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strategy’

創業 CEO:解決「雞與蛋」的問題

March 11th, 2013

Chicken Egg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在中文的世界,當我們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往往不是一個自然科學的討論,就是一個「腦筋急轉彎」的測驗題。

有趣的是,在英文的世界,當用到「It’s a “Chicken-Egg” problem」時,它往往是一個「社會科學」的問題 — 當你要做任何服務,需要有「買方」與「賣方」同時加入你的平台,才能開始有交易發生時,典型的 Chicken-Egg Problem 就出現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電動車」,大家都知道汽油越來越貴,開電動車比較省錢,也比較環保,但是目前很難在外面找到「加電站」,充電很不方便,所以沒有人要買電動車,沒有人買電動車,也就沒有人想蓋加電站。沒有雞就沒有蛋,沒有蛋也沒有雞,最後所有人一起陷在囚犯困境裡面。

這也是想要做「平台」的創業者最容易忽略的問題,他們往往幻想當平台蓋好,買方與賣方就會「自動」的上來交易,而自己則可以翹著二郎腿等著數鈔票。

問題是自從有網路以來,不知道已經有多少人嘗試過蓋這些交友、拍賣、二手車、電玩交換、語言教學平台,但真正成功者幾希。如果你去研究一下他們失敗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平台蓋得不夠好,而是自始至終,他們都沒有突破雞與蛋的問題。

所以要蓋這種「橋樑」類型的服務,你不但要想要如何把平台蓋好,還要想第一批雞與第一批蛋,到底要從哪裡來。

向下相容

最典型的解決方案是 Backwards Compatibility,也就是讓你的新平台支援既有的主流平台。

舉例來說,當 iPad 推出時,Apple 讓所有的 iPhone 程式還是可以在上面執行。當 iPhone 推出時,則讓所有的 iPod 歌曲還是可以在上面聆聽。當 iPod 推出時,所有的 CD 歌曲都可以透過 iTunes 轉檔成 MP3 格式並自動同步到 iPod。

向下相容讓你把既有主流平台的「雞」直接拿過來使用,則在你的平台上要生出「蛋」就變得容易許多。所以要解決上述的電動車困境,你需要的是「Plug-in Hybrid」,也就是可以充電又可以加油的油電共生車。這種車向下相容,當有加電站時,它可以直接插電,沒有加電站時,它還是可以去一般加油站加油,這讓想買電動車的買主不會因為市面上缺乏加電站而放棄購買。而等到 Plug-in Hybrid 多了,加電站自然也就會跟著蓬勃,而雞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降低進入門檻

向下相容其實某種程度是在降低使用者的進入門檻,因而提昇他們採用的意願。所以除了支援主流平台之外,很多其他的降低門檻方法也可以視情況採用。

例如當痞客邦想要讓無名的部落客跳槽到他們的平台,除了支援既有的網誌規格 (HTML、RSS…) 之外,他們還提供免費搬家服務,讓你無痛的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想要從 A 人力銀行吸引求職者的 B 人力銀行,除了支援 A 人力銀行的履歷格式,也會提供「履歷匯入」服務,讓使用者很快可以另起爐灶。

此外,很多平台會提供免費試用、首購優惠,甚至像是無名小站的「限量白金會員」,都是在把早期使用者的進入門檻壓到最低,好讓平台早日突破雞蛋困境。

誰比較關鍵

在平台的早期要壓低進入門檻,尤其是要提供向下相容,必須先搞清楚是「雞」要向下相容,還是「蛋」要向下相容,或者說,雞跟蛋的存在,哪一個比較關鍵。

如果是一個媒合買方與賣方的平台,通常是賣方比較重要 — 在交易裡面買方往往提供金錢,而賣方則提供價值,所以當賣方願意上到平台,也就等於把價值搬上了平台。

舉例來說,幫消費者訂餐廳的 EZTABLE 平台在創業初期,平台還沒有蓋好之前,四個創辦人早就分頭進行,各自談了幾十家餐廳來加入他們的服務。餐廳裡沒有網路?沒問題,EZTABLE 向下相容,無論你要用傳真、手機還是電話,他們通通可以跟你串接。

舉例來說,幫人們找裝潢修繕師父的 5945 平台,他們創業的第一步是騎著摩托車在台北市掃街、訪問,先找出藏於民居之中的水電行,成為他們的第一批師父來源 — 當然,很多師父不會上網,所以 5945 向下相容,電話、手機、簡訊,通通支援。

舉例來說,一般創投設立的第一步是先去募集一支基金,然後再想辦法把錢投資出去。但三年前當我們在創辦 appWorks 之初創投時,我們用了一個新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把創投看成一個媒合投資人與新創公司的平台。這裡面創業者當然是賣方,所以要想辦法先吸引他們上來。因此 appWorks 先提供「育成計畫」,等確定這個服務能夠幫創業者提供價值,吸引到好的 Startups 來加入,這時我們才去向投資人們募集了一支 3.2 億的基金來支持他們後續的增資計畫。(註一)

舉例來說,Google 是一個媒合廣告主與消費者的平台,賣 (供應點擊) 的一方是消費者,而買方則是廣告主,所以他們必須先把搜尋引擎做好,吸引到足夠的消費者,才能夠有廣告主願意來採買。而在搜尋這裡面,賣 (供應結果) 的一方是所有網站,而買方則是消費者,所以在有消費者之前,Google 必須先做出一個有全世界最棒的網站爬蟲 (向下相容),和全世界最棒搜尋結果的網站。

殺手應用

而除了降低進入門檻,「提昇進入價值」也是吸引雞與蛋來加入的重要關鍵,也就是所謂的 Killer App。

舉例來說,Facebook 不是靠著社交進入台灣,而是靠「開心農場」這個殺手應用。LINE 靠的是「無敵可愛貼紙」,WeChat 靠的是「Push to Talk」,iPhone 靠的是「可以上網、與 iTunes 同步音樂」,Android 是「與 Gmail、Maps 等 Google 服務深度整合」,而 Twitter 則是「簡單到不行」來「殺死」用戶,吸引到第一批會生蛋的雞。

你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早期殺手應用是由平台主自己提供,因為在一個沒有網路效應的早期平台,買賣雙方沒有理由搶先其他人加入,所以唯有當你能提供有強大價值的 Killer App,你才有機會吸引到第一批用戶,也才有機會在最終創造出強大的網路效應。

結論就是,如果你要蓋的東西是平台,則「雞蛋策略」是你務必要有的 Go-To-Market Strategy。

以上就是今天的創業 CEO,希望能夠幫助你思考,早日突破產品早期的囚犯困境。

___

一天中的種種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歡迎收聽

註一:當然今天是在討論雞蛋問題,所以這個舉例有些簡化。事實上在 appWorks 正式募得本善基金前,我們早已拿了自己的錢,投資了 10 家我們育成的團隊。

(Inspired by Joel; Photo via jimdphoto, CC License)

創業 CEO: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成長策略

March 4th, 2013

Flickr Growth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一般來說,創業者會選擇追逐的市場分為兩種 –「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

新興市場往往被底層的「Paradigm Shift」引發出來,規模相對較小,但成長快速,通常沒有來自大傢伙的競爭 — 當今的 Web Gaming, App Gaming 和 Mobile Social 可以被歸在這類 。成熟市場則已經存在許久,規模很大,成長趨緩,且往往山頭林立,你必須要自己想辦法創造 Paradigm Shift — 當今的 CPM/CPC 網路廣告市場與綜合型 B2C 電子商務市場可以歸在此類。

當面對這兩種非常不同的市場結構,你必須要採取不同的進攻策略。

在新興市場中,由於餅不斷的在成長,又缺乏既有的衛冕者,這時比的是誰的動作越快,越能夠抓住「新餅」中更大的區塊,就有機會成為明日的衛冕者 — 五年前開打的 Social Gaming 大拓荒、三年前展開的 Groupon-like 大亂戰,都是很好的例子。在這裡你不需要做太多不一樣的事情,只要能夠跑得比所有人都快,那就夠了。

而一旦稍微拉開領先差距,除了繼續往前跑,你還得密切觀察追趕者在做的事情,並且勇敢複製其中被市場所喜歡的,因為你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後進者發明一種方法快速突破你的領先。所以我們看到 Zynga 大剌剌的抄襲任何小有成功的社群遊戲玩法,Facebook 也從來不吝於複製 Twitter、Tumblr 乃至於 Google+ 的各種優點。

但如果你面對的是成熟市場,由於它的成長已經趨緩,且新生出來的餅中絕大多數會自動送到佔據山頭、位置鞏固且資源豐富的「衛冕者」口中,你跑得再急也搶不到餅乾屑。在這裡你必須要想辦法從他們手中搶走客人,因此非得做些不一樣的事情。你往往從地方開始挖大傢伙們的牆角,逐漸鞏固小勢力,然後穩紮穩打慢慢包圍中央。這個過程也叫由下往上顛覆、破壞創新,無論如何你在想辦法製造出小型的 Paradigm Shift — 85 度 C、王品、瓦城的崛起都是這個領域的案例。

轉換客戶既有的消費習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也很少有工具能夠幫助你加速,因此在成熟市場你急不來,多半是先求小打小贏,小做小賺,再一步步放大這個成功。而當底層的 Paradigm Shift 已經發生,例如智慧手機普及,它將造成用戶的消費習慣快速改變,此時你必須儘快追上這個新大陸,所以你不急著賺錢,重點是先要贏得客戶,所以你會向投資人募資,透過資金來加速你的擴張。

(當然無論是新興還是成熟市場,無論客戶是快速取得或是一個個贏來,留下並且贏得他們的推薦永遠是必須做到的事情。)

新興與成熟市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擬定對應的成長策略,是每個創業 CEO 必修的課題。

與你們分享。

___

一天中的種種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歡迎收聽

(Inspired by Joel; Chart via cdm, CC License)

創業者的通病:做得太多,想得不夠

November 23rd, 2012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兵法

appWorks,每週五是我的 Office Hour 時間,從早上到下午,每半個小時一節,我們育成的創業團隊可以預約來跟我聊天,問我問題,任何問題。一開始,我都把自己當做他們的「共同創辦人」,所以任何他們的問題,我會絞盡腦汁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意見。但久而久之,我發現那是一個很不好的架構,因為有些團隊會開始依賴我,反正 Jamie 都說了,我們「做就對了」。

但如果只是那樣的話,他們不能算是在創業,頂多只是在「執業」。

所以我開始改變我的策略,凡是團隊問我任何「戰術」相關的問題,舉凡 Jamie 請問我如果辦這樣的行銷活動,消費者會買單嗎?我如果加入這樣的功能,轉換率會提昇嗎?這類的東西,我的回答一律是:不知道,你去試試看就知道了。如果他們問我跟「策略」相關的問題,例如:Jamie 請問我們要先跟產業的第一名談合作,還是從排名後面的切入?這種狀況,那我會提供一些案例讓他們參考,但不會給太多我的想法。而如果他們要聊跟「Vision」相關的事情,那我就會扮演「魔鬼代言人」,不斷去挑戰他們的觀點,確定他們是真的思考過,並且真心相信他們看到的未來。

會這麼大費周章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認為,真正的創業者,都是「思考家」。

你或許會說,不是也有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情況?沒錯,的確是有,但通常那樣的公司,往往怎麼上去的,就會怎麼下來,因為一個企業短期的成功或許可以靠運氣,但要長期成功,不斷的進步,領導者除了要有執行的能力,還要有思考的高度、深度、廣度,也就是系統思考的能力,缺一不可。

所以所有正在創業,想要創業的人,除了「做」以外,別忘了,多問,不斷的質疑我到底要去哪裡,為什麼我要去哪裡,我要如何才能一步步到達那裡,去到那裡之後,下一步又是哪裡,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情,為什麼我不做那件事情,為什麼消費者要買這個東西,為什麼他們不買那個東西。

1,000 個出來創業的團隊,最後「成功」的不到 5 個。如果你只是悶著頭往前衝,大概很難逃脫 1 / 995 的命運。最後真正能夠留下來的,往往都是做到了別人所做不到的。

如果你每天花 8 個小時在「做」,或許,你應該也同樣花 8 個小時在「想」,你該如何做得更好。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最後 3 天。

(Photo via bombeado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