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的文章

社群「媒體」,不是「社群」

July 6th, 2011

感謝 Peter Gu 提供本篇文章的題目,如果你錯過之前的「你想看什麼?」,現在還可以去提問、投票,讓你想看的主題更快被我寫成文章。

最近出席了幾次關於「社群媒體」(Social Media) 的研討會、座談會,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高興的是大家似乎開始感覺到這個世界正在急速改變,難過的是與會的所謂「專家學者」,根本搞不懂「社群」、「媒體」和「社群媒體」之間的差異。

Media (媒體)

首先,我覺得大家從根本就誤會了「媒體」。媒體是介質、是通路、是資訊傳播的管道,就像是「街道」一樣。所以,媒體是中立的、是沒有色彩的。可惜大家在討論媒體時,往往把它和「新聞媒體」、「廣告媒體」、「印刷媒體」混為一談,接著把「新聞」、「廣告」、「印刷」這些東西的「性格」通通都加諸在「媒體」上面,最後當然是極度混淆、雞同鴨講。因此,要討論「社群媒體」之前,請大家先記住一件事情,「媒體」是一個簡單到不行的東西,它就是資訊流通的管道,如此而已。

Social

Social 是什麼?Social 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家人、是朋友、是同學、是同事。或者說 Social 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連結有強弱、有發生的頻率、有加速、有半衰期、有新增、有廢除。它是一個極度動態的世界,一個不斷更新的圖譜 — 所以才有 Social Graph (社群圖譜) 這個字。

Social + Media

所以當 Social 碰上了 Media,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當然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成為了資訊傳播的管道。這不是廢話,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會講話。對,所以這不是重點。而是近幾年來網路的發展,讓這個行為出現了什麼轉變。

實名制 + 真實人際

首先,是 Facebook 的興起,讓人們開始大規模的在網路上使用真實身份,和真實生活中的朋友互動。剛說的,Social 之間有強弱之分,這就是「朋友」和「網友」之間最大的差別。「網友」跟你說這台相機很好,你可能要再多看幾篇評測才會買單。「朋友」跟你說這台相機好用,你頂多再多問兩個問題就可以決定,而這,就是「社群媒體」最厲害的時候。

經營媒體,不是經營社群

所以經營社群媒體,不是在經營社群。經營社群講的是「黏性」,要的是網友常常回來,多多逗留。但是經營社群媒體,追求的是不是回來,而是出去;不是黏性,而是傳播。所以社群媒體,是讓粉絲會主動向他們的「朋友」,推薦你的商品和服務。因為你講一百次,講破了嘴,都沒有他們講一次有用。這,就是社群媒體和社群最大的不同,也是可口可樂行銷長口中「擁抱表達」的真正意涵。

所以,大傢伙們可以不懂這件事情,他們可以繼續傻傻的把社群媒體外包給別人經營,但是身為創業團隊,你,一定要搞清楚這件事情,因為這就是你打敗他們最好的開始。

再說一次,社群媒體,是媒體,不是社群。Now go hack it and hack it hard!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nairoozdotcom, CC license)

你該增資多少錢?

July 5th, 2011

自從交給 Richi 我們的第一筆投資以來,短短的一年半的時間裡面,appWorks 已經參與了超過 10 家網路創業公司的增資活動。到此為止,我們可以開始看到一些常常出現的課題。

這其中我最常得到的,就是:

Jamie, 請問我該募多少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你需要多少錢」。但是簡單也不簡單,因為「你需要多少錢」這個涵式之中存在著太多個因子,你必須要先把其中幾個固定下來,才能得到比較接近的答案。

2x 成長預算表

首先,建立一個三年的預算表,假設公司組織每年線性成長 100% — 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有 2 個人,那 6 個月後再加一個人,再 6 個月後再加一個人;接著把其它的費用 (房租、水電、雜費) 用一些合理的線性假設填入。如果你還沒有營收,那假設到了第三年底才會達到單月損益兩平,從那裡往前保守的推估營收成長的速度 — 可以用線性或是加速。如果你已經有營收,那假設第二年底損益兩平。如此,你應該可以得出整個公司每個月的現金流量以及現金水位等數字。

為什麼是 2x?你在做的是消費者網路公司,從 10 萬個使用者開始,公司一年合理的成長大約是 10 倍,而要支應如此的用量成長,你的組織大約要成長 1.5-3 倍,如此才是一個高度可規模化的公司。如果使用者數成長 10 倍,你的公司必須要成長超過 5 倍,那你的生意模式有明顯的問題。

18 個月

接著,看看接下來的 18-24 個月,你至少需要多少現金才能支應你的 2x 組織成長,這就是你應該要增資的數字。

為什麼是 18 個月?因為每次增資大概需要 3-6 個月的時間,如果你只募 12 個月的存糧,那表示半年後你又要開始忙增資了,這是頗浪費生產力的工作方式。為什麼不是 36 個月?因為如果你的公司使用者數真的按照每年 10x 的速度成長,那 36 個月後你的價值應該已經成長了 10-100x,你用現在的價值去募 36 個月後需要用到的資金,這會犧牲太多原始股東的權益。

20%

接著,看看你公司目前已經有的資本額,用這個去反推新發行 20% 股票 (也就是原始股數的 25%) 來募上面的金額,隱含的股價/公司價值大約是多少。如果這個價格高得離譜 (在台灣,還沒有營收到公司很難超過 NT$ 20 一股,還沒獲利的上限大約是 NT$ 40 一股;在美國/中國,數字大約是 US$ 10M 和 100M),那你可能要先辦一輪公司內增資,才能把價格壓下來。

需求/供給

然後用上面的這個數字和成長計畫,你可以開始看創投/天使接洽,當然每一個個別的增資案最後都還是供給和需求的平衡 (投資人在找什麼?)。如果你能找到好幾個 VC 有興趣,那最後成交的金額很有可能達到甚至超過你原先的目標。如果只有一個創投有興趣,那協商的過程你就比較弱勢。

增資只是過程

最後,再提醒大家一次,和創投增資,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本身,千萬別因為增資成功就鬆懈,也別為了找不到錢就氣餒。另外,千萬別搞錯了,每個 VC 的錢帶來的價值都不一樣。如果你有選擇的話,請非常謹慎的做好你的功課,嚴選你的投資人。好的 VC 可以增加你好幾倍的生產力,不好的投資人比一顆老鼠屎還糟糕

以上,希望可以幫助你更容易知道你該募資多少錢。Happy hacking, everyone!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本篇文章的靈感來自 A VC, image via noahwesley, CC license)

Google+ 做對了什麼?

July 1st, 2011

自從 Google+ 前天開始開放加入以來,掀起了網路圈一陣旋風,ReadWriteWeb 第一時間宣布 This is Very Cool,隔天 Inside 的 Mona 給了89 分,說這是一個潛力無窮的服務,Deduce 提出了愛上 Google+ 的 5+1 個理由,TechOrange 的 Carrie 甚至幫大家把從 Facebook 搬家到 Google+ 的方法都找好了。

在歷經 Jaiku、Dodgeball、Orkut、Wave、Buzz 等種種大大小小的社群災難後,第一次,Google 似乎找到了一點點 Product/Market Fit,好,現在問題來了,Google+ 到底做對了什麼?

單向連結

單向連結是 Google+ 和 Facebook 的第一個大不同,當我把某個朋友加入一個 Circle 時,我並不需要對方的認可。也就是說,我可以認定你是朋友,但是你可以不需要回應。這大大降低了「網路效應」的早期進入門檻,也是為什麼 Google+ 一開始就不無聊的原因。

反向連結

和 Twitter 的單向 Follow 不同的,是當我在 Google+ 把一個朋友加入一個 Circle,我是在給他「接收」我分享的內容的權利,而不只是在追蹤他的內容。也就是說,如果我把 Allen 加到我的 Friends Circle,那從此以後我分享給 Friends 的照片,他都可以看到。但是如果 Allen 沒有也把我加到他的任何一個 Circle,那我是不會看到他的 (非公開) 內容的。這點需要花一點時間解釋,因為它和 Facebook 或是 Twitter 的邏輯很不一樣,但對消費者似乎是比較直覺的架構,我們可以持續觀察下去。

病毒 Email

也因為反向連結的設計,這讓病毒 Email 非常容易傳播,我想這幾天大家都收了不少 XXX 把你加入 Circle 的通知,它並不強迫你回應,但是卻讓你很想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我覺得是相當優雅的處理方式。

與 Android 手機串連

建好了 Circles,也就是分享通路,那總得要有內容。從這裡開始,Google+ 進行的是組合戰 (這很有可能也是命名的其中一個原因),首先是 Google + Android — 一個設計得非常好的 Android 手機用戶端,除了相當好用的介面,它還利用了 Android 開放的特性,提供了「立即上傳」(Instant Upload) 的功能,讓你拍完照片不用做任何事,在背景就幫你上傳一份到 Google + Picasa (會暫存在私人相簿)。Google 還因此間接開放了 Picasa 的無限容量,左打 Facebook,右打 iOS + iCloud。畢竟 Android 現在已經瘋狂成長到一天 50 萬支的量,Google+ 去利用這個武器,是非常聰明的。(更多關於 Google+ Android App,可以看電腦玩物的介紹)

與 Picasa 串連

就像上面提到的,Google+ 除了 +Android,還有 +Picasa。除了新上傳的照片會進入 Picasa 的相簿外,Google+ 也讓你很輕鬆的就可以把已經放在 Picasa 的照片分享到 Google+ 上面。這大大提升了 Google+ 上的初期內容量和質 — 我在用 Picasa 的朋友很多都是 DSLR 的使用者,這也是非常聰明的一步。

所以,Google+ 上路了,我認為這一次 Google 有好好的從過去種種錯誤中學習,試著推出更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至於這些糖果夠不夠把使用者吸來、黏住,我們再觀察個一兩個月吧!

歡迎在 Google+ 追蹤我

(Image via xkcd,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