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1的文章

社群媒體如何讓《紐約時報》變笨?

May 31st, 2011

剛過去的星期天,我被邀請去好事聯播網的年度員工訓練跟他們分享「Web 3.0 到底是什麼」和這個發展對於媒體業有什麼影響。我跟他們說:

工地秀卡司這麼堅強,演出這麼好看,為什麼不收你一塊錢門票?因為它的重點是要賣房子。從今天開始,你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建築公司,再好看的「秀」,也只是刺激消費的一個管道。

而在 Web 3.0 時代,吸引消費者最有效的管道,就是社群媒體。更重要的是它不但有效,而且花錢也買不到。這讓再小的團隊,也能夠和大公司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競爭,因為他們錢再多也砸不死你。

結果回家之後就看到《紐約時報》的執行編輯 Bill Keller 刊出的文章,堅持社群媒體讓人變笨,他說:

社群媒體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它們嚴重的干擾你。和壁爐或是背景音樂不同的是,社群媒體需要你的注意、你的回覆,這是沉思最大的敵人。

言下之意,就是大家別再用社群媒體了,還是電視、廣播、壹週刊比較不會讓人變笨。紐時身為媒體數位化先鋒,全球報業追隨的目標,他們的執行編輯卻有這樣的發言,不但讓人質疑先前大動作解除社群媒體編輯職務的策略是不是造成反效果,更讓人看到老媒體人不願放下的驕傲。

Social Media 背後代表的是媒體公器的下放,讓每一個民眾,都能參與資訊和知識的創造、發現和傳播 — 我今天下午的聯合報三大樓失火消息,比蘋果日報 (最快的主流媒體) 還早一個小時,而且他們沒有照片。當然這背後會有「信號與雜訊」比率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要看到的是它對於更即時、更多元化、更精準的資訊流通,所帶來的莫大幫助。

最好的證明就是這兩年來中東數個獨裁政權接連被打倒,這是西方世界幾十年來處心積慮透過媒體統戰、間諜活動、軍火供應等手段都無法辦到的,而就像北風和太陽的故事一樣,當你給了人們社群媒體這個超強微波爐,這鍋雞湯在短短的時間內就這樣滾熟了。

所以,各位媒體朋友,我認為付費牆和這次的社群媒體事件,都只印證了一件事,那就是《紐約時報》其實還活在過去的光輝之中,無法放下身段去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經歷的重大變革。因此,與其向他們學習,大家還不如多了解 Huffington Post 的商業模式,或是勇敢跨足電子商務的 UDN。這些,我認為才是媒體業真正的未來。

(Image via 917press, CC license)

14 組成功創業的 DNA

May 30th, 2011

我常常說「創業成功」是一個機率問題,因為有太多東西你沒辦法預測、控制,像是使用者的偏好時間點大環境的變遷大傢伙的失誤等等。既然是機率問題,你要專注的就是提升「期望值」。這有兩種方法:第一,選一個大或是快速成長的市場。這樣你就好像是去一個少棒的球場挑戰王建民一樣,即使打擊率再低,一不小心也是有可能被你贓到一支全壘打。

除此之外,當然也可以精進你的打擊技巧。這裡面有很多方法,我之前也寫了不少。不過前兩天,矽谷的一個創業加速機構 (有點像是吃了類固醇的育成中心),發表了一個驚人的研究報告。在精實創業之父,Stanford 大學教授 Steve Blank (史提夫‧布蘭克) 的指導之下,他們對 650 家新創網路公司進行了深入的「基因解剖」。然後赫然發現這裡面比較成功的創業團隊,居然是有 14 組共同 DNA 的!

按照慣例,我鼓勵你們去讀讀原文,以下是我的整理 (習慣簡體字的朋友也可以讀 36 氪版):

  1. 注重「學習」的創業者有 3.5 – 7 倍的成功機率 — 幫自己找到一群好的「導師」(mentors)、有效的追蹤數據、用功的向大師們學習的新創團隊,往往可以有 3.5 倍的使用者成長、7 倍的募資成果。
  2. 懂得 Pivot 的創業者有 2.5 – 3.6 倍的成功機率 — 根據學習的結果 Pivot 一到兩次的創業團隊,往往可以有 3.6 倍的用戶成長、募得 2.5 倍的資金和少了 52% 「過早規模化」(還沒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就盲目擴充團隊或是花大錢在行銷上面) 的機率。
  3. 只有一個非技術人員的團隊成功機率低非常多 — 這點其實不用說明,有趣的是他們發現投資人往往把太多錢 (2-3 倍) 給了這種「團隊」,或是根本沒找到 PMF (Product Market Fit) 的小公司。
  4. 熱心幫忙的「投資人」對創業成功沒有影響 — 很多 VC 會說我幫你管帳、處理財務、找 CFO、建 SOP… 等等,這些,抱歉事實證明,對創業成功機率一點都沒有影響。相對的,就像第一點說的,找到好的「導師」才是關鍵。(投資人唯一有影響的是「退場」價位,有些 VC 可以讓大公司願意付多一點錢買你的團隊。)
  5. 兩個人以上的團隊有 2.3 – 3.6 倍的成功機率 — 單打獨鬥的人往往需要 3.6 倍的時間才能達到規模化,而且多人團隊有 2.3 倍的機率執行 pivot。
  6. 專注在商業模式上的團隊有 6.2 倍的成功機率 — 和只專注在產品上的團隊相比 — 這非常明顯,不用解釋了吧?
  7. 開發不需要網路效應的產品有 3.3 倍的成功機率 — 需要網路效應的產品前期非常難累積用戶 — 如果都沒有人在用傳真機,請問你怎麼說服消費者買? (但是這點在這兩年出現了 Open Graph/Mobile Social 之後可能會有改變,參考 Instagram, Kik 等案例)
  8. 技術和商務並重的團隊有 2.9 倍的成功機率 — 像是有一個技術創辦人和一個商務創辦人的團隊,和全部都是技術,或是全部都是商務的團隊相比,平衡的團隊往往有 2.9 倍的使用者成長,可以多募得 30% 的資金,也少了 19% 過早規模化的毛病。
  9. 以「改變這個世界」為目標的創業家往往是最成功的 — 和只是有經驗或是有錢的創業團隊相比。
  10. (還沒找到 PMF 前) 專利跟成功機率關係很低 — 而且團隊往往把專利的重要性高估了 225%。
  11. 達到 PMF 往往比預期的還多出 2-3 倍的時間 — 哇,我只能說 Mike Jiang 實在太厲害了。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往往會讓很多人過早規模化 — 錯認已經達到 PMF,然後就花大錢去雇用團隊或是行銷。
  12. 沒有募資過的團隊對市場規模的錯估往往高達 100 倍 — 而且常常以為自己在創造一個新的市場,或是完全沒有競爭對手。
  13. 過早規模化往往是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 正確的規模化是一種「投資」,你非常清楚何時可以回收。過早的規模化才叫作「燒錢」,當然會有燒完的一天
  14. B2C vs. B2B 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 研究結果發現,成功的創業團隊有「自動化」、「社交行為改造」、「整合化」和「挑戰者」等四種。

以上,希望你能夠好好檢視自己在做的事情,看有沒有落實以上的 DNA,才能確保最高的創業成功機率。

加油加油!

    (Image via jef_safi, CC license)

    人人網赴美掛牌,這是中國的 Facebook 嗎?

    May 28th, 2011

    僅次於騰訊 QQ,中國第二大社群網站,號稱東方 Facebook 的「人人網」,終於在日前到紐約掛牌上市了。外行看熱鬧,人人這次上市總共狂募了美金 7.3 億的資金 (相當於新台幣 212 億),將會有充足的銀彈,可以用來和騰訊、開心繼續對抗。上市當天市場也非常買帳,RENN 代號跳漲 40%,以市值而論,人人當場成為全球第十一大、中國第五大的上市網路公司––僅次於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新浪。

    不過身在網路業的我們,除了觀察資本市場的反應,人人這次赴美掛牌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第一次,我們有機會把這個「中國 Facebook」的數據和財務都拿出來攤在陽光下,好好的檢視一番,看看這隻東方小龍到底是身懷絕技,還是虛晃一招。

    網路效應

    對其它的網路公司而言,或許不一定是數大就美,但是如果要做一個成功的社群網站,那最基本一定要有很好的「網路效應」––也就是使用者和使用者間的所謂朋友圈  (Social Graph),這時候尺寸就變得非常的重要。人人目前大約有 1 億 7 千萬註冊會員,其中只有 9,500 萬是活躍用戶。這個數字聽起來還不錯,也讓 RENN 在中國「實名制社交網路」這個分類上排行老大,但如果我們仔細翻開數據,其實人人這個老大,跟 Facebook 在西方世界所占有的主宰地位,有很大的差別。事實上,除了人人以外,中國第二名的實名制社群,由騰訊 QQ 經營的《騰訊朋友》也有 8,000 萬活躍用戶,而第三名的《開心網》,則有 4,000 萬。相對來說,在西方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實名制社交網站可以接近擁有 7 億活躍用戶的 Facebook 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的大小。

    ARPU

    另一方面,除了活躍用戶,從每個使用者每月貢獻的營收,也就是所謂的 ARPU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也可以看出人人和 Facebook 體質的大不同。上市的數據顯示,人人的 9,500 萬活躍用戶,最新一季總共貢獻美金 2,060 萬的營收,相當於每月 687 萬美金。把這個金額除以活躍用戶,換算成 ARPU,可以得到人人的每個用戶每個月貢獻約 0.07 美金的營收。相對來說,Facebook 的七億活躍用戶 2011 年大約可以貢獻美金 40 億的營收,換算成 ARPU 是 0.48 元美金,相當於人人 ARPU 的 6.6 倍。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中國市場由於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仍落後於西方國家,即使像人人這樣專注於白領上班族的社群網路,獲利能力仍大大落後於歐美國家。

    成長

    另外,即使獲利能力偏低,如果成長的力道強勁,那人人網仍大有可為,可惜數字並不是這麼說。根據人人公佈的財務報表顯示,該公司最近四季的營收分別是美金 2,060 萬、2,090 萬、2,180 萬、1,980 萬。也就是說,過去一年裡面,雖然用戶數量大幅成長,基本上人人的營收是持平的。相對來說,Facebook 在2010 年前三季總共帶入美金 12 億的營收,而 2011 年第一季就做到類似的數字,也就是說 Facebook 在過去的一年內,營收大約成長了 300%。從這邊,我們又可以看出人人和 Facebook 的不同。

    潛在市場

    最後,是在未來的上檔空間方面。由於中國的網路受到官方管制,Facebook 這麼多年來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去掉了這個超強的競爭對手,人人、開心等網站才得以後發先制,逐漸坐大勢力。但事情發展至今,這樣的管制也使得中國境內的網路公司要跨出國門,顯得相當困難。目前來說 Facebook 在西方世界一統江山的態勢已經非常確定,因此即使人人想要積極往國際發展,勢必也將碰到 Facebook 強烈的競爭,大概無法有什麼驚人的成績。如果要專注發展國內市場,人人在中國雖然處於領先的地位,但就像前面所說,其實還是強敵環繞,一不小心隨時都有可能被騰訊朋友、開心超越。再說,中國市場雖大,但終究只有 13 億人口,還是無法跟中國以外的 57 億人口相比。所以人人能不能夠跨出中國,到世界上和 Facebook 一決勝負,也是這條船能夠開多遠最重要的一個關鍵。

    人人網,號稱中國 Facebook 的社交網路終於到北美上市了,它證實了一件事情,中國再大,畢竟只是一個國家。中國能不能讓他們的網路公司和世界接軌,發展國際競爭力,我認為才是接下來最重要的觀察重點。

    本文編輯後的版本,刊登於 2011 年 6 月號《創新發現誌

    (Images via TechRic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