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Tencent’

網路泡沫又來了,嗎?

March 12th, 2011

上星期我與一些創投友人在上海拜訪新創公司,看到一家經營數位影音的網站,有五百萬會員,每個月一千萬左右的到訪量,目前只有非常少量、幾乎可以忽略的營收,正準備募集第二輪資金。想要多少錢呢?創辦人一開口就是三千萬美金。估值 (post-money)?一億五千萬美金,他說。

會議結束後,我和其中一位創投朋友在討論。我說:「這些公司真誇張,幾乎沒有營收,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獲利,怎麼一開就是這麼高的價碼?」他回說:「還不簡單,你看最近這麼多中國網路公司一個個的去那斯達克掛牌上市,不管賺不賺錢,美國的投資人通通買單。所以現在在這裡,大家是拿著錢在灑網路公司,反正放個一、兩年,等到使用者破五千萬、一億,就可以送到紐約去上市,你的三千萬美金馬上就變成三億,這麼好的生意,誰不做?」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熟悉,似乎十幾年前發生過,你心中一定和我一樣想問:「網路又在泡沫化了嗎?」

過去這半年來,這個話題在北美的網路創投圈其實一直很熱,不過大多數人的結論似乎是否定的。理由是雖然在早期投資階段有些過熱,但由於沒有基本面 (獲利) 不佳的公司掛牌上市,甚至連 Facebook、Zynga 這些基本面很佳的公司都還遲遲不肯 IPO,這並不足以形成任何嚴重的泡沫。

但這是美國本土網路產業的情形,如果你翻開華爾街股市,市值名列前茅的網路公司,並非全是 Made in US 的。事實上,到今天為止,全世界前十大網路公司,已經有四家是中國來的。

排名第二的是網路影音平台,外號中國 Youtube 的優酷 (Youku.com)。去年 12 月上市以來,股價已經上漲了 30%,雖然 EPS 還是 -1.39 一股,但是華爾街的投資人非常支持,大方的給予了一股 45 元的超高評價,換算市值高達 838.6 億美金,比台積電的 633 億還高。

排名第四的是從即時通訊軟體、社交遊戲一路到團購,樣樣都有做的騰訊,也就是大家熟悉的 QQ。在香港掛牌,活躍用戶高達六億人的騰訊,EPS 有 4.69 港元一股,股價在近一年來也漲了 30%,來到 217 港幣,換算成市值是美金 506 億,PE 值高達 46 倍。

排名第五的是號稱中國 Google 的搜尋引擎百度,自從去年初 Google 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以來,股價上漲了足足 130%,來到一股 125 元美金,用 EPS 1.54 元去計算,PE 值是高達 81 倍,市值則是美金 435.5 億元。

排名第十則是被譽為 Amazon 與 eBay 完美合體,在香港股市掛牌的阿里巴巴,最近一年股價小跌 30%,但是市值還是維持在 92.9 億美金的高檔。過去 12 個月 EPS 是 0.31 港元,PE 值也有高達 46 倍。

更重要的是,在 2010 年一整年,總共就有 6 家中國網路公司前往美國掛牌上市,其中尚未獲利的除了優酷,還有 ChinaCache 和酷 6 網兩家。而已經獲利的當當,EPS 只有 0.02,股價居然可以高達 23 元,PE 是誇張的 1,150 倍,因為華爾街相傳,當當就是中國的 Amazon。於是乎只要是中國來的網路公司,美國的投資人幾乎是照單全收,不管公司營運如何,獲利能力怎樣,只要被冠上這是中國來的 XXX,馬上就可以不計一切的買進。

反觀美國自己的網路公司,Yahoo 的 PE 是平實的 19 倍,Google 的也才 22 倍,eBay 23倍,就連獲利成長超快的 Amazon,也才是 66 倍。也就是說,美國的投資人低估本土獲利能力高的達康股票,卻把錢都拿去買所謂的「中國故事」,硬生生的把這些來自神州的網路股,每支股價都撐到神話那麼高。

所以,網路有泡沫嗎?我認為是有的,只是這並不是整個產業的問題,而是華爾街投資人這陣子得了嚴重的中國熱。這現象連帶帶動了中國熱錢的流竄,每個人都想趁美國人還在瘋的時候大撈一票。光是 2011 年到現在,已經又有 9 家中國網路公司傳出將前往北美上市,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土豆網和淘寶。問題是華爾街能瘋到什麼時候,沒有人知道,現在,就看音樂停下來時,誰手上還握著這些股票了。

不,台灣並沒有熱錢在追逐網路股,但是有 appWorks 認真的在投資、經營這個產業。更重要的是,創業需要太多錢買不到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加入 appWorks 育成計畫,和一流創業團隊們一起並肩作戰。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放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andivszf@flickr under CC license)

NT$ 1,089,000,000,000?

September 24th, 2010

新台幣 1 兆零 890 億,也就是美金 330 億,這是用 Facebook 股票最近在 Second Market 成交的價格,回推得出來的 Facebook 總市值。這個價值比當今世界第三大 (以市值而言) 網路公司騰訊的 1 兆 2210 億,也就是美金 370 億稍微少了一點,意思就是說 Facebook 如果今天上市的話,就會立即成為全世界第四值錢的網路公司。除了騰訊,還輸給 Google 的美金 1,637 億和 Amazon 的 685 億,和百度打平,但是多過 eBay 的 318 億和 Yahoo 的 191 億。

於是,最近北美創業圈熱門的話題是,Facebook 真的值那麼多錢嗎

反方的論點

37 Signals (非常成功的商用軟體公司) 的共同創辦人,暢銷創業書《Rework》的共同作者大衛‧韓森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是這裡面最大的批評者。他的理由如下:

  • 市值不能從小股東的零星成交金額估算
  • 如果你不能賺錢來支撐,高市值無法長久
  • 7 年、5 億會員卻沒有超額利潤代表永遠不會有

大衛的錯誤

大衛是我很尊敬的創業家,不過他的 MBA 課程可能要重新上過,因為他的這三個論點基本上跟本案一點關係也沒有。

第一,公司市值本來就是用 [股票最近的成交金額] x [總發行股數] 去計算。姑且不論這個方法能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公司真正的價值,這就是市值的定義。如果你要把 Facebook 的價值拿來跟其他的網路公司比較,就是得這樣計算。這個公式合不合理跟 Facebook 有沒有 1 兆的價值,一點關係也沒有。如果這個公式不合理,那 Google 也不值美金 1,637 億,Amazon 也不值 685 億,並不是 Facebook 一間公司的問題。

第二,資產的價格是「所有未來現金流的現今價值」(present value of all future cash flow),也就是說如果你知道我明年的今天要用 $100 買一個馬克杯,那你現在大概頂多願意花 $95 買這個杯子。因為你知道一年後這個杯子可以賣 $100,一年後的 $100,大概只能換算成現在的 $95 (把錢放在銀行會生利息)。所以一年後可以賣 $100 的這個杯子,現在值 $95,這就是「所有未來現金流的現今價值」,也就是這個資產的現今價值。這個觀念可以用在任何資產,所以當然包括股票。因此,Facebook 的價值不在於一個他現在賺多少錢,而是在於人們「預期」他未來會賺多少錢。也就是說,Facebook 價值 1 兆,是人們對未來的期望,不是他今年能不能賺 2 億美金。因此,Facebook 的 165 倍本益比 (PE) 一點也不算不合理,最好的證明就是跟 Facebook 市值相當、已經掛牌的百度,本益比也還有 99 倍。

第三,市值比 Facebook 稍微多一點,商業模式很類似的騰訊,剛好也有 5.6 億的「活躍用戶」,不過 1998 年創業的 QQ,年紀比 Facebook 多了 5 年。從他們公開的財務績效來看,目前的年營業額大約是 30 億美金,也就是 Facebook 的 3 倍,而年營業利益大約是 10 億美金。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作為一個社群平台,即使是在人均所得較低的中國大陸,5 億用戶還是可以帶來 10 億美金的利潤,證明了社群絕對是非常賺錢的行業。而如果 QQ 的用戶兌現率 (user monetization) 是美金 2 元,那多數使用者來自歐美,人均所得 10 倍以上 Facebook,潛在的用戶兌現率可能是 10 元甚至是 20 元。所以 7 歲的 Facebook 有沒有可能在 5 年之內實現這樣的潛力,達到 QQ 的水準,我想是沒有人會說不。

網路 → 社群媒體 → 大眾媒體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讀讀美國商業周刊 (Business Week) 這篇關於世足賽和 Nike 如何透過 Facebook 來進行行銷的報導,你就知道更大的事情正在發生。一直以來,網路廣告都停留在文字和圖片的程度,所以雖然打敗了雜誌,搞倒了報紙,但是卻遲遲無法取代電視的地位。直到病毒影片和社群媒體結合在一起,這件事情終於要被改變。而像 Facebook 這樣的社群平台,將會是這個巨大的廣告預算大搬風,最重要的獲益者。在北美,一年電視廣告預算高達美金 700 億,是網路廣告的 3 倍。在台灣,電視廣告則是一個近 300 億的市場,也幾乎是網路廣告的 4 倍 。

所以,Facebook 值不值 1 兆,我說可能還要多很多倍。Web 3.0 還有其他的創業機會嗎?答案是還有非常非常多。有興趣試試創造下一個 Facebook 嗎?歡迎加入 appWorks 育成計畫和我們一起打拼。

(Pic via scobleizer@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