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MF’

王偉忠才是真正的 A 咖

June 17th, 2011

之前聊到創業團隊該如何徵才,文章中說你應該要「只請 A 咖」。但是對於誰是 A 咖,我覺得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剛好今天讀到一篇很得我心的文章,同樣也是「超級天使」的 Eric Paley (艾瑞克‧普雷) 給了 A 咖一個非常簡單又容易了解的定義:A Players Write the Playbook. (一流玩家訂下遊戲規則)

以下,是我加入自己的經驗,幫大家做的整理:

F 咖

沒有生產力,任何公司都不要。

C 咖

大企業裡面充斥著 C 咖,他們連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完都要抱怨。C 咖只想把上班時間混過去,趕快回家看電視,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每天搞搞團購、叫叫下午茶、跟同事一起八卦。這些人對小錢斤斤計較,如果有一天年假沒要休到,就好像公司欠他們好幾百萬一樣。C 咖管理起來也很麻煩,常常需要盯著他們把事情做完,可惜你花了這麼多工夫,這些人如果有把今年的業績做到就很偷笑,「追求卓越」?這幾個字在 C 咖身上你別指望。

B 咖

B 咖很不錯,他們很守本份,會去了解每個工作的目的,然後自動自發的把該做的事情做完,有時候甚至做得比你想像中的還好。這種人在大公司很少,通常可以爬到副總、總經理的職位,有一些甚至有成為 A 咖的實力。

A 咖

A 咖不只是玩這場遊戲,他根本就是自訂規則。他不只把事情做好,還會幫大家定義該做什麼、要怎麼做。這些人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本能,可以把團隊帶到另一個層次。所以在大公司你幾乎看不到 A 咖,因為他們就算不小心進去了,也很快就會被 C 咖盤據的官僚文化逼走。當你跟這些人面試的時候,你會發現是他們在幫你上課,而不是你在考他們,這時候你得趕快用力抓住,因為你挖到一塊寶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看看電視圈,那些號稱「綜藝天王」的主持人們,其實根本都只是 B 咖。只有王偉忠,才稱得上 A 咖。NBA 也是,Kobe Bryant (小飛俠布萊恩),對不起,你只是 B 咖。發明發揚三角戰術的 Phil Jackson (傑克遜教練),才是 A 咖中的 A 咖。

而如果你要創業,真的,你不可能找 C 咖,甚至也不需要只把事情做完的 B 咖 — 尤其是創業初期。你需要的是兩、三個 A 咖,跟你一起發現問題、找到方向、 一起 iterate、pivothack everything,最後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這時候,你或許才考慮開始請一些 B 咖。

這樣,了解了嗎?

好久不見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6/24 (五) 6pm 在 BCDog Cafe,每個報名的團隊將有一分鐘的時間上台自我介紹,而且當然一定要是完全免費,大家請圈好月曆,報名頁隨後送上!

(Image via bridgetds, CC license))

14 組成功創業的 DNA

May 30th, 2011

我常常說「創業成功」是一個機率問題,因為有太多東西你沒辦法預測、控制,像是使用者的偏好時間點大環境的變遷大傢伙的失誤等等。既然是機率問題,你要專注的就是提升「期望值」。這有兩種方法:第一,選一個大或是快速成長的市場。這樣你就好像是去一個少棒的球場挑戰王建民一樣,即使打擊率再低,一不小心也是有可能被你贓到一支全壘打。

除此之外,當然也可以精進你的打擊技巧。這裡面有很多方法,我之前也寫了不少。不過前兩天,矽谷的一個創業加速機構 (有點像是吃了類固醇的育成中心),發表了一個驚人的研究報告。在精實創業之父,Stanford 大學教授 Steve Blank (史提夫‧布蘭克) 的指導之下,他們對 650 家新創網路公司進行了深入的「基因解剖」。然後赫然發現這裡面比較成功的創業團隊,居然是有 14 組共同 DNA 的!

按照慣例,我鼓勵你們去讀讀原文,以下是我的整理 (習慣簡體字的朋友也可以讀 36 氪版):

  1. 注重「學習」的創業者有 3.5 – 7 倍的成功機率 — 幫自己找到一群好的「導師」(mentors)、有效的追蹤數據、用功的向大師們學習的新創團隊,往往可以有 3.5 倍的使用者成長、7 倍的募資成果。
  2. 懂得 Pivot 的創業者有 2.5 – 3.6 倍的成功機率 — 根據學習的結果 Pivot 一到兩次的創業團隊,往往可以有 3.6 倍的用戶成長、募得 2.5 倍的資金和少了 52% 「過早規模化」(還沒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就盲目擴充團隊或是花大錢在行銷上面) 的機率。
  3. 只有一個非技術人員的團隊成功機率低非常多 — 這點其實不用說明,有趣的是他們發現投資人往往把太多錢 (2-3 倍) 給了這種「團隊」,或是根本沒找到 PMF (Product Market Fit) 的小公司。
  4. 熱心幫忙的「投資人」對創業成功沒有影響 — 很多 VC 會說我幫你管帳、處理財務、找 CFO、建 SOP… 等等,這些,抱歉事實證明,對創業成功機率一點都沒有影響。相對的,就像第一點說的,找到好的「導師」才是關鍵。(投資人唯一有影響的是「退場」價位,有些 VC 可以讓大公司願意付多一點錢買你的團隊。)
  5. 兩個人以上的團隊有 2.3 – 3.6 倍的成功機率 — 單打獨鬥的人往往需要 3.6 倍的時間才能達到規模化,而且多人團隊有 2.3 倍的機率執行 pivot。
  6. 專注在商業模式上的團隊有 6.2 倍的成功機率 — 和只專注在產品上的團隊相比 — 這非常明顯,不用解釋了吧?
  7. 開發不需要網路效應的產品有 3.3 倍的成功機率 — 需要網路效應的產品前期非常難累積用戶 — 如果都沒有人在用傳真機,請問你怎麼說服消費者買? (但是這點在這兩年出現了 Open Graph/Mobile Social 之後可能會有改變,參考 Instagram, Kik 等案例)
  8. 技術和商務並重的團隊有 2.9 倍的成功機率 — 像是有一個技術創辦人和一個商務創辦人的團隊,和全部都是技術,或是全部都是商務的團隊相比,平衡的團隊往往有 2.9 倍的使用者成長,可以多募得 30% 的資金,也少了 19% 過早規模化的毛病。
  9. 以「改變這個世界」為目標的創業家往往是最成功的 — 和只是有經驗或是有錢的創業團隊相比。
  10. (還沒找到 PMF 前) 專利跟成功機率關係很低 — 而且團隊往往把專利的重要性高估了 225%。
  11. 達到 PMF 往往比預期的還多出 2-3 倍的時間 — 哇,我只能說 Mike Jiang 實在太厲害了。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往往會讓很多人過早規模化 — 錯認已經達到 PMF,然後就花大錢去雇用團隊或是行銷。
  12. 沒有募資過的團隊對市場規模的錯估往往高達 100 倍 — 而且常常以為自己在創造一個新的市場,或是完全沒有競爭對手。
  13. 過早規模化往往是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 正確的規模化是一種「投資」,你非常清楚何時可以回收。過早的規模化才叫作「燒錢」,當然會有燒完的一天
  14. B2C vs. B2B 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 研究結果發現,成功的創業團隊有「自動化」、「社交行為改造」、「整合化」和「挑戰者」等四種。

以上,希望你能夠好好檢視自己在做的事情,看有沒有落實以上的 DNA,才能確保最高的創業成功機率。

加油加油!

    (Image via jef_safi, CC license)

    競爭與進步

    May 25th, 2011

    上次提到我在史騰商學院 (NYU Stern) 時,有幸拜在當代「競合關係」(Co-opetition) 大師 Adam Brandenburger (亞當‧布蘭登柏格) 先生名下學習 Game Theory (賽局理論) 和商業競爭。從此之後讓我對競爭「對手」的態度大為轉變,尤其是如何面對亦敵亦友的關係,和如何把競爭當作一種進步的動力。

    關於這個主題,前陣子我的紐約創投朋友 Fred Wilson 寫了一篇不錯的文章,他說:

    當你與一個很強的對手競爭時,你的業務團隊恨死了這個情況,因為他們常常會輸掉客戶。但是你的行銷人員則愛死了這個狀況,因為對手會花很多錢行銷,回過頭來你們也會受益。

    這一句話真的是道盡了競合的本質 — 要把餅做大時,大家其實是在合作。但是要分餅吃時,又要殺個你死我活。

    而對於創業 CEO 來說「競爭管理」則更為重要,因為剛開始你或許只是在做自己的東西,一旦你找到 PMF (Product/Market Fit), 相信我,競爭對手馬上就來了。好不容易和他們拉開一些差距,你會發現團隊開始慢慢失去危機意識,甚至連效率都受到影響。這時候一個不注意,人家可能一下就從背後被超越過去。

    而關於在以上這些「治世 」和「亂世」,一個 CEO 領導方式的差異,大家可以參考矽谷創投 Ben Horowitz 寫的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摘錄如下:

    • 治世 CEO 知道要打勝仗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範;亂世 CEO 打破規矩來獲勝
    • 治世 CEO 只看大方向,把決定權下放;亂世 CEO 連再小的細節都不放過,如果它違背了公司的走向
    • 治世 CEO 花時間建立文化;亂世 CEO 讓戰爭來定義文化
    • 治世 CEO 有很多備案;亂世 CEO 知道很多事情你沒辦法控制
    • 治世 CEO 利用領先優勢;亂世 CEO 就算領先也是恐懼萬分
    • 治世 CEO 努力當個正人君子;亂世 CEO 有時候故意當個小人
    • 治世 CEO 盡量減少衝突;亂世 CEO 有時故意製造對立
    • 治世 CEO 力求團隊的支持;亂世 CEO 不刻意尋求共識,也不容忍反對意見
    • 治世 CEO 設立光榮的願景;亂世 CEO 忙著打戰,根本沒時間讀那些沒創過業的管理顧問寫的書
    • 治世 CEO 培訓員工讓他們滿意於工作、發展生涯;亂世 CEO 培訓員工好讓他們在戰場上不會被痛宰
    • 治世 CEO 說我們要做第一或是第二,否則就出場;亂世 CEO 根本沒有任何東西是第一、第二,所以也沒空理這種規矩

    如果你想想近年來最有名的治世 CEO — Google 的 Eric Schmidt — 和亂世 CEO — Apple 的 Steve Jobs,以上的這些描述跟事實其實是很接近的。而大多數的時候創業團隊大概都是處於亂世,所以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學賈伯的最重要原因。

    (Image via tonythemisfit,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