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ocial Media’

個性,你的產品需要的是個性

September 30th, 2011

Seth Godin 說我們都成了時尚產業,Mona Hu 說你要吧讓他們哭、要吧讓他們笑。這背後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我處在一個新的 P2P (person-to-person) 時代,社群媒體、口語傳播、病毒行銷的力量遠大過任何形式廣告的時代,所以重點不再是「如何影響一個消費者」,而變成了「如何讓這個消費者去影響他的朋友」。

關於社群媒體的觀念,我已經寫了很多很多。所以今天要聊不是 Social Media,而是如何成為一個「Remarkable」的產品 — 一個讓使用者用了之後,還想要「Make a remark about it」,跟朋友分享的產品。

個性

簡單來說,你的產品必須要有個性。還記得那個人很好,但是沒什麼個性的朋友吧?請問你會跟別人聊到他嗎?就算是有,你們都聊他些什麼呢?『哦,他人很好,真的很好… 嗯,世界上像他這麼好的人很少了…』沒錯,大概就是這樣罷了。而沒有個性的產品就跟沒有個性的朋友一樣,他並不會讓消費者想要分享,因為沒什麼好說的。

所以你必須要當一個有個性的產品,有什麼重點?今天早上在 AVC 有一篇很棒的客座文章,下面用我自己的話來重新論述。

個性比行銷還重要

當消費者選擇產品的時候,除了功能,他們往往還要「感覺」。但這世界上已經有很多規格齊全的產品了,所以你要做的是「有感覺」的產品,因為這才會讓他們想要分享。你想想,你一天到晚跟朋友分享的,難道是 iPhone 的多點觸碰嗎?當然不是,一定是有那個 App 好玩,照出來的照片有多漂亮,是吧?當每個人都對你的產品有「感覺」,而且跟大家講,在社群媒體時代,你就贏了。

當朋友,不要當「品牌」

當品牌犯了錯,消費者會生它的氣,而且非常生氣。但當朋友犯了錯,我們卻會原諒他,因為人非聖賢。所以,與其當品牌,何不當消費者的朋友?「方便的好鄰居」、「國民服飾」會成功,不是沒有道理。把自己當作消費者的朋友,嘗試、犯錯的空間自然就大了許多。

義氣和意義

只有功能的產品,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下一個功能更好的產品一出現,你馬上就被取代。但為什麼到今天都還有一群死忠的 PTT、funP 用戶?因為這兩個產品有意義、有義氣。當 HTTP/Web 成為主流,還在用 Telnet 的 PTT 儼然成為 Matrix 反叛軍的地下文化代表,沒有營收也要永遠免費讓你用,有義氣。而 funP 也是從第一天就膽敢叫你放屁,這就是個性。

怎樣才會有個性?

要當一個有個性的產品,其實沒有那麼難,首先,你先回答以下問題:

  1. 你要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
  2. 你代表的價值觀是什麼?
  3. 你討厭的人是誰?

以「Mr. Jamie」為例,我透過 appWorks 育成計畫培養明日企業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我代表的價值觀是自由、多元、改革、解放,我討厭的人是剝削創業者的傳統媒體,和外行領導內行的官方單位。這就是我的個性,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但你絕對不會覺得「Mr. Jamie」無聊。

你的產品也是一樣,無論是使用者介面、文案、網誌,從頭到尾請記住你代表的價值觀。你看 Kindle Fire 上市文案,多麼有個性啊:

路見不平,點火引爆

有個性的人是懦夫的相反,悶不吭聲的相反,所以當你看到不合理的事情,那就點火引爆它吧。看到問題一堆的產業,那就動手改革它吧。創業者,本來就都是有血有淚的義氣男女,那你做的產品,怎麼可以是讓人沒有感覺得無聊東西呢?

最近做了什麼有趣的東西嗎?今天 (9/30) 晚上來 BCDog 和大家分享吧

(image via emrank, cc license)

揭密:Mr.Jamie 網誌的流量與營收秘辛

August 27th, 2011

距離上次分享數據剛好一年了,這 12 個月裡面 Mr. Jamie 網誌 的社群屬性有不少重要的發展,今天就來陪大家分析討論一下。

FB 統治世界,G+ 迅速竄起

首先在訪客來源方面,一年前 Facebook 才剛小幅超越 Google Search (Organic),到現在人家已經足足是 Google 的 2.5 倍,占據 mrjamie.cc 的近 1/3 流量來源。這再次證明了經營社群媒體日益增加的重要性,你們絕對不能輕忽。而且這遊戲也還沒結束,因為 Google+ 已經緊追在後。

Chrome > Firefox + IE

另一個讓我比較驚訝的,是 Chrome 居然已經超越 Firefox 和 IE 的總合。Mr. Jamie 網誌上的社群的確應該是科技的先期採用者,但是 Chrome 能夠在短短的一年內就拉開這麼大幅的差距,還是讓我非常意外。所以如果你的網站要吸引早期採用者,那 Chrome 支援一定要做到最好。

iPhone, Android & iPad

在行動裝置方面,佔總體訪客量已經成長到 8.75%,並且維持每月 20%-40% 的速度在成長,是必須要重視的使用者區塊。我大約半年前開始積極幫 Mr. Jamie 網誌安裝 WPTouch 行動裝置最佳化套件,應該也對這個成長有正面的幫助。

BloggerAds, AdSense & CPA

在行銷測試方面 (這些收入將全數捐出),BloggerAds 的表現還是比 AdSense 好很多 — 純粹網站上的收益,BA 大約是 AS 的 3.5 倍左右。不過 AS 有提供 RSS 廣告功能,所以另外帶來了 US$13 的營收。可以注意到的是 AS 在 RSS 廣告上無論是 CTR (點擊率) 或是 CPC (每點擊收入) 都比網站上的表現好很多,所以 RSS 裡面千萬要放 AdSense。

BloggerAds

AdSense

另外,7/30 我寫了一篇文章推薦《科技CEO的創新╳創業學》這本書,近一個月下來,幫網路書店產生了 36,933 元的營收,也就是說將可以分得 1,580 元左右 (4%) 的「業績獎金」,表現還是比上面兩個「被動營收」管道好很多。所以如何利用 CPA 獲取主動營收,是你們都必須要想清楚的策略。

以上,就是過去一個月來,在 Mr. Jamie 網誌上我觀察到的一些重要數據和發展,簡單和你們分享。沒寫到的方面,如果有你們想知道的,歡迎留言詢問。

有興趣和我們一起研究、實踐網路創業的各種策略、模式,歡迎申請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學校沒有教的「社群媒體經理」

July 8th, 2011

前天幾個大學研究生跑來找我,針對他們的碩士專題「行動服務」,設計了一份落落長的問卷,叫我給他們一些意見。這些問題客氣一點說叫做很「學術」 — 『請問在選擇行動服務時,可以傳輸資訊重不重要?』『提供的定位必須是準確的嗎?』『必須要在移動的狀況下也能使用嗎?』– 這種鬼問題請問有人會回答『否』嗎?有任何意義嗎?我好奇一問之下,原來是教授規定他們一定要翻文獻,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去推導題目。

問題是文什麼獻啊?7 年前這個世界根本還沒有 Facebook、Twitter,5 年前也才剛有 iPhone、Android,iPad 更是去年初才出的,那疊在這些新服務還沒有推出的情況下寫的「文獻」,當然會有這些蠢問題,你去參考它幹嘛呢?

但我更擔心的是背後更大的問題,我常問大學生為什麼要念碩士,通常的答案都是「覺得」比較好找工作。好,現在當企業在搞不懂社群媒體,正需要你們這群「網路原生族群」幫他們解危時,你不親自去摸熟這些新工具,了解它們在業界是怎麼被使用,實作上要怎麼最佳化,反而去跟了一群傻里傻氣、沒上過班的教授,用一些白癡的方法胡亂分析,我問你出來之後,你覺得你會比較好找工作嗎?

幾個月前,創業現場預言社群經理將橫掃職場,並引述了 Richard Riley (前美國教育部長) 的話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亦即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前陣子 Joel Spolsky (喬‧史波斯基,有名的 Joel on Software 作者) 的文章也呼應了這個預言

在網路上建立社群是一種新的職業…  你需要的是一個聰明的經理,運用他的判斷能力,去一步步塑造出這個社群… 這個工作結合了行銷、公關和業務… 成功的人可以把一個死氣沉沉的網站,搞成一個網路上最熱鬧的酒吧,而這就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技能。

除了這個,已經在網路業十幾年的 Joel 還說:

我不期望很多人會這個工作,事實上我也不敢說我已經會了。但是我們會一起學習,每天一大早 9 點我們訂定計畫,接著 6 小時我們分頭去經營、實作、測試,之後的 1 小時我們一起學習,分享什麼東西有用,什麼東西沒用。

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因為網路業的變動太快了,昨天有效的工作方式,沒有人敢保證今天也有效。所以,每天都是一種新的學習,每天都是一個新的機會。不,他們的工作中沒有翻文獻這件事,相反的,他們用每一天的實作,去創造更精準的認知,更強的獨立判斷能力。這,就是現代化的「社群媒體經理」必須要有的能力,這,就是學校永遠不會教你的東西。

所以,親愛的同學,別傻了,每年有上千名「資管碩士」從學校畢業,多那一個學歷,並不能幫你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你能夠告訴任何一個企業,你有能力把幫它經營「社群媒體」,把他們的品牌從石頭變成黃金,從朽木變成藝術,我保證你,所有人捧著錢求你加入,沒有人會管你是大學畢業還是國中輟學。

現在,請問你還是要念碩士,或者從今天開始學「社群媒體」?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swamibu,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