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Tudou’

其實,電視老早就數位化了

June 3rd, 2012

早在 2008 年,當 YouTube、土豆網、PPStream 等「線上影音」平台才剛普及沒多久,研究機構「創市際」所發表的一項調查中就有非常驚人的發現 — 在 15 至 30 歲這個「數位原生」族群中,透過網路欣賞影片的使用習慣,當時就已經大幅的超越了電視的使用。而如果把這個範圍再縮小到 15 至 24 歲,那網路影音的用量甚至是電視的兩倍有餘。

所以雖然在政府的推動之下,電視數位化從今年開始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但你得承認,對於年輕人來說,那幾乎已經是個歷史事件。而且在他們的生活中,電視不但早已數位化,根本還徹底的網路化。別的不說,光是 YouTube 一個平台,每分鐘收到的上傳影片量就高達 72 小時。換句話說,每個小時,YouTube 上所新生的影音內容,就足以媲美 4,320 個電視頻道的總合。更重要的是,電視只能按時收看,但這些網路影音平台上積累的海量內容,你卻可以任意的隨選播放,愛怎麼看,就怎麼看。(謝謝社群贏家提醒數字更新)

所以所謂數位化,其實根本不是電視訊號的轉換那麼簡單。數位化背後真正代表的,是媒體使用權的下放,是消費者拿回主動權。從此以後,我們不再被強迫接受電視台安排的節目表,也不再被強迫接受第四台業者安排的頻道數。

而這件事情背後,需要一個強大的軟體、網路產業支持,因為在這個內容爆炸的時代,消費者需要更好的軟體,來協助他方便的取得想看的內容。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美國,無論是 iTunes、Hulu 或是 Netflix,都是花了好幾年功夫累積,才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內容平台。終歸,這是一個軟硬整合、數位匯流的年代,所以除了規格的改變之外,更重要的是去真正服務消費者的需求,那才是王道。

(本文編輯後刊於2012年5月《廣告》雜誌, Photo via williamhook, CC License)

YouTube、土豆網與 Now.in 的不同

March 6th, 2012

「關掉它。」

我聽著命令的語句,帶著無限的驚恐,用我顫抖的雙手在一堆闖入我房間的陌生人面前敲了指令殺死了我的親生女兒 Now.in,看見網頁伺服器停止運行的瞬間,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我當時的心情….

我一直以為法律的目的是在保護好人,然而那天證明我錯了,法律是在保護懂法律、玩法律,甚至能修改法律的人,而難道只因為這樣那些不懂法律的人就該死嗎???? 創新錯了嗎???

看著 Now.in 創辦人 Victor 的這段話,我心中感到無比的痛楚。很想為他做些什麼,很想為 Now.in 做些什麼,很想為未來所有跟他一樣想要開發出更棒音樂服務的創業者做些什麼,但我得說,在此刻,我感到非常非常的渺小。比起大多的創業團隊,appWorks 的資源已經比較豐富,但是要到能夠去遊說立委、政府,我們離 IFPI 這種真正的財團還差得很遠。

想過要發起一人一信行動,但這個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基本上沒有任何意義。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裡把最核心的問題點出來,然後讓大家一起來想想將來有一天,等我們長大了,有什麼我們能夠改變的。

最核心的問題,就在於「YouTube」、「土豆網」與「Now.in」這三家公司的不同。

YouTube 是 2004 年在美國起家的線上影音網站,創辦人之一是在台灣子弟,被遠見雜誌譽為大神的陳士駿,土豆網則是 YouTube 在中國的孿生兄弟,只比 YouTube 慢 2 個月上線,一樣是做線上影音。重點是這兩個網站的絕大多數影片,都不是由站方製作,而是讓使用者自行上傳。而可想而知的,是它們在營運初期,都累積了大量的「問題影片」,更確切的說,是「有版權問題的影片」。

沒錯,這兩個網站與 Now.in 的差別,只是在影音和音樂的不同,但內容分享的模式,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情境。時間快轉到今日,YouTube 在 2006 被 Google 買下之後,已經快速成長為全球第三大網站,被喻為 Google 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收購。土豆也在去年底上市,目前是全球前 50 大,中國前 20 大的網站。

奇怪,既然滿是「問題版權影片」,這兩個網站怎麼都沒有被抄掉?這,就是它們與 Now.in 最大的不同。YouTube 生長在北美,在面對滿門抄斬的威脅時,選擇了加入 Google 的保護,最後不但生存了下來,還不斷壯大,讓版權主反過來得和它合作。土豆網生在所謂「專制」的中國,但共產黨的政府,卻還是能給土豆很多空間,去和版權主協商,達到三贏的局面。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生長在台灣,既沒有大網路公司可以靠行,也沒有「先情、後理、再法」的政府,所以 Now.in 和 Victor 淪落到今天這種的田地。從小,課本教我們大陸同胞「身在水深火熱之中」,等著我們去解救。長大了之後才知道,真正身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是我們這群小島上的窮創業者。歡迎來到中華民國,英明的領袖、大有為的政府,我祝你們萬歲、萬萬歲。

(Photo via Za Rodinu, CC License)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始申請

網路股 IPO 大退潮,熊市來了嗎?

November 19th, 2011

自從今年的 5 月號開始幫《創新發現誌》寫網路投資專欄之後,一方面想要藉由它來記錄、探討北美這一波的網路股 IPO 復甦,研究這些成功網路公司的商業方程式,一方面也想追蹤觀察這樣的趨勢,能夠延續多久。

果不其然,居然真的沒有很久。不過半年的時間,今年九月份,整個北美網路股 IPO 已經出現今年來的第一張空白考卷。首先,是美國、歐洲接連的國債風波開始衝擊公開市場。緊接著,本來準備要跟著上市的兩支重量級網路股 Groupon 和 Zynga 接連出現問題。Groupon 先是出現緘默期不夠安靜的事件,CEO Andrew Mason 發給公司全體員工的 email 遭到華爾街日報公布,引來美國證交所的關注。緊接著,又傳出 IPO 文件中的會計準則遭到 SEC 的駁斥,要求 Groupon 發回重編,並且必須要少認列一半以上的營收。屋漏偏逢連夜雨,搞得 Groupon 的 IPO 定價節節敗退,從原先預估的 250 億美金,大幅下降至 30 億 (註: Groupon 最後以近 300 億美金的市值,成功掛牌。)

Zynga 也沒有好過到哪裡去,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 2011 年第二季使用者成長停滯,營收較第一季下滑,盈餘更是大幅下跌 90%,這下讓所有的投資人開始緊張了起來。緊接著跟 Groupon 一樣,也爆出會計準則使用的問題。原來為了讓營收成長曲線平順,Zynga 居然把收到的錢分 4-6 個季度認列,也就是說當 Q2 營收開始出現微幅下滑,這裡面其實包含前幾季收現,尚未認列的營收,也就是說事實上 Zynga 當季的表現可能還要更差。

已上市網路股近幾個月的表現,則更是令人擔憂。首先是麥考林居然在 10 月初時市值跌破 1 億美金關卡,把不到一年前上市時近 10 億美金的價值幾乎通通都吐了回去。5 月初才剛成功掛牌的網秦也在 10 月初跌破 4 塊美金一股大關,市值只剩 3,000 萬美金,讓不少 IPO 投資人都慘遭滅頂。

而剩下無論是當當、土豆、人人、世紀佳緣等紅極一時的「China Stories」,也沒有一個倖免 — 每家和上市時相比,股價都下跌了 20% 至 70% 不等。市場一片哀鴻遍野,原本說好的中國故事,現在全都成了噩夢。

而追根究柢,會發生今天這樣慘狀的原因也不難解是,那就是這些公司根本都還不是體質健全的事業。事實上,其中的許多根本還離上市條件還非常遙遠,不僅公司本身尚未獲利,有些甚至連產生「正毛利」都有問題。這樣體質的公司拿去上是,一旦碰到熊市,當然被殺個片甲不留。

一個世紀以來的 MBA 教育,讓現代管理者每天把「股東利益最大化」掛在口上,一看到 IPO 市場熱絡,就急著把公司拿去上市,給大家創造「退場」的機會。問題是急就章的操作,一旦市場反轉,肯定招來更多問題。

無論是創業、創新、創造,重點都是在找到廠商、消費者雙贏,甚至加上夥伴三贏的長期、可重複、可規模化、可持久的商業模式。這點,我想比任何「退場」機會對一個公司的發展都來得重要好幾百倍。現在大浪退去了,裸泳的人也現身了,看完了熱鬧,咱們就回去好好的創造一番偉大的事業吧。

(Image via geekwire, Zynga S-1, 本文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10 月號的《創新發現誌》上)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