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obile apps’

為什麼我支持 17,為什麼你也應該給他們一些鼓勵

October 2nd, 2015

17

今年初,因緣際會,我認識了在演藝圈綽號「Machi 大哥」的 Jeff 黃立成。

對我這一輩的台灣人來說,Jeff 是一個精神領袖級的人物。他與弟弟 Stanley 黃立行、表弟 Steven 林智文當年組成「LA Boyz」樂團,啟蒙了我們這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開始認識美國的黑人次文化,讓嘻哈 (Hip Hop) 最終成為了當時年輕人的主流音樂,也帶出了近 10 年嘻哈風格服飾的流行。

LA Boyz

昨天的 LA Boys,已經長大成今天的 LA Guys

Jeff 跟我說他身邊的藝人們,都有一個很大的困擾。由於台灣的影視、唱片行業越來越不景氣,如果不去對岸工作的話,多數藝人們的收入其實是持續減少的。與此同時,他們的工作壓力卻不斷增加,因為過去,他們只需要配合雜誌、報紙、電視曝光,但現在還要學會時時刻刻經營社群媒體。

他們每天辛苦分享自己的照片、故事、影音,把這些優質的內容免費貢獻給 Facebook,結果 FB 在內容周圍置放廣告,賺到的錢卻不會拆分給內容提供者。這也就算了,好不容易辛苦積累了一群粉絲,當藝人們想要透過這個管道來宣傳自己的電影、唱片,卻發現還要另外付錢買粉絲廣告,否則連一半的粉絲都觸及不到。

Jeff 覺得這樣一個平台獨大,遊戲規則實在難以公平。大家都稱他大哥,他覺得有這個義務,出來做些什麼改善當代藝人所處的劣勢。

決定開發 17

他研究了很多社群媒體之後,發現 YouTube 的模式他最欣賞。YouTube 賺到廣告錢後,會與優質的內容提供者拆分,收入最高的 YouTuber 甚至一年可以入帳 740 萬美金。Jeff 認為這是一個多贏的模式,內容提供者得到好的收入,更有動力製作精緻內容,用戶也因此有更多好看的節目可以觀賞,而平台則可以賺取應得的廣告拆成。

另一方面,4G 與智慧手機普及,他認為可以做一個直播 App,讓藝人、素人,大家都可以隨時隨地可以透過影音與粉絲互動。

他說這個 App 要叫 17,因為 17 跟「一起」諧音,表示可以跟粉絲一起玩,一起開心。

於是 Jeff 與他的 App 公司共同創辦人、台大電機畢業的神人 Popo 陳泰元等幾個夥伴,就開始著手打造這個 App。

幫助他們

由於網路視頻服務的頻寬成本相當高,而且在用戶數量還沒跨越關鍵門檻,恐怕也不會有廣告營收,Jeff 問我,有沒有機會幫助他們。

我想,他不但了解藝人、真心想幫藝人解決問題,又非常用功研究各種不同的社群媒體平台,應該有機會打造出一個藝人會愛用的 App。如果藝人喜歡用,那粉絲也會跟著上來。粉絲都上來,說不定就有機會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平台,那之後他的理想中的廣告分拆商業模式,就有機會實現。

聊了兩、三個月,充分認識整個團隊後,了解他們的執行力後,我決定幫助他們。

大幸中的不幸

不久之後,17 App 上線了。初期的介面很粗糙,直播的效能也不太好,數百個人同時使用,整個服務就幾乎卡住了。

於是 Popo 與他的團隊開始快速改版,不斷找方法提昇效能。又過了一個月,當直播效能越來越順暢,市場的反應也漸漸開始增溫。

產品品質不斷提昇的結果,首先是在七月時,17 在台灣的 App Store 默默的衝上了第一名。這時的使用量開始增加,但還是緩慢的,而團隊也不斷隨著用戶的增加,持續改善伺服器效能、還有用戶行為的監督 ─ 9 個人的團隊中,2 個不是開發者的 Jeff 與助理,負責輪班監督用戶行為,如果有脫序的,馬上封鎖、刪除帳戶。

時序來到九月,幸運也不幸的,在底層默默積累的病毒效應突然一瞬間爆發,在短短幾個禮拜內,17 陸續在香港、馬來西亞、印尼,而後是美國、中國,通通暴衝到了免費總榜的第一名 ─ 幾乎是我從來沒有看過的現象。

受到市場這樣的歡迎,對於一個新創團隊而言,當然是非常興奮的。但接踵而來的,由於流量的暴衝是完全始料未及的,整個月,大家陷在救火模式。每一個國家暴衝,伺服器就被灌爆,短短一個月內,同時在線的用戶數,成長了近 100 倍。光光是維持服務的持續運行,就已經讓這只有 5 個工程師的團隊,每天晚上幾乎都沒辦法睡覺。

遭到下架

也就在這期間,日活躍用戶從數萬人,一口氣成長到了超過 300 萬,但團隊卻沒有及時增加用戶管理的人手,而後各種「自由派」的用戶大量進駐,也就種下日後因為內容管制沒有做好,最終遭到 Google Play 與 App Store 下架的後果。

但說實在,這其實是有點不公平的,即使你現在到 Instagram 搜尋,還是可以看到很多「露鳥俠」(證據一證據二證據三),甚至是大剌剌的性愛場面 (證據四)。有 Facebook 撐腰的 Instagram 並沒有因此而被 Google、Apple 下架,但來自臺灣、沒有富爸爸庇蔭的 17,卻要慘遭毒手。

本土媒體與網路圈的反對聲音

商場是現實的,這大家都知道。但我們的子弟兵出國打仗被不平等對待,國內卻沒有太多人替他們出聲。不僅如此,與此同時,台灣的媒體圈、網路圈還形成了一種聲浪,開始批評 17 靠「染黃」走紅,沒有道德。甚至有些同樣在社群、影音的網路同業,或許是為了明哲保身、或許是為了劃清界線,也發表相當負面,甚至有點越界的指控。[1]

鼓勵創新的社會?

在他們身邊陪著他們走過這段,我其實是非常不捨的。

Jeff 的出發點,是想提供給台灣,乃至於全世界的藝人、素人們,更公平、更能獎勵他們付出的一個表演舞台。而他真的在不到一年內,就做到了。你看這篇文章開頭的那位素人表演者,她可以透過手機,在網路上與一口氣與上千位粉絲互動,滿足自己的表演慾望、得到反饋,同時也讓觀賞者得到娛樂。這其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Jeff 與 Popo 辛苦的開發這個產品,好不容易得到市場的喜歡,甚至成為七年來第一個台灣出發,能夠同時在美國、中國、印尼等大市場,取得總榜第一名佳績,並且在短短三個月內,突破 600 萬月活躍用戶,比當年的 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 成長都還要快速的 App,這樣的成績,居然沒幾乎沒辦法得到大家的鼓勵。

當然,一路上,他們犯了不少大大小小的錯誤 ─ 他們早就應該大量增加管理用戶的人手,他們早就應該更常透過社群媒體與大家溝通過程的難處、一步步的成績。

但說真的,他們只是一個一年的新創團隊,當然會犯錯,他們已經從中學到教訓,現在積極的改善當中 ─ 他們已經雇用了 10 個人全職輪班監督內容,並且預計要增加到 20 人。

唇亡齒寒

但回過頭來,我們這些旁觀者呢?我們一直說台灣要國際化、要支持年輕人走出舒適圈、要鼓勵他們犯錯,但當有個團隊真的這麼做了,並且真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性成功,我們的反應呢?

我們居然沒有為他們鼓掌,我們居然只是幸災樂禍、我們居然只是挑剔他們的不足、只是批評他們沒辦法一次就成為完美。

這樣的一個社會,怎麼能夠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願意出來創業。沒有優秀的年輕人願意創業,台灣怎麼會有未來。

當然,我是他們的投資人,所以我會有些偏心。如果真的很討厭色情,那麼你絕對有資格批評他們內容管理做得不夠好。但同時間,當一個台灣團隊,做到了一件從來沒有人做到的事情,我希望你們之中的很多人,可以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加入我,給他們鼓鼓掌。

看到台灣的希望

往前走,無論 17 這個產品的生死如何,最少最少,這個團隊證明給我們看了,台灣有能力做出世界級的社交 App,一點也不輸美國、中國、韓國的團隊。

當年 LA Boyz 的 Jeff,把嘻哈帶進台灣,徹底改變了當代年輕人的文化。現在 17 的 Jeff,又把台灣的 App 帶到全世界,示範給全台灣的年輕人看,我們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能夠擁有這樣一位影響兩代年輕人的創業家,這難道還不夠浪漫,還不值得我們欽佩嗎?

台灣要徹底改變,我們都有責任,而起點,恐怕得從每個人的眼界開始。

___

需要我與 AppWorks 幫助的創業者,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2 正在接受申請,歡迎加入

[1] 舉例來說,有些同業指控 17 靠「刷榜」衝上冠軍,但會這麼說的人其實恐怕沒有追到 Google Play 與 App Store 過去兩年的排行榜演算法變化。這些改變已經讓刷榜成本大幅提昇,不僅小團隊不可能負擔得起,甚至多數過去慣用刷榜的大型開發商,都已經改走正規廣告的路線。另一方面,還沒在美、中暴衝到冠軍前,光是馬來西亞、印尼的流量,就已經每天把 17 App 的伺服器打到快掛了,如果團隊處在這樣的窘境,就算再有錢,也不可能自己去刷榜找更多流量來灌爆自己。

PS. 有些朋友私訊問我,想體驗一下 17 App,還能下載嗎?你可以再等個一、兩週,他們正在積極跟 Google Play 與 App Store 兩個官方應用商城爭取恢復上架。這期間,如果你是 Android 手機用戶,也可以選擇透過這個第三方應用商城安裝。

你的 App 要如何被發現?

November 25th, 2011

接連兩個晚上主講《30雜誌》舉辦的「行銷3.0 — 上班族行動 App 完全行銷」活動,第一堂講「App 產品企劃」,先把所有壓箱寶的好案例全部拿出來分享。第二堂講「App 產品行銷」,也就是你做好的 App 要如何讓人發現。這其實是我從未講過的題目,剛好也趁這個機會把所有的資料整理了一遍,於是有了這組新的投影片

沒有機會來參加的人,除了欣賞我那些沒什麼字的投影片之外,下面特別幫你們整理了一些重點:

衝排行

在 iOS 上,衝 App Store 名次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是因為下載量 (名次是下載數量的函數,別搞錯了因果),而是因為「主戰場」在那裡 — 不喜歡動大腦、衝動消費的族群,都是看排行榜下載的。所以要抓到這個 TA (Target Audience),那你非得想辦法衝到排行榜上。

廣告

廣告可簡單分為免費和付費兩種 (廢話)。免費廣告包括「母雞帶小雞」、自家網站、粉絲頁、交換版位等等。記住 Web-to-Mobile 的轉換率比想像中低很多,所以能夠用 Mobile-to-Mobile 的方式宣傳是最好的。付費廣告非常的貴,一個 CPC (Cost per Click) 大約要 NT$ 5-20,一般大約每 10 個點擊會有一個下載,所以換算成 CPA (Cost per Acquisition) 就是 NT$ 50-200。衝上排行榜前 5 名大約要 1,000 次下載左右,所以如果全部都用買的,就要高達 NT$ 5-20 萬一天,大多數情況是不敷成本的。

限時免費

iOS 上有一個特別的「限時免費」生態圈,當一個 App 本來要錢,突然變成免費,那就會有一群追蹤這個降價活動的網站、Apps 主動幫你宣傳,所以必要時候可以試試這個行銷工具。

病毒行銷

Mobile App 的病毒行銷其實非常有效,朋友見面的時候最喜歡討論的就是有什麼好玩的 Apps。所以記得名稱一定要好念好記,否則使用者想幫你宣傳都沒辦法。Facebook 邀請比起 Web 上面的力道大約只有 30%,反而通訊錄是更有效的邀請機制,但是必須要先確認使用者的電話號碼,會大大提升新用戶進入門檻。目前沒有最棒的解答,大家必須要視需求選用。

最後,記住大多數的 Apps 其實根本不是 Apps,而必須是你整體網路策略的其中一環。下載也只是開啟你跟消費者關係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留下、使用、拉朋友,才一個完整的循環。加油!

還有更多問題,今天 (11/25) 6:30pm 可以到 appWorks Startup Mixer #10 @ Marsala 來找我。

iPad 真的來了,還有什麼可以被取代的?

December 3rd, 2010

果不其然,Apple 在 iOS 4.2 (終於) 推出的一個星期內,(終於) 在台灣市場開始賣起 iPad 來了 — 雖然說時間點慢了些,但至少這次蘋果給的價錢是非常合理的,(終於) 不再把我們當凱子削,值得給他們拍拍手鼓勵鼓勵。

上禮拜為了期待這件事情,寫了一篇「iPad 來了,創業策略該如何因應,從使用習慣說起」的文章,主要從北美消費者半年多來的使用情況,幫大家分析該怎麼思考對策。今天,則是要幫大家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從生活周遭找出可以開發的 iPad 應用。

先要感謝保羅‧葛蘭 (Paul Graham) 的「Tablets」一文,給了我這篇文章的靈感。他說:

The iPhone isn’t so much a phone as a replacement for a phone. That’s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because it’s an early instance of what will become a common pattern. Many if not most of the special-purpose objects around us are going to be replaced by apps running on tablets.

This is already clear in cases like GPSes, music players, and cameras. But I think it will surprise people how many things are going to get replaced. We funded one startup that’s replacing keys. The fact that you can change font sizes easily means the iPad effectively replaces reading glasses. I wouldn’t be surprised if by playing some clever tricks with the accelerometer you could even replace the bathroom scale.

翻成中文大約是:

iPhone 與其說是手機,還不如說是取代手機的產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因為這樣的情況不只會發生在手機上。很多,甚至是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特殊用途的物品,都將被行動應用程式所取代。

這個情況已經很明顯的發生在「導航」、「隨身聽」、「相機」上,但我認為將有更多令人驚訝的取代現象發生。我們剛投資了一家開發取代「鑰匙」應用的公司,而在這些裝置上,字型大小可以簡單的被改變,於是老花眼鏡也可以丟掉了。如果稍用點功夫,你說不定可以開發出一個「加速感應體重計」,那又有一個東西會被取代。

也就是說,要想可以在 iPad/iPhone (Android Pad/Android Phone) 上做什麼,你要從「取代」這件事情想起。

錢包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帶的,大概就是錢包了。而錢包裡面的每一樣東西,似乎都可以被行動應用取代,例如:appWorks 育成的 ekado,目標是雲端化你的每一張會員卡。錢包裡的錢,則可以被「行動付費」取代。錢包裡的照片,早就開始已經被手機相片集取代了。最難的,大概是身分證件。有沒有誰能夠跟政府一起把這件事情搞定,讓證件從此網路化,搬家、結婚也不用去換身分證,駕照永遠不會過期,上面的資料都是最新的,那世界是多美好啊?(警察要檢查,沒問題,只要用他手上的 Android 照一下你手上 iPhone 的證件,傳上雲端去比對,不就得了?)

鑰匙、門禁、打卡

就像保羅說得一樣,鑰匙很快的應該也會被取代。這件事情是一樣的道理,當這些平板裝置有了相機、網路連線,只要安裝一台在門上,它們可以輕易的透過你的攜帶的 App、甚至是你的生物特徵 (例如:臉部辨識),送上雲端比對,來識別你的身分。於是,出門再也不需要帶鑰匙,只要帶著一張臉,有沒有很方便?(說好不可以打臉啦!不然我就回不了家了…)

既然鑰匙被取代了,又連上了網路,那門禁、打卡,當然也一併消失。還可以附上一張照片,確認當時進出的真的是張小明,從此再也沒有代打卡這件事情了。更重要的是,都到了這種雲端時代,你要還要求員工必須要乖乖坐在位置上上班,會不會太落伍了。

菜單、傳單

另一個很快可以出現的取代,是菜單、傳單這類「一次性的宣傳品」。每次看到菜單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誰知道什麼好吃?如果換成一個應用程式,還可以跟你說其他客人,甚至是朋友推薦的菜色,那有多好?沒關係,把你的行動裝置拿出來,掃瞄一下桌上的 QR Code, 當場就可以下載一個本餐廳專屬的應用程式,裡面不只有菜單、照片、影片,還有評分,多棒啊!

電影票、演唱會門票

這些也是很明顯的取代,從此門票再也不用印出來了。還可以附帶各種功能,時間到了提醒你前往,LBS 告訴你地點,甚至是座位。各種互動的方式,甚至演唱會的 Live Stream, 都可以直接送到你的 Tablets 上面,讓你清清楚楚的看到偶像的每一個表情,這是多麼爽的事情啊?

型錄、Brochure

最後,像是這些宣傳資料,也很快的會被取代。周末去賞車,帶回家的是一個一個的 iPad 應用,除了精美的照片、影片、規格、售價細節外,你還可以註明試駕的感想、甚至放上駕駛中的影片。看房子也將會是一樣的情況,如此不只省了紙張,還可以幫助你選到更適合的產品,過更好的生活,這才是創業家可以對世界貢獻最大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馬上可以想到的幾個很快就會發生的取代效應。當然,我絕對有漏掉的,請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也歡迎大家補充。就像 Tagtoo 的 Zouber 的一樣:「浪來了~ 要準備好 抓緊這一波」,現在絕對是千載難逢的創業機會,請你們好好努力,加油!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