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09的文章

Ask Jamie: 關於網路存在的意義

August 20th, 2009

Jack 問到: (又是你)

其實FB有打破傳統討論區或聊天形式,換湯不換藥 (依然是聊天大於其他目的,至少華人使用部分我看到這樣的情況),但確實這樣的系統設計也拉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問題當每個人都有上千上萬個朋友時,目前全開放式應該就毫無意義了… 我認為網路對許多人來說每天都是存在著驚喜的,但這10年多來的演變對我而言網路是緩慢發展的,是少數人壟斷,還是真的沒有其它網路新意了。

我給 Jack 的回答則是:

其實說穿了人生就是食衣住行育樂,所有科技的發展,最後不外乎是滿足人類這些需求。網路的確是一個聊天,或者說是人與人之間傳達訊息的工具。以前沒有網路時,我們也是會打電話,寫信,或約著出去喝咖啡,討論的內容也不外乎是消費產品,朋友八卦,奇聞軼事,厝邊頭尾等等”聊天類”主題,也沒有因為網路而有許多差別。

所以說網路其實只是讓這樣的資訊溝通更”方便” — 發送訊息的人比較不必遷就接收者的行程安排或是地理位置,傳遞速度變得更快,而接收者收取的時機則變得可以”不即時”,至於發送的內容則是從文字,聲音到影像都可以涵蓋,這些網路的功能與效益 (features and benefits),讓他比其他溝通工具來得更方便有效。也就是說,網路存在的意義在於讓人類溝通,知識傳遞,以及娛樂相關的基本需求更容易被滿足。

或許你說網路應用開發來開發去,其傳遞的資訊沒有多大差異,但是如果去比較功能及方便性,不可否認的是使用者們的確有”覺得”越來越方便或是好用,否則大家也不會想要捨棄舊產品,採用新產品。(這裡的覺得很重要,一個產品好不好,是市場的反應,而不是一個絕對值。)

也就是說雖然網路應用的升級,他的創新多是 marginal (邊際性) 而不是 disruptive (破壞性),但是如果能讓人們的生活更有效率,更有意義,或是更快樂,那你也是在提供價值,也就會有商機。

你們覺得呢?

如何利用 Facebook 的高成長 (二):HuffPost 整合案例

August 18th, 2009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稍早寫的 如何利用 Facebook 的高成長 的延伸實作篇。而選在這個時間點撰寫主要有兩個原因:

1.) 今天 (8/17) 美國網路第一大報 Huffington Post 正式發表高度整合 Facebook Connect 的 HuffPost Social News,獲得非常好的評價,也是 Jamie 看過眾多 FB Connect 整合裡面做得最接近我理想的,證實了 FB 的開放平台的確是創業家可以大大採用的好資源。

2.) Facebook 上周在台灣狂掃 32 萬新會員,只花了兩個禮拜就從 100 萬總會員來到 150 萬,照這樣的趨勢,應該不消幾個月就會取代無名成為台灣社群第一站。這樣的發展將大大改變台灣內容網站的生態,因為不像無名的封閉系統,FB 是開放的,而網站們應該要趕緊抓住機會好好利用.

為什麼要整合 FB Connect?

對一個獨立的內容網站而言,整合 Facebook Connect,等於是接上一個現成的會員及會員間朋友關係的資料庫。換句話說,與其整合可以大大減少使用者加入你網站的”進入成本” — 其中最大的一環是不用再去多記一組帳號密碼,以及減少成為會員後更麻煩的邀請/蒐尋朋友的步驟。當然一個內容網站也可以不管使用者間的朋友關係,但是趨勢是如果能把這樣的社交網路匯入進來,進而開發一些有用的加值功能,會大大增加你網站的”黏度”,提供給會員更多的價值,也才夠有機會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 HuffPost 與 FB Connect 的整合到底有什麼利害的地方,又有什麼我們可以學習之處.

註冊流程的整合

HuffPost 整合了 FB Connect 後的基本註冊流程超簡單,就是一步,滑鼠點兩下,Connect with Facebook, 然後確定,就完成了一個會員帳號的新增。Jamie 以前雖然常常閱讀 HuffPost,但是一直覺得懶得再多註冊一個網站,有了 FB Connect 之後,加上 Social News 的功能,點兩下當然就變成了一個很輕鬆而且讓我願意去做的事情.

詢問詳細會員資料及偏好

如果你的網站不需要 FB 能提供以外的會員其他資料,基本上做到上一步就可以了,不過 HuffPost 接下來又多了一頁詳細資料的填寫,使用者可以跳過,但是顯示這頁面可以讓你增加會員的素質 (減少空帳號),也可以減少對於 FB 的依賴度 (萬一有一天 FB 當機了/倒掉了).

這裡有趣的地方是他跟會員要 email 帳號,如果不填寫的話就透過 FB Message 跟你溝通。HuffPost 會有這個動作的原因是 FB Message 有量的限制而把會員溝通依附在其他網站也有風險所以這個動作 Jamie 建議大家不妨採用.

再來 HuffPost 確認了會員的通知偏好,Jamie 覺得也是很有禮貌也很重要的步驟.

要求 FB 特別存取權

這一步就是 HuffPost 的 FB Connect 整合最特別的地方,首先由於 Jamie 第一步的時候沒有給 HuffPost 我的 email,所以 Facebook 先叫我確認 HuffPost 可以寄 FB Message 給我.

再來就是 Social News 整合最厲害的一個部分,HuffPost 跟我要求讀取我的 FB 首頁跟塗鴉牆的能力,當 HuffPost 有了這些存取權,等於把 FB 的最核心的功能搬到了自己的網站上讓我可以不用離開 HuffPost就可以看到 FB 朋友的新消息 這樣一來不但大大增加了 HuffPost 的黏度跟價值,也等於取代了某些 FB 存在的地位.

發布塗鴉牆新聞

最後 HuffPost 詢問我要不要在我的塗鴉牆發布一則新聞,讓我的朋友們知道我加入了 Social News。這個步驟是打廣告的好機會,也是值得參考的.

整合 FB 後的新功能

完成了註冊相關程序後,使用者被帶進 HuffPost Social News 首頁。由於整合了 FB,這個首頁有許多有別於一般新聞網站的有趣內容,像是 FB 一樣的最新動態列表,讓你可以快速得之朋友們最近看了哪些新聞,有什麼熱門的話題,還有你的朋友列表,以及你的朋友動態的統計等等。當然許多新聞網站都有針對所有會員做類似的功能,但是當你看到是你的朋友間累積資料,這個時候一則熱門變得不讀不可,許多人留言的新聞也會讓你更想加入話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說整合社交網路可以大大提升網站價值的原因.

而當你在 HuffPost 閱讀個別新聞的時候,右方則多出了下面這個模組,一樣可以讓你看到在你的朋友圈裡面最熱門的新聞,或是打開隱形模式,不要讓大家知道你在看什麼。(上下二圖來自: AllThingsD)

結論

當然像 HuffPost 這樣去整合 FB Connect 是很不錯的開始,但是網站有了 FB 塗鴉牆和朋友圈的存取能力後,能做出來的有趣功能還有非常多,例如: 將內容推薦給可能有興趣朋友,或是透過朋友間的互動/競爭提升使用率等等。希望這一篇文章有讓你更了解如何 Connect with Facebook,甚至激發你的想像,也希望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中文網站多多去開採 FB 上豐富的許多資源,給我們更多有趣的功能。

Twitter 的十個成功哲學 有什麼可以學習

August 13th, 2009

Twitter Picture台灣這幾個月大家在瘋噗浪 (Plurk),美國則是一把 Twitter 火從去年初一直燒到現在還燒不完。這些”微網誌 (micro-blog)”功能其實再簡單不過,每篇限寫 140 字,發布之後自動傳送給追蹤你的人。但是他剛好適合忙碌的科技人拿來殺每天一些零零星星的 5-10 分鐘空檔,這種動作美國人叫做”吃零食 (snacking on it)”,所以一下子就流行起來,等到達到關鍵數量,CNN 等主流媒體也被迫加入,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Twitter 在美國有多紅?  除了短短兩年就已經累積了一個台灣 (2 千 3 百萬) 的每月流量,兩位共同創始人 Evan 與 Biz 最近更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標題是 “Twitter 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連 Twitter 這樣沒有技術可言的服務,都能在市場上有這樣的成績,它成功的秘辛,自然變成美國科技圈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其中 Jamie 覺得哈佛商業網 (Harvard Business) 的專欄作家烏梅‧哈克 (Umair Haque) 的評論最完整也最切中要點。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也希望台灣的創業同好們能夠從中學到一些心得。

1. 理想勝過策略 很多人批評 Twitter 沒有獲利策略,但是卻忘了一個產品在市場上成功的最大關鍵是為使用者帶來價值。Twitter 跳脫追求利潤的框架,透過追求他們理想 (民主,和平與平等),來創造出非凡的價值,才能因此掀起一場媒體大革命。(但是這點 Jamie 覺得要專注在價值創造,而不是在無獲利模式上面。也就是說一個 startup 暫時沒有獲利模式可以,但是沒有創造價值卻是不行的。)

2. 開放勝過封閉 Twitter 幾乎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發表的內容 (幾乎) 都是公開的,(幾乎) 任何人都可以追蹤,它的服務更 (透過 API) 開放給從友站,手機到 Windows 常駐程式等等各種不同介面的使用者使用,所以創造了一個有許多其他服務賴 Twitter 以生存的新生態體系 (eco-system),或說是一個全新的經濟體。

3. 串連勝過交易 透過串連使用者,資訊在 Twitter 上像病毒般快速的散播,等於是把人類既有的口耳相傳行為搬上網路,然後再加裝 turbo 引擎,於是資訊的消費者可以更快也更有效的滿足需求,而這就是價值。(這點 Jamie 覺得是噗浪所不足的地方,也就是為什麼無法像 Twitter 這樣成功的因素。)

4. 簡單勝過複雜 從 Apple,Google 到現在 Twitter 的成功,都告訴我們消費者需要的是簡而易用,快速上手,沒有痛苦的產品。

5. 追蹤勝過交友 Twitter 上的人際網路是單向的追蹤,而不是雙向互設好友。這大大降低了網路建立的進入成本,也因此創造出來一個奇特的”社區”網,社區跟社區間互相重疊,但是卻不完全吻合,剛好促進資訊的快速傳遞。

6. 互動勝過傳播 Twitter 帶來的媒體革命除了即時資訊傳遞外,還有即時的回饋。當資訊的消費者可以立即回覆的時候,資訊的生產者就會更有效率,也更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7. 守株待兔勝過汲汲營營 Twitter 並不是開張第一天就在宣傳他們的商業模式有多了不起,而是等待著對的模式隨著平台的拓展,價值得創造隨之而來。(這點 Jamie 也是覺得要注重在不汲汲營營上,重點還是要創造價值。)

8. 公開勝過封鎖 Twitter 上的內容多是公開,而當資訊公開時,就能大大減少資訊不對稱對交易雙方帶來的傷害,也就是能夠為消費者/投資人帶來好處。

9. 混亂勝過秩序 Twitter 上的許多功能,例如: # 號標籤 (hashtags),@ 號回覆 (@reply),和轉發 (Retweet ),都是使用者發明的。也就是說當你放手讓使用者自己去創造的時候,很多好的東西會從裡面跑出來。

10. 善良勝過邪惡 當你一心想要為使用者帶來價值,就必須要專注於讓你的服務越來越好。相反的,但是當你一心想要快速致富,就無法建立一個有用的服務。

Jamie 覺得這十點雖然有些許重複,但是說是當代網路媒體創業的聖經不為誇張,希望大家可以參考。如果有心得,也歡迎提出討論。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