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0的文章

從 Netflix PS3 導出 Web 3.0 的「先HTML5、後原生」策略

December 6th, 2010

先前說過我們已經開始進入「後 PC 時代」,因此 Web 3.0 應用服務必須要走到各種不同的平台上,來滿足消費者不同時間、地點、場合的需求,而其中「先行動」又是一個我們強力推薦的策略。

好,現在你已經決定了要「先行動」,接下來還有什麼要思考的呢?最重要的大概就是 HTML5 與原生應用 (Native Apps) 之間的選擇。之前我們聊過大神喬依‧休維特的觀點,也從中間延伸出來「原生」所提供的使用經驗,將永遠領先 HTML5 的結論。

由此可見,提供原生的應用程式,好運用每一個平台上的特殊功能,來提供給使用者前所未有的體驗,應該是你最終的目標。但,在那發生之前,你該怎麼朝那個方向前進。請再看看這篇文章的標題,沒錯,我要說的是,你必須要從 HTML5 開始。

不只跨平台

這不是我發明的概念,其實很多人已經在這樣做。從早期的 TwitterFoursquare 到最近的 PicplzJiepang,大家都選擇先做 HTML5 版本,然後再開發原生的應用程式。不過我先前一直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因為 HTML5 可以跨平台,所以做一次工就可以讓 iPhone、Android 都可以使用。直到昨天我讀到 Netflix 網誌上一篇關於他們新版本 PS3 應用的文章,才提醒我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先 HTML5」不但有跨平台能力,還有以下的這些好處。

立即更新

HTML5 的「應用程式碼」是在使用的同時,才從「雲端」上下載下來。所以開發者隨時都可以更新,不需要經過惱人的審核機制,也不需要等三個禮拜卻不知道下文。這點完全符合一支應用開發初期的「精實創業」需求,也能讓你的應用程式更快的反應市場的需求,貼近消費者的喜好。

開發快速

大多的網路開發者都具備很強的 HTML/CSS/Javascript 能力,雖然 HTML5 多出了許多新東西,但是學起來是相對快速的。所以和重新學 iOS 或是 Android 的原生開發環境相比,HTML5 的上手速度,就顯得優勢許多。

實驗成本低

我們都知道,一個新服務開發的初期,實驗性質很濃厚,因為你不知道消費者是否真的有這樣的需求。既然是實驗,成本如果能夠壓得越低,對於團隊來說風險也就越低。而 HTML5 好上手的優點,相對的就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

更快的「後桌面」

最後,雖然說大家要走「先行動」,但是總有一天必須要回到桌面。這時,如果已經做好一個完整的 HTML5 網站,只需要稍稍調整使用經驗和使用介面 (UI/UX),就可以推出桌面版本,也是先 HTML5 的好處。

所以說,以上,就是為什麼在 Web 3.0 時代開發行動應用,你必須要走「先 HTML5」策略的原因。當然好處不只這些,歡迎大家補充。而如果你要做的是某些特定的服務,或許大部分程式使用 HTML5 之外,你還是必須要加入一些原生的程式,例如:照相、地點、背景下載等等。但這樣的思考邏輯,尤其是更新速度的比較,值得你們好好思考,加油!

(Pic via playstation.com)

iPad 真的來了,還有什麼可以被取代的?

December 3rd, 2010

果不其然,Apple 在 iOS 4.2 (終於) 推出的一個星期內,(終於) 在台灣市場開始賣起 iPad 來了 — 雖然說時間點慢了些,但至少這次蘋果給的價錢是非常合理的,(終於) 不再把我們當凱子削,值得給他們拍拍手鼓勵鼓勵。

上禮拜為了期待這件事情,寫了一篇「iPad 來了,創業策略該如何因應,從使用習慣說起」的文章,主要從北美消費者半年多來的使用情況,幫大家分析該怎麼思考對策。今天,則是要幫大家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從生活周遭找出可以開發的 iPad 應用。

先要感謝保羅‧葛蘭 (Paul Graham) 的「Tablets」一文,給了我這篇文章的靈感。他說:

The iPhone isn’t so much a phone as a replacement for a phone. That’s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because it’s an early instance of what will become a common pattern. Many if not most of the special-purpose objects around us are going to be replaced by apps running on tablets.

This is already clear in cases like GPSes, music players, and cameras. But I think it will surprise people how many things are going to get replaced. We funded one startup that’s replacing keys. The fact that you can change font sizes easily means the iPad effectively replaces reading glasses. I wouldn’t be surprised if by playing some clever tricks with the accelerometer you could even replace the bathroom scale.

翻成中文大約是:

iPhone 與其說是手機,還不如說是取代手機的產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因為這樣的情況不只會發生在手機上。很多,甚至是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特殊用途的物品,都將被行動應用程式所取代。

這個情況已經很明顯的發生在「導航」、「隨身聽」、「相機」上,但我認為將有更多令人驚訝的取代現象發生。我們剛投資了一家開發取代「鑰匙」應用的公司,而在這些裝置上,字型大小可以簡單的被改變,於是老花眼鏡也可以丟掉了。如果稍用點功夫,你說不定可以開發出一個「加速感應體重計」,那又有一個東西會被取代。

也就是說,要想可以在 iPad/iPhone (Android Pad/Android Phone) 上做什麼,你要從「取代」這件事情想起。

錢包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帶的,大概就是錢包了。而錢包裡面的每一樣東西,似乎都可以被行動應用取代,例如:appWorks 育成的 ekado,目標是雲端化你的每一張會員卡。錢包裡的錢,則可以被「行動付費」取代。錢包裡的照片,早就開始已經被手機相片集取代了。最難的,大概是身分證件。有沒有誰能夠跟政府一起把這件事情搞定,讓證件從此網路化,搬家、結婚也不用去換身分證,駕照永遠不會過期,上面的資料都是最新的,那世界是多美好啊?(警察要檢查,沒問題,只要用他手上的 Android 照一下你手上 iPhone 的證件,傳上雲端去比對,不就得了?)

鑰匙、門禁、打卡

就像保羅說得一樣,鑰匙很快的應該也會被取代。這件事情是一樣的道理,當這些平板裝置有了相機、網路連線,只要安裝一台在門上,它們可以輕易的透過你的攜帶的 App、甚至是你的生物特徵 (例如:臉部辨識),送上雲端比對,來識別你的身分。於是,出門再也不需要帶鑰匙,只要帶著一張臉,有沒有很方便?(說好不可以打臉啦!不然我就回不了家了…)

既然鑰匙被取代了,又連上了網路,那門禁、打卡,當然也一併消失。還可以附上一張照片,確認當時進出的真的是張小明,從此再也沒有代打卡這件事情了。更重要的是,都到了這種雲端時代,你要還要求員工必須要乖乖坐在位置上上班,會不會太落伍了。

菜單、傳單

另一個很快可以出現的取代,是菜單、傳單這類「一次性的宣傳品」。每次看到菜單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誰知道什麼好吃?如果換成一個應用程式,還可以跟你說其他客人,甚至是朋友推薦的菜色,那有多好?沒關係,把你的行動裝置拿出來,掃瞄一下桌上的 QR Code, 當場就可以下載一個本餐廳專屬的應用程式,裡面不只有菜單、照片、影片,還有評分,多棒啊!

電影票、演唱會門票

這些也是很明顯的取代,從此門票再也不用印出來了。還可以附帶各種功能,時間到了提醒你前往,LBS 告訴你地點,甚至是座位。各種互動的方式,甚至演唱會的 Live Stream, 都可以直接送到你的 Tablets 上面,讓你清清楚楚的看到偶像的每一個表情,這是多麼爽的事情啊?

型錄、Brochure

最後,像是這些宣傳資料,也很快的會被取代。周末去賞車,帶回家的是一個一個的 iPad 應用,除了精美的照片、影片、規格、售價細節外,你還可以註明試駕的感想、甚至放上駕駛中的影片。看房子也將會是一樣的情況,如此不只省了紙張,還可以幫助你選到更適合的產品,過更好的生活,這才是創業家可以對世界貢獻最大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馬上可以想到的幾個很快就會發生的取代效應。當然,我絕對有漏掉的,請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也歡迎大家補充。就像 Tagtoo 的 Zouber 的一樣:「浪來了~ 要準備好 抓緊這一波」,現在絕對是千載難逢的創業機會,請你們好好努力,加油!

地圖日記賤賣了嗎?

December 2nd, 2010

首先要在這裡恭喜地圖日記,在創業了將近四年,歷經了無數 Pivots 後,終於成功的找到一個退場機會 (詳情可見 TechOrange, InsideUDN)。不過當傳出價位是 300 萬美金,也就是約 9,300 萬台幣的時候,網路圈是一陣嘩然,大家最大的疑問:地圖賤賣了嗎?

光看 300 萬這個數字,的確有點少。畢竟當年無名是以 2,000 萬美金賣掉,而興奇更是賣了4,500 萬美金。但我在這裡要提出幾個點讓大家思考,不過要先說的是我還沒跟 Jerry 講到話,而地圖也還沒對 300 萬這個數字,或這個案子的細節提供任何資料,所以這裡的判斷有可能因為更多的資訊而改變。

售價

首先,從「售價」來說,300 萬這個數字可能打了很多折扣。原因是當大網站收購小網站時,通常會有很大的比例是用「換股」的形式,也就是拿大網站的股票去換小網站的股票。而當 Groupon 本身並沒有在公開市場上交易時,那它的「股價」只好是用「估計」的,且往往很接近、有時甚至低於上一輪增資的價值。

市場上說 Groupon 上一次增資的沽值 (Valuation) 大約是 10 億美金,所以也就是說 Groupon 大約拿出 0.3% 的股票去換地圖日記。好現在重點來了,Google 目前據說出價 60 億美金要買 Groupon,如果這個案子成了的話,那也就是說,地圖日記手上的 Groupon 股票,立刻就會上漲 6 倍,那就變成了 1,800 萬。如果無名小站當初的 2-300 萬會員賣了 2,000 萬,那地圖日記的 120 萬會員價值 1,800 萬,似乎也沒有那麼低估了。

乘數

另外,在看創業公司退場時,很重要的是「乘數」或說「倍數」(multiples)。以地圖日記今年的營收大約 1 億台幣來算,用 1,800 萬美金,也就是 5.5 億台幣賣掉,等於是 5.5X sales。這是相當高的市場沽值,以台灣唯一上市的電子商務網站 PCHome 來說,最近 12 個月的營收是 98 億台幣,而它的市值則是109 億台幣,也就是說是 sales multiple 只有 1.1X。這背後代表的是 Groupon 認為「百萬網友團購」至少還有成長 5 倍的實力,才有辦法支撐這樣的價值。而如果賣價真的只有 300 萬美金,也就是 1x sales, 那也只是和 PCHome 相當,其實也沒有太過分。

投資報酬

最後,我們要看的是地圖股東的投資報酬。地圖的實收資本額是 1,373.5 萬台幣,根據我的記憶,地圖從來沒有募到過創投資的資金 (我可能是錯的)。也就是說 1,373,500 股中, 大多是創業團隊自己出資,也就說多是 10 元發行。假設其中有 25% 的天使投資,溢價 15 元發行,那地圖總共的投資額大約是 1,373.5 * 1.125 = 1,545 萬台幣。那也就是說,地圖的四年總報酬率,是驚人的 3,600% (以 1,800 萬美金計算),這已經接近上市案的數字了。就算以當初出錢的天使來說,在 2-3 年的投資期內,也有 2,700% 的報酬率。以目前創投圈 0.8X 就是好案子來說,其實地圖這樣算起來也是相當不錯的一門投資案了。

所以,以上就是幾個大家可以去深究的點。我相信接下來的這幾天還會有更多的資訊傳出來,我們就接著看這個台灣久旱逢甘霖的退場,到底真的是場微酸雨,還是其實也蠻甜的吧!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