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ublishing’

雜誌的問題

September 3rd, 2010

因為協助撰寫文章的關係,Vista 非常客氣的寄贈了一本熱騰騰的九月號《數位時代》給我。昨天中午一時興起,便帶著一起去頂呱呱吃午餐。我必須先要承認我有一陣子沒買數位時代了,想當 (1999) 年創辦碩網的時候,我可是從第一期就開始珍藏,每一本的內容都反複咀嚼,奉為圭臬。或許是 02 年搬到上海,或許是 04 年又搬去紐約,曾幾何時,我跟這本雜誌居然已經變得如此陌生。

到了頂呱呱,點了兩支炸雞腿、一塊辣雞塊、大杯紅茶雪泥,還有最重要的呱呱包,找了個地方坐下來,接著開始非常不熟練的左手翻雜誌,右手吃炸雞 — 我也必須承認我很久沒有一邊翻雜誌一邊吃飯了,通常都是一邊用手機上網。

這麼大一本雜誌,我又吃的很快,應該可以陪我啃完這些東西吧?我心想…

結果不然,20 分鐘過去,呱呱包我還有半個,雜誌卻只剩最後一頁廣告了。我有點驚訝,並不是說期待一本雜誌可以讓我消磨 2 個小時,但是一本數位時代,理論上裡面滿滿的都是我有興趣的東西,居然比一本壹週刊還沒有「棟逃」。

我趕緊回頭去翻翻我到底看了什麼,沒看了什麼,這本雜誌為什麼只有 20 分鐘的壽命,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什麼,下次還會想再看嗎?

我看了什麼?沒看了什麼?

我數了數,在這本共 178 頁的雜誌中,扣除約 50 頁的廣告,也就是 130 頁的內容中,我大概只看了約 30 頁 — 包括「編者的話」、何先生的「幕光之城的啟示」、「吉恩立縱橫線上遊戲市場」、「eGov Insides 系列座談會」(因為我有列席)、「介面光電搶搭觸碰熱潮」、「Flipboard 引爆社群媒體熱潮」(因為我有被採訪)、「開店平台經營模式分析」、「盧希鵬 x 林坤正」、「陽光陳建銘」和「不畏失敗陳一舟」,共十篇。

回頭看看這些內容,我發現大多是數位時代「獨有」的,非新聞性質的,偏採訪、評論、對談類別的。也就是說,我有興趣的資訊,是先前沒看過的新東西、新觀點。至於其他許多所謂的「新聞資訊」,當一本月刊出來的時候,對我們這些每天在網路上吸收資訊的人來說,都是舊聞了。而另外的一些主題,則可以簡單的歸類在我沒有興趣的東西裡面。

雜誌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這本 180 頁的雜誌中,只有 1/6 是對我有意義的內容。其他的 150 頁,不但是浪費紙張、浪費墨水、浪費運輸成本、也浪費了廠商的廣告預算 (沒錯,我略過了每一則廣告,也沒有對任何曝光留下印象)。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下個月 Vista 沒有送我雜誌,我還會願意花 $150 買這本書嗎?答案大概是不願意。雖然我選讀的這些內容有些新意,但說穿了只是讓我更了解ㄧ些人物的管道,其實並沒有給我非常多啟發。而要多認識這些人,其實也不一定要透過某本雜誌。

但是,如果數位時代把這些內容通通都放到網路上,你問我願意花 $25 買這些內容嗎?我給你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而且如此一來,我可以不用特地走到 7-11 去買雜誌,不用多花 $125 的冤枉錢。更重要的是,對數位時代來說,不但可以省去多印一本雜誌、多運一本雜誌、多回收一本雜誌的成本,還可以多出了 $25 元的利潤,這很有可能是高過賣一本實體雜誌的利潤。

所以,雜誌有什麼問題?答案是他是死的、僵化的、齊頭式平等的,而數位閱讀則是恰恰相反,他是自由的、奔放的、可以隨著個人喜好變化的。親愛的出版社,你們發現了嗎?

(Pic via st3f4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親愛的出版社,我要的不是雜誌 iPad 化啊!

June 3rd, 2010

幾經波折,WIRED 雜誌的 iPad 版,終於上架了。初期的銷量還算勉勉強強,可惜這個由 WIRED 外包給 Adobe 執行的專案歷經好幾次砍掉重練 (原本是用 Flash 技術,結果被賈伯擋下),現在大概很難損益兩平。不過如果不是這樣的特殊情況,或許 WIRED for iPad 有機會幫雜誌社賺點小錢。問題是,這樣算是成功模式嗎?如果你是雜誌社的話,應該趕快做個類似的東西嗎?

多媒體光碟 2.0

如果你問問“看”過這本“雜誌” (或說“玩”過這個“應用”) 的人,他會跟你說好炫,動畫、3D、圖片,點來點去,然後你再問他雜誌報導了什麼?呃… 這個… 哦… 皮克斯的玩具總動員。

你看出問題在哪裡了嗎?對!這就像一部特效絢麗的動作電影一樣,製作成本高昂,可惜本末倒置讓畫面勝過了情節,到最後只剩下感官的刺激,卻沒有給人留下任何啟發,任何有效資訊的傳達

況且這件事情,我們早在 15 年前就嘗試過了,當初他叫做“多媒體光碟”,每本雜誌後面都會附一張,讓你可以“延伸閱讀”,看影片、圖片、聽專訪,結果呢?雜誌業並沒有因此就得救啊。

再說動畫、圖片、點來點去,這些東西真的很酷嗎?答案是一點也不,在網路的世界早就已經玩了十幾年了。以現行的環境,基本上只需要一個簡單網誌平台,再加上簡單的客製化,就可以達到 WIRED for iPad 99.99% 的效果。

即時、有效的資訊才是重點

所以千萬別搞錯了,數位化不是拿著你的實體雜誌,想辦法把他變成電子檔,再加上一些絢爛的動畫,然後就算成功交差。數位化背後的真正涵義,是打破實體的框架,擁抱網路的優勢。當雜誌都已經變成了電子版,誰規定你只能一個月出一次?誰規定每個讀者看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誰規定你內容一定要是自家撰寫的?

數位化的真正涵義,不僅僅是出版內容的改變,而是你整個出版流程都要跟著改變,就好像當初 24 小時新聞台,給新聞報導帶來的改革一樣。

你終究必須擁抱網路

也就是說,WIRED for iPad 這樣的模式短期之內會賺一點小錢,但是絕對不是雜誌業的長久之道。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還是必須要改變原本的工作習慣,你還是必須要擁抱網路。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呢?

(Pic via kirtanpatel@flickr under CC license)

iPad:傳統媒體和出版業的救星?

April 4th, 2010

無論是看好還是看壞,喜歡還是討厭,眾所矚目的 iPad 終於在今天開賣了。

最歡欣鼓舞的大概是傳統媒體和出版業,期待已久的救世主終於降臨,免費內容的時代終於結束,數位化終於不再代表滅亡淘汰,網路終於可以賺錢了。

是嗎?

Tai 在他的 ZDNet 專欄文章“如果再辦一次明日報”說得好:

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許多傳統媒體,仔細想想他們目前所提出來的商業模式,會發現那其實是木柵動物園的商業模式。付錢,買票,進去,看。這種商業模式最大的要素,就是動物要驚奇,而且跑不出去。但現在動物都跑出去了,還不只這樣,這些熊貓、老虎、黑猩猩、大象、無尾熊,還會自我複製。

於是我們再也不用去動物園了,因為我們自己就處於一個超大的動物園裡。某種程度上,我們想像的基礎,從進去動物園看動物,變成我們自己就生活在動物園之中。重點不在觀看動物了,重點在創造、豢養、分享驚奇動物。

是啊,重點是環境已經改變了,一板一眼、你買我賣的銅牆鐵壁,早已開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生氣勃勃,充滿創意的資訊叢林。而這樣的改變,就是 10 多年來網路、個人出版和社交媒體等工具的普及,所帶來的結果。

換句話說,網路已經讓資訊從少數人寡佔的稀有財 (動物園),變成唾手可得、供給過剩的公共財 (非洲大草原) 了。

「可是,iPad 的出現可以改變這個狀況,我們又可以把動物園圍起來,收門票,大家又可以過著開心的日子。」你說…

或許,在短期之內,在他們還沒發現動物已經充斥著這個世界之前。

Friday 在 MMDays 貼了一個讓人心動的 iPad 開箱影片,更重要的是,他點出了:

現在的數位照片都上傳到網路,但不擅操作電腦的家中長輩,總是抱怨照片不洗出來看不到。現在有了操作簡易的iPad──大螢幕、可縮放,比數位相框還好用。

你看出端倪了嗎?對,長輩。或許你可以賺到一些對於科技變化比較不靈敏的“長輩”的錢,但是這件事情絕對不是長久之道。很快的,有人就會開發一出個更便宜、更好用的 iPad 程式,讓他們不用再當冤大頭,每個月付 $17.99 去看在網路上公開免費的資訊。很快的,他們就會發現他們可以直接打開 Safari 瀏覽器,直接去網路上看一樣的新聞。

請看仔細一點,iPad 根本是一把兩面刃,他讓你以為他是一個封閉的應用程式平台,但背後卻藏著一個開放的網路平台。也就是說,他或許暫時可以幫你收門票,但他也會帶來網路資訊的普及化,加速你的衰敗

媒體業該怎麼辦?網路化!網路化!網路化!

所以,請認清 iPad 不是你們的救星,他也許延緩了你的慢性病,但是最後你難免要面對現實。與其到了那時,才發現你已經被純數位媒體取代,不如痛定思痛,現在開始擁抱網路。

我說擁抱網路不是說架一個網站,然後把雜誌的內容通通放一份過去,那叫做拷貝。網路的特色是即時、互動、連結、整合,現在還加上了社交,你必須要全部都利用,全部都擁抱。誰想要等到四月底才讀到你的 iPad 評論 (就因為你要等雜誌先出版)?就連我這篇文章花了兩天寫我都覺得有點太久了。當你文章提到 iPad 卻沒有連到 Apple 的網站,或是放上幾個影片,你怎麼跟我們這些資源豐富的部落客競爭?當我們的文章都被分享到 Facebook 幾百次了,你還在靠奇摩新聞導流量,你怎麼跟我們比影響力?而這些種種問題的解答,都在認認真真的思考你的網路策略中。

眾所矚目的 iPad 終於在今天開賣了,但是媒體和出版業的朋友們,你們真的看清楚未來了嗎?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