把 2011 年全年的報表,減去 2011 年前三季的報表,才能得到 2011 年第四季的資料。

經過這樣的計算之後,我們可以得到來客在從 11Q4 到 12Q1 的成長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營業額在這兩個季度中成長了 16%,相當健康。但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銷貨退回成長了近 3  倍,再加上研發費用的大幅增加,最後讓來客的淨損比上一季還更高。

所以如果你也是在團購行業,以上就是你可以用來比較的基礎數據。事實上,無論你在創什麼行業,幾乎都可以在本地或是全世界的資本市場找到相關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有融資、流通的優勢,但缺點就是財務數據必須要透明。因此創業者如果懂得善用這個資訊不對稱,可以默默的學習大公司的優點,並且改善他們的缺點,如此才有機會建造出一家更有效率的企業。

所以,今天開始就養成習慣,好好追蹤、研究你們產業大公司的財務報表吧!

___

本月的「MR JAMIE 同學會 #2」來了,8/14 (二) 7:30PM 在 WIRED Cafe,歡迎一起來聊聊關於創業的任何大小事情,一起來同樂吧

如果 Google / Facebook / Apple / Amazon 跳進來做,你就死定了!

November 28th, 2011

創業者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除了「這東西有什麼技術門檻?」,大概就是「如果 Google/Facebook/Apple/Amazon 發現,也做一樣的事情,那你不就死定了?」

這個問題很有趣。理論上,大傢伙們擁有看似無窮無盡的現金、人力、流量、推銷管道,一旦他們發現了你的商業模式可行,馬上照抄,並且灌入大量資源,你的勝算的確不大。但好險的是,我們並不是活在理想的世界 — 否則大家也別創業了。

Seth Godin 在他的網誌上提出了三個他認為的關鍵因素

  • 重點往往不是科技 — 這些「科技公司」常認為是科技本身讓他們成功的。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行銷、故事、業務、顧客關係、公司文化、堅持、組織架構等,都影響一個生意的成型。科技是必要元素,但光科技是不夠的 — Google 要是沒有找到 AdWords 商業模式,Facebook 要是沒有社群遊戲經濟圈,今天都會很不一樣。
  • 小公司對外部使用者癡迷,而非內部報表 — 當 Google 在 2008 年推出 Knol — Squidoo 的潛在競爭對手時,Seth Godin 和他的團隊觀察了一個星期,然後決定不需要理會 (Knol 日前被 Google 關掉了)。他們調查後發現,Knol 對他們的使用者而言沒什麼價值,所以決定繼續專注在提供 Squidoo 使用者更好的體驗 — 如果給他們夠棒的體驗,讓他們願意跟朋友說,你就贏了。
  • 沒有救生艇 — 為什麼 Google 的搜尋引擎這麼棒?因為當年他們什麼也沒有,只好用力的把搜尋做好 — 別忘了當時這世界上大概已經有 200 個搜尋引擎了。「Sink or swim」是小公司唯二的選項,當年 Google 的競爭對手有一大堆產品正在進行、無窮無盡的流量和營收,但 Google 只有一個產品,所以每天到了公司,就是把這一個東西做好。專注,當你沒有別的東西,你只好專注。

而我觀察到的還有以下幾個重點:

  • 時間點 — 大傢伙幾乎必定會遲到,因為他們的官僚組織和內部鬥爭,一個新產品線的主導者必須要有足夠的「hard market data」來說服其他人,所以注定要遲到。PCHome 的 Liker 就是最好的例子,簡直是遲到到不行,整體團購市場都已經到了頂點,幾乎要開始萎縮了,他們才推出競爭服務。
  • A咖 — 大公司裡的 A 咖其實不多,就算有,往往也必須要放在更重要的產品線,而不是一個遲到的山寨產品。況且就算公司願意派一個 A 咖去做,很有可能他也不願意冒這個風險,影響自己往上升遷的機會。但要打倒一個新市場的領先者,幾乎注定非要 A 咖不可。
  • ROI/KPI — 大公司雖然看似資源豐富,但為了防止經理人濫用,其實有非常多的監控機制。最有名的就是 ROI 和 KPI,在使用資源之前,新事業的負責人必須要提出投資報酬 (ROI) 和成效 (KPI) 的預測,接下來就必須要依照計劃執行,對提出的數據負責。問題是,瞬息萬變的新市場,怎麼是你能夠預測的
  • 新市場眾多 — 雖然我們都覺得自己在經營的市場是最棒的,但你千萬別忘了,大公司需要注意的新興市場、新挑戰者,其實非常多,大多時候是沒辦法專心對付你的。

所以沒錯,如果大公司進到你的市場,然後能夠用一流團隊、新創公司的靈活經營模式競爭的話,那你的小命可能不保。可惜實務上,他們往往不能夠。所以與其一天到晚擔心他們,你還不如專注在贏得消費者、他們的信任、他們的朋友和他們的訂單上。而這,也就只是一門生意成功的最基本要素。

事實上,99% 的新創團隊,都是死於自殺,也就是無法贏得消費者,無法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至於 Google / Facebook / Apple / Amazon?等到你真的成功到讓他們願意拉出一個 A 咖團隊跟你競爭時,再來擔心吧。

(Image via x-ray_delta_one, CC License)

寫給詹宏志先生 關於 PCHome 與台灣的網路產業

December 22nd, 2009

電子時報於上周五 (12/18) 刊出一篇名為「10年只有2家公司IPO 詹宏志:網路產業光靠培育無法成形」的報導,節錄了詹先生在一場由 台灣網際網路協會 和 資策會創新應用研究所 合辦的座談會演講的內容,其中有一些關於”台灣網路產業如何成形”的論述,我轉貼如下 (沒有電子時報會員的人,jimmyting 的網誌有轉載):

…台灣網際網路發展雖看似蓬勃,但超過10年的網路發展,至今卻僅培養出PChome、104人力銀行兩家純網路公司,以及勉強可算是半家的B2B電子商務業者久大,他認為在產業未與資本市場扣連下,網路新創業者將難以從資本市場獲得足夠創業資金,讓產業發展速度受限。…

…要真正讓產業成形,則必須要有3個「i」:育成(incubation)、投資(invest)與公開發行(IPO),透過建立更多成功的網路創業故事,讓更多人對投資網路創業建立信心,則資本市場一旦與產業創新結合,自然會有很好的發展。…

詹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網路人,可惜我人在紐約,無法親自去聆聽他的演說。或許是電子時報節錄過程中的取捨,但是關於”如何刺激台灣網路產業的發展,” 我覺得詹先生上面的論述只算是說中了一半。我的補充和建議,在下面這封給詹先生的公開信中。

**********************

親愛的詹先生,

在電子時報上讀到了您近期於網路協會舉辦的座談會中演講的內容,非常可惜我人正好在紐約無法親自到現場恭聽。關於您對於近十年台灣網路產業發展的論述,我也有類似的觀察。台灣的 IPO 市場,在這段期間,的確對於網路公司不是十分友善。可惜證券的公開發行,是一個完全基於需求與供給的自由市場。雖然掛牌量的健康與否,與一個國家的創新風氣,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可惜這是唯一一個無論創業團隊,創投或是金融業,都無法控制的因素。

然而,觀察美國近年蓬勃的網路產業,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華爾街的 IPO 氛圍,從 2001 年至今亦持續低落。今年一整年,純本土網路公司掛牌的,更只有小型股一支:  OpenTable。但是,無論是加州的矽谷,還是紐約的矽街 (Silicon Alley),美國的網路創業風氣卻是持續的高漲,一點也沒有受到打壓。這其中的幾個重要因素,我歸納如下。分析的同時,我更希望大膽獻計,請詹先生所領導的 PCHome 集團,在執台灣網路產業牛耳的同時,還可以有更多作為。透過這些策略網家將能得到進一步成長的動力並對活絡本土網路產業產生極大助益是雙贏的局面因此希望您能略作參考

健康的併購市場

雖然 2009 一整年,美國只有一家網路公司掛牌上市,但其活躍的併購市場,另外也提供了幾十家網路公司,非常良好的退場機制。其中 Google 買下 AdMob 的價值,甚至高達 US$ 750mm,比 OpenTable 的掛牌市值 (US$ 600mm) 還高上許多。也就是說,在美國,上市其實並不是新創公司的唯一或最佳退場途徑。這樣的結構,促使了創投資金的持續投入,也確保了新創公司能夠有子彈可打。反觀台灣,如此的併購市場,在本土公司間,幾乎是不存在的,當然也就影響了創投的胃口。

我想詹先生也知道,其實大多的矽谷公司,一旦上市取得籌碼,便會積極四處 shopping,買技術,買產品,買客戶,買營收,買 EPS,因為用收購的,往往比”自己種,” 來得有效率許多。在台灣,PCHome 其實也具備有執行類似策略的能力,透過收購優質網站來提升競爭力。而一旦網家開始行動,絕對會為台灣低迷的網路圈,打上一劑強心針,讓創業團隊和資金,都更有信心投入。

低創業成本

美國網路創業風行的另外一個因素,我想是其低廉的成本。一個工程師,幾十個小時的開發時間,上傳到 Amazon 每個月只要 $80 的雲端伺服器上,然後就可以等著生意上門。在台灣,這樣的成本結構,大家都在苦苦等待中華電信的跟進。但其實亞馬遜本身並不是電信業者,卻能夠把虛擬代管做得有聲有色。這告訴了我們網站的經營者,或許更能夠了解自身的需求。我想,價錢合理的虛擬代管,是非常值得 PCHome 加以考慮的新服務。藉此,不但閒置的伺服器產能,可以轉為營收,也絕對可以對台灣的網路創業,產生很大的正面作用。

營收環境的成熟

美國網路產業的最後一個特色,就是營收方式的豐富和成熟。除了傳統的 CPM,CPC,還有各種 B2C 網站提供的 Affiliate Marketing / CPA 模式,讓網站們可以自由的選擇最適合自身使用者的商業模式。比起美國,台灣的線上 B2C 電子商務,佔整體 GDP 的比例還要更高。然而是透過 CPA 模式來產生營收的,卻非常有限。PCHome 在這方面雖然有分紅網的提供,但是這個服務的設置,還是相當手動,無法讓一個小網站,透過 API 的方式來呼叫,進而讓伺服器自動的去管理營收的產生,以及最佳化。如果網家能在這方面更補強,不只能提升自身營收,也會讓網站經營者更有利可圖,促進產業更蓬勃發展。

以上拙見,還希望詹先生能夠予以參考採納。

謝謝。

Jamie Lin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創投 創辦人

**********************

(Image via PCHome.com.tw)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