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ocial Media’

一個「陸族」與「海族」的故事

July 5th, 2012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種族的人 — 「陸族」與「海族」。

現在 40 歲以上的人,大多是陸地族的,他們從小生長在「實體」與「大眾媒體」的世界,最重要的資訊與知識的來源是電視、報紙、雜誌與書,而現在 30 歲以下的人,則大多是「海族」的,他們從小則生長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世界,最重要的資訊與知識的來源是 Facebook、YouTube、PPStream、土豆網、風行網、PTT、Mobile01 與巴哈姆特 (族繁不備載)。

要分辨陸族與海族非常容易,如果你問一個海族的人「網路是什麼?」你會發現他無法回答,因為對他而言,網路就像水一樣,充滿著他生活的周遭,他無論是看影片、聽音樂、讀文章、與朋友聊天、追名人、找資料、收發 emails,通通在水裡面,他很難跟你敘述「網路」到底是什麼。

但要是你問一個陸地族的人「網路是什麼?」他很快的可以給你一個答案 –「資訊的高速公路」、「新媒體」、「全球資訊網」,這些,都是陸地人用的名詞。對陸地人而言,海底風光雖然明媚,但是畢竟不是適合人住的地方,所以偶爾潛水看看,手腳泡軟了,還是得回到陸上。況且電腦螢幕看久了,眼睛會不舒服,所以還是讀實體報紙、雜誌,看大台的電視習慣些,有些陸人甚至到現在都還要把 Email 印出來看。

陸、海兩族的生活本來相安無事,下班下課回到家,陸地族佔據客廳,海族則佔據房間。陸地族看夜間新聞、全民開講,海族則一邊假裝在寫功課,一邊看 PPStream、上 Facebook 與朋友聊天。但有一天他們宣布,現在開始要「數位匯流」,從今以後,客廳也劃歸海族的領域,不僅要佈滿 WiFi 訊號,連電視也「下水」,所有的內容要從雲端上「影音串流」,隨選收看。

這下陸地族的人緊張了,因為他們從小習慣被「餵食」,節目要照著時刻表上操課,坐在沙發上,只要會按遙控器上的 CH+ 與 CH-,就可以過著美好的生活。但現在這個生活就要消失,因為電視也要被網路入侵,這樣的新世界,他們必須要重新適應。

這,就是「數位匯流」的由來。對於海族的人來說,這也不過是領土的微微擴張,把網路從電腦,擴散到電視、手機、汽車、飛機等等空間裡面而已 — 事實上,海族裡面沒有一個人在講「數位匯流」這件事情。但對於陸地族的人,這就像是天要塌下來了一樣,因為他們習慣的邏輯、資訊、知識的取得方式,從今以後都將大規模的轉變。

這個世界有兩個種族的人,而直到你了解他們之間有多麼的不同,你沒辦法想像為什麼只有陸地族的人會在意「數位匯流」。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MR JAMIE 電子報

(Image via thomashawk, CC License)

為什麼你的 McD 漢堡,看起來跟廣告的差那麼多?

June 22nd, 2012

我想有去過速食店的人,常常都會有同樣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我拿到的漢堡,看起來跟廣告上的差那麼多。然後有些人當然會開始質疑廠商廣告誇大不實,但傳統上除非告到消基會,否則大多數的廠商也會選擇不予理會。但在這社群媒體的時代,不理會已經不是最好的方法。近來,有些品牌開始勇敢的嘗試做些不一樣的事,例如加拿大的麥當勞。

在 Hope Bagozzi,他們的 Director of Marketing 的領銜主演下,加拿大的麥當勞最近拍攝了一支影片,詳細解釋了為什麼攝影棚的漢堡與店裡的漢堡看起來差那麼多。他們在三天前把這支影片放到 YouTube 上,短短 72 小時內,就累積了超過 250 萬人次的收看。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支很「病毒」的影片。

你可以看到,在影片裡面,他們詳細解釋了在拍攝的過程中,雖然 McD 使用了跟店裡面一樣的原料,但是由於攝影的需要,負責擺放的食物藝術家把酸黃瓜、洋蔥等餡料,通通堆到了漢堡的前方,讓鏡頭可以一次拍到整個漢堡的食材,也因此照片中的漢堡往往比你在店裡 拿到的高。另外,他們也把用注射針筒小心的處理番茄醬、芥末醬,和事後用 Photoshop 整修照片的畫面,通通毫不保留的揭露給觀眾。

我不知道你看了這個影片後感覺如何,但我自己是認為頗有誠意,也因此對 McD 留下了加分的印象。觀察 YouTube 上觀眾的評分,目前為止是 9,178 個「Likes」與 1,736 個「Dislikes」,也就是 84.1% 的人表達正面的鼓勵,所以應該有不少人跟我有類似的心得。當然,所有對速食店最大的質疑,還是他們使用的食材原料,和食材的生產過程。不過至少加拿大的 McD 願意跨出這一步,去正面面對許多消費者的疑問,也為我們示範了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行銷將回歸基本面,就是當一個有誠信、有誠意的品牌。

希望 McD Canada 的這個故事,有給你們一些啟發。

——

別再錯過我的文章,今天就訂閱「MR JAMIE 電子報

「活躍粉絲」才是重點

June 21st, 2012

延續這幾天的「通路先行」話題,我認為要把這個策略做好,新創團隊不但要一邊開發產品,一邊經營社群媒體,並且往往不能只經營一種,而是必須多管齊下,也就是網誌、Facebook 粉絲團、Google+、Twitter… 都要投資時間 (當然更重要的是心思)。這就有點像噴射機只有一顆引擎飛不快,社群媒體如果只經營一個通道,成長往往是非常緩慢。因此剛起步的團隊,必須要學會用多個社群媒體管線,分別去吸引新的目標客戶,然後再把這些新粉絲從一個管道傳遞給另一個管道,才能讓更多人願意留下來,漸漸創造出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

所以除了一直講到的網誌,你必須要有二號、三號成長引擎。而在台灣,Facebook 粉絲團幾乎就是每個人必備的 Engine #2。在 80 支 appWorks 團隊裡面,若要講到最會經營 Facebook 粉絲團的,那非 GoodLife 好生活莫屬。他們的社群經營了 2 年多,目前為止已經累積了 26 萬個粉絲,並且有超過 40%,也就是 11 萬人是「活躍」的 (正在談論這個粉絲頁 or 「Talking About This」) — 當然「Talking About This」不完全是「活躍粉絲」最好的代表,它也有可能是「活躍的 (非按讚) 粉絲」,但是在沒有更好的公開數據下,我們先暫時拿這個數字來逼近「活躍粉絲」討論。

我一直覺得 GoodLife 的「Talking About This %」(以下簡稱「TAT%」) 是很誇張的數字,因為我自己粉絲團的 TAT% 最高也就只有 10%。但之前我一直不知道 GoodLife 的粉絲數字到底有多誇張,直到昨天在《動腦》的網站上看到了這篇「從通用汽車撤銷臉書廣告 談粉絲頁經營」。

文章的最後,凱絡媒體的蘇桓愷與蔡宛均,整理了台灣最大的 10 個品牌 FB 社群,以及他們的活躍人數。你可以看到,7-Eleven 雖然有傲視全台的 174 萬粉絲,但 TAT% 卻僅僅 1.7%,換算起來就是 3 萬人。第二、第三名的星巴克與全家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實質 TAT 人數都在 3 萬人以下。而第 4 名至第 8 名更慘,號稱幾十萬粉絲,Talking About This 的卻只有幾千人。這裡面唯一的例外是 KKBOX,35 萬粉絲,但達到 4.3 萬人 Talking About This。

這時候,如果我們回頭過來看 GoodLfe 的數字,你就知道有多誇張了。沒錯,他們的 Talking About This 的人數是 11 萬人,不僅遠遠超過 KKBOX 的 4.3 萬,根本快跟台灣前十大粉絲團的活躍人數加起來一樣多了。所以很多人問我 GoodLife 網站的流量、營業額,為什麼在過去的兩年有這麼漂亮的成長,其實秘密就在這裡,他們專注在經營的是「活躍粉絲」,而不是能看不能吃的「殭屍粉絲」。

這中間的不同,是一旦粉絲從「活躍」變成了「殭屍」,你的更新訊息從此也就消失在他的 Facebook 首頁,幾乎永遠不得翻身,等同於一個無效的名單。但大企業、大品牌們不 care,因為老闆只會要求行銷部門去衝「粉絲」,於是 Marketing 也就直接把這個當作 KPI 外包出去。久而久之,當然養出了一堆空有會員數,沒有太多實質效益的蚊子館。

但你是在創業,不能不了解這中間的差異。所以當他們只在乎數量,你就必須要兼顧品質,除了把粉絲吸引進來,還要天天分享有用的資訊,來讓目標客戶愛上你,成為你的長期活躍會員。GoodLife 只花了 (平均) 不到半個人力,就做到了今天的成績,你呢?

提醒:6 月號「TO Startup Mixer 想像力就是你的行銷力」因颱風,已經延期至 6/28 (四) 6:30PM,詳情請見活動頁面 (Graph via 動腦 via 凱絡媒體週報)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