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twitter’

春秋戰國時代來臨 Web 3.0平台盟主之爭正式展開

April 8th, 2010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話說 12 年前,微軟靠著 Windows 98 一舉擊敗群雄,一統 PC 作業系統江山。兩年之後又揮軍北上,橫掃網景 (Netsapce),把瀏覽器市場也納入麾下之中,雄霸天下,好不威風。

可惜成為盟主後,蓋茲帝國不但不以德服人,反而施行暴政,處處對同業咄咄逼人。不久便搞得民心向背,人人欲取而代之。於是,如同星際大戰劇情,反叛聯盟開始出現,其中以 Google 和 Apple 為主要領袖。

而果然權力也使微軟開始腐化,自 2001 年發表 Windows XP 和 IE 6 後,蓋茲軍的創新速度便呈現原地踏步。近 10 年的空窗,讓反叛大軍有機可乘,逐漸蠶食鯨吞,獨霸地方。一方面是 Google 從搜尋引擎賺到大把銀子後,開始布局雲端服務,要把微軟的產品線逐一拔除。另一邊是 Apple 的演出奪權三步曲,先利用 iPod 產生的動力來拉拔 Mac 市占率,再靠 iPhone 掠奪行動市場,最後推出 iPad 來顛覆 PC 市場。

而三強鼎立之外,還要加上新進強權 Facebook、Twitter,和後起之秀 Foursquare 等等。每一方都想爭奪新世紀 Web 3.0 平台盟主的地位,其中關係錯綜複雜,撲朔迷離。所以才說,Web 3.0 的春秋戰國時代儼然來臨。

講了這麼多,其實是因為昨天道爾的 iPad 將起一論,今天在北美科技圈引起了不少的討論。但是要聊這些討論之前,我想必須要把近十年平台大戰的來龍去脈,簡單的解釋一番。也希望大家能首先看到的是,整個運算的架構,將從原來由微軟獨霸的 PC 平台,逐漸轉移到另一種新的環境。至於這個新平台最終會是什麼長相,就是現在爭辯的焦點。

今天抗議的聲浪中,大概要以我的朋友,也是紐約知名創投家佛萊德‧威爾遜 (Fred Wilson) 作代表。他在網誌中透露,昨天看到道爾的文章,馬上就發 email 和道爾展開空中“討論”。然後他說辯到最後,道爾丟出一句:

iPad 的命運要看創業團隊能夠為他發明出怎樣的殺手級應用,就像個人出版當初救了麥金塔一樣。

之後佛萊德開始敘述 Facebook 平台的發展歷史,說一開始大家開發的多半是“補洞”類的應用 (還記得 Super Wall 嗎?),這也讓 FB 團隊可以從中學習,補強基礎。等到平台逐漸成熟,才終於開始出現各種殺手程式,變成一個有效的經濟圈 (今年將達到 11 億美金的產值)。

佛萊德接著說 Twitter 發展較晚,但是他可以看到的是也逐漸進入成熟的階段,可能會跟著 FB 的步伐,變成一個共榮圈。言下之意,就是 iPad 還在補洞的階段,現在講會有殺手級應用,難免太早。(不過 Twitter 是佛萊德投資的公司,所以他難免講得比較樂觀一點。)

有趣的是,觀察過去幾天出現的 iPad 應用,也的確有補洞的現象,像是拿 iPhone 來當 iPad 的攝影機 (因為 iPad 沒有攝影機) 等等。甚至連 iPad 本身,也傳出不少的缺失需要彌補 (像是 WiFi 不穩的問題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不在這場大戰缺席,Google 近日也把 Gmail 開放成平台,要讓大家能在上面發展殺手級應用。

這下好啦,到底未來的網路會是什麼景象,相信你已經看得霧煞煞了。但是這件事情,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不過今天的主題是幫大家開個頭,也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寫到這裡。但 Web 3.0 平台這件事情,絕對會是未來我們討論的重點之一。

最後,如果你有什麼特別關心的發展趨勢,也歡迎留言讓我知道,我也會針對你們的回饋作討論。

(Pic via st3f4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山雨欲來的地圖大戰

March 10th, 2010

今天 (3/9) 的北美科技圈真精彩,幾家大廠都趕在一年一度的南南西大拜拜 (SXSW) 前,迫不及待的宣布在 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s 一種根據使用者所在區域來提供相關資訊的服務) 方面的新進展,一場地圖大戰眼看即將開打。

話說去 (2009) 年中,正當 Twitter 這個話題有點炒到冷掉的時候,Foursquare 剛好異軍突起 (見稍早介紹),於是逐漸取代推特,變成新一代媒體寵兒。

在這些科技網誌的推波助瀾下,半年多來 FS 突飛猛進,不但流量大幅成長 (下圖),也談下了 Bravo 電視台拉斯維加斯購物中心等好幾個重要的贊助合約。

這樣的爆炸性成長,加上驚人的商業模式,搞得前兩任新人王 Twitter 和 Facebook 相當緊張,所以才會趕忙加入 LBS 這個戰局,想要消消 Foursquare 的氣燄。

而好巧不巧的是,三個公司通通選在今天發布重大消息。FB 方面,宣布了將開始支援所在地更新。Twitter 這廂也不惶多讓,開放給大家可以附註所在地。面對兩大社群平台的圍剿,FS 也發佈了新的商家工具,想要藉此拉開差距。

所以看來 TechCrunch 猜對了,今年的 SXSW 的確會是個 LBS 年,這場大戰也大概無可避免。問題是,除了看三強廝殺之外,想要開發 LBS 的中文團隊,有什麼要注意的事情呢?

重點還是應用

千萬不要被 LBS 這個名字騙了,重點真的不是誰在哪裡,這些地點關係都只是資料而已,最後還是你怎麼樣能夠利用這些數據,提供給使用者有價值資訊和服務。也就是說,當使用者告訴你他所在的位置,你應該要回過頭來告訴他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告訴他他的哪個朋友也在附近,最近的免費無線上網在哪裡,這些才是牛肉的所在。

手機版本是基本需求

如果不能走到哪裡,打開手機,就可以使用你的服務,那什麼 LBS 都是白搭。所以,要做 LBS,手機可以上的網站是最基本的,而最好有手機應用可以下載。

讓使用者主導

FS 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關鍵,大家喜歡主導,喜歡自己跟你說他在哪裡,不喜歡你去窺探他在哪。這中間有太多因素了,除了對於隱私權有掌控的感覺之外,還有人們喜歡愛現的本性。所以,就放他們自由吧!

得分、升級、徽章、特權

Foursquare 的另一個特色,是把這些社交遊戲 (social gaming) 的原素,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讓使用者可以變成餐廳的市長,擁有獨享的折扣,都是會讓人上癮,想要長期持續使用的原因。

明確的商業模式

最後,讓 FB 和 Twitter 這麼在意 FS 原因,就是這個服務切入的角度,讓他有了很明確的商業模式,所以才能在短時間內,談下那麼多贊助合約。既然是地點相關服務,就可以觸即生意的場所,當你專注在串連使用者和這些商家時,自然而然就會有賺錢的機會。

結論

中文 LBS 絕對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次 appWorks 的申請過程,也看到許多相關的提案,我期待我們可以在這個領域趕快追上英文市場的潮流。

Buzz 與 Google 嗡嗡作響的大頭症

February 23rd, 2010

這幾天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遲遲沒有寫 Google Buzz?(Buzz 是 Google 的新微網誌服務,請參考 InsideMMDays 的報導。)

因為我總覺得他離一個“完整的服務”還相當遙遠,不但支援的“匯入 (import/sync)”功能非常有限,使用經驗也相當的粗糙,就連微網誌最重要的目的 — 用來分享連結,都要用 hack 的 (WordPress 上已經有人開發出 Buzz Button plugin,但是背後還是得透過 Google Reader 來分享,又不是每個人都有用Reader)。所以以完成度來看,我認為他應該歸類在 Gmail Labs,等到成熟一點再放出來。

不過到了昨天,Google 跑出來說已經有上千萬人加入 Buzz,短短的幾天內,也已經發出了 900 萬則的內容,輕輕鬆鬆的就變成全球第二大微網誌,我想,有一些觀察還是要跟大家分享。

Google 變成微軟

Buzz 為什麼會起飛這麼快,當然不是因為產品好。說穿了,唯一的原因就是跟 1.8 億用戶的 Gmail 綑綁在一起的結果。這跟當初微軟靠著“預載 IE”打敗 Netscape,是一樣的道理。這點是讓我擔心的,因為 Google 的服務,向來是走整合但不綑綁的策略,例如 Youtube 可以把頻道更新訊息寄到你的 Gmail,但是不會強迫你使用 Gmail。或者當你加入 Gmail 時,他也不會叫你順便開一個 Youtube 帳號。

但是這樣的政策到了 Buzz 轉變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社群媒體興起,給 Google 帶來的強大壓力。當網站主紛紛開始領悟到 Facebook 和 Twitter 來的流量,比從 Google 來的更大、品質也更好的時候,Google 緊張了 。所以一口氣把 300 噸的重量,全部都壓到 Buzz 上面,想當然耳整個網路圈也因而震撼。

然而這樣走捷徑的舉動,短期好像有成效,但長期卻是組織的毒瘤 (為求成效從此產品發表都用綑綁的、反正什麼爛產品用綑綁的都可以撈到幾百萬用戶),這點看微軟過去 10 年或是 Yahoo 過去 5 年的表現就可以得知。而我擔心的,就是 Google 這個不斷在產品和服務上創新,不斷提供給使用者價值的好公司,會不會到這個地方,走到了一個頂點,從此步上先人的後塵。

網路媒體的盲從

另一個讓 Buzz 持續上揚的因素,是包括 TechCrunch 和 Mashable 在內的各大網誌,前仆後繼的掛起了 Buzz 的旗幟,深怕錯過了這個潮流,讓競爭對手搶走了流量 (其中以上圖 Mashable 最誇張,光一個首頁就有三個 Buzz 的按鈕)。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在這個網誌成為了主流媒體的時代,身為創業人,如果你的服務可以導流量給他們,那不怕沒有人報導,沒有人整合。有人報導就會有新的會員加入,然後再帶更多流量給他們,變成一個正向循環,生生不息,源源不絕。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當這些媒體吹捧的目的,在於他們本身的收穫,而不在於產品能提供給使用者的好處,而創業團隊如果也隨著媒體起舞,變成了大頭病,那對於產品長期的發展,絕對不是正面的。你看 (上圖) Buzz 都已經有達到 Twitter 十分之一的分享力了,Google 到現在還沒解決分享必須要透過 Reader 的這個基本大問題。

重點還是價值

當然,Google 之所以為 Google,在於他們往往能夠不斷檢討,不斷改進,不斷創新。雖然 Buzz 目前的使用經驗不是很好,不代表 Google 不會讓他進步。但是我想要指出的,是他們這樣的一個策略執行,所帶來的流量和會員數,是非常的空虛的。當產品不能提供好的經驗和價值,再多的流量,也只會船過水無痕。當綑綁只是為了搶市,不能帶來 1 + 1 > 2 的優勢,那就無法吸引使用者的長期目光。這些有安裝 Buzz 的朋友應該會有感覺,每次登入 Gmail,看到的未讀訊息數量是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而光從這一點,就可以證明 Buzz 這個服務,還不到位。

也就是說,我認為 Google Buzz 目前是一個失敗的產品,雖然他靠著 Gmail 和網誌圈的支持,硬是拉出了一根小紅,但如果 Google 不能趕快讓產品跟上,那這個服務到最後還會失敗收場。當然結果會怎樣,我們可以慢慢觀察。而寫這篇網誌,更重要的目的是點出這中間,其實已經有很多值得創業團隊參考的課題了。

PS. 第一屆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已開放申請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